论改革领导干部世界观的新课题_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论改革领导干部世界观的新课题_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试论领导干部世界观改造的新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观论文,领导干部论文,试论论文,新课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世界观改造既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又是一个动态的课题。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整个社会生活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人们的思想无不经受着社会主义的与非社会主义的、正确的与错误的、积极的与消极的、进步的与落后的东西碰撞的考验,这就使得领导干部面临着用科学理论进行世界观改造的一系列新课题。

一、改造社会主义观:把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及其实践统一到邓小平理论高度上来。

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始终是世界观改造的基本依据,人们世界观的改造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地开拓新领域,积累新经验,创造新理论,也就日益暴露出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同现实的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这就必然要求领导干部不断地解决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改造传统的社会主义观。

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这种“不完全清醒”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始终存在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因而必须以阶级斗争为主要矛盾的社会;二是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个人消费品平均分配、吃“大锅饭”的社会;三是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的社会,如此等等。

可是,实践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小平同志的这一科学概括,从其内容来看,不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而且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标的统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突出“共同富裕”,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落脚点和归宿,确是“画龙点睛”之笔,既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又反映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小平同志的这一科学概括,从其认识论意义来看,就在于它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高度凝炼而又深入浅出地道破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思维境界。

在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今天,领导干部改造自己的社会主义观,从根本上说,就是用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改造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几十年社会主义实践表明,只有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才有可能正确地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对社会主义“怎么看”,支配并决定着人们“怎么干”。

应当承认,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少领导干部已经逐步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及其实践统一到邓小平理论高度上来。 他们坚决走出了把“一大二公”模式当成社会主义理想王国、把“三铁一大”当成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把共同富裕当成同步富裕这样一些认识误区。但是,不能认为社会主义观方面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一是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虽然已经被否定,但在一定条件下还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趋于尖锐、激烈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就会复活.干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实现。二是对社会主义一些问题的认识虽然在理论上已经明确,但在思想上并没有完全扎根。比如,“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在理论上已经清楚明白。但是,当社会上和共产党内出现消极腐败现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时,有些人便对发展市场经济是否会影响社会主义的本质,导致资本主义,产生了困惑和疑虑。三是对社会主义一些问题的认识虽然在书本上看似解决,但在实践中却显得脱节。比如,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大家都已认识到。但是,一旦在实际工作中按照按劳分配原则,适当拉开分配档次时,有些人还难以接受,因而平均主义在现实生活中还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四是在两个文明的关系上,忘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在实际工作中“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甚至以牺牲精神 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从而背离了社会主义全面进步的要求。所有这些说明,改造我们的社会主义观,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

二、改造群众观: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传统与改革开放时代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群众观就是对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根本观点,对杰出人物(包括领袖人物)与人民群众关系的看法:从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看,群众观则反映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反映了一切领导工作的根本着眼点。“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改造我们的群众观,就是要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对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对对主人和公仆的关系问题,对要不要和怎么样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既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宗旨,又注入了新的内涵。有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按市场经济原则办事,一切为了群众的口号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其实,我们党选择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目的是迅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而更好地体现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宗旨。从这个意义上说,立市场潮头,举富民旗帜,赋予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以新的时代内容。当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某种负面效应。对此,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任凭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等价交换原则侵入党内政治生活,忽视以至放弃党的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宗旨,其后果是严重的,也是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容的。

第二,体制改革的深化既坚持了一切依靠群众的行动准则,又展示了新的方式。人民群众从来都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而在现阶段则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党的上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党正是依靠人民群众对传统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不能不看到,体制改革的深化,使依靠群众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宏观上看,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了人民通过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从而确立了人民整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主体地位;从微观上看,实行政企分开以后,企业成为不再依附于政府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职工群众则成为具体参与市场经济的直接主体。广大职工群众不仅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维系在一起,盼望企业振兴,乐为企业分忧,而且自主、自立、自强意识日益增强。面对这种新的现实,领导干部要全心全意地依靠群众,更加自觉地支持和组织他们当家作主,为他们直接参与决策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也要向他们提倡社会主义主人翁的劳动态度。

第三,领导工作的实践既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又辅之以新的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而是我们党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结合,运用于领导工作的实践而形成的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根本工作路线。同时,也要看到,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办公手段逐步进入领导机关,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也被引进和借鉴过来,在决策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效率。当然,现代化办公手段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只是一种“辅助”,而不是“取代”。如果认为办公手段逐步实现现代化以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已经显得过时了,是完全错误的。

总之,在新形势下,领导干部改造自己的群众观,一方面必须自觉地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实践的发展,使之具有新的内涵、新的方式和新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传统与改革开放时代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改造权力观:把全心全意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领导干部掌权用权的最高准则。

权力观包含着对权力的本质属性的看法,以及掌权者如何行使权力,实现责任、权力和义务的统一等根本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关于人民群众利益,依靠人民群众参加的伟大事业。要领导这一事业走向胜利,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就面临着如何改造自己的权力观问题。

第一,清醒地认识权力。正象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一样,权力既可以为公,也可以谋私。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广大劳动群众给的。理解和实践权力的人民性,必须树立“公仆”意识。“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如果把权力看成是组织对个人的补偿,而不是一种责任,看成是个人索取的工具,而不是一种奉献,看成是贪图享乐的温床,而不是一种重托,那就不仅是只要权力却不履行职责的行为,而且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其结果,只能被社会被人民所唾弃、淘汰。

第二,正确地使用权力。早在1962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拿到这个权力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因此,领导干部正确地使用手中的权力,就必须为民服务求“真”,为官治世求“正”,为人行事求“信”,为公立业求“实”。当前,就要通过权力,全心全意地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只有做到这一点,“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否则,“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为了保证正确地使用权力,领导干部还要坚持按原则用权,决不随心所欲,盲目乱来;按程序用权,决不搞“家长制”,个人说了算;公开性用权,决不搞遮遮掩掩和背后的“的“小动作”。

第三,严格地管好权力。领导干部的权力,作为领导干部实施领导、履行义务的法定职权,必须严格管好。一方面,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必须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不受制约、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另一方面,领导干部必须管好本部门本单位权力的正确使用。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钻改革开放的空子,搞以权谋私,也不能让自己的部属或亲属打着自己的旗号借用自己的权力搞违法乱纪的事情。要进一步强化“廉政意识”和“廉家意识”,不但守住办公室这块廉政阵地,而且建设好家庭这个廉政后方。

四、改造人生观:把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为集体的利益所作出的无私奉献看作是人生的崇高境界。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要想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首先要堂堂正正做人”。人生观是一定的世界观在考察人生问题时的具体体现,它回答的是关于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和态度问题。正确的人生观是领导干部立身、为官、创业之本。领导干部改造自己的人生观,就是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自觉地解决人生观上存在的问题。

第一,信念坚定是人生观改造的坐标,也是领导干部无私奉献的精神支柱。人无忠信,不可立世。信念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确信无疑的看法。坚定的革命信念对人生起着导向作用和驱动作用,既给人们的人生追求指明前进的方向,又促使人们按照既定的目标而不断地奋斗。现在,有些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逐步淡化。有的只讲“信钱”不讲“信仰”,只要“实惠”不要“主义”;有的把共产主义理想说成是“唱高调”、“假大空”;有的则认为共产主义是“前途光明看不到,道路曲折走不完。”实际上,把共产主义放在社会发展规律上看,它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把共产主义放在运动的过程上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实现它的实际步骤;把共产主义放在远大目标上看,是每一代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毕生使命。因此,领导干部要无私奉献于社会,必须把信念坚定作为人生观改造的坐标,摆在首位。

第二,道德高尚是人生观改造的核心,也是领导干部无私奉献的人格条件。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古人很看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并把它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先决条件,有“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的至理名言。新时期领导干部的职业特点,使社会和人民赋予他们的道德以更高的期望值。从现实性角度分析,领导干部道德的主要内容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在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价值;勒政为民,是领导干部道德的价值核心。如果通过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我们形成了与其他职业者相区别的领导干部的道德人格,就有条件、有可能对整个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社会价值是人生观改造的归宿,也是领导干部无私奉献的实质内容。人的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如果以社会为主体,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满足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作的贡献。现在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等价交换,奉献精神过时了。这是非常错误的。实际上,共产党人的革命人生观表现在实践行为上,既要创造,又要奉献。在创造中为奉献提供前提,在奉献中为创造提供动力,并在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创造重在奋斗,奉献贵在艰苦,因而能否艰苦奋斗是衡量领导干部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的重要尺度。

标签:;  ;  ;  ;  ;  

论改革领导干部世界观的新课题_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