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消化内镜的感染原因与预防措施论文_束剑芬

浅谈消化内镜的感染原因与预防措施论文_束剑芬

束剑芬

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 214400

摘要:为了满足患者的诊疗需要,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医院要强化对消化内镜感染的预防,为患者提供具有安全性、可靠性的同一标准的消化内镜器具,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医务人员应当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水平,对预防消化内镜感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认识,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重视内镜清洗消毒,提高消化内镜的管理水平,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各个环节对可能的风险进行控制,以避免或者减少因消化内镜感染而发生的医源性感染和医疗纠纷,确保医疗安全,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广大患者的满意。

关键词:消化内镜;感染原因;预防措施

1临床资料

2017年1月至5月,在我院内镜室进行胃肠镜检查的患者中,发生寒颤临床表现的患者有2名,发生头晕、恶心、乏力临床表现的患者有2名。内镜检查:过程中常使用丙泊酚注射液及地佐辛注射液进行静脉麻醉,口服达克罗宁胶浆(无过敏史及不良反应);待患者安全复苏后转入复苏区进行有效复苏,生命体征及血常规监测无异常。

2风险评估

2.1病源因素

内镜室不同于其他检查室,具有面向全院住院部及门诊部患者,病人来源广泛,病种复杂等特点。调查发现: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及了解存在偏差,常导致其不能有效判断患者的病情,对存在的危险因素缺乏一定的预见性。

2.2医生因素

内镜操作医生的进镜手法不同;麻醉师在操作过程中对患者既往病史缺乏了解,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观念有一定程度的缺失,用药剂量及给药时间速度的掌控能力存在差异。以上医师因素为术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埋下隐患。

2.3药物因素

患者来自各个科室,进行内镜检查的所用药品常常需要患者在门诊药房领取,所以取药途中的保存方式、药物的保存温度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2.4病人因素

年龄、体质等个体差异,常常导致患者接受无痛内镜检查后对药物反应及复苏后身体状况的个体差异。如老年患者在忍受饥饿后做无痛内镜检查就容易出现低血糖、心慌、胸闷、恐惧不安等不良反应。

2.5院感知识和慎独精神的缺失

手卫生、手消毒措施执行到位,是控制院内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在院内广泛普及无菌操作技术,不应该只针对护理人群进行培训与考核,也应包括内镜室执业医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及手卫生,可达到有效切断传播途径的效果。

2.6服务水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医疗技术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病人及家属对无痛内镜检查的需求不断增高。消化内镜室面对的绝大多数患者是有胃肠疾患或健康体检的人群。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正确宣教、术前评估,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2.7压力因素

造成护理人员精神高度紧张的压力因素有:内镜检查量大,工作劳动强度大;护理人员身兼多职,每个工作环节都需紧密配合和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每天处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不停的打针、取病检、复苏、推床、手术助手等工作中,不容有丝毫的差池;在内镜操作及术后复苏过程中,患者因年龄、既往病史、自身体质问题均有可能出现各种不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消化内镜感染的预防措施

3.1规章制度、基础配置方面

进一步完善消化内镜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内镜清洗消毒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求相关医务人员树立制度意识,要求其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其能够在遵循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规范进行清洗消毒工作,按照规定穿隔离衣、戴口罩、戴帽子等,做好个人防护。合理设计内镜室的布局,合理严格地划分室内区域,除了要配备独立的内镜诊疗操作间外,还要配备内镜清洗消毒间、内镜存放间等,要求工作人员每日按照要求进行环境消毒,确保室内有良好的通风性,增加清洗器、干燥设备等设备的投入。

3.2人员认知度和重视度方面

既要强化对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对内镜的结构、性能、清洗消毒要点、保养方法等加以熟练的掌握,提高其清洗消毒水平,督促其认真做好安全工作环境的维护,又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消毒内镜清洗消毒与感染控制的培训,在强化理论讲解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针对执行相关操作规范的过程中出现的难点进行探讨,提高其规范操作水平,进一步将内镜感染控制工作做好。再者,要结合实际制定消毒内镜清洗消毒质量考核标准,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完善相关惩罚机制,以督促相关人员按照规定把控好消化内镜的质量关。此外,还要强化对相关人员进行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内镜感染预防中所发挥的重要性,使其责任感、职业道德水平得到强化,以促使其按照要求规范保养、清洗消毒内镜,避免或减少因其操作不当、不规范引起的感染。

3.3内镜清洗消毒方面

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严格把好清洗消毒关。如在应用内镜开展诊疗工作前,要对内镜再次消毒。倘若当天无需再用内镜,则要将终末消毒工作做好。按照“水洗、酶洗、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冲洗与吹干”的程序规范进行操作,在进行清洗时,要确保冲洗充分,严格控制酶液的浸泡时间,彻底清除存在于内镜表面及其腔道内残余血块等污物,用软毛刷彻底清洗轴节部、管腔内,切勿将镜面划伤,确保清洗纱布一次性使用,确保清洗刷一用一消毒。对于所应用的酶清洗液,要确保做到现配现用、一人一次一更换。倘若需要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对内镜进行消毒时,要首先进行消化内镜的手工清洗,且需要对清洗消毒机的质量关加以严格的控制。严格控制好消毒时间,每天常规监测所使用的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对于硬式内镜,要使之全部浸泡在消毒液中,要确保消毒液充分注入到管腔内。对于非全浸式内镜的操作部,在以清水将其擦拭后,应用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用酒精纱布擦干内镜的镜身,用高压气枪干燥各个孔道,确保其处于干燥后,再将其放置在柜子中保存。每天对内镜室进行清洁消毒,开窗通风换气。每日对清洗消毒槽和吸引器瓶等进行清洗,并以消毒液进行半小时的消毒。每日按照规定认真做好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将清洗消毒起止时间、操作人员等记录清楚。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要定期对内镜消毒液、消毒后内镜及其附件实施生物学监测,抽查内镜的使用质量、清洗消毒质量。

3.4加强安全管理

加强安全管理,措施如下:严格进行术前患者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对患有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及时与麻醉师及操作医生沟通,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麻醉复苏需有专人看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补充完善抢救设施;做到急救药品随时处于备用状态;定期进行急救演练,做到紧密配合、有条不紊的抢救流程。

结束语

受到某些原因的影响,消化内镜感染时有发生,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增加了不安全隐患,引起医院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虽然消化内镜感染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但是只要正确认识到消化内镜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危害性,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各个环节对可能的风险进行控制,将有助于减少或者避免感染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 1]李文竹,赵蕊.标准化护理在消化内镜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5):145-146.

[2]万小雪,彭春艳,黄茜,马久红.急诊消化内镜风险控制使用PDCA循环模式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3):171+178.

[3]李红萍,黄亚芳.护理安全管理在内镜护理安全防范中的作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07):184-186.

[4]齐莹.消毒后内镜安全储存时间探讨[J].护理研究,2017,31(11):1381-1382.

论文作者:束剑芬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上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5

标签:;  ;  ;  ;  ;  ;  ;  ;  

浅谈消化内镜的感染原因与预防措施论文_束剑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