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的无神论问题:历史争论及其原因论文

斯宾诺莎的无神论问题:历史争论及其原因

黄启祥

摘要 】“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是西方近代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在斯宾诺莎生前还是在其身后都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无神论者,但是斯宾诺莎生前坚决拒绝这一称谓。他不仅通过其哲学论证神的存在,论证人的最高幸福在于对神的理智的爱,还通过其生活方式来证明自己不是无神论者。通过考察批评者的观点、斯宾诺莎的著作以及无神论的含义,我们看到关于“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的争论,既源于人们对神与无神论所具有的不同观念,也源于他们对斯宾诺莎著作的不同解读。由于不同人心中神的观念可能不同,对斯宾诺莎哲学的理解也可能不同,人们对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仍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会不断促进人们对斯宾诺莎哲学的理解与研究。

关键词 】斯宾诺莎;神;无神论

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这是西方哲学史上充满争议的一个问题,这种争议不仅存在于斯宾诺莎的批评者之间,而且首先存在于斯宾诺莎与其批评者之间。斯宾诺莎的主要著作都在谈论神,都肯定神的存在,从其早期的《神、人及其幸福简论》到后期的《伦理学》莫不如此。他在许多书信中也探讨与神有关的问题,其中没有一处否认神的存在。可是斯宾诺莎却被很多人称为无神论者。斯宾诺莎生前坚决拒绝这一称谓,并撰写《神学政治论》予以反驳,然而这部著作却被更多人看成他宣扬无神论的证据。是斯宾诺莎的众多批评者误解了斯宾诺莎?还是斯宾诺莎没有理解他自己的学说?他们之间的分歧究竟何在?争议虽然由来已久,但是对于这些争议的系统研究似乎尚未见到。本文将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对这场历史争论及其原因进行探讨。

一、无神论者:斯宾诺莎的生前身后名

斯宾诺莎生前在许多人眼里是个嘲笑一切宗教的无神论者。既有人私下指责他的哲学是无神论,例如,一位基督徒学者凡尔底桑(Velthuysen)在信中说,“他[斯宾诺莎]用隐蔽的伪装的论证教授十足的无神论”[注] Benedictus de Spinoza, The Collected Works of Spinoza , Vol. 2, and trans. Edwin Curle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p. 385.,他的学说“取消和绝对推翻了一切信仰和宗教,偷偷地贩卖无神论,或至少虚构了一个不能使人对其神性产生敬畏的上帝”[注] Benedictus de Spinoza, The Collected Works of Spinoza , Vol. 2, 2016, p. 385.;也有公开出版物谴责斯宾诺莎宣扬无神论,例如,1672年荷兰有一本小册子说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是“堕落的犹太人斯宾诺莎从地狱中制作出来的。此书以前所未有的无神论方式论证神谕必须通过哲学来阐释与理解”。[注] [美]史蒂文·纳德勒:《斯宾诺莎传》,冯炳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454页。 1674年《神学政治论》被荷兰总督奥伦治三世以“污蔑宗教和宣传无神论”的罪名禁止发售和传播,随后欧洲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天主教会和加尔文教会也将其列入危险书目。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现代汉语的常用词所具有的借代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被看成是引申意义。而“引申”的范围太广,太笼统,分析描述太少,也就难以看到其内在规律。这从罗正坚著《汉语词义引申导论》一书中就可见一斑。[注] 罗正坚:《汉语词义引申导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页。我们将借代意义从引申意义中单列出来,详加分析。

对于斯宾诺莎的无神论指责并没有随着他的去世而终止。1677年即斯宾诺莎去世的当年,他的朋友出版了其遗著《伦理学》。第二年这部著作受到荷兰和西弗里斯兰当局审查,被认为是一本“渎神的、无神论的和亵渎宗教的书”。[注] Michael L. Morgan, “Introduction to Ethics ”, in Spinoza ,Complete Works , trans. Samuel Shirley, Indianapolis and Cambridge: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p. 213. 在西方近代,斯宾诺莎成了无神论的主要代表。正像有的学者所说,在很大程度上,“无神论与斯宾诺莎主义变成了同义词”。[注] Moshe Schwarcz, “Atheism and Modern Jewish Thought”,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for Jewish Research , Vol. 44 (1977), p. 133.加尔文教徒、路德教徒和天主教徒都把斯宾诺莎哲学看成明显的无神论的自然主义。[注] Jeffrey R .Collins , “Thomas Hobbes, ‘Father of Atheists’”, in Atheism and Deism Revalued :Heterodox Religious Identities in Britain , 1650-1800,ed. Wayne Hudson, Diego Lucci and Jeffrey R. Wigelsworth, Farnham: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14, p. 41. 18世纪的一位学者约翰·弗兰兹·冯·布迪厄斯(Johann Franz von Buddeus)不仅认为斯宾诺莎“公开宣扬无神论”,而且认为他是“我们这个世纪的无神论者的领袖和导师。”[注] Alan Charles Kors, Atheism in France , 1650-1729 (Vol .I ) :The Orthodox Sources of Disbelief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244. 在欧洲各国,“无神论这顶帽子在他死后多年没有摘掉”[注] [美]史蒂文·纳德勒:《斯宾诺莎传》,第370页。 。

17世纪后期斯宾诺莎的著作进入英国,“一开始,斯宾诺莎就被看作……‘真正的’无神论者。”[注] Rosalie L. Colie, “Spinoza in England, 1665-1730”,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 Vol. 107, No. 3 (Jun. 19, 1963), p. 183. 萨缪尔·克拉克(Samuel Clarke) 认为斯宾诺莎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著名的无神论代言人。”[注] Samuel Clarke, A Demonstration of the Being and Attributes of God :More Particularly in Answer to Mr .Hobbs ,Spinoza ,and their Followers , London: J. Knapton, 1705, p. 27. 贝克莱称斯宾诺莎的学说为“无神论体系”[注] George Berkeley, The Works of George Berkeley , Vol.1, ed. George Sampson, London: George Bell & Sons, 1897, p. 345. 、“现代的无神论”[注] [英]贝克莱:《西利斯》,高新民、曹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14页。 。休谟称斯宾诺莎为“著名的无神论者”[注] David 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 The Floating Press, 2009, p. 379. ,称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为“斯宾诺莎的无神论”[注] David 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 p. 378. 。斯宾诺莎对英国无神论还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人们在雪莱的思想历程和著作中可以感受到斯宾诺莎对他的无神论思想的启示,雪莱所写的“无神论的必然性”一文曾受到斯宾诺莎的启发。[注] David Berman, A History of Atheism in Britain :from Hobbes to Russell , Vol.3,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pp.134-154.p. 183. 查尔斯·布拉德劳(Charles Bradlaugh)明确表示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对他影响颇深,他的许多无神论思想都可追溯到这种影响。

在法国,皮埃尔·贝尔对斯宾诺莎的评价颇负盛名,他在《历史的批判的辞典》“斯宾诺莎”词条的一开始写道:“斯宾诺莎生为犹太人,后来脱离犹太教,最后成了无神论者。”[注] Peter Bayle, An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Dictionary ,Selected and Abridged from the Great Work of Peter Bayle , Vol.3, London: Hunt and Clarke, 1826, p.271. 贝尔称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是“一部恶毒可憎的书,他在这部书里播下了他的遗著中明白昭示的无神论的所有种子。”[注] Pierre Bayle,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Dictionary :Selections , trans. Richard H. Popkin, Indianapolis: The Bobbs-Merrill Company, Inc., 1965, p. 293. 他说:“所有批驳《神学政治论》的人都在该书中看到了无神论的种子。”[注] Peter Bayle, An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Dictionary ,Selected and Abridged from the Great Work of Peter Bayle , Vol.3, p. 284. 深受贝尔影响的伏尔泰在其著作中明白地说:“斯宾诺莎实质上不承认任何神”[注] Voltaire,The Best Known Works of Voltaire , New York: Blue Ribbon Books Inc., 1927, p. 447. ,“斯宾诺莎……是无神论者——他教授无神论”[注] Voltaire,A Philosophical Dictionary , Vol. 1, London: W. Dugdale, 1843, p. 162. ,他称斯宾诺莎为“大名鼎鼎的无神论者斯宾诺莎”[注] Voltaire,A Philosophical Dictionary , Vol. 1, p. 331. 。他说:“所有著作中最危险最有害的是斯宾诺莎的著作。他不仅以犹太人的身份攻击新约,而且以学者的身份瓦解旧约;他的无神论体系在写作与推理上胜过斯特拉顿(Straton)和伊壁鸠鲁的无神论一千倍。”[注] Voltaire,A Philosophical Dictionary , Vol. 2, p. 163. 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也明确地将斯宾诺莎视为无神论者。[注] [法]狄德罗:《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梁从诫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第153页。 霍尔巴赫在《自然的体系》中称斯宾诺莎的哲学为无神论体系。[注] [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下卷,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280页注释、第296页。 尼古拉斯·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认为斯宾诺莎的无神论与中国哲学家的无神论有很多相同之处。[注] [法]马勒伯朗士:《一个基督教哲学和一个中国哲学家的对话——论上帝的存在和本性》,庞景仁译,载庞景仁:《马勒伯朗士的“神”的观念和朱熹的“理”的观念》,冯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35页。

无神论的另一个含义指异端。伏尔泰认为,“无神论者”一词最初并非指不相信神存在的人,而是指另一种不同的非正统的或异端的有神论。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无神论者不过是异端哲学家。西方近代的无神论一词仍然保留了这个含义。加文·海曼(Gavin Hyman)认为:“16世纪,无论在英国还是在法国,‘无神论’一词通常都是指异端而不是指断然否认有神论。”[注] Gavin Hyman, “Atheism in Modern History”,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theism , p. 29.

近代欧洲学者对斯宾诺莎哲学的无神论批评可谓林林总总,其中有两点格外值得注意。其一,斯宾诺莎被看成不同于古代无神论的近代哲学无神论的创立者。西尔维亚·贝尔蒂(Silvia Berti)说,18世纪早期的启蒙主义者认为斯宾诺莎在历史场景中的出现代表着与传统的不信神模式在概念上的真正决裂,“为了粉碎信仰的世界,需要与一种新的《圣经》解释方法相结合的坚实的无神论的哲学基础。斯宾诺莎代表着这种突破,在这方面他是唯一的,他提供的哲学工具使得作为创造者的神的存在成为不可能;哲学无神论由此达成了,并通过动摇《圣经》权威的《圣经》批判而表现出更大的破坏性。这不只是理论上的成就,它宣布世俗的和宗教的权威之基础的所谓神圣性是不合法的”[注] Silvia Berti, “ At the Roots of Unbelief”,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 Vol. 56, No. 4 (Oct., 1995), p. 562.

其二,斯宾诺莎的无神论被看成基于新方法的体系化的无神论。伏尔泰认为:“他[斯宾诺莎]似乎不同于古代所有的无神论者,……他与他们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方法。”[注] Voltaire,A Philosophical Dictionary , Vol. 1, p. 561. 贝尔说:“斯宾诺莎……是一个体系化的无神论者,尽管他的理论基础与其他几位古代的和现代的、欧洲的和东方的哲学家的相同,但是他运用了全新的方法。我认为他第一个将无神论简化为一个体系,依照几何学家的方式将它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学说。”[注] Peter Bayle, An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Dictionary ,Selected and Abridged from the Great Work of Peter Bayle , Vol.3, p. 271. 不仅如此,斯宾诺莎甚至被称为西方近代世界中唯一成体系的无神论者,[注] Alan Charles Kors, Atheism in France , 1650-1729 (Vol .I ) :The Orthodox Sources of Disbelief , p. 38.

当代西方哲学界将斯宾诺莎哲学视为无神论的学者也为数不少。例如,《黄金时代的荷兰共和国》一书的作者马尔滕·波拉称斯宾诺莎是现代无神论的奠基者。他说:“人们也许会吃惊地发现,一个作为现代无神论奠基者而闻名的哲学家竟然会选择上帝作为自己论述的出发点,并且把他的全部哲学都建立在对上帝进行定义的基础上。”[注] [荷兰]马尔滕·波拉:《黄金时代的荷兰共和国》,金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27页。 德勒兹说,从绝大多数宗教所说的“神”即道德立法者和道德法官的含义来看,“斯宾诺莎显然是个无神论者。”[注] Deleuze, Gilles, Expressionism in Philosophy :Spinoza , trans. Martin Joughin, New York: Zone Books, 1990, p. 253. 乔纳森·伊斯雷尔(Jonathan Israel)在《激进的启蒙》一书中认为斯宾诺莎是18世纪无神论的根源。罗伯特·普拉茨纳(Robert L. Platzner)则将犹太人中的无信仰潮流追溯至斯宾诺莎。[注] Robert L. Platzner, “Judaism and Atheism: The Challenge of Secular Humanism”, in Religion and the New Atheism :a Critical Appraisal , ed. Amarnath Amarasingam, Leiden & Boston: Brill, 2010, p. 12.

他哇啦哇啦吼着,提起枪托,又朝我背上重重砸了两下。我松开手,他又踢我一脚,扯上门出去,在外面落上了门锁。隔门传来几个东洋兵的聒噪,叽里哇啦哇啦叽里的,活像一群公鸭在打架。

如果斯宾诺莎的声明真诚不欺,我们似乎可以说他是无神论者。但是有些批评者认为斯宾诺莎或许误解了自己的学说。例如,贝尔认为斯宾诺莎可能没有理解自己的学说的所有部分,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学说的所有后果。[注] Peter Bayle, An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Dictionary ,Selected and Abridged from the Great Work of Peter Bayle , Vol. 3, p. 330. 伏尔泰在《无知的哲学家》一书中说:“他[斯宾诺莎]非常诚实地欺骗了自己。……他太自以为是了;他只顾埋头向前,没有注意到任何可能困扰他的地方。”[注] Voltaire,The Best Known Works of Voltaire , p. 448. 如果斯宾诺莎没有理解自己的学说,他否认自己是无神论者的声明可能会有问题。

人们虽然对斯宾诺莎哲学的理解分歧很大,但是根据斯宾诺莎的生活对他的德性做出的评价可谓如出一口,就连那些最猛烈指责斯宾诺莎传播无神论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在道德上无可指责。伏尔泰虽然认为斯宾诺莎的无神论是错误的,但是他说斯宾诺莎诚实无欺,真挚可敬,温和淳朴,[注] Voltaire,A Philosophical Dictionary , Vol. 1, p. 561. 是“十分贞洁的无宗教信仰者”[注] Voltaire,A Philosophical Dictionary , Vol. 1, p. 612. ,“斯宾诺莎没有做任何坏事”[注] Voltaire,A Philosophical Dictionary , Vol. 1, p. 569. 。至于诺瓦利斯(Novalis)、海涅、黑格尔、罗素等人对斯宾诺莎的人格与品行的称赞在哲学界已是尽人皆知。

二、斯宾诺莎对无神论的拒斥

尽管有许多人谴责斯宾诺莎的无神论,也有许多人称赞他的无神论,但是斯宾诺莎从未声称自己是无神论者,他的任何著作和书信都不曾公开主张或赞同无神论。对于外界所加于他的无神论者的称号,他坚决予以拒绝,正如纳德勒所言:“对于说他是无神论者的指责,斯宾诺莎总是深感气愤。”[注] [美]史蒂文·纳德勒:《斯宾诺莎传》,第370页。 不仅如此,就像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他根本不能容忍无神论。[注] Michael A. Rosenthal, “Why Spinoza is Intolerant of Atheists: God and the Limits of Early Modern Liberalism”,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 65.4 (June 2012), pp. 813-839. 关于斯宾诺莎对于无神论的态度,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斯宾诺莎反驳对于他的无神论指责。他在致奥尔登堡的一封信中说:“普通百姓不断指责我是无神论者,我不得不尽我所能予以反驳。”[注] Benedictus de Spinoza, The Collected Works of Spinoza , Vol. 2, p. 15.这是他写作《神学政治论》的缘由之一。他在《神学政治论》第十二章声明:“我可以确定地说,我没有说任何不敬神之语,亦未做任何不敬神之事。”[注] Benedictus de Spinoza, The Collected Works of Spinoza , Vol. 2, p. 249.斯宾诺莎认为不是他的哲学而是那些自以为信神而指责他的人所信仰的教义,会导致无神论。他在论述神迹的时候说:“我们认为自然次序是确定不移的,是合乎神的律令的。因此,如果自然中发生的某件事不遵循自然法则,它必然与神通过自然法则在自然中确立的永恒次序不相容,因而是违反自然及其法则的,因此相信这样的事情会使我们怀疑一切,并导致无神论。”[注] Benedictus de Spinoza, The Collected Works of Spinoza , Vol. 2, pp. 158-159.在斯宾诺莎看来,有神论者必定对神有清楚明白的认识,那些对神没有真正认识的人可能是无神论者,而犹太教徒和基督徒就是这样的人。他以讽刺的口吻说:“那些公开承认没有神的观念,只通过被造物(他们不知其原因)认识神的人竟然毫不脸红地责难哲学家是无神论。”[注] Benedictus de Spinoza, The Collected Works of Spinoza , Volume II., p. 94.这里所说的哲学家指斯宾诺莎本人。

虽然斯宾诺莎在生前身后被许许多多的人视为无神论者,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持这种观点。也有学者明确肯定斯宾诺莎不是无神论者,例如一位名叫米歇·翁福雷(Michel Onfray)的学者曾这样说:“斯宾诺莎的无神论在哪里?无处可寻。我们可以仔细阅读他一生的著作,却不能找到一句断言神不存在的话。”[注] Michel Onfray, In Defense of Atheism :the Case against Christianity ,Judaism ,and Islam ,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Jeremy Leggatt, Toronto: Penguin Group, 2007, p. 25. 有的学者认为,斯宾诺莎不是无神论者,但是他反对传统宗教信仰的神,例如埃罗尔·哈里斯(Errol E. Harris)说:“无神论是与斯宾诺莎的意旨直接相反的”,“他否认的是那些他认为对上帝的错误看法,他的全部努力是让传统宗教中预设的神的观念变得明白易懂和前后一致”。[注] Errol E. Harris, Atheism and Theism , New Orleans: Tulane University, 1977, p. 49.

其次,斯宾诺莎在理论上明确主张一神论。他在《伦理学》中清楚地说:“认为神不作为与认为神不存在,在我们是同样不可能设想的。”[注] Scholium to Proposition 3 of Part II of the Ethics . (本文出自斯宾诺莎的《伦理学》[Ethics ] 的引文皆译自Benedictus de Spinoza, The Collected Works of Spinoza , Vol. 1, ed. and trans. Edwin Curle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5) 神是斯宾诺莎哲学体系的起点。系统表述斯宾诺莎哲学体系的《伦理学》分为五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就是论神。斯宾诺莎为什么要从神的概念出发构建其哲学?他说这是遵循哲学思考的必由之路,“因为神的本性本来应该首先加以考察,因为就知识的次序和就事物的次序说来,神的本性都是在先的。”[注] Scholium to Corollary of Proposition 10 of Part II of the Ethics .没有神的概念,斯宾诺莎哲学就没有了基础。

神也是斯宾诺莎哲学的归宿。斯宾诺莎哲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人走向最高幸福。人的最高幸福在于对神的理智的爱,也就是通过认识神而爱神。在斯宾诺莎看来,凡是从神的知识出发来认识一切的人,他的心灵和德性能够达到最高的完满,因为此时“他的灵魂是不受激动的,而且依某种永恒的必然性能自知其自身,能知神,也能知物,他决不会停止存在,而且永远享受着真正的灵魂的满足。”[注] Scholium to Proposition 42 of Part V of the Ethics .人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能“在永恒的形式下”观认一切,同时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彻底的解放,成为永恒的心灵。

事实上,无神论一词在古希腊就有不同含义,它在近代早期与在任何时代一样都是一个含义模糊而颇多歧义的概念。从词源学上说,英语中atheism源于古希腊语中的 ,意思是“没有神”。学者们一般认为比较明显的无神论在雅典出现的时间是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例如,波兰学者马立克·维尼阿克齐克(Marek Winiarczyk)认为:“作为一种拒绝所有神和超自然现象的无神论,可能在公元前5世纪末期已在雅典出现。”[注] Marek Winiarczyk, Diagoras of Melos :A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Ancient Atheism , Translated from Polish by Witold Zbirohowski-Košcia, Berlin/Boston: Walter de Gruyter GmbH, 2016, p. 74. 又见 Jan N. Bremmer, “Atheism in Antiquity”,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theism ,p. 12. 柏拉图的《法律篇》第十章以及《申辩篇》(26c)可以为此证明。《申辩篇》中苏格拉底的指控者说苏格拉底不仅否认流行宗教中的神存在,而且否认所有的神存在。

第三,斯宾诺莎并没有否认宗教的意义。在他看来,能够通过哲学认识神的人是非常少的。如果一个人对于神没有真正的认识,宗教或者对于神的信仰对于他来说便是必要的。针对那种认为他抛弃了一切宗教的看法,他说:“我请问,如果一个人认为神必须被看成最高的善、必须作为最高的善而为人们自由地热爱,他会主张抛弃所有宗教吗?如果一个人主张我们最高的幸福和至上的自由只在于此,他会反对宗教吗?一个反对宗教的人会主张德行的报酬就是德行自身,愚蠢和软弱的惩罚就是愚蠢自身吗?最后,一个反对宗教的人会主张每个人都应当爱他的同胞,服从至高权力的命令吗?我不仅明确主张这一切,而且还以最充分的证据予以证明。”[注] Benedictus de Spinoza, The Collected Works of Spinoza , Vol. 2, p. 386.

斯宾诺莎所说的宗教既非犹太教也非基督教,也不是其他任何建制性宗教,而是他所说的真正的宗教或普遍宗教。他说:“根据《圣经》的命令,我们唯一要相信的只是为履行这个命令所绝对必需的。因此,这个命令自身就是整个普遍信仰的独一标准。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确定这个信仰的所有信条,每一个人都一定要接受的信条。”[注] Benedictus de Spinoza, The Collected Works of Spinoza , Vol. 2, p. 265.斯宾诺莎根据《圣经》的目的,运用理性推出了普遍信仰的七个信条或整个《圣经》的基本原理。[注] Benedictus de Spinoza, The Collected Works of Spinoza , Vol. 2, pp. 268-269.斯宾诺莎说,如果有人因为不相信神的存在而拒斥《圣经》,他是不虔敬的。如果有人不了解《圣经》中的历史记述,也没有通过自然之光认识任何事物,即使他不是顽固或不虔敬,也几乎与兽类无异,他不具有神所赋予的任何才质。[注] Benedictus de Spinoza, The Collected Works of Spinoza , Vol. 2, p. 149.所以,从斯宾诺莎的学说可以看出,他肯定神的存在,也并不一概否定宗教。

第四,斯宾诺莎的生活方式表明他不是无神论者。一个人的学说与其生活中的信仰并非总是一致。当我们判断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的时候,不仅要观其言,还要察其行,这也与斯宾诺莎的哲学观点相一致。斯宾诺莎在24岁时被犹太教会革除教籍,之后他既未加入基督教会,也未加入其他宗教组织。就此而言,人们也许会说他不再信仰任何宗教。但是斯宾诺莎并不认为不信仰宗教者就是无神论者。在他看来宗教是信仰神的方式,而哲学是真正认识神的方式。这两种方式都能够使人具有德行或幸福,但是那些不是通过宗教信仰神而是通过哲学认识神的人更幸福。[注] Benedictus de Spinoza, The Collected Works of Spinoza , Vol. 2, p. 149.换言之,具有德行的人或者是通过哲学认识神的人或者是通过真正宗教而信仰神的人,他们都不是无神论者。

从近代到当代,从西方到中国,无论是谴责斯宾诺莎的一方还是赞扬斯宾诺莎的一方都有许多人认为斯宾诺莎是无神论者。这是否坐实了斯宾诺莎的无神论者称号?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关于斯宾诺莎的无神论批评?或许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斯宾诺莎本人的看法。斯宾诺莎当然不能对其身后的批评做出回应,但是他生前对这种批评表达了非常清晰的立场与态度。

根据斯宾诺莎的德性学说和他的生活方式,他无疑是一个真正具有德性的人。同样,根据他的德性学说,一个真正具有德性的人必定是一个认识神的人。既然如此,斯宾诺莎便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也正因为如此,斯宾诺莎在致雅各布·奥斯顿(Jacob Ostens)的信中回应凡尔底桑对他的无神论指责时说:“如果他了解我遵循的生活方式,他就决不会这样轻易地相信我在讲授无神论。因为无神论者总是过度追求荣誉和财富,而我对这些东西历来都是鄙视的。认识我的人都知晓这一点。”[注] Benedictus de Spinoza, The Collected Works of Spinoza , Vol. 2, p. 386.根据斯宾诺莎的哲学,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生活中都不是无神论者。

我们阐述了斯宾诺莎的神观念以及他对无神论的态度。人们该如何看待斯宾诺莎对于无神论的拒斥?有些学者认为斯宾诺莎是一个不想成为无神论者的无神论者。例如,大卫·博曼(David Berman)说:“有一些作家真诚地相信他们不是无神论者,但是他们撰写了无神论著作。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在我看来就是这种无神论著作的一个例子。”[注] David Berman, A history of atheism in Britain :from Hobbes to Russell , Vol.3, p. 111. 费尔巴哈则根据斯宾诺莎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无神论者当时的处境,来解释斯宾诺莎哲学被视为无神论的原因以及斯宾诺莎对待无神论的态度。他说:“基督教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指责斯宾诺莎主张无神论。说的很对:因为,否定了上帝的和善、仁慈、正直、超自然性、独立性以及创造奇迹时,简言之,否定了上帝的人性,那也就否定了上帝自身。如果上帝不能创造奇迹,不能产生出一种与自然活动不相同的活动,因而不能显示出自己是一种与自然不同的存在物,那他其实也就不是 上帝了。但是,斯宾诺莎不想成为无神论者,而且,从他的观点和在他那个时代来说,他也不可能成为无神论者。”[注] [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第1卷,涂纪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337—338页。

推行《青苗法》是王安石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其实质就是国家以贷款为名,用高达40%至60%的年利率强迫向农民征收新税,穷苦百姓是难以承受这种高息贷款的。

三、从“无神论”观念看斯宾诺莎的无神论问题

历史上有那么多人认为斯宾诺莎是无神论者,而他极力否认自己是无神论者,究竟孰是孰非?

一些中国学者也把斯宾诺莎看成无神论者。例如,贺麟认为:“斯宾诺莎是17世纪伟大的荷兰唯物论哲学家和无神论者。”[注] 贺麟:《斯宾诺莎哲学简述》,《哲学研究》1957年01期,第93页。 洪汉鼎认为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是无神论者的《圣经》。他说:“如果‘无神论’这一名称是在我们现在的意义上加以理解,那么应当说,这是斯宾诺莎当之无愧的光荣称号。”[注] 洪汉鼎:《斯宾诺莎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19页。 赵敦华认为:“他[斯宾诺莎]的学说虽然披着神学外衣,但主题是人和自然,全然没有对人格神信仰和崇拜的位置,并闪烁着无神论的光辉。”[注]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20页。 卓新平像费尔巴哈一样称斯宾诺莎为“无神论和唯物论者的‘摩西’”。[注] 卓新平:《斯宾诺莎:无神论和唯物论者的“摩西”》,《竞争力》2010年9—10期,第120页。

马凌诺夫斯基在他的《文化论》中提出“任何一种社会文化对其社会都是有功能的”。从上述几位版画家个案分析中,他们的作品都根植于“多彩贵州”文化土壤,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创作的这一大批的作品无论在艺术风格还是文化内涵上都与“主流”美术不同,呈现的更多的是在一种自由、野性、无定式的文化生态中自我发展。“多彩贵州”地域文化在中国地域文化的百花园里,异彩纷呈、异质多元、异趣别具为贵州美术家创作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也是贵州现当代版画创作永恒的母题。

根据表5中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可以得知GDPL、LGAS、LENERGY三个变量的原始序列均不平稳,但是当通过差分处理,序列都变平稳,即可以建立协整模型。

斯宾诺莎的主要哲学著作像《伦理学》和《神学政治论》异常艰深。贝尔认为在斯宾诺莎哲学研究者中,“很少有人理解它,很少有人不为其中的难题和晦涩深奥的抽象概念感到沮丧。”[注] Pierre Bayle,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Dictionary :Selections , p. 300.那些批评者是否可能误解斯宾诺莎?伏尔泰曾说:“那些激烈反对斯宾诺莎的人中,有许多从未读过斯宾诺莎的著作”[注] Voltaire,A Philosophical Dictionary , Vol. 1, p. 561. 。例如,伏尔泰认为贝尔误解和歪曲了斯宾诺莎哲学,[注] Voltaire,The Best Known Works of Voltaire , p. 446. 他说:“斯宾诺莎一直使用神这个词,而贝尔根据自己对它的运用来理解斯宾诺莎的学说。”[注] Voltaire,The Best Known Works of Voltaire , p. 447. 当代学者例如史蒂文·史密斯(Steven B. Smith)认为斯宾诺莎的一些批评者像贝尔对斯宾诺莎的一些基本理解是错误的。[注] Steven B. Smith, Spinoza ,Liberalism ,and the Question of Jewish Identity ,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 11. 乔纳森·伊斯雷尔认为:“贝尔误解了无神论,而且他像狄德罗和霍尔巴赫一样,既未仔细理解也未准确表述斯宾诺莎的思想。”[注] Jonathan Israel, Democratic Enlightenment :Philosophy ,Revolution ,and Human Rights 1750-1790,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 663. 显然,如果批评者误解了斯宾诺莎,他们对斯宾诺莎的无神论评价也不足信。况且,不同批评者对于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的评价并不相同,许多人认为他是无神论者,但也有人认为他不是无神论者,还有人认为他不能容忍无神论。

牛冲含有优质蛋白质及丰富的维生素 B1、维生素 B2、维生素 C、维生素E,以及雄性激素,具有补肾益精,壮腰膝的功效。常食对于改善性功能有一定作用。

斯宾诺莎哲学的真义何在或者如何理解斯宾诺莎哲学?这是一个需要另外专门探讨的重要问题,这里只想指出,对斯宾诺莎哲学的不同理解必定会影响对他是否是无神论者的判断。这里要强调的是,无论人们认为那些断言斯宾诺莎为无神论者的人误解了斯宾诺莎,还是认为斯宾诺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学说是无神论,实际上都为“无神论”设定了唯一确定的含义。这里的问题是斯宾诺莎及其批评者心中的无神论观念是相同的吗?

当然,斯宾诺莎所认识的神既非犹太教的神,也非基督教的神,也非任何其他建制性宗教的神。《伦理学》第一部分从几个角度论证了神的本质与特征:神是自因,它必然存在;神是唯一的实体;神是永恒的;神是绝对无限的存在,具有无限多属性,其中每一个属性都表示永恒无限的本质;神是自由因,它只按照自己本性的法则而存在和行动,不受任何其他东西强迫;神不但是万物生成的原因,也是万物存在的原因;万物都在神之内,都依靠神,因而没有神就既不能存在,也不能被理解;万物都预先被神所决定,也就是被神的绝对本性和无限力量所决定。这个神也就是自然,它不只包括我们所说的自然界,也包括精神性事物,还包括无限多其他事物。

(1)以典型文化特征来命名。例如安特生以彩陶为特征命名的彩陶文化,在命名时他并未考虑到遗物与遗迹之间的共存关系和时空特征。黑陶文化亦是如此,以遗址中典型的黑陶为特征来命名为黑陶文化。

有学者说,在18世纪 “每个德国朝臣都知道斯宾诺莎是最重要的,最臭名昭著的,也是最危险的‘理论无神论者’。”[注] Jonathan I. Israel, Radical Enlightenment :Philosophy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ity , 1650-175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62. 德国的知识阶层则“将斯宾诺莎主义谴责为一种异端式的、无神论的和无政府主义的学说。”[注] 简森斯:《启蒙问题》,孟华银译,载 [美]列奥·施特劳斯:《哲学与律法》,黄瑞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年,第204页。 在著名的门德尔松—雅可比泛神论之争中,雅可比的第一个观点是“斯宾诺莎主义即无神论”[注] Moshe Schwarcz, “Atheism and Modern Jewish Thought”, p. 133. 。就像利奥·施特劳斯所说:“18世纪最后几十年对斯宾诺莎主义的接受首先意味着无信仰状态一下子突飞猛进起来。”[注] [美]列奥·施特劳斯:《门德尔松与莱辛》,卢白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年,第188页。 费尔巴哈称“斯宾诺莎是现代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的摩西。”[注] [德]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洪谦译,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第24—25页。 罗森茨威格(Rosenzweig)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等同于无神论”[注] Moshe Schwarcz, “Atheism and Modern Jewish Thought”, pp. 130-131. 。

无神论的另外一个含义指一个人不仅不信神而且不道德,因此对某个人的无神论指责经常意味着对他的诋毁乃至侮辱。这种用法在古希腊就已存在。乔纳森·伊斯雷尔说,在近代早期,“无神论不仅被普遍认为是对宗教因而对绝大多数人的信仰的威胁,而且被认为是对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与自然法的否定。因此‘无神论者’还有‘自然神论’(程度轻一些)被社会各个阶层普遍看作公共敌人,违背道德和法律秩序、权力结构、教育和文化的叛逆者,敌视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最基本原则的人。”[注] Jonathan I. Israel, “Foreword”, in Atheism and Deism Revalued :Heterodox Religious Identities in Britain , 1650-1800, ed. Wayne Hudson, Diego Lucci and Jeffrey R. Wigelsworth, Farnham: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14, p. xi. 在斯宾诺莎生活的17世纪,无神论是一个普遍不受欢迎的词,它意味着应受诅咒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受到教会和世俗当局的普遍反感和压制。斯宾诺莎在信中关于“无神论者总是过度追求荣誉和财富”的表述也清楚地显示了无神论一词的这层含义。

在18世纪的欧洲,在一些前卫思想家心中无神论不再是一个贬义词。加文·海曼认为,作为自我界定的(self-definition)无神论者直到18世纪中期才在巴黎的知识分子中出现。[注] Gavin Hyman, “Atheism in Modern History”, p. 30. 巴克利认为:“从许多方面看,狄德罗都是第一个无神论者,不仅从时间顺序上如此,而且他是最早的最重要的倡导者与影响者。”[注] Michael J. Buckley, At the Origins of Modern Atheism ,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p. 249. 当然,在狄德罗之前无神论者早已存在,确切地说,“狄德罗被认为是第一个公开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的哲学家”[注] Gavin Hyman, “Atheism in Modern History”, p. 30. 根据大卫·博曼的描述,早在狄德罗之前,17世纪晚期罗切斯特伯爵 (Earl of Rochester) 约翰·威尔莫特(John Wilmot)就承认自己是无神论者,“至少,他非常接近承认。”而且罗切斯特伯爵的神的观念与斯宾诺莎的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David Berman, A history of Atheism in Britain :from Hobbes to Russell , Vol.3, p.52, p. 55.)但是与狄德罗不同,他不是以自我肯定的方式坦承自己为无神论者,而是为自己的无神论言行责备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此次会议的支持单位之一——中国农资传媒以赠报服务“三农”的形式,续写了媒体与协会、企业合作的新篇章。

至于“无神论”一词究竟有多少含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除了以上所述,无神论的含义会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不同。一些宗教的信仰者在坚信自己所信仰的神的同时,会指责其他宗教是无神论。《苏格拉底的审判》的作者斯东曾说:“世界上宗教的不宽容都是一神教所造成的。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都否认除了他们的神以外有别的神”[注] [美]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董乐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77页。 事实上,多神教也未必对其他宗教宽容,例如,信仰多神教的罗马人也曾将基督教信仰视为无神论,并排斥和迫害基督徒。[注] [美]布鲁斯·L.雪莱:《基督教会史》,刘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6页、第43页。

不同时期的人会具有不同的无神论观念。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早一时期被允许的可以接受的关于神或宗教起源的理论在后一时期可能被看成无神论。”[注] Jan N. Bremmer, “Atheism in Antiquity”, p. 11. 即使在同一个时期,不同人也可能具有不同的无神论观念。以当代西方学界为例,有的学者认为:“无神论……是这样一种观点,即神或诸神不存在。……无神论者拒绝相信神,他们通常也拒绝相信任何超自然的或超越的实在。”[注] Julian Baggini, Athe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3, p. 3.

有的学者认为:“从根本上说,无神论……表示一种立场(而非‘信念’),它包括或声称神不存在”[注] J. D. Eller, “What is atheism?” in P. Zuckerman (ed.), Atheism and Secularity ,Volume 1:Issues ,Concepts ,Definitions (Santa Barbara, CA: Praeger), 2010, p. 1.

有的学者认为:“无神论者即不信仰神的人;他或她不一定认为神不存在。”[注] Michael Martin , “General introduction”, in Michael Martin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theis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1.

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交互的形式除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言语交互之外,体态语言的交互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也是课堂交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种语言及表情交互,同样能够传送丰富的教学信息,起到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的作用。在方便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同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成为当今学习环境的一个新需求,如何丰富移动学习的实时交互,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直播这一媒体手段,教师的肢体语言也能够即时传送给学生,进而起到和课堂教学同样的效果,实现和学生进行交互的需求[1]。将视频直播作为一种实时交互方式,可能成为未来师生实时互动的新模式。

有的学者认为:“无神论者不相信有神论赞同的神”[注] P. Cliteur, “The definition of atheism”, Journal of Religion &Society 11(2009), p. 1.

有的学者认为:“确切地说,我认为‘无神论者’这个词就像人们一直所理解的那样,指一种原则性的有根据的拒绝信仰神的决定。”[注] A. McGrath, The Twilight of Atheism :The Rise and Fall of Disbelief in the Modern World , London: Rider, 2004, p. 175.

一个批评别人为无神论者的人,也可能被他人看作无神论者。狄德罗曾记述一桩著名的轶事。休谟第一次在霍尔巴赫的沙龙做客时说他从未见过一位无神论者。对此,霍尔巴赫回应:“数一数我们这里有多少。我们是18个[无神论者]。”[注] Michael J. Buckley, At the Origins of Modern Atheism , p. 375, Note 68.贝尔批评斯宾诺莎是无神论者,但是乔纳森·伊斯雷尔认为:“贝尔……本质上是无神论者。”[注] Jonathan I. Israel, “Foreword”, in Atheism and Deism Revalued :Heterodox Religious Identities in Britain , 1650-1800, p. xviii. 伏尔泰指责斯宾诺莎是无神论者,但是利奥·施特劳斯认为伏尔泰也是无神论者。[注] Jonathan I. Israel, “Foreword”, in Atheism and Deism Revalued :Heterodox Religious Identities in Britain , 1650-1800,p. xiv.

一要加强《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养殖户和畜产品经营者知法守法;二要与畜牧业养殖业主、贩运户、经营户、畜产品加工企业、屠宰场、活畜禽及畜禽产品交易市场业主签订《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增强相关人员依法生产经营的自觉性。三要全面落实监管责任,着力构建兽药、饲料监管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兽药、饲料、生鲜乳等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使用假冒伪劣兽药、和“三无”饲料的行为,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加文·海曼曾说:“如果我们对于神的定义与理解发生变化或改变,我们对于无神论的定义与理解也会发生变化或改变。由此,有多少种有神论,就有多少种无神论。因为无神论总是拒绝、否定或否认某种具体 形式的有神论。”[注] Gavin Hyman, “Atheism in Modern History”, pp. 28-29. 情况的确如此,一个学说是否是无神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判断者具有的神的观念和无神论的观念。黑格尔对斯宾诺莎的评价典型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黑格尔认为斯宾诺莎既可以说是有神论者,也可以说是无神论者。他说:“有人说,斯宾诺莎主义是无神论,从一个方面说,这是正确的,因为斯宾诺莎不把神与世界、自然分开,因为他说,神就是自然、世界、人的精神,——个体就是神以特殊方式的显现。因此可以说它是无神论;人们这样说,是就他不把神与有限物分开这一点来说的。……斯宾诺莎的实体的确没有满足神的概念的要求,因为神是应当被理解为精神的。”[注]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29页。 但是黑格尔说:“如果有人仅仅因为斯宾诺莎主义不把神与世界分开,就愿意把它称为无神论,那是很愚蠢的”[注]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第129页。 。他说斯宾诺莎并没有把神与自然对立起来,在斯宾诺莎哲学中,“神是统一,是绝对的实体,世界、自然倒是没入、消失于神之中的……那些说他是无神论、申斥他是无神论的人所说的话的反面倒是真的;他那里大大地有神。”[注]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第99页。 黑格尔认为,“斯宾诺莎主义是与通常意义下的无神论相去甚远的”[注]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第130页。 ,只有在不把神理解为精神这个意义下,它才是无神论。

既然不同时代、不同宗教、不同群体甚至不同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神观念和无神论观念,并且人们总是根据自己心中的神观念和无神论观念来判断他人是否是无神论者,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斯宾诺莎竭力否认自己是无神论者,却有那么多人称其为无神论者;为什么“斯宾诺莎在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被看作理论无神论者,18世纪后期的学者像莱辛和诺瓦利斯却很难同意这个看法”[注] David Berman, A History of Atheism in Britain :from Hobbes to Russell , Vol.3, p. 154. ;为什么尽管歌德心中的斯宾诺莎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一个哲学上的异教徒,但是他却称斯宾诺莎为“十足的基督教徒”[注] [德]歌德:《歌德文集·书信(下)》第14卷,李清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7页。 ;为什么基督教会将斯宾诺莎视为对基督教信仰有害的无神论者,而赫尔曼·柯亨(Hermann Cohen)、撒母耳·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库诺·费舍尔(Kuno Fischer)、海涅、施莱尔马赫、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赫尔德、冯·达尔伯格(Von Dalberg)等学者却将斯宾诺莎看成基督教哲学家或倾向于基督教立场的哲学家,[注] Leo Strauss, Spinoza ’s Critique of Religion , trans. E. M. Sinclair,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Preface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 pp. 18-19. Steven B. Smith, Spinoza ,Liberalism ,and the Question of Jewish Identity , p.12;Elmer Ellsworth Powell, Spinoza and religion , p. 47. [德]海涅:《海涅选集》,张玉书编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57页。 Elmer Ellsworth Powell, Spinoza and religion , Chicago:The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1906, p. 46;Matthew Arnold, “Spinoza and the Bible”, in Lectures and Essays in Criticism , vol. 3, ed. R. H. Super,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62, p. 182. Elmer Ellsworth Powell, Spinoza and religion , p. 49. Elmer Ellsworth Powell, Spinoza and religion , p. 49. 弗拉基米尔·谢尔盖耶维奇·索洛维耶夫(Vladimir Sergeyevich Solovyov)甚至认为,斯宾诺莎的著作使他重新皈依了他曾经抛弃的基督教信仰,他说:“斯宾诺莎哲学提供的神的概念……回应了人们对于神的真正观念与思想之原初的不可或缺的需求。许多宗教人士都在这个哲学中找到了精神支柱。”[注] Michael J. Buckley, At the Origins of Modern Atheism , 1987, p. 12. 同时,我们也就不会感到惊讶:即使那些同为批评斯宾诺莎哲学是无神论的人,他们的理由也不尽相同。

对于数字报纸产业而言,整体经济环境也会影响其发展。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传媒产业,在互联网时代,依靠政府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革新等,实现了快速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64689万,网民使用比例为83.8%,网络新闻成为互联网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值得关注的是,资讯聚合平台在网络新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各报业机构数字报纸在发展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对于数字报纸而言,蓬勃发展的新闻传媒产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从以上所述,我们当可以理解为什么德勒兹说斯宾诺莎的无神论问题取决于人们所具有的有神论与无神论的主观定义。[注] Deleuze, Gilles, Expressionism in Philosophy :Spinoza , p. 253. 此外,即使在神和无神论方面具有相同观念的学者,如果他们对斯宾诺莎著作的理解不同,也会在斯宾诺莎的无神论问题上见仁见智。可以预见,关于这个问题上的争论会持续下去。因为不同人心中的神观念可能不同,他们对于斯宾诺莎著作的解读也可能不同,对斯宾诺莎哲学是否是无神论仍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无疑会促进人们对斯宾诺莎哲学的理解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B5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660(2019)02-0080-10

作者简介 :黄启祥,山东枣庄人,哲学博士,(济南 250100)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暨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威廉·詹姆士哲学文集》翻译与研究”(17ZDA032)

(责任编辑 行 之 )

标签:;  ;  ;  ;  

斯宾诺莎的无神论问题:历史争论及其原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