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_生态效益论文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阴山论文,农牧论文,经济效益论文,生态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在农牧交错带上,表现更多的是其间的矛盾性。本文就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特征的剖析,提出了提高林木覆被率、重调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立多元化产业结构等修复系统多向性物能利用结构、协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对立关系,实现系统良性循环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永久统一的措施。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 生态经济系统 系统保护力

一、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农业经济是以土地资源为物质基础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在这个复合系统中,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关联耦合,互为“源”、“漏”,进行着往复循环的物质流通。做为“源”,自然环境系统为社会经济系统输送资源物质流;人类所期望的是这种资源物质流足够强,同时其价值流转化率尽可能高,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系统的各种需求,并以此做为社会经济系统的经济效益目标。做为“漏”,自然环境系统接受社会经济系统各环节中的废弃物质流,并通过本身结构、功能保护力消化吸收,实现与社会经济系统以时空稳态行为相耦合。人类从自身的生活需求出发,希望自然环境系统的保护力能够满足对社会经济系统的供给与维护。这便是生态效益的本质所在。

系统与系统间所建立的功能联系——保护力有四种情况:(一)保护感觉精确:即B系统将A系统显示的保护力维持在原有水平上;(二)恢复(或修复):即A系统的保护力减弱时,B系统把它恢复到原来水平上;(三)改善:B系统使A系统的保护力提高到比以往更高的水平上;(四)B系统由于对A系统的服务,将使自身保护力减低,从而体现系统保护力的中和。

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功能耦合关系也不外乎上述情况。系统保护力的中和,显示了其间的矛盾性。但这种服务是更高一级系统——生态经济系统完善化的前提,在这里体现的是二者的统一性。对于具体的生态经济系统,一般而言,经济活动往往阻碍甚至破坏生态效益的发挥。因为人类在经济活动中,一方面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获取资源物质流,造成后者的熵增行为,是对后者的一种干扰。另一方面,也将生产生活活动的废弃物质流输入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同样是对后者的干扰。这些干扰打破了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原有的物质收支平衡,也就破坏了其结构平衡和功能平衡。由此对其生态效益的发挥产生不良影响。当然,经济活动的结果——经济水平条件可以促进生态效益的发挥,但这与人类的认识有关,取决于人类是否意识到了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维护作用。

生态效益与当前效益有关,但主要是着眼于长远利益的。从长远的角度看,最大的经济效益是生态经济效益,在这方面二者是统一的。

二、阴山北麓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在巨大范围内改变着自然环境,使原来的景观“界面”发生变化,并形成了很多生态交错带。农业区域经济系统与牧业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便是这交错带类型之一——农牧交错带。并在此两类经济系统的界面上发育了特殊的农牧业复合生态经济系统。考虑到生态界面的实质及其空间域的动态特征,这些界面上的自然生态系统一般均处于逆境,即受害生态系统。从这点出发,也可将生态交错带称为生态环境脆弱带。因为“界面”的存在,必然导致梯度的产生,梯度导致广义力与广义流,从而使其间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生态界面的脆弱性具体表现为:(一)竞争的程度高,可被代替的概率大;(二)可以恢复原状的机会小;(三)抗干扰能力弱,对于改变界面状态的外力只具有相对低的阻抗;(四)界面变化速度快,空间移动能力强;(五)是非线性的集中表达区、非连续性的集中显示区、突变的产生区、生物多样性的出现区。

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系统脆弱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区——阴山北麓山地丘陵区①为例,从系统本身组成结构看: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和淡栗钙土,肥力较低;地表水地下水相对贫乏;天然植被以干草原型群落为主体,缺乏光能固定率高的乔木层,第一性生产能力低;平均海拨高,热能损失大,系统热量低,10℃以上年活动积温仅1800~2200℃,年均温仅1.3~3.1℃。天然生态系统的唯一能量来源是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而以上组成结构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造成生物因子单调、比例失调,难以维持较大的生物量,也就导致了系统物能转化的单调性,也使系统生产力处于低水平状态。从系统输入看:本区深居内陆,面向广大的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团活动强。年降水量只有250~400mm,对生物水分需求的供给能力过低。气团活动的季节性又使降水分布不均,变率大,这本身也构成了对系统的扰动。又加坦荡高原对气流摩擦阻挡能力弱,强风的侵袭便构成了另一种扰动。与水量输入小相反,太阳辐射输入量却很大,总量达到590~670KJ/cm[2]·a,加强了地表水蒸发和干旱。做为景观状态水平和稳定性的决定因素,水热输入矛盾突出,更加不利于植物生长。水、表生矿物、有机质的相对贫乏,减低了系统内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的强度,使之固定与协调能流的能力不高,系统内部物质、能量的传输转化量均小,在各流通环节输出的资源物质量也处于低水平状态。因而系统保护力不高。从人为因素看:为追求物质产品和经济效益,人类常常向自然系统索取超量的资源物质。基于直观感觉和经验,人们发现在中纬度农田要比草地有更大的光能利用率,因而加剧了开垦草原建造农田活动,并导致了土地利用结构与其自然结构严重失调,由此形成对自然环境系统的更强大干扰。这种干扰,使本来就单调的生态环境系统更加单调,发生逆向演替乃至生态破坏,生态效益越来越低。

维持于这种脆弱环境条件下的农田生态系统,由于环境干旱,水对光热调节能力低,致使气候肥力没有保障。干旱条件下化学过程的微弱,使微生物活动受限,土壤有机质归还量不足,土壤肥力持续下降。由于木本植物缺乏,林木覆被率低,失去对农田的庇护作用,农田生态系统不断遭受风害侵袭、沙化侵袭。在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间周而复始的物能循环中,由于结构单调、环节残缺,也使系统功能衰退,缓冲力减少,难以抵御各种强烈的灾害侵袭,联系着土地生产力的减低和经济效益的减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矛盾在这里充分暴露了出来。

三、阴山北麓社会经济系统的特点

人类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生态效益的破坏,又以相同的效果作用于社会经济系统,使其资源物质流减弱,经济发展减缓。因为做为一个系统,干扰程度超出了其稳定性所允许的最低需求和最大忍耐界限,导致系统功能保护力的损失。从阴山北麓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看,客观存在着“输入过低”、“阻塞”和“丧失”三种系统功能损失类型,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在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成分,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2.8%,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9.9%,占社会总产值的45.7%。这与系统结构单调有关,土地所能提供的物产单调,农牧副产品少,难以形成工业规模,而小规模、灵活的乡镇小型企业又缺乏资金技术投入能力,难以形成优势产业。

(二)农田生产力低且不稳定。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几乎无林木庇护的脆弱环境生态系统,风蚀、沙化、水土流失问题极为严重,风沙、洪旱、低温等等自然灾害使区域农业生产没有任何保障,几乎处于听天由命状态。做为内蒙古历史上第二个粮食丰收年的1992年,阴山北麓区粮食平均产量也只有1097.6kg/ha,种植业产值仅为795.2元/ha。按照黄秉维农田生产力计算方法,对于本区健全的农田生态系统,应具有1.3~1.5×10[5]kg/ha的光合生产能力。可见由于各种生态因子的不适所造成的巨大的光能资源浪费。

(三)工业生产落后,乡镇企业不发达。在多伦到固阳的农牧交错带上九旗县中,只有武川县石墨厂一家中型企业,且处于亏损状态。全部乡镇企业产值只有4.5×10[9]元,占本区社会总产值的19.5%。除固阳县依托包头市发展稍快外,其它八个旗县在全自治区87个旗县(及旗县级市、区)乡镇企业产值排序中均处于44位以后。

(四)地方财政与人均收入少,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低。阴山北麓农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使以之为主导产业的社会经济系统经济效益很低。一方面,地方财政收入低,财力不足,不靠外援难以形成较大投资规模。在生态环境建设上无法实施生物、工程治理措施,无力改变已经恶化的生态环境。农业上农田基本建设水平低,农业机械化、水利化水平低,能源投入也相对不足。从农机动力看,该区平均只有0.77kw/ha。化肥平均施用量也只有19.67kg/ha。这样的低投入、粗放经营状态,难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与持久性,也导致大面积耕地沙化乃至弃耕,更不可能有较高的粮食产出和经济效益。工业是需要较高初投入才能建立起来的产业部门。由于本区投资能力低,工业投入不足,形不成企业规模,一方面工业化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矿产与农牧副产品资源的浪费。

农牧民人均收入低,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低下,甚至连温饱问题也无保障。根据1992年统计资料显示,阴山北麓区农牧民平均消费水平每人只有535.2元。因而本区各旗县均列入了贫困旗县。这个问题可以从当地社会购买力和市场不活跃程度上明显反映出来。

阴山北麓各旗县四项经济生活水平指标在全区排序

[说明]

(1)地方财政收入,居民消费水平两项,全区89个旗县级单位全部参加排序;

(2)因二连市、牙克石市等县级市中无农牧民项统计资料,仅取82个单位参加排序;

(3)社会商品零售额项缺科右前旗资料,由88个单位参加排序。

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的对策

在阴山北麓生态经济系统中,交错带上一切不利于生态经济效益发挥的脆弱性特征都得到了充分显现。针对具有上述功能损失类型的生态经济系统,要提高经济效益,最有效的拯救措施应该包括:(一)保存。这是一种防御功能,也是防止丧失的最有效措施。对于水资源、太阳能资源、农业初级产品的浪费与流失,保存是行之有效的。(二)供给。这是一种积极的功能。与输入过少相反,为实现系统的稳定和功能完善而增加投入,以达到优化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的产品转化率。(三)处置。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功能。与阻塞相反,完善系统结构以实现物质与能量在系统中畅流。这些拯救措施应该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增加投入量 阴山北麓区做为内蒙古的重要构成,其经济发展对全区经济发展水平都有深刻影响。各级政府应以持续的政策、科技、财政等优惠条件,直接给以投资和鼓励向本区投资,积极利用当地资源,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提高林木覆被率,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针对本区风、水两相侵蚀力时空交错影响的特点,提高林木覆被率,创造异质共生条件,是改善本区生态环境、增强系统保护力的有效措施。阴山北麓区在一段漫长的时间内一直缺林少木,本世纪70年代末仅有林地1.17×10[5]ha,占土地总面积的1%;80年代末,据对三北防护林遥感调查资料,认为林木覆被率已达5.3%,仍以高海拔山地林为主,没有形成网带体系。针对这种局面,应当加速营造人工林,不仅营造山地水源涵养林,更重要的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沙地防风固沙林、草原水土保持林,形成完备的林灌网络体系。虽然草原环境下的林地所提供的木材量不大,但它对农田、草地的保护作用即生态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重调土地利用模式,修复系统多向性物能利用结构 阴山北麓区由于长期的垦草造田活动,已使土地利用结构与自然环境结构严重背离。据70年代末农业资源调查资料,本区宜农滩川地为4.65×10[5]ha,其中一二级滩地为1.53×10[5]ha,而1979年已有耕地1.28×10[6]ha。经过十多年的政策性退耕和沙化自然弃耕,1992年仍有耕地8.11×10[5]ha。如果发展灌溉农业而非目前的雨耕农业,就本区人口而言,充分利用光、热、水、肥条件较好的滩川地作为耕种土地,人均占有耕地量已足够高。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加强土地资源基础研究,确定合理的农林牧用地结构,并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在水源保证率高、土壤肥沃的滩川地建设稳定高产的基本农田,并围以防护林带,减低风蚀、水蚀强度。加大投入量,加强集约化经营,走高效农业之路,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岗坡地以林网交错保护下的牧草用地为主,逐渐加大人工草场面积和养牧业的比重。

加强资源物质重复利用,建立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阴山北麓区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资源利用率低,造成物能浪费。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立多层次资源重复利用的产业结构,即对资源物质流加环疏导,充分利用土地第一性产品流。一方面,改进牧业与农业间的肥料——饲料联系;另一方面,适当加长营养链,并在其流通环节上有效地截取产品流,通过乡镇企业的粗加工和精加工,转化为商品流输出,实现增值,以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

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因子之间建立的重要相互关系看,其间的正反馈关系占有主导地位。这种反馈形式有两种结果,即系统功能保护力增强或减低,这是符合生态交错带特性的。系统保护力变更的基础是系统结构的完善程度,而向哪个方向发展取决于系统的外部投入条件。

只要实现了前述拯救措施,建立起完善的生态环境结构体系和工农业经济结构体系,再强化投入的资金技术流,就可以增强系统内部自组织行为和有序度,实现增强产品流、价值流强度,提高系统经济活力和经济效益的目标。并通过系统正反馈的自我强化,形成越来越大的资金、技术、商品、价值流。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完全可能以健全的生态经济系统和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不远的将来,真正表现出其多样性的特点,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永久统一。

本文于1994年4月12日收到。

注释:

①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包括多伦、化德、太仆寺、商都、察右中、察右后、武川、固阳等旗县和四子王、乌拉特前、乌拉特中、乌拉特后旗的部分地区。

②本文使用的经济统计数据取自1993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因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农牧交错区面积小,且后两旗被内蒙政府划为纯牧区,故未使用此三旗统计数据。

标签:;  ;  ;  ;  ;  ;  

银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_生态效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