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为本,以数学素养为中心--“理解1×5数”教学环节的反思与改进_数学论文

立足儿童天性,着眼数学素养——“认识1~5各数”教学片段反思与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天性论文,片段论文,数学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儿童探索的天性之中潜藏着数学的“创造”,数学发展的过程与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过程高度相似.因此,笔者提出“儿童数学”的教学主张,其内涵是“数由童生,童由数长”.如何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好奇与探索,创造基于儿童生活的数学活动课程,促进儿童积极参与,提升儿童的数学素养是“儿童数学”教学主张所着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不断反思和改进数学教学.“认识1~5各数”的教学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课例.

      【原教学片段一】天性未释放,玩兴远未尽

      师:(出示“补画出缺少的花”的教学情境.)请小朋友用一句话完整地说一说第一幅图的意思.

      

      生:花瓶里要放2枝花,已经放了1枝,还缺几枝?

      师:说得真完整!其他两幅图,你们也能看懂吗?(生:能!)那就请小朋友在每个花瓶里补画缺少的花.(学生花了较多的时间画上缺少的花,再汇报交流想法.)

      “花瓶插花”是儿童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将其作为载体展开认数教学,体现了“儿童数学”所主张的“儿童味”“生活味”“数学味”等课堂特征,且不着痕迹地实现了理解1~5各数的意义,把数字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与物体的个数对应起来,初步体会数的大小等基本要求.另外,在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体验数的分成、组成,体会“总量”与两个“部分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均作了有益的尝试.这些对儿童初步建立数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在课堂实施中,笔者发现:精心设计的情境没有产生足够的效益,孩子们的活动天性未能充分释放,并且画画又有喧宾夺主之嫌.课堂上,教师固然是课程的创造者,但作为儿童的数学课程,促进儿童积极参与课程的创造和生成显然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是否可以从系统的、整体的高度,开放更大的活动空间,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想法安排课堂生活,创造无可比拟的、个性化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教师首先应当成为课堂的“主人公”,因为“如果教师没有成为‘主人公’,儿童只能被迫成为‘主人公’”(佐藤学语).教师的“主人公”角色在于组织儿童有序开展活动,并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促进儿童经验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于通过引导儿童“反刍”,使活动经验条理化,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儿童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地进行数学思考,使儿童的数学观念、思想、方法等数学素养有所提升.

      【改进后的教学片段一】游戏显身手,探索趣无穷

      

      师:(出示花瓶图.)这些花瓶漂亮吗?可是花瓶里好像少了点什么?

      生:要是花瓶里插上花就更漂亮了!

      师:好!那我们就给它插上一朵花.(一生贴花的图.)还想插吗?(教师在花瓶图上添上数字.)

      师:你能用一句话完整地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生答略.一生补“插”缺少的花.)

      师:下面我们就来玩个游戏.同桌两位小朋友一人在花瓶上贴一个数字,并“插”上一朵或几朵花,另一人补“插”缺少的花.完成后两人交换再玩.(学生完成后,教师请3组学生演示汇报.)

      师:刚才小朋友都玩得很好.咱们来把小朋友玩的各种情况整理一下.花瓶上贴“2”的有几种情况?……花瓶上贴“5”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在黑板上整理出所有情况.)

      师:当花瓶上贴上一个数后,原来“插”的朵数怎么变?补的朵数呢?

      生:原来“插”的朵数越来越多,补的朵数越来越少.

      生:原来“插”的朵数每次多1,补的朵数每次少1.

      师:如果竖着观察,原来插的朵数不变,花瓶上的数怎么变?补的朵数呢?

      生:因为花瓶上的数依次多1,补的朵数也依次多1.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和思考!

      【原教学片段二】隔岸草萋萋,满城尘漠漠

      师:(教师请7位小朋友到讲台前排好队,指第3位小朋友.)请你说一说你的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指定第2~6位中的一位小朋友,请下面的小朋友像刚才那样说一说.)

      师:请前面的小朋友向右转(背对下面同学),我们再来说说其中一个小朋友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多个小朋友说了之后,下面的很多小朋友注意力开始涣散.)

      “排队数数”是儿童经常经历的生活.这样的活动更能让学生体会“数(shù)产生于数(shǔ)”的思想,同时在数数的过程中感悟序数与基数的对应关系.从左到右的排列关系巧妙地渗透了数轴的生活原型,但回避后续要学的“0”并不可取.活动实施的“数学味”“生活味”似乎得到了体现,但是儿童注意力的快速涣散引起了笔者的反思.美国脑科学家詹森在《适于脑的科学》中说:“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环境,还需要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少数儿童参与,多数儿童观看必然使大多数儿童选择转移注意力.阿莫纳什维利说:“儿童们不可能舍弃自己对玩的需求.教师应该把每一个学日、每一堂课都看作是献给儿童的礼物——尽量把具有儿童味的生活延伸到课堂上,让每一次与儿童的交往都能使双方感到喜悦和快乐.”缺乏真实参与的活动当然不能使儿童体验到快乐,无法强化个体对数的体验和感悟,也很难促成深度的数学思考.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室空间里、儿童身在其中的数学资源,生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保障每个儿童的参与权,拓展儿童自身的可能性,产生基于个体体验的活动经验,引发生动活泼的对话并使之达成改进的设想.

      【改进后的教学片段二】躬行无遗力,个中滋味长

      师:请小朋友全体起立!观察一下,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同桌两人说.)

      师:为什么你们俩说的一样?

      生:因为我们这两排的小朋友一样多,我们又是同桌.

      (教师请最前面的小朋友和最后面的小朋友说.)

      生:我的前面没有同学,我的后面有5个同学.

      生:我的前面有5个同学,我的后面一个同学也没有,也就是有0个同学.

      师:再请小朋友全体向后转!再说一说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生说.)

      师:比较一下你前一次说的和这一次说的,小朋友有什么发现?

      生:我两次说的相反.我第一次说我前面没有同学,后面有5个同学;第二次说前面有5个同学,后面没有同学.

      师:为什么两次说的正好相反?

      生:因为原来前面的同学变成了后面,原来后面的同学变成了前面!

      师:你真会动脑筋!这次同桌两人说的还一样吗?(一样.)看一看,想一想,能不能让同桌两人说的不一样?

      生:我想到了!如果说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就不一样了!

      师:同桌互相说说看.

      【教后思考】

      蒙台梭利儿童观的核心理念是让儿童在活动中自然生长.“儿童数学”的核心理念便是让数学学习在儿童的活动中自然生长.儿童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当下生活的需要,也是成为现代公民的需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一数学教育的目的应当铭记于教师的心中,隐藏在儿童的活动之中,而且隐藏得越深、越不动声色,效果越好.当然,这里的活动绝不等于自由活动.佐藤学告诫我们:“对儿童来说,自由活动本身并不能将活动转化为有意义的经验.”因此,教师应当而且必须成为儿童数学活动中的重要他人.教师在“儿童数学”教学主张下的作用是将数学产生和发展的朴素历程与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融通,构筑儿童活动空间,创造激发儿童参与数学活动的课程,触发、交流、分享、提升儿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儿童数学”教学主张下的教师要尊重儿童爱玩的天性,要警惕并杜绝这样的数学课堂——“儿童普遍早早地脱离生活和观察思考,在纸面上完成自己的成长”.“儿童数学”的课堂中是否有充分的玩、游戏、探索的活动时空成为评价课堂的首要标准.正如蒙台梭利所指出的:“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作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提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它给你指出应该遵循的道路.”原片段中儿童活动的主动性、参与性、有效性、互动性和生成性都不能满足儿童兴趣的需要,也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儿童充分、自由的生长.改进后片段一中的合作玩插花游戏、片段二中的队列游戏让学生欲罢不能,激发起他们巨大的探究潜能.儿童在快乐的活动中忘记了这是数学课,在玩中自然生长出自身认同的“儿童数学”.

      “儿童数学”教学主张下的教师还要树立数学的生长意识.数学教师一刻也不能忘记数学素养的发展是儿童数学活动的核心目标.科学形态的数学往往以形式化的、严谨的逻辑体系呈现,数学之于儿童的生长性往往淹没于成人的理解和严密的逻辑推演体系.但数学史告诉我们,数学的具体源头并不是抽象、严谨和理性的,认识的提升往往带有按照生活事理逻辑自然衍生的痕迹.因此,把握数学的发展脉络和儿童的生长节律,以生长形态的数学促进儿童的生长是“儿童数学”的核心追求.因此,教师眼中的数学应当是动态的、可变的、具有不同形态的,“冰冷”的外表下具有“温情”的血脉.此外,教师更应认识到儿童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亦是动态发展的,对某一知识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各个阶段的学习不应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前渗透、中发展、后延伸是生长形态的“儿童数学”的特征.把每一节课置于儿童数学学习的长河中,着眼于儿童数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会让数学活动设计和展开更具生长性.改进后的两个教学片段显然超越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做到了“高处立、深处挖、宽处行”.本堂课的数学活动不仅很好地衔接了幼儿阶段的合作游戏、动作思维,而且对后续数的有序分成、初步的数量关系、0的认识、序数与基数、二维空间的位置关系等进行了适合的孕伏,提供了未来知识的生长点.对儿童发展更具生长意义的是两个活动还旨在发展隐性的数学意识、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包括理解数与应用数的意识,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有序思维、关系思维、反省思维等,这些是儿童数学素养更为重要的方面.

      “儿童数学”教学主张下的教师更要重视“反刍”智慧的养成.数学课堂中的活动当然姓“数”.儿童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是原始的、混沌的、多向的,也存在大量非数学的、错误的经验.因此,“反刍”成为活动迈向数学化的重要环节.虽然活动是“儿童数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但切不可误解为“用风风火火的课堂培育朝气蓬勃的儿童”.事实上,儿童并不追求吵吵嚷嚷、表面活跃的课堂,他们所要求的是安静沉着、能够拓展自己可能性的课堂.教师关于“反刍”的教学智慧表现在善于引导学生:适时停下来“回头看”,梳理、扬弃、比较、归纳、提升已有活动经验;把业已形成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思维对象展开更为深入的思考;在探究中遭遇困难时,反思如何改进,重新出发或“纠偏入正”;借助小组活动中自然、柔和而深刻的对话,挑战更高水准的学习.上述片段中,插花游戏中儿童的活动更多是随机、无序的体验,虽能促进儿童理解数与应用数,但基于众多个体活动经验之上的条理化呈现才真正引导儿童向有序思考迈进了一大步,为进一步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支撑对象.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归纳、表达自然地将儿童的数学思考提升到高水平境界,教师引导学生“反刍”的智慧得以充分体现.队列游戏注重通过全员参与、同伴交流,引发对二维空间横向与纵向位置关系、观察原点变换后位置关系的变化等问题,多方面、深层次的高水平对话,促进儿童数感和空间观念的发展.正是由于教师高水平的“反刍”引导智慧,儿童的数学活动经验才得以不断生长,数学素养才得以不断提升.

标签:;  ;  

以儿童为本,以数学素养为中心--“理解1×5数”教学环节的反思与改进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