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孙靖,蔡航,王保中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孙靖,蔡航,王保中

孙靖 蔡航 王保中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黑龙江省总队医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76)

摘要:目的:探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1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药物为:罗红霉素胶囊,治疗组患者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治疗结束后,判断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有效、无效。根据统计的治疗效果计算两组患者的治愈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例为56例,治愈率为98.24%;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例为44例,治愈率为77.19%。结论:表明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效果优于传统药物,应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耳内镜;鼓膜置管;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也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是一种耳鼻喉科常见病症,该疾病的特征为患者中耳积液、听力下降,是一种非化脓性炎症疾病[1]。分泌性中耳炎多发于儿童,由于疼痛明显,且儿童患者表述不清,往往在疾病发展到听力减退时才开始就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使儿童听力损失,影响其语言功能的发育[2]。对于成年人感染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要及时确定病因,及时治疗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分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种,近年来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进入人们的视野,其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有效得到了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认可[3]。我院自2006年起开始使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现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评价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间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14例(患耳116例),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54例,年龄14-60岁,平均年龄(30.44±3.55)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排除下列情况患者,(1)酗酒、行动不便、表达不清。(2)拒绝配合治疗的患者。(3)近期内接受抗抑郁治疗的患者。(4)患有癌症、白血病等重大疾病。(5)近期内接受激素治疗。(6)有严重肝脏、肾脏疾病的患者。(7)神经功能障碍患者。(8)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治疗组患者57例,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年龄为15-60岁,平均年龄为(32.23±3.83)岁。对照组患者57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为12-58岁,平均年龄为(28.45±2.54)岁。

分组后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病史,P>0.05,所选患者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药物为:罗红霉素胶囊,用药方式为口服,每天两次,每次150mg,用药5-12天;

治疗组患者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方法为,使用医用酒精对患者外耳道及骨膜进行消毒,然后使用丁卡因进行骨膜麻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耳内窥镜的辅助下,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在鼓膜前下象限或者后下象限开刀,切口可为弧形或放射形,控制切口长度。使用负压吸管清楚分泌无。使用地塞米松和ALPHA-糜蛋白酶混合液冲洗患者鼓式,将通气管置入切口内,保证引流成功。根据患者鼓室内积液细菌培养结果,选择使用抗生素还是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拔管处理。

1.3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判断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有效、无效;治愈为,患者听力恢复,耳鸣、耳闷干小时,患者骨膜愈合良好,声导抗主要为A型鼓室图,患者可以正常通气。测量记录所有患者,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效为,患者听力恢复,耳鸣耳闷症状缓解,声导抗属于A型或C型鼓室图;无效为,患者听力未恢复,症状没有得到任何环节,鼓室积液未减少,声导抗属于B型或C型鼓室图。根据上述标准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得出下表数据,其中,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例为56例,治愈率为98.24%;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例为44例,治愈率为77.19%,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均有显著提高,但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患者鼓室粘连形成胶耳,进而影响听力。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一般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有关。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的通道,如果发生病变,会中断中耳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中耳内压力下降,引起粘膜淤血,影响管壁通透性,出现漏液,形成中耳积液。一般情况下,中耳积液清除消失后相关功能会恢复正常[4]。

分泌性中耳炎目前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医学界存在多种假设,如负压学说、感染学说、自由基学说等。鼓膜打开可观察鼓室积液,最大限度清理积液,促使患者尽快恢复,在耳内窥镜的帮助下准确的选择切口可保证减少手术对中耳结构造成损伤;同时,由于本手术方法采用的导管较粗,可彻底引流分泌物,有助于后期恢复。鼓膜置管术可改善中耳和外界的气体交换,在体内的留置时间可以从3个月到1年不等,如果相关症状得以治愈则可以取出置管。近年来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鼓膜置管术也得到了相应的进步,目前已经成为耳鼻喉科重要的手术之一,其操作简单、视野清晰、治疗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已被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接受。在上述治疗中,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表明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效果优于传统药物,应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轶群.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J].世界中医药,2016,23(B06):2080-2081.

[2]马艳丽.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对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西南军医,2011,12(2):258-259.

[3]唐敏学.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7):62-63.

[4]敬云龙,李赟,黄敏等.腺样体切除术联合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2):195-196.

论文作者:孙靖,蔡航,王保中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  ;  ;  ;  ;  ;  ;  ;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孙靖,蔡航,王保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