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时的诊断与治疗王建评论文_王建评

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时的诊断与治疗王建评论文_王建评

四川省达县人民医院 四川达县 635000

【摘 要】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且多病程较长,患者较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不仅不利于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而且近年来心理行为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病情进展之间存在较大关联的认识逐渐得到临床认可,长久的不良情绪刺激可能引发种种心理障碍,并诱发心血管疾病。因此积极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焦虑、抑郁时的症状特点,分析临床诊断及治疗对策十分重要。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焦虑;抑郁;诊断;治疗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对人类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目前临床认为不良心理行为因素会促进心血管疾病病情进展,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可能因出现各类心理障碍而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增加,死亡危险性增加等等。因此下文将从心理情绪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展开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时的诊断与治疗措施的论述。

1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显示,现代社会中约有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1],其主要是指人体存在一项以上的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等,而上述种种危险因素均可能导致患者诱发心血管疾病,因此心血管疾病近年来的临床发病率有明显上升。加之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导致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人群数量不断增加。有研究证实抑郁、焦虑障碍人群发生高血压的几率较之正常人群而言高出2倍,而中风、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等病症的发生几率则高出6倍。另外通过调查心血管疾病患病人群发现,约有21%的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症状,其中13%的患者存在重度抑郁表现,而在该部分患者中约有22%的患者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由此可见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障碍可能会增加患者疾病发展危险,增加患者死亡几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2焦虑、抑郁障碍表现为躯体症状特点分析

2.1胸痛

有学者发现焦虑、抑郁情绪可能会引发心绞痛,其曾将124例冠心病患者依据是否存在焦虑、抑郁情绪障碍分为2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浆内腓肽浓度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患者内腓肽浓度有明显上升且心绞痛发作次数也有增加[2]。其认为是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导致内腓肽浓度上升,并由此促发心绞痛。另有学者发现多数患有焦虑症的患者在出现明显惊恐情绪时往往会引发心绞痛,且多数患者的心电图并未出现缺血性改变[3]。对患冠心病同时伴有抑郁情绪障碍的患者使用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往往难以达到良好效果,胸痛症状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但若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则可有效缓解该症状。

2.2高血压

存在焦虑、愤怒等情绪的人群往往高血压的患病率更高,而且其多存在盐敏感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学者对存在盐敏感性的22例患者进行情绪应激后,所有患者均出现明显焦虑、愤怒情绪,且上述患者的血压水平均有明显上升[3]。但对不存在盐敏感性的患者做同样应激刺激后,患者焦虑、愤怒等情绪表现不明显且血压水平改变幅度也并不显著。另外有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当焦虑、抑郁增加时,机体淋巴细胞β-肾上腺受体密度有明显降低,而心率择优明显加快,血压水平明显提高。该项研究结果在对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研究测试中也有发现[4]。

2.3类似左心衰

曾有学者对120例以气急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为期半年的调查随访,结果发现约有84.7%反复出现心慌、气急等症状的患者具有明显焦虑、抑郁症状,且其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夜间发生阵发性呼吸困难的几率也相对较高[4]。但经临床动态心电图检查却仅发现窦性心动过速而无明显缺血性改变,抗焦虑、抑郁治疗效果理想,临床医师多会将其误诊为急性左心衰。调查发现临床约有12.4%的心血管病患者夜间出现惊恐、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较为严重,但客观检查结果却显示心脏病情并不严重,多不足以引发左心衰,此类型患者往往采用心衰治疗标准并不奏效,而抗焦虑、抑郁治疗效果反而更为理想[4]。若患者出现上述症状,临床医生在进行诊断时应予以重视,以免误诊。

3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时的临床治疗

目前临床除对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松弛训练、行为引导等非药物治疗措施外,最为常用的仍为药物治疗。目前临床常用药物治疗药物有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安定(地西泮)、罗拉(氯羟安定)、佳静安定、多美康等等。该类药物抗焦虑作用效果理想,具有松弛作用且药物价格相对较为低廉。但其具有用药成瘾风险,且缺乏抗抑郁效果,对于同时合并焦虑、抑郁心理障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三环类药物也是目前临床常用治疗药剂类型,如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阿米替林、多虑平、,马普替林等。该类药物同时具有抗抑郁以及抗焦虑作用,且不会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记忆功能等造成明显不良影响,另外该类药物不具有成瘾风险。但该类药物可能会抑制肝脏细胞色素Cyp同工酶,从而会导致通过该酶进行代谢的药物浓度上升,因此其不宜同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药物同时使用。上述两类药物适用于心功能相对较好,无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第三类常用药物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等。其类药物不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可同时与其他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同用,加之抗抑郁以及抗焦虑效果理想、耐受性好等因素,故可在各类心血管疾病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但在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症患者的治疗中则应慎重应用。

总结: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几率相对较高,临床应注意识别患者的类似心血管疾病的躯体症状,如胸痛、高血压、类似左心衰等等,以便及时在原发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基础上加以实施抗焦虑、抗抑郁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菊贤.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时的诊断与治疗[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14,31(2):67-70.

[2]杨菊贤,虞俊.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时的临床表现[J].中国全科医学,2015,22(9):714-715.

[3]欧阳秀革,刘士英,杜昕.合并焦虑症状的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分析[J].首都医药,2013,25(20):26-27.

[4]杨将.心血管疾病患者伴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35(10):75-76.

论文作者:王建评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7

标签:;  ;  ;  ;  ;  ;  ;  ;  

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时的诊断与治疗王建评论文_王建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