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及家庭影响因素调查_留守儿童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调查及家庭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素论文,农村论文,儿童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 8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2007)01-0029-05

一、问题提出

由于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涌现出“留守家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留守丈夫”和“留守儿童”的现象不断受到关注。这种“留守”现象打破了传统的家庭模式,使得家庭环境恶化,家庭功能减弱,所出现的各种社会、道德和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多。资料显示,全国现有留守儿童2200多万,并且仍呈增长的趋势[1]。由祖辈和其他监护人监管的留守儿童占80%以上,监护人仅识字和没有文化的占70%以上。“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正常的家庭生活,同时外出父母自身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如只顾寄钱回家,缺乏对孩子在花钱方面的指导;家长的“读书无用论”观点等及隔代抚养和他人抚养存在的弊端,“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不断增多,其心理问题日益加重,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案例逐年上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为了进一步探讨留守儿童存在哪些明显的问题行为及影响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以便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和途径,我们进行实际调查,以期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2005年12月上旬,随机从重庆市城郊和农村学校中选取两所中学和两所小学对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一、初二、初三的留守儿童发放问卷,剔除说谎问卷及基本信息填写不全的学生,最后收回有效问卷470份,其中男生257人,女生213人,平均年龄在12.48±1.87岁。

2.研究工具。采用自编家庭情况调查问卷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姓名、年龄、性别、班级、学习成绩,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父母外出的时间、父母回家的频率、父母外出地及外出距离、代养人的类别、代养人的文化程度及代养人的教养方式等基本信息。在问卷中设置题项“是否父母长期外出(指爸爸或妈妈半年以上不在家,在外地工作或学习)”和教师推荐来鉴别是否为留守儿童。

采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手册》(PPCT)来测查学生的问题行为。此量表是由日本长岛贞夫等人编制,经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修订。该量表折半信度系数为0.88-0.91;重测信度的相关系数为0.78-0.85。测验项目和各量表内容是通过因素分析和动态研究而构成。故此量表的建构效度和预测效度等是有保证的。此测验由6个内容组成3个因素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构成。6个内容量表项分别为R项:反抗倾向性;O项:被压迫感倾向;I项:对欲求不满的忍受性低;A项:孤独感倾向或缺乏接受性;S项:没有学习热情或学习不适应倾向;N项:缺乏成就欲求。每个分量表各由10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有“是”“不是”“难以确定”三个备选答案,被试可任选其一,根据评分标准可获得在每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得分越高,问题行为越严重。选测验所得理论分在分量表中C≥6分,全量表中C≥36分,为有问题行为倾向者。

3.施测程序。采用团体测试,统一指导语,当场收回问卷。数据统计处理采用SPSS12.0。

三、结果分析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

对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情况调查显示,双亲同时外出占49.1%,父亲外出占42.6%,母亲外出占 8.3%。其中父母外出时间在1年内占61.1%,2- 5年之间占24.3%,5-10年之间占6.8%,10年以上占7.8%;有50.6%的外出父母每月回来一次或几次,24.7%的外出父母半年回来一次,16%的外出父母一年回来一次,6%的外出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外出地调查显示,父母在省外的占22.8%,在省内的为48.5%,在本县区内的有23.2%,另有4.9%的学生不清楚父母外出地。省外大部分都在广东、上海和北京等地;省内一般都在重庆市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区。对代养人的情况调查表明,代养人大多为祖辈(47.7%),其次为母亲(25.3%),再次为亲戚(14.7%),父亲照顾占4.5%,没有人照顾的占 0.9%。代养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盲者占 13.4%,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8.9%,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2.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3%。

(二)留守儿童问题行为检出情况

1.留守儿童的性别及年级差异对其问题行为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在全量表中有30.64%的留守儿童有问题行为倾向。各分量表中,情绪不稳定的问题行为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99.6%;其次学习不适应人数占总人数的90.9%;最后为人际关系不适应,占总人数的81.1%。男女生的问题行为在全量表中检出率没有显著差异,分量表中显示,女生在I对欲求不满的忍受性低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学习不适应因子上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表明,留守男生更容易在学习上出现问题,而女生则更多地表现在情绪不稳定上。

表2方差分析显示,各个年级的留守儿童在问题行为总量表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分量表中,在 I对欲求不满的忍受性方面,年级存在极其显著差异,LSD多重比较显示,初三与初一、初二、五年级差异显著,六年级与初一、初二,四年级、五年级差异显著,即六年级与初三的学生在对欲求不满的忍受性上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年级;在S没有学习热情因子方面,年级存在极其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表明,初三与初一、初二、五年级差异显著,六年级与初一、初二,四年级与初一、初二、五年级差异显著,即四年级、六年级和初三学生在学习热情上较低于其他年级;在缺乏成就欲求因子方面,年级存在显著差异。LSD多重比较显示,六年级与初一、初二、初三有显著差异,四年级与初三、五年级、六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即四年级、六年级在成就欲求方面低于其他年级。

2.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调查显示,有25.3%的留守儿童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另有70.6%没有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通过统计分析显示,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一起在全量表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分量表中,R反抗倾向得分上有显著差异。说明没有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反抗倾向的问题行为。

3.父母外出时间、外出距离及回家频率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为了考查父母外出时间、外出距离及回家频率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影响,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全量表及各内容量表在这三个因素上的差异性进行5×4×4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在问题行为全量表及各分量表中,反抗倾向、孤独感倾向在父母回家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反抗倾向方面,父母常年在外学生表现的反抗倾向最高,其次为父母半年回家一次,再次为一年回家一次,最后为父母每月回家一次或几次。在孤独感方面,父母每月回家一次或几次的学生得分最高,其次为父母常年在外,再次为父母一年回家一次和半年回家一次。在问题行为全量表中,外出时间和外出距离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R反抗倾向分量表和O被压迫感量表中交互作用显著。

通过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在全量表中,外出时间在2-5年内与外出距离有显著的效应(F= 18.9,p=0.001),在外出时间2-5年内,父母外出距离省内得分高于县市内和省外。其次,县市内得分又高于省外。在R反抗倾向分量表中,回家频率一年一次与外出距离存在显著效应,县市内得分高于省外及省内,省外得分又高于省内;在外出时间、外出距离和回家频率的交互作用分析中,外出时间在1-2年内,回家频率一年一次时,外出距离县市内得分高于省外和省内(F=10.735,p=0.016);外出时间在1-2年内,回家频率半年一次,外出距离是省外得分高于县市内及省内(F=16.882,p=0.002)。在O被压迫感上,回家频率为每月一次或几次,外出距离省外与省内有显著差异(F= 5.538,p=O.005);回家频率为一年一次,外出距离县市内得分高于省外(F=5.551,P=0.009);三者交互作用简单效应分析,在回家频率为一个月回去一次或几次,外出时间在一年内,外出距离省外和省内效应显著(F=5.551,p=0.009);回家频率常年在外,外出时间在2-5年内,外出距离存在显著效应(F=8.086,p=0.02)。

4.代养人的类别、文化程度及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考查代养人的类别、文化程度及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表5显示代养人的文化程度在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全量表及各分量表上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代养人的文化程度不影响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在代养人的教养方式上,在R反抗倾向、S没有学习热情(学习不适应)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LSD多重比较显示,R反抗倾向上,民主与专制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在S没有学习热情(学习不适应),专制、溺爱与放任存在显著差异。在代养人类别上,除了在N缺乏成就欲求上存在差异显著,其他各量表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代养人类别中,代养人亲戚与 (外)祖父母、亲戚与妈妈、妈妈与爸爸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四、讨论

1.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现状调查。在家庭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担负着不同的角色,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家庭教育力量被削弱,势必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有研究表明,如果亲子关系不良或被人为剥夺,儿童缺少父母的热情与关爱,就难以获得自我的良好感受,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行为[2]。据现有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调查表明,留守儿童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表现较为严重;其次,表现在学习方面不适应;最后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障碍。由于父母外出,祖辈及其他代养人只注重吃穿等缺失性需求,而不注重成长性需求,也就是重养不重教。留守儿童情感极其贫乏且极端的压抑,由于长期无法与父母及时有效的沟通排解,留守儿童较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产生攻击、退缩、压抑、焦虑抑郁、敏感、冷漠等情绪性问题行为。但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是比较低调、平和,他们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一般是不受到关注,人们大多判断为与生俱来的气质或某些性格特征、或者就判断为情绪状态、缺乏交往能力、内向、胆小、不喜欢说话、不合群等[3]。这些情绪问题或行为偏差,有的学者认为“属于暂时性的,通常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行消失”,因此,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对留守儿童外显的品行性问题行为研究,而对其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研究较少。如果长期忽视儿童的这种隐性问题或情绪性问题行为将会产生严重的行为障碍或反社会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应加强对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的关注。外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状况,更多要关心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让孩子与父母不管距离多远仍然能够得到情感支持。教师作为除父母之外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社会他人”,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据研究者发现留守儿童对教师的亲密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单向的,教师对留守儿童的评价趋向消极一面。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亲密型)有利于儿童形成对学校的积极情感态度,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如冲突型、依赖型)可能使儿童产生孤独的情感,对学校产生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退缩、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有攻击性行为等,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4]。因此,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形成亲密关系,建立融洽的情感联系,消除他们的情绪困扰,密切关注有不良情绪倾向的留守儿童。

研究调查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学习不适应,而女生较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问题。这与 Smucker等(1986)研究发现,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的女孩比男孩有更多的烦燥不安和抑郁的情绪结果相一致[5]。在年级差异上,四年级、六年级和初三留守儿童较易出现学习不适应和情绪不稳定。六年级和初三面临毕业和未来走向,由于没有父母的指导和关注,更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焦虑和情绪问题产生。

2.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问题行为明显要少于没有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适应上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表现要更好。这与王东宇所测查的结果相一致[6]。表明父母外出后,亲子依恋减少,兄弟姐妹、同伴和其他重要他人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将弥补情感空缺,给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因此,在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应加强其他兄弟姐妹或同学同伴的交往,使他们在情感上相互依恋,在学习和生活中相互帮助,减少父母外出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外出地较近,回家频率较多的留守儿童人际适应和情绪上表现最为严重,父母外出时间越长、外出地越远,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表现也更为突出。父母外出打工地越近,回家次数相对多点,对孩子可能更为忽视;而父母外出地远且回家次数少,每次打电话或回家时给予孩子倾注的感情也较多,这也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因此,距离近的父母有条件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或是直接就在孩子所在地打工,承担教养子女的责任。距离远的父母应尽量多保持和孩子的联系,加强情感和心灵上的沟通,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代养人的文化程度不影响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但是代养人类别及教养方式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代养人类别中,母亲抚养父亲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问题行为表现较少;而父亲抚养母亲外出打工、亲戚或其他抚养则留守儿童问题行为表现较为严重。因此,母亲对于孩子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可能,尽量让母亲陪着孩子。

五、结论

1.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较为严重,其次为学业不适应及人际关系不适应。

2.留守儿童男生容易出现学习不适应问题,女生较易出现情绪不稳定问题;年级差异上,四年级、六年级和初三留守儿童学习和情绪问题较其他年级更严重。

3.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父母外出时间、外出距离、回家频率、代养人类别及教养方式、留守儿童性别及年级是影响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

[收稿日期]2006-11-25

标签:;  ;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及家庭影响因素调查_留守儿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