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问题及其报道--个人作家眼中的城市_城市公共空间论文

城市问题及其报道--个人作家眼中的城市_城市公共空间论文

城市问题及其报道的梳理———个人文学者眼中的城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人文论文,学者论文,眼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化是世界范围的大趋势。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虽然是这条道路上的后来者,但也不可阻挡的要走上城市化道路。

在今后10-30年,中国可能有过半的人口变成城市人。但相对于如火如荼的城市化进程,国内对于城市的观察以及报道却没有跟上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传媒在报道城市之前,有必要对城市的概念、构成以及文化价值观和城市中的人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大致梳理。

了解城市相关概念

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就是全社会人口逐步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是人口集中的过程,也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有三大特征:

第一,人口特征:人口规模、人口密度。

第二,景观特征:到了一个地方一看,能看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还是乡村,一切事物的内在特征不可能不从外表反映出来,景观是重要的表象之一。

第三,文化价值观,只有人口集中和外观改变,而没有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变迁,那是假城市化。

我曾写过一篇杂文《中国城市的农村化》,批判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文明的流失。媒体在报道城市的时候,对于城市价值观和文化变迁应着重关注。

城市类型

城市大致分为这么几类:工业城市、商业城市、交通型城市,如铁路的枢纽或港口,还有旅游城市,大学城。列出这样几个城市类型,想着重强调说明的是,有些特征是相互冲突的。比如说,旅游资源可能就跟某些工业项目相冲突,要发展旅游,只能放弃一些能带来收入的项目。

一个城市在类型的选择上要仔细斟酌,不能同时兼容几种不同风格的东西。这也从侧面给媒体提供了报道城市的切入角度,从几种风格的矛盾处入手,往往可以开掘意想不到的好题材。

城市化优势

第一,对土地需求减少。多数国家的城市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1%,全世界城市面积的总和达20万平方公里。

第二,生产和消费集中。一方面有效率,一方面回收废物比较容易。

第三,人口的高密度可以节省教育、医疗、供水、垃圾处理、通讯等等很多设备、装置、服务的费用。因为密度高,所以有效率。

第五,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博物馆、影剧院、美术馆、公园,等等。

第六,社会经济发达。

展示城市不同侧面

城市生活有着不同侧面,对不同侧面的整体把握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城市,在报道具体事件时,更明晰事件所处的大背景。大致说来,可以分成城市的物理背景、城市的社会背景、城市组织以及城市人的心理行为与人格。

1.城市物理背景

城市布局特征

工业时代城市的一个基本布局特征是人们的住所与工作地点分离。还有就是阶层分区分离,但这个特征更属于以欧美为代表的社会,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商品楼的普及,商品楼之间的质量、地价不等,也可能将走向阶层住区分离。这就带来了交通问题、阶层融合问题等一系列城市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城市物质设置与服务

城市越大,该城市提供的物质设置、服务越多样,越充分。城市越小,或者到了乡村,提供的商业性服务越少。大城市里的人可选择的范围更大,各自的兴趣有望更好地实现,能有更好、更充分、更细致的选择,能实现自己的个性和爱好。

2.城市社会背景

社会背景基本上就是社会成分及人员的构成。通常可以从性别、年龄、种族、宗教、社会地位、移民和陌生者这几个方面来看城市的社会背景。

性别问题

通常城市一般不如农村的性别比例正常,城市是由移民组成的社会,所以容易改变性别自然比例。发达国家城市中通常是女性多一些,而发展中国家城市通常男性多一些。原因却是一致的,都是就业机会的问题。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重体力劳动者短缺多一些,而发达国家城市需要更多服务业人员。

年龄问题

城市中的年轻人比农村多。具体来说,15—45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城市的比重要比农村高。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更严重,即在小城镇、非都市区、老年人比重更大。农村抚养系数高于城市,因为农村老人多。老人以及很多到城市打工者的小孩都在农村,所以,有一种看法认为这种差别会影响城市和农村的特征差别。因为年轻通常导致更喜欢娱乐,潜在犯罪者也更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这种精力,也有期望得不到实现的更多失落,容易导致犯罪。

种族和宗教

社会中人口规模和其多样性相关。人口规模越大,少数人的比例就越大。这可以透视出城市生活空间的宽阔,何以如此呢?有两种解释:一是都市在交通线上,方便,一下子就在这儿落脚了;还有就是,城市规模为多样性提供了便利。规模大,里面就有种种选择的可能,能找到熟悉的东西,这在陌生的农村或小镇无法找到。

社会地位

城市越大,平均教育水平,平均职业、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于平均收入高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农业产品的价差所致,二是集中导致了效率高。

移民与陌生人问题

移民的主要动机是经济上的,研究者认为,移民更努力,更有独立性。而对于每个城市中的个体,陌生人比比皆是,农村陌生人是少见的。陌生有两个含义,不认识的人,和异质的人,比如说外国人。

以上这些成分形成了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行为。媒体报道城市,需要弄清城市成员的成分构成,从不同的结构特点中寻找选题。

3.城市组织:社区与特殊团体

社区这个概念含义比较多,简单说是指居住区。一般研究者认为,小地方、小镇或者乡村,成员对社区的忠诚高于大地方。

有两个原因,小地方社区边界清晰,比如一个村落,人比较密集地居住在这儿,周围都是农田,构成了一个边界。而城市社区边界模糊。城市里面的子群体、子文化也要比农村多,这样就把社区里面的人分割了,人们没有全部投入社区。

一般说来,城市越大,其成员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性就越低。值得思考的是,大城市的人对社区政治兴趣变小,反而对国家、国际政治兴趣巨大,这一特征对媒体有针对性的报道新闻不无裨益。

社会阶层、职业团体和特殊兴趣团体可归为特殊团体。这是城市尤其是大都市所具备的明显组织特征,不同阶层、团体有着不同特点和喜好,报道需全面观照这些阶层团体,才能做到平衡、客观。

4.城市人的心理行为与人格

拥挤

城市的一大特征是拥挤。围绕城市的拥挤产生过5个理论:第一个认为,密度会产生干扰,会产生资源分配问题;第二个理论提出,每个人保持自己的一块小领地是一种本能;第三个理论认为密度产生生理和心理的过度刺激;第四个理论认为密度导致个人空间受侵犯;第五个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保持多大、每个人之间的个人空间,是由各自不同的文化所决定的。

麻木与冷漠

有观点认为城市人待人冷漠,但也有驳斥观点,即认为这是把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混为一谈的结果。在村落里,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基本融于一体,没有什么私人的事情是大家不知道的,而在大城市里,由于城市太大,二者分割,私人生活包括一些关系比较亲密的合作者、朋友。公共生活是另外一种情况。

反传统的性格

几乎所有的城市研究者在这一点都有共识,认为这一特征是城市的特征,是普遍的、超民族的、超文化的。反传统的风格,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种新的传统,成为覆盖面较宽的、影响比较大的一种风格,再往以后,又会产生新的反传统的东西。这个过程没有终止,而策源地通常是城市。与之相近的还有离轨行为。

报道城市难题

城市的发展,有几样问题是绕不过去的。通常人们提起城市难题,首先想到交通、住房、公共空间等问题。媒体在进行报道时能对上述问题有基本判断,就不会在报道时觉得城市问题太琐碎,很难有机整体地报道或者报道出新意。

1.交通不只是技术问题

交通问题看起来似乎是个比较单纯的问题,但对于大城市,实际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令每一个大城市市政当局发愁。科学家提出过一个有名的范式:囚徒困境。每个人的选择似乎是理性的,但叠加起来的结果却非常不理性。交通问题透视出光靠技术手段不可能解决,必须在技术进步的同时,有一些社会制度上的进步,这是前提和辅助条件。

交通对城市规模和密度的影响

不同交通方式的选择对城市规模和密度的影响很大,将影响这个城市是选择一种紧凑还是松散的方式,两者是互动关系。联合国人居中心提出这样一个指标:10-20人/公顷密度的城市选择私车才是恰当的,超过这个密度应该选择公共交通。全世界所有老城,包括欧洲和中国的人口都非常密集,当一个民族的主要人口选择城市这样一种生存方式时,就意味着他们选择一种紧凑的生活方式,从中获得好处,因为它在交通与交流上节约了时间和资源。

于是在人类接下来的选择中面临这样一种矛盾:选择紧凑密集的生活方式,但许多人企图有私车。人人有一辆车,将把这个城市的1/4乃至1/2变成道路和停车场,一如洛杉矶,这个城市将变得不够紧凑,也就必然失去城市原来具备的许多优势。一定意义上说,私车成为主流是反原初意义上的城市文明的。

国内发展轿车要考虑的因素

第一是燃料问题。当有大批消费者选择轿车时,要考虑燃料的制约。一个越富裕的国家,一个消费越大的国家,一个越依赖外来能源的国家,一方面非常繁荣富裕;一方面非常脆弱。他经不住别国对石油来源的抑制,需要一个强大的军备来保卫能源安全。能源问题牵扯到许多复杂的系统过程,远不是单纯的价格因素所能涵括的。

第二是空间问题。美国的样板是这样,在洛杉矶有1/2的城市空间被用来行驶和停放汽车。中国的城市大多数是老城,有比较固定的高密度格局,大力发展轿车会蚕食人们的居住空间、娱乐空间。空间是比能源更为稀缺的资源,传媒和人们应该思考的是,日益紧缺的地皮应该用来做什么?

第三是公正问题。轿车是一个系统,公共汽车也是一个系统,对公共设置、道路的使用需求量很大,这就涉及到出资方的问题,谁消费谁出资,不可以不消费的人跟着消费的人一起出钱,这是社会基本的公正问题。

再就是路权的问题,每个人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不同,都要求自己的工具有安全的行驶权利,所以要考虑在公平的条件下开辟专行道。

2.住房问题的几个概念

房改目标和移民潮

住房的旧体制是政府投资、修建、分配、维修、收取低房租。房改的目标是政府脱钩,现在正处于脱钩过渡期的尾声。在这项改革方案中有一些始终没有考虑的对象,那就是农村来的移民们。现在城市人的买房价格、租房价格,都是以老城市人的购买力为基准,农民工对价格无法问津。他们没有贷款的权利,没有制度化、被人承认的工作,这个群体因为下岗人群的加入和进城人数的增加而逐渐变大。另外,租房时常没有价格低廉的简陋住房。结果原来没有消灭的危房、老房和新的工棚被占据,形成新的贫民窟,造成“城中村”问题。

媒体在报道“城中村”不能单纯用“清除”的态度,而要正视其必然性,探求将弊端减至最小的方法。

住房自有率和私有率

这两个概念不一样,自有属于私有,但私有并一定属于自有。一个人居住的房子可以公有;可以自有,有产权;也可以私有但非自有,即属于房产主。房屋自有率高对社会有很多积极功能,间接促进社会安定和繁荣。但租房也有必要性,流动性很强的人口、低收入群体需要用少量的钱来租间房子住。所以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提高自有率,一方面租房仍然是社会重要选择方式。在东京的租房比重是53%,伦敦是40%,而日本和英国的平均比重是39%和34%。这说明在大城市里租房的比重通常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报道时应该特别记取的是,它是大城市中一项特别重要的住房手段选择,媒体这方面的着墨并不多。

3.多加关注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就是公共生活展开的舞台。比如农村的水井旁,城市的街道、胡同,更典型的如茶馆、公园、集市、广场,这些都属于公共空间。其对立面就是私人空间。

城市的一个特点是邻里来往少,人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人们的私密性要求得到满足,但同时人们也有交往的需求,当这个私人空间严格地建立起来之后,他们就要寻找一个其他的场合去交往,这就有了对公共空间的要求。

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有四类:

第一是对舒适的需求。与家里人造环境相比,某些自然环境具备某种舒适性,有时人们想调剂,就到户外找个地方坐坐。

第二是对松弛的需求。换一个与家里及工作环境完全不同的场所,把家庭中和工作单位的紧张调节一下。

第三需求是消极的参与。所谓消极的参与就是到这儿看看周围的场景,也就是观察,在这种参与中可以发现有趣的人和事。

第四种类型是积极的参与。比如到公园晨练,下棋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又一种生活场景,寻找到特殊群体,发现有用信息等等。

公共空间的兴旺有三个前提:

一是便利。出门不远就有合适的空间,好的城市规划,应该为居民提供很多便利的空间。

二是安全。安全是人们选择空间的根据,原先许多街道承担着公共空间的职能,现在变成道路,车来车往,人们的生活就缺了很大一块。

第三是尺度问题。太大或太小的空间都不易积聚人气。

其实,公共空间问题应该成为城市规划中的大问题,传媒对这方面的关注似乎也没有国外同行多,外国人重视私密也重视交流。

标签:;  ;  ;  ;  

城市问题及其报道--个人作家眼中的城市_城市公共空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