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分析论文_薛晓安

岳阳市广济医院 湖南岳阳(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状况。方法:对心血管内科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17年1月到2018年11月间)实施研究,根据患者心电图表现分为非ST段抬高组(n=22)、前壁组(n=30)、下壁组(n=28),分析患者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状况。结果:非ST段抬高组、前壁组、下壁组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SDNN、ASDNN、SDANN组间对比差异显著,且前壁组最低(P<0.05)。结论:非ST段抬高、下壁心肌梗死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更高,而前壁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性最严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率变异;非ST段抬高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梗阻或闭塞后引起的心肌急性缺血缺氧性坏死的疾病,患者多表现为急性胸骨后疼痛症状,严重时将引起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危及生命安全。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是评估病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1]。为明确不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变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本研究对心血管内科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17年1月到2018年11月间)的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状况实施了分析,现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1月间筛选病例,选期间心血管内科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研究,根据患者心电图表现分为非ST段抬高组(n=22)、前壁组(n=30)、下壁组(n=28),非ST段抬高组患者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60.3岁(s=11.2);性别分布:男/女为13/9;前壁组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60.4岁(s=11.1);性别分布:男/女为18/12;类型:前壁26例,高侧壁1例,前侧壁2例,前间壁1例;下臂组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60.4岁(s=11.2);性别分布:男/女为17/11;类型:下壁25例,下正后壁1例,下壁右室2例。对非ST段抬高组、前壁组、下壁组基线基线资料比较结果无差异,符合对比研究原则(P>0.05)。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本研究课题。

纳入病例:实施冠脉造影、心电图监测、血清学检查等临床综合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者;意识清晰者;实施动态心电图监测者;自愿配合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病例:其他心脏疾病者;其他系统及组织严重病变者;心脏手术史者;孕期及哺乳者;精神障碍者。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使用京蓬阳丰业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提供的18导联心电图实施动态心电监护,并通过检查确定患者病灶部位,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患者心电活动,根据监测结果提取心电信号,将相关干扰信号、伪差信号、异位心律信号剔除,由专业心电图医师分析并记录患者心律失常状况,了解患者心律失常等状况。了解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状况,包括全部窦性心搏连续24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连续24h内5min节段正常RR间期标准差平均值(ASDNN)、连续24h内5min节段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相差>50ms数占窦性心搏比(pNN50)。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对比各组心律失常发生状况。包括频发室性早搏(室性早搏频率>30次/h)、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LOWN分级≥3级)。

②分析各组心率变异性状况。

1.4 数据统计

用SPSS22.0软件处理,用(±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心律失常发生状况分析

非ST段抬高组、前壁组、下壁组患者频发室性早搏、房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非ST段抬高组、前壁组、下壁组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组间对比差异显著,且前壁组最低(P<0.05),见下表1。

2.2 各组心率变异性状况分析

非ST段抬高组、前壁组、下壁组患者rMSSD、pNN50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非ST段抬高组、前壁组、下壁组患者SDNN、ASDNN、SDANN组间对比差异显著,且非ST段抬高组最高,下壁组其次,前壁组最低(P<0.05),见下表2。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高发的并发症,可因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治疗不当、血流动力学紊乱等引起,且恶性心律失常也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评估患者心律失常状况在患者疾病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2]。心率变异性是定量评价自主神经功能,了解心率变化的重要指标,其也可辅助患者疾病诊治及预后评估,可了解患者病情危险程度[2]。心电图检查是了解动态心电数据,评估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中三组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显著,且非ST段抬高组、下壁组更高,提示非ST段抬高、下壁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缓慢性心律失常相关。本研究中三组患者SDNN、ASDNN、SDANN差异显著,且前壁组最低,分析原因可能是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面积更大,心功能损害更严重,病情更为严重,导致心率变异性更显著。三组患者rMSSD、pNN50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分析原因可能是SDNN、ASDNN、SDANN可反映长期心率变异性变化状况,准确性更高,而rMSSD、pNN50主要反映患者短期心率变异性变化成分其可受患者个体因素、用药因素等影响,导致短期变化成分在短期内正常,从而影响检测结果[4]。

综上所述,非ST段抬高、下壁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缓慢性心律失常相关,前壁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性更严重。

参考文献:

[1]岑梅珠,刘凯东,鞠录艳,等.碎裂QRS波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的关系[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7,23(5):547-549.

[2]詹玉飞.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7,17(4):281-283.

[3]郜玲,陈韵岱,石亚君,等.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19):1519-1522.

[4]王静,牛小伟,王世杰,等.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7,16(6):428-432.

论文作者:薛晓安

论文发表刊物:《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  ;  ;  ;  ;  ;  ;  ;  

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分析论文_薛晓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