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迎来“寡头时代”_中国外运论文

物流业迎来“寡头时代”_中国外运论文

物流业迎来“寡头时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寡头论文,物流业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10月27日,DHL(敦豪速递)对外宣布,未来5年内DHL将在华投资2亿美元,进一步扩大服务能力。而此前的10月24日,FedEx(联邦快递)也宣称更改其亚太地区业务架构,将在上海增设独资的中国业务分区,以期加快回应市场需要的速度。

分析人士表示,加入WTO之后,中国快递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跨国快递巨头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竞争格局也从跨国快递与EMS之争,逐渐演变成跨国快递巨头之间的相互搏杀。从抗争中国邮政行政行为,到争购国内合资项目股权;从基础建设的比拼,到服务质量及时效的“提速”……种种迹象表明,国内物流业已进入“寡头时代”。

以“委托”变相示威

其实,在1995年、1999年、2001年先后发生过跨国快递与邮政部门之间的冲突事件。每次都是国家有关部门出面协调,结果维持现状。然而“64号文件”风波中,跨国快递巨头DHL、FedEx、UPS(联合包裹)、TNT(天地快递)却选择了妥协。

早前,国家邮政局发布《关于贯彻信息产业部等部门有关进出境信件寄递委托管理文件的通知》(简称“64号文件”),强调国际货代企业必须到邮政部门办理委托手续,这当然引起跨国快递巨头们的哗然。

业内人士认为,邮政部门独家垄断的速递市场,正在被跨国快递巨头蚕食,邮政部门已经感觉到巨大压力。有统计显示,从1995年起,EMS在国内速递市场一直保持老大地位,但营业额年增长率仅有2%。EMS在国际快递业务的市场份额从最高峰时期的97%跌至目前的40%以下。而同一时期,凭借雄厚资金实力、丰富的运作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手段,DHL、FedEx、UPS、TNT等跨国快递巨头在中国的营业额却保持30%以上年增长速度,迅速抢占中国国际快递市场67%的市场份额。

据称,亚太速递工作委员会拟定一份意见紧急呈送中国官方,对中国邮政部门行政行为表示关注。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也表明此事件已经影响外商投资环境。因为,目前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大部分外贸单据和银行票据的国际结算与划转均是通过国际快递完成。而跨国快递巨头对国际快递业务的承诺是:“隔夜送达”,成为众多外商投资企业的首选。

此次事件的病灶之一是《邮政法》,如果不尽快修改《邮政法》,矛盾蓄积很可能意味着更大的争端。而国家邮政局官员也承认,虽然制定于计划经济时期的《邮政法》需要修订,但是“没有修订之前必须执行”。况且,中国信件快递业务从来没有对外开放,加入WTO中国承诺开放的仅是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质物品之外的物品快递服务。国家邮政局是依据《邮政法》办事,符合中国加入WTO自制的承诺。

最终,DHL、FedEx、UPS、TNT等跨国快递巨头,分别与国家邮政局办理委托手续。分析人士认为,这种集体行动与其说是一种妥协,不如说是一种“变相示威”。办理委托手续,接受国家邮政局管理,跨国快递与EMS将在一个不公平的平台上竞争,前者的利益将会受到损害。

为“独资”强身健体

为履行中国加入WTO承诺,2003年年初,我国政府颁布《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业管理办法》,首次允许外国货运公司在其中国的合资公司中可持股权75%。这一新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所有外国货运企业进入中国将获得更多商机,并能通过扩大股权等方式强化自身在华的利益和竞争力。

作为跨国快递巨头中方合作伙伴,中国外运年营业额约5亿美元,2002年盈利高达7000万美元。其中仅与DHL合资公司所处理的国际快递业务占中国37%的市场份额。中国外运在空运代理领域的垄断性优势地位举足轻重,这也许是DHL、UPS和TNT与之组建合资公司、FedEx选择其做货运代理的重要原因。

值得提及的是,中国外运将旗下优质资产重组,并在2002年11月成立了全资股份制公司——外运股份。作为2003年内地第一支新股及国内惟一物流股,外运股份已在香港主板市场挂牌,更是成为全球机构投资者尤其是跨国快递巨头追逐的焦点。

据知情人士透露,为执行新的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业政策,中国外运准备出让合资公司38.5%的股份给机构性投资者;而与中国外运有着合资关系的DHL、UPS、OCS对参股中国外运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自1986年开始,DHL与中国外运组建39家合资公司,每个合资项目双方各占50%股份。DHL母公司德国邮政股份公司负责快递业的董事成员多尔肯表示:“我们希望中国外运在出售股份时考虑我们领先市场地位及我们与中国外运多年来的合资关系。DHL最终获得多少股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加强对中国市场的投资。”

有消息称,中国外运股份已分别与DHL、UPS、EXEL订立战略配售协议,DHL以5700万美元认购外运股份发展H股,相当于全球发售完成后发行股本的5%;UPS、EXEL及日本日新株式会社按股价分别认购3500万美元、1000万美元、1000万美元。这四家跨国快递企业在中国外运股份扩大后总股本中持股比例达10%左右。

统计显示,在2002年中国外运总利润中,合资公司经营利润占总利润的30%;合资公司营业额占中国外运总营业额的74%。2001年仅国际快递业务对中国外运贡献的利润就高达3.7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外运最大盈利来源。中国外运表示,“对我们的外方合作伙伴,现在的运营方式对双方都有最大利益及最小风险。”由此可见,与跨国快递巨头的合作,对中国外运意义重大。

然而,新的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业政策出台,为跨国快递巨头带来新机遇。他们一方面与中国外运维持合资关系;另一方面将合作的触角延伸到其他企业。如,早前与中国外运结束货运代理关系,FedEx与中国大田集团合作组建其全球惟一一家合资公司;TNT与中国外运合作期满,并结束了合作关系;UPS不久前与扬子江快递建立合作关系。UPS和DHL与中国外运的合作协议今年到期,一旦与中国外运结束合作关系,而选择其他合作对象,带走的不仅是短期利润,可能还有一些长期稳定的大客户。

为此,中国外运已开始着手物流网络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大客户。据称,中国外运股份在香港上市募集35.49亿港元,其中30%投入物流网络、20%用于扩展货运代理公司、10%用于提升物流服务的信息系统、40%则是营运资金、推广费及日后战略并购所需资金,而并购的目的依然是补充现有的服务网络。

据了解,欧美快递企业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谋求控股和独资。而中国的相关政策,给跨国快递巨头谋求控股和独资提供了政策保证。FedEx有关人士表示,作为一个全球快递企业,保持全球服务水平一致性尤为重要。而合资运作,服务水平将受到影响。况且,中国外运与多家跨国快递企业合作,其内部竞争不可避免,袒护谁或“牺牲”谁都不好。如果独资运作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人们普遍认为,FedEx在中国独资只是时间问题。其理由是,FedEx最初与中国外运合作,其后是大通国际,现在是大田集团,三个合作伙伴一个比一个弱势。而FedEx与规模更小的货物代理合作,便于日后以较低成本拿到独资权。大田集团方面也证实,FedEx早就预见中国将在2005年向外资开放货运代理业,因此与大田在深圳组建的第一个分公司(2002年3月成立),将在合资3年后(即2005年)交给FedEx,FedEx将拥有中国独资公司——深圳分公司。然而,有权威人士分析,跨国快递巨头在华谋求控股或独资还需要更多的耐心。他们在中国实际上还没有展开真正的物流业务。物流涉及的方面很多,如进口、出口、运输、货物代理等,所有这些还有待形成完整的物流链。而目前中国物流链基本上还是断开的,每个环节都由不同政策、不同部门管辖。物流企业只能利用单一的运输方式来展开物流服务,物流成本降低空间很小。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是非常困难的。现代物流在中国刚刚起步,外资企业也不占多大优势,他们最明智的是选择本土合作伙伴。

DHL董事总经理谢耀侬表示,DHL在中国成功有两个重要原因:一、选择中国这个增长型市场;二、选择中国外运这个合作伙伴。DHL与中国外运的合作协议2003年期满,DHL有独资能力,但不会有独资打算,双方已经将合作协议从15年延长至50年。

人们认为,中国物流市场没有完全放开,是跨国快递巨头谋求控股或独资的障碍之一。而UPS迄今为止仅与中国外运组建惟一合资公司,其在中国只能通过办事处来处理自己的业务。不久前,UPS宣布在2003年新增18个办事处,是寄望于翻牌,待政策对外资全面开放时,将办事处升级为分公司。对此,UPS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陈学淳则认为,我们不会轻易和中国外运分手的。

专家预测,今后的格局可能是:跨国快递巨头在保留现有合资项目外,另行独自运营。他们可能会选择与国内运输、仓储企业形成密切合作关系;同时会采取并购手段,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他们在期盼着中国物流市场的完全放开。

为“提速”攻城略地

据MERGE GLOBAL物流和贸易战略咨询公司估计,在2005年之前,亚洲贸易市场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6.8%;而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和外贸势头,在未来5年的国际快递业务上年均增长率将超过25%;同时,中国加入WTO之后承诺2005年允许外商独资进入快递运输业。这些为跨国快递巨头加大在华投资及服务“提速”,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政策保障。

FedEx在中国推出大幅“提速”的“准时送达”服务,近日,UPS宣布在华南重镇广州投入巨额资金全面启用体积重量量度仪(DWS),使华南地区包裹处理全面“提速”。

而DHL则采取“曲线提速”战略。日前,DHL宣布与香港华民航空共同投资4亿美元,组建有望成为亚洲最大货运机群的新公司;DHL还与香港机场管理局达成合作协议,投资1亿美元,在香港国际机场开发、建设和运营专用货运速递中心。同时,DHL宣布在中国大规模展开主题为“商业脉动”的品牌推广行动,强化DHL速递业务推动商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效率的市场定位和价值取向。

跨国快递巨头不约而同地在华南地区加大“提速”马力。FedEx除针对全国推出“准时送达”服务外,还专门对华南地区做出一系列动作:升级服务深圳的货机,载重量增加近30吨;在深圳增设一个快件处理中心;在中山新建快件处理中心,一改往日中山客户要通过广州寄件的局面。

UPS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陈学淳表示,华南地区一直是UPS在中国最大的市场,其营业额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UPS华南地区业务量超过香港指日可待,香港仅为一个以经济、财务为中心的港口,而华南地区却是一个以生产为中心的地区,只有生产经营才能产生送货需求。为此,在2002年底,UPS在华南地区的广州、深圳和东莞增设三个办事处。

据称,最早在北京成立合资公司的DHL,目前在中国拥有近50家分公司,业务覆盖318个国内主要城市,成为在中国网络覆盖最广的跨国快递巨头。而FedEx在中国内地服务城市有206个,计划5至10年内,在全国108个大中城市建立合资分公司。

UPS网点覆盖全国120个城市,在今年年底,UPS在华分支(代表处)将达到21个。相对于老对手FedEx而言,UPS在中国服务区域相对落后一些。然而,UPS华南区总经理吴利豪则认为,UPS所覆盖的120个城市的GDP占全国98%,这120个城市已基本覆盖UPS的客户范围。而且,UPS是跨国快递巨头中惟一承诺能把客户的包裹送达美国任何一个角落的公司。同时,在未来5年内,UPS将把21个品牌服务城市的办事处升级为分公司,并给客户提供点对点的服务。UPS驻各地办事处升级为分公司后,UPS将给分公司增派技术力量,为客户培训员工,并直接和UPS美国总部保持联络,针对客户需求提供集物流、管理、服务于一身的全套物流解决方案。

吴利豪还透露,UPS物流集团提供的供应链管理及企业资源策划(ERP)、物流技术支援等配套服务,是其他快递巨头难以企及的。特别是UPS旗下的一家全资金融公司能提供一系列金融产品包括货到付款、基于资产的借贷、库存融资、全球性贸易融资等。虽然目前这些业务尚未在中国展开。然而,一旦中国金融市场完全放开,UPS将先拔头筹,在国内物流供应链管理方面提供资金流服务。

可以预见,在未来5年内,像UPS这样的跨国快递巨头的面貌已不再是简单的包裹运输的代名词,而是一个集物流、管理和服务于一身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这无疑对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将是一个提升。

标签:;  ;  ;  ;  ;  ;  ;  

物流业迎来“寡头时代”_中国外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