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湖南衡阳 421000
【摘 要】目的:分析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在本院中2017年9月至2018年月间接治的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抽选70例作为此次实验对象,并采用拈纸团的方式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分别包含3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在传统护理的同时进行全面监测和护理,根据两组患者的心率失常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探讨实施全面监测和护理对于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4.2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43%,而护理满意度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全面监测和护理,能够降低其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效降低并发症,同时护理满意度也更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护理干预
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前还有前驱症状,若未及时给予治疗或控制,就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但不排除采取措施后依然会发病,还有部分患者的症状不明显,发现时已经为急性心肌梗死[1]。因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较高、发病迅速,所以尽早发现和治疗,同时配合全面性的监测和护理,能够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同时患者的死亡率也随之降低[2]。本次研究在本院中2017年9月至2018年月间接治的所有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抽选70例作为此次实验对象,分析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院中2017年9月至2018年月间接治的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抽选70例作为此次实验对象,并采用拈纸团的方式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分别包含35例患者。实验组中共有17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年龄为46-81岁,平均年龄(63.7±4.1)岁,对照组中共有19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年龄为48-79岁,平均年龄(62.8±4.3)岁。本次实验前均告知所有患者和家属,并获得其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比其基本资料未发现明显差异,具有较好的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首先将患者安排与监护病房,并对其体温、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动态监测,同时记录心电图的结果,若在此期间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应立即按下冻结键以冻结心电波图形,并立刻将心电波图形打印出来,交由相关医生进行诊断,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实验组患者在传统护理的同时,实施全面性的监测和护理,其中包含:
1、做好心电监护工作:患者入院治疗后给予其心电监护,并提前测试监护仪等功能是否完整,同时在监护室时刻观察患者心电图波形的变化。
2、做好血压监护工作:需要密切观察的不只是心电图波形,还包含患者的血压、血流动力学及中心静脉压等指标,同时询问并记录患者是否有不适感,根据其描述的情况判断基本原因,若出现心房快速颤抖,心跳过速、或者收缩压低于正常状态,则因立刻告知相关医生进行治疗。
3、做好心室颤动监护工作:当发生心室颤动时,护理人员应及时进行除颤治疗,并时刻监测其生命体征,防止此类情况反复发作。
4、做好心律失常监护工作:针对置入起搏器的患者,在监护过程中需要了解患者的起搏频率、和心电图等指标,并了解患者的起搏功能,随时观察心电波图形,防止应导管脱落而发生心律失常。
1.3 评价标准
根据两组患者的心率失常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探讨实施全面监测和护理对于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进行分析后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而实验结果中,所有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而本文的一般资料中其年龄信息均应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数据记录,若p<0.05,则说明实验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心律失常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中共出现3例快速型心律失常,2例缓慢型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4.29%,而对照组中共出现7例快速型心律失常,4例缓慢型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理满意度对比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具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3讨论
通常超过一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1到2天会有明显的特征,其中最多见的就是心绞痛加剧发作时间变长,或此前患者未出现心绞痛而突然出现长时间的心绞痛[3]。该病具有发病快的特征,所以想要控制病情发展,必须及时给予治疗和针对性的护理[4]。
本次研究采用全面性的监测和护理,主要对患者进行各方面的监控,以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长期监控能够让护理人员和相关医生更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发生心律失常时能够找出原因并及时控制,能够有效的控制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全面监测和护理,能够降低其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效降低并发症,同时护理满意度也更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晓霞. 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监测与护理要点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9):242.
[2]杨利梅. 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监测和护理策略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06):142+148.
[3]杜俊芝. 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监测和护理对策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5):105-106.
[4]肖七秀. 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4):2734-2735.
[5]布合丽其木·阿吾提,吐尔逊姑丽·阿布力米提. 分析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监测护理措施[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3):166+168.
论文作者:张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4
标签:患者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实验组论文; 部位论文; 发生论文; 满意度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