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方向_大学论文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方向_大学论文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一流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自上世纪末开始启动的一项涉及国家和民族在21世纪的发展格局的具有战略性的重要工作。虽然启动至今的时间不是太长,但已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办学层面上,成为基础较好、获得国家和地方重点专项支持的若干所高校的办学方向,进而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相关高校的办学理念和选择。同时,也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成为高等教育界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管理人员及社会公众的研究、讨论的热门话题。

在这纷纭的办学实践和理论探讨中,笔者认为有一种情况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或许是因为目标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缘故吧,不少大学的教授、管理者和高教理论研究者往往把注意力聚焦在“世界”两字上,更多地关注一些世界一流大学,尤其是美国的一流大学的状况,并以此为重要参照系来讨论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对于我们是立足中国的国情,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基本事实,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这就使得在当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中,难免出现一些议论游离于实际、举措欠当的情况。由此,有必要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定位作一次认真的审视,这将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更好地以理性、务实的态度探索在中国土地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

一、功能与指标:把握基本定位的切入点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讨论及实践中,我们经常听到的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与国际接轨”。其出现频率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高教界的时尚用语之一。从表面上看,这一提法的出现有其合理性:既然现有的世界一流大学都主要在西方国家,那么我们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要向他们靠拢,与其“接轨”成为必然的行动。在寻求“接轨”的过程中,人们又往往把某些国家著名大学的情况分解成师资、办学经费、科研成果、校友等若干指标,树为样板,以供追仿。

对这一貌似合理又颇为流行的情况稍作深究,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至少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所谓的“与国际接轨”,往往在实际上成为无目标之举。人们称之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那些著名学校,其实并没有一个供人们与之“接轨”、供人们膜拜的标准样本。所有那些被人们誉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著名高校,其办学情况不仅在国别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国家的不同高校之间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有些高校的所谓“与国际接轨”的举措,往往成为“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偏颇,甚至是贴金、作秀之举,而于实际没有任何益处。其次,由于割裂了这些大学与所在国家及其区域发展的深刻关联性,而将丰富的办学实践抽象为所谓的指标体系,又由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几乎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学所在的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就使得这些指标的强调不仅在客观上缺乏可比性,也会在主观上产生许多误导,影响我们在现有条件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信心和决心。

这里其实触及到我们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个基本问题,即怎样向国际上现有的一流大学学习,应主要关注它们办学的哪些方面,重点向它们学什么?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将有助于我们准确定位,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我们认为,应着重考察世界一流大学在其所在国家或区域的进步和发展中所发挥的功能,客观地看待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外显出来的指标,也就是理性、历史地分析和看待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和指标,这将在认识与实践两个层面上,给予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以积极的启示和推动。

当我们透过一些世界一流大学的那些令人羡慕的指标而回顾其发展的历程时,明显感觉到虽然所在的国家和区域不同,其办学的历史也长短不一,但一个共同之处是:都是通过自身的办学,在推动和引领所在国家及区域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就是在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的过程中,建设成为引人注目的世界一流大学。

在认识的方法论方面,我们在向现在的世界一流大学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光把眼光盯在那些以其雄厚的国力和特殊国情为背景的办学指标上,而应着重把注意力放在对它们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贡献的理念和途径的考察上。这些大学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是因为为所在国家和区域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杰出贡献,并与国家和区域的发展形成了联动、互动的发展格局。由此,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大部分都出现在那些发达国家不是偶然的,其深刻的根源就在其功能的发挥与所在国家和民族强盛具有紧密关联性。那些引人注目的办学指标和相关的数据,只是这些大学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外显形式以及这种关联性的数字化体现。所以,我们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怎样适应所在国家及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寻找适合自身情况的办学理念和路径上。这将有助于我们触及那些世界一流大学的最本质的东西,并在给予我们信心与决心的同时,也对我国有关高校选择和设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之路以有益帮助。

在办学的实践方面,考察世界一流大学与其所在国家及区域发展的关系,将使我们能够较为深入地理解其办学模式的多样化现象。由于所在国家及区域的不同,这些大学要能够在本土的环境和条件下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办学模式。这就提醒我们,在创建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发挥和体现相关高校的办学传统、特色和个性。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历程,应该是一个相关高校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办学特色和个性进一步形成和彰显的过程。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无比丰富性及其广阔前景,既为中国高校的这种发展提出迫切的要求,也同样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二、世界与中国:确认基本定位的立足点

在开始本段的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引用两位人士的言论作为铺垫。一位是在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讨论中较为活跃,并有《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专著问世的丁学良先生。他在这本专著中指出:“我们刚刚度过了千禧年庆典。回顾一下过去的一千年,应该说,这一千年是我们今天拥有的大学从产生、转型到发展的完整阶段,在这全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哪一个地区有一所世界著名大学,这一所大学就几乎就是这个区域兴旺发达的明确无误的标记。”“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流大学的智力支持,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观念、知识、信息、人才,这样的国家就只能在世界分工体系里处于下等或者至多是中下等的位置,别人要明欺负你或是暗耍你,都不怎么难。”① 另一位是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略特。他说:“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是发源于本土的种子,而不能在枝繁叶茂、发育成熟之际,从英格兰或德国移植而来。……美国大学在成立之初就绝不是外国体制的翻版,它在美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自然缓慢地成长起来,并体现着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各阶层的共有的目标和雄心。”②

的确,我们必须时刻清醒地意识到,其他国家都是在本土的条件下建设自己的大学,我们也应立足中国的土地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在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中,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工作已成为我国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强烈的紧迫性。对照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国情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在确认其基本定位时,也就是在明确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和使命时,对与我们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状态相伴随的一些问题和关系要认真对待和处理。(1)国家目标与世界视野的统一。在当今世界的格局中,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努力往往都会面对这样双重的现实:一是由于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已基本成形,发展中国家的每一个试图改变这些格局的努力,都将面对极大的压力和困难;二是毕竟发达国家在许多方面提供了前车之鉴可供参考,也有一些国际资源可供利用,这种所谓的“后发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我们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时要充分注意这些情况,尤其要注意发挥“后发优势”,汲取他人经验,促进自身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要注意用辩证的、联系的眼光看待这其中存在着的本土与国际、国家与世界的关系,把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卓越工作展示于世界,奉献给人类。同时,我们要通过培养大批既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又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2)科技进步与文化建设的均衡。随着“科教兴国”国家战略的实施,尤其是随着在15年内把中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在推动国家科技进步,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所承担的责任十分重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在国家的文化建设方面应尽的使命也是十分明确的。“在现代民族国家体系内,任何一所‘一流’大学都必然是对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有所担当,对特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有所承诺的精神殿堂,而不只是一般知识和技能的超级工厂和传授所。”③ 中国的现化化建设不仅面临着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压力,同时已经开始面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性难题,中国的大学理应在这方面有所作为。(3)方向的一致性与办学多样化的协调。尽管目标都是定位在推动和引领国家及所在区域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但考虑到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及高校之间的传统和个性本身有所不同,所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也将是中国高校真正遵循教育规律,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自主办学,进而形成特色和优势的过程。

三、挑战与应对:实现基本定位的若干问题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具体实践中,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高等教育的层面,都还有许多的挑战需要应对,大量困难需要克服。

在国家层面上,至少存在着专业科研机构与大学关系的理顺,以及国家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投入的持续加强等问题。

对于前者,朱清时教授有一个中肯的评论。他认为,我国的专业科研机构,包括中科院、国防科工委、工业部门等,有几十万人的队伍。这些队伍目前都希望自成体系,自己招研究生,自己授学位。但是国际上成功的做法是,专业科研机构不能招研究生,不给他们这权利,否则他们就没有内在动力跟大学合作了,要逼着他们到大学去招研究生,这样他们的设施就能够充分使用,可以把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上去。现在我国的状况是,研究机构自己招研究生,专业面很单一,也没有校园气氛和多元文化的环境,研究生全面成长很困难。此外,专业研究人员比较适合讲专业课而不一定适合讲基础课。自给自足和“小而全”、“大而全”的思想阻碍了科教界的发展。如果在今后五年内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大学扩招后学生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条件,至少是研究生的水平能够大幅度提高。这样,并不是要把专业科研机构并入大学,而是使之跟大学紧密合作。④

对于后者,我们认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本身就是一项高投入的国家行为,在我国,市场经济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相应的社会助学(如捐赠等)的风尚和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应主要依靠国家持续不断加大投入,得到应有的保障,这也将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种体现。

在高等教育的层面上,要通过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推动适应世界科教发展潮流、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首先,要通过创建工作,促进大学在推动和引领国家所在区域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大学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贡献率。钱学森近期曾这样评价中国大学:“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的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⑤ 这番话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我们要通过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切实转变办学模式,满足国家需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极大地提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促进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其次,要推动中国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办学的教训与经验,向我们提出了这一要求,也为要求的实现提供了多方面的现实可能性。由此,要切实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尊重并发挥大学校长的创造性,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同时也向世界奉献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家。已往,我们常常习惯于在一定程度上用管理工程建设的方式来推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相关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不够,大学校长遵循教育规律,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不足。这一情况的及时改变,将有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在大学内部管理上,要改变普遍存在着的以行政为主导的情况,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制约、互动的过程中,稳健推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这既有助于我们适应时代的要求,巩固高校多年来发展改革的成果,也是高校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的需要。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中国可以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时代已经来临。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更增添了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庄严感和责任感。我们应更加努力地工作,通过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在中国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伟大事业中,担负应尽的使命。

注释:

①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29页。

②③ 转引自钱理群、高远东编:《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7页、177页。

④ 朱清时:《建设一流大学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⑤ 转引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27日。

标签:;  ;  ;  ;  ;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方向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