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观念寻求新的教学策略论文_常晓琴

改变观念寻求新的教学策略论文_常晓琴

◆ 常晓琴 甘肃省会宁县北关小学 730700

真实高效的课堂需要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善于设计有效问题,创造质疑机会,捕捉错误资源,从而促进有效生成和学生发展,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给学生注入精神成长的力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脸茫然,无从入手。有时教师虽全力引导,学生却启而不发。其根源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以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开放、有趣、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在主动而积极的探索中,学生就很容易生成富有智慧性的新的东西。

一、创设趣味性、探索性情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笔者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二、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字小朋友”,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三、给学生创造亲身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鹅头饰,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往往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比如,在教学“分类”时,充分利用主题图启发学生:“来到商店,你们发现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毛巾是生活用品,不应放在卖文具的地方。”另一个学生马上发现:“皮鞋也应放在卖鞋的地方,放在这里不方便卖也不方便买。”还有的学生说:“墨水瓶太小,放的位置太高不好拿,应该与地球仪的位置对换。”……通过创设这样的空间,学生不仅懂得了分类的实用性、多样性,还体验到了探索者发现奥秘的乐趣

五、要让数学适应学生

在学习乘法认识时,我让同学观察图形:(:::)怎样计算共有几个圆片,同学们除用加法计算外,还用了3×2=6,2×3=6两个乘法算式,并说明了理由。从此学生就明白了,两个算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一个问题有两种方法来解决。我就没有让学生严格区分谁做被乘数,谁做乘数。减轻了学生不必要负担。因为对于严格区分被乘数、乘数,我就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中学生不用区分,为什么数学专家都不用区分,非要让七、八岁的孩子严格区分呢?数学本身是简单的,为什么非要把它复杂化呢?复杂得让孩子听不懂、说不清,又用不上!如果我们总是让学生来适应数学,而不是积极改造数学,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就无法挖掘,学生创造力就得不到有效地培养。

六、教学形式要丰富多彩

如果每天重复做一件事情,会很厌烦。学习也是一样,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也会厌烦,导致厌学、学习成绩大大降低。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小孩喜欢新鲜,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小组合作式教学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但无目的、无针对性的、无必要的小组讨论,学生毫无兴趣,甚至有时趁机会聊天。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小组合作的机会和条件。

总之,我们要研究儿童、理解儿童,才能适应儿童,使儿童全面发展。把学习、思维的更大空间留给学生,这样,也就把成功交给了学生。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

论文作者:常晓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1月总第17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0

标签:;  ;  ;  ;  ;  ;  ;  ;  

改变观念寻求新的教学策略论文_常晓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