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日劳务合作中的问题及法律对策

我国对日劳务合作中的问题及法律对策

姚克英[1]2002年在《我国对日劳务合作中的问题及法律对策》文中指出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定义,国际服务贸易包括四种方式: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移动。根据该定义,国际劳务合作是以自然人移动方式进行的国际经济合作及贸易活动,是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同其他形式的国际服务贸易一样,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国际劳务合作在其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遭遇的贸易壁垒也不断增多。在这一领域中的贸易壁垒,其形式要比货物贸易的壁垒隐蔽、复杂的多。因为在货物贸易中的壁垒主要来自关税壁垒,而国际劳务合作领域的壁垒往往使用浮动汇率、外汇管制、开业权限制等手段进行,而且,劳务合作主要涉及自然人的移动,因而一国往往利用移民法、劳动法对外国劳务人员实施市场准入、国民待遇方面的限制。以我国对日本派遣劳务性研修生这种劳务合作形式为例,由于在日本现行的法律制度下,劳务市场不对外开放,其现行的移民法(《入国管理及难民识别法》)又将赴日研修生定义为学习技术及技能的外国人,不承认其“劳务人员”的资格,因此我国的赴日劳务研修人员不能享受到国际劳务合作领域的基本劳工标准,同时,我国的劳务派遣机构也不能名正言顺地获取劳务利润。为实现利润,各劳务派遣机构纷纷采取与研修生签订“双重合同”的办法,以规避各种矛盾。通过签订“双重合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劳务人员进入日本劳务市场的准入障碍,但同时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以我国对日派遣劳务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为切入点,运用WTO基本原则,提出并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李婷[2]2011年在《中国赴日劳工权益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蓬勃发展,前往世界各国进行务工的中国劳工人数迅速增加,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我国在外国的各种劳务人员总数为84.7万人,我国累计派出的各种劳务人员达到543万人。随着近年来我国前往外国工作的劳工人数越来越多,各种问题也都接踵而来,其中尤其引人注意的便是劳工权益的保护问题。在海外从事各行各业的中国劳工的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侵权的数量也急剧增多,这引起了我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海外中国劳工面对的问题以财产纠纷为主,同时也有关于人身安全,工作环境等方面的纠纷事件,但是由于其问题一般都是在劳工工作中出现,用工单位的掩饰与劳工自身因为各种原因的隐瞒,而难以被社会与媒体发觉。所以,这类中国劳工在海外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远远不如大型的中资机构频繁受袭击导致重大人员伤亡那么引人注意。这也使得与之相关的研究相对落后。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是接受中国劳工最多的几个亚洲国家之一,也是中国劳工权益频繁受到侵害的主要发生地之一。中国劳工在日本企业中出现的各种纠纷,性质复杂,具有日本劳务的特殊性,因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应考虑到日本当地的法律,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本文通过在日中国劳工的一起诉讼案件为例,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研究中国赴日劳工权益的保护问题。文章从赴日劳务现状与作用入手。对日本的研修生制度,中日两国对赴日劳工权益保护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本文的发表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学界和人们对赴日中国劳工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

周智军[3]2010年在《中国对日外派劳务人员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外派劳务的法律问题少见有学者进行深入地研究。笔者从外派劳务人员权益保护的角度,以中国对日外派劳务中存在的问题为着力点,就外派劳务人员权益保护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论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就中国外派劳务的法律制度和日本研修法律制度的概况作一介绍,试图使读者对中国外派劳务的发展历程、中国对日外派劳务的发展现状、中国外派劳务法律制度的内容、日本研修法律制度的内容有一基本的了解和印象。第二章例举了中国对日外派劳务业务开展过程中日本接收企业和中国外派劳务企业存在的各种侵犯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并就违法行为背后的制度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日中两国有关法律制度在保护外派劳务人员权益方面的缺陷。第叁章就中国外派劳务活动中各方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进行分析,着重说明外派劳务企业和外派劳务人员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外派劳务合同性质上为劳动合同,并揭示外派劳务活动中的叁方主体即外派劳务企业、外派劳务人员和外国接收企业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是一个具有涉外因素的劳务派遣包含的内容。从而表明外派劳务人员在其权益受到外派劳务企业或者外国接受企业的侵害时,完全可以在中国依据劳动法律和诉讼法律的规定向中国的司法机构主张自己的劳动权益。第四章分析了中国对日外派劳务人员如果在中国向司法机构主张自己的劳动权益时,因为中国目前的司法制度设计上的不足可能面临的法律困境,从而进一步思考解决对日外派劳务人员权益保护问题的出路和对策。第五章主要写中国对日外派劳务人员权益保护的对策,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笔者的建议和看法: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行政管理、发挥驻日外交机构的能动作用。

吴耿波[4]2009年在《浅谈提升江西对日劳务输出效益的意义、渠道和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民生工程中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务是就业的重要途径。扩大国际劳务合作能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具有极其现实的社会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比,阐明了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主要市场在亚洲,特别是日本,发展中日劳务合作,使两国在经济领域获益匪浅,且中日两国在资源、资金、技术上的差异使两国劳务合作的前景广阔。其次通过介绍江西劳务输出概况,分析江西对日劳务输出发展的潜力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深层次地阐述了中日劳务合作的大环境。最后着重探讨了江西对日劳务输出项目的开发模式,并提出了通过加强宏观管理及优化各项管理措施,以达到提升江西劳务输出效益目的的举措。

付丽颖[5]2012年在《中日货币国际化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借助世界经济史中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的研究方法,从国际金融史时空结构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角度对中国和日本的货币国际化进行比较。在历时性意义上,战后日元国际化经历了1973-1984年的起步、1985-1989年的官方推进、1990-1998年的收缩以及1999年以后的日元区域化这四个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则包括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边境流通为特点的民间自发阶段和2009年开始的官方推动阶段。中日两国货币国际化的背景与进程,表现出了一种“错时性”。从货币国际化的经济背景与条件看,1997年的中国与1973年的日本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是地缘结构与制度差异造成了两国货币国际化表现与程度的不同。2009年的中国与1985年的日本面临着相似的国际环境与机遇,日元国际化在此阶段的扩张及其在1990年后的收缩警示着我们:货币国际化的路途绝非一帆风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结束后,日元国际化与人民币国际化处于共时性范畴。在以美元本位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日元国际化与人民币的国际化存在互动关系,两种货币在亚洲区域内面临着核心与边缘的竞争。实行国际金本位制以来的货币国际化经验,从实践上展示了国际货币发行国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理论、货币选择理论、货币替代与区域货币合作理论使得货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在理论分析之后,文章从四个方面对中日两国的货币国际化进行比较:首先,根据国际货币发行国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从中日两国的内部经济条件、对外经济关系、国家金融制度特征以及国际金融秩序角度对中日货币国际化起步的背景进行分析。其次,比较民间自发阶段的中日货币国际化。具体包括:从国际货币职能角度分析日元在贸易结算、储备资产、国际融资等方面的国际化程度;从人民币境外流通、央行货币互换和香港离岸中心角度说明人民币国际化起步阶段的特征;对国际化起步期的日元与人民币进行总结。进而,对中日货币国际化的官方推进阶段进行比较。在分析中日两国推进货币国际化的共同背景——世界经济失衡和美国金融外交基础上,将日元国际化扩张阶段的措施、成效与人民币国际化现状进行比较。其后,对面向东亚区域的中日货币国际化进行比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在国际分工深入发展过程中依旧占据着金融主导地位。美元体制强有力地制约着日元和人民币的国际化。基于日本和中国在东亚地区的经贸基础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体制的现实,两国货币相继走上区域化道路,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在论文的最后部分,首先总结了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同时也正视了东亚区域内日元与人民币既有竞争又需合作的现实,最后,基于中国具有的“一国四币”独特优势,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展望并就具体策略提出了建议。

崔宪涛[6]2003年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文中提出所谓国际关系,或者说世界格局,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当代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国的行为以及大国之间的关系来推动、制约乃至破坏着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世界大国,而且作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和义务的国家,面对冷战后世界格局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率先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我们认为,对这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中俄两国本身看,作为欧亚大陆两个最大的国家,而且是地缘接近的两大邻国,没有任何理由不搞好或不加强双边关系。历史证明,中俄关系的惟一最佳选择就是和睦相处,和则两强,分则俱弱,正如中俄两国领导人达成的“中俄两国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共识,对抗或结盟都不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从世界范围看,中俄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关系到国际政治的发展走向,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迁,特别从长远看,随着中俄两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加强,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21世纪的世界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格局载入史册,从一定程度上说,取决于中俄两个世界大国的关系发展。可以说,这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主线,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包含的基本内容为对象,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存在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为目的,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政治关系、经贸合作、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技术领域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本文的结构由引言和六章正文组成: 第一章是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综论,所要阐述和解决的问题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的起因、过程和条件,原则和目标,特点和意义。目的是要说明:在当今时代,中俄两国为什么要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别的关系,也就是说,是哪些因素促使中俄两国领导层选择了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对抗或结盟的关系。同时说明,为什么中国选择俄罗斯和俄罗斯选择中国作为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对象,而不是欧洲国家,不是日本或美国?本章的目的是使我们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以便于后面各章分门别类地展开阐述。 第二章是关于中俄两国政治关系。中俄政治关系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关系的基本起点和主导部分。政治关系直接决定着其他关系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中俄政治关系是最值得称道的,也是非常富有创造性和借鉴性的。本章主要阐述中俄政治关系建立的基础,发展的过程,两国在国际领域和国家安全领域的合作,法律基础和机制,以及对两国关系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叁章是关于两国经贸合作。新时期大国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济因素的分量增强。中俄经贸合作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深厚和广泛的基础之上的,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没有广泛B民人的经贸合作,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没有坚固的勘出,也没有前途。本章包括叁部分内容:()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和客观条件; (二)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特点和现实问题(3)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和基本对策。重点是对中俄经贸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阐述. 第四章是关子中俄两国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枝术的合作与交沈 中俄科教合作,对俄罗斯来是jc有助子其大量的、最新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中国d有助于在一些尖端科伎领域更决地发展,以用Y一些实用技术的开发和转让;而文化教育的合作,不仅有助子中俄两国人民思想、精种领域的了解与接近,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培移深厚的基础,而文化教育作为一门产业,加强合作与交流,对中俄两国来说都是有益的;至于军事技术的合作,不仅可以列B$U)opde的保证,克实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容,对中国来说,可以加快国防建设现代化的步伐,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关系到国家主权与领土的究整;对俄罗斯来说,可以加快新式军工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保持俄罗斯在革工产品研制开发方面领先世界的优势,可以挽救大量濒临破产的军工企业,特别是不断增加在世界军火销售市场上的份额同时,可以对亚太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章同时对中俄科技、文化教育和军事技术合作进一步发晨提出了方向. 第五章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周边大国(地区)关系.作为大国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是关系到世1H各局、关系到卜b不和平与发展的大事.本章主妄书轧讨在中俄战呐巾中作伙伴关系大背景下,与中俄关系相关的大国或地区的关系,如中、俄、美的“大叁角”关系,中、俄、印的关系,中、俄、美、中亚的关系,中、俄、美、日关系等.尤其是对中国来说,在建立与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如何同步保持发展与世界其他

沈甜[7]2008年在《在日中国人就业状况与迁移原因及影响分析》文中提出劳动力和资本,历来被主流经济学家视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两大要素。特别是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新时代,劳动力的国际间流动已经较过去有了更少的壁垒和更大的自由空间,呈现出较强的发展态势。本文正是在如此时代背景之下,考察在目中国人的就业状况及尝试对他们的迁移原因和影响进行探讨。文章主要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着重对日本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在日中国人基本人口状况及在日中国人就业状况进行回顾、描述和考察,以期得到具有规律性的信息,为后半部分的实证分析做好理论积累和知识储备。在日中国人人口规模每年递增,且以青壮年适龄劳动力人口为主,他们主要积聚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等城市圈,东北、上海、福建则是主要的国内来源地。在劳动力跨国迁移原因的分析中,一方面,假设跨国迁移的决定因素有人均农业用地、城乡收入差距、失业率等,并以此构造模型,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终结果验证假设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对于日本来说,劳动力总量减少和结构短缺是积极引进外国劳动力的主要原因。再看对劳动力跨国迁移影响的分析。对劳动力流入国——日本来说,外来青壮年劳力为日本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刺激经济的稳定增长,本文借助C-D生产函数定量化地计算出18万在日中国人劳动力为日本2005年GDP做出的贡献。同时,还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衡量吸收外国人劳动力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和收益。对于劳动力流出国——中国来说,输出劳务不仅可以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国民所得,还可以借疏散低端劳务,缓解国内就业压力,但同时也存在着国内高端人才外流的风险。通过本文两大部分、四个章节的分析,不仅让我们对中日人口跨国迁移的规律和趋势有比较直观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深刻认识到劳务输出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以及人才流失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罗玲波[8]2016年在《中国新疆对哈萨克斯坦劳务输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强调要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国家交流合作,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为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合作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随着新疆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劳务合作正进一步加深,新疆对哈萨克斯坦的劳务输出规模有所扩大,据哈萨克斯坦劳务移民调节局统计的数据,2014年中国劳务人数在哈萨克斯坦发放的劳务配额在实际使用中占到了31.5%,是人数最多的国家。但是,目前新疆受到劳工技术水平不高、企业竞争力弱和哈萨克斯坦较少的劳务配额、苛刻的劳务许可证制度以及欧亚经济联盟的影响,使得目前新疆对哈萨克斯坦的劳务输出面临着许多挑战。同时,哈萨克斯坦为实施“光明大道”新经济政策和举办即将来临的2017年世博会,以及哈萨克斯坦为提高本国经济综合能力,目前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支持,然而哈萨克斯坦目前面临着货币贬值、全球石油需求疲软、石油价格下跌、主要金属价格下跌和乌克兰危机外溢影响等困境,而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有一定的资金和丰富的经验,所以这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机遇,也是新疆地区企业走向哈萨克斯坦的重要机遇。本文从劳务供求和影响因素的视角,首先对中国新疆的劳务供给市场和哈萨克斯坦的劳务需求市场分别进行详尽的分析,得出新疆对哈萨克斯塔劳务输出有良好的市场基础,然后对新疆向哈萨克斯坦劳务输出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劳务输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和国际环境这叁方面分别进行详细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分析,接着本研究通过对影响劳务输出的相关因素进行灰色关联法分析,建立模型,计算关联系数得出各相关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和归类,得出新疆对哈萨克斯坦出口额、工程承包营业额和哈萨克斯坦对外劳务配额是影响新疆向哈萨克斯坦劳务输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本文根据上文中新疆对哈萨克斯坦劳务输出的市场供求分析、劳务输出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实证结果的分析,从政府层面提出应加大对哈萨克斯坦投资企业的扶持和市场调研、加强政府间的沟通协调、建立对哈萨克斯坦劳务输出基地等建议,从企业层面提出应扩大对哈萨克斯坦投资领域和规模、优化对哈萨克斯坦劳务输出的结构,以及加强对哈萨克斯坦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和语言培训等建议,对促进新疆向哈萨克斯坦的劳务输出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佘红玲[9]2010年在《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外劳务输出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大国来说,无疑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支持国内经济建设的一个良好途径和手段。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国际劳务市场不断扩大,劳务输出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劳务人员、劳务输出机构以及境外用工主体之间纠纷频发,出国劳务人员合法权益受侵害现象屡见不鲜。本文对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而具体的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政策建议。本文共共分四章,概述如下: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首先概述了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涵义,并简要介绍了对外劳务输出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对劳务输出国和输入国的影响,最后分析了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方式和优势。第二章就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中存在的法律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首先介绍了劳务输出中的各成员间的法律关系,然后指出处理外派劳务合同纠纷的叁大法律原则;再结合国际、国内的相关法律环境进行了相关讨论。第叁章为文章的主题部分,笔者针对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人员权益受损的现状,深入分析了我国劳务输出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第四章为总结和政策建议部分。笔者从增强政府在国际劳务合作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建立健全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相关立法两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政策建议。

曾勇[10]2016年在《中国东西扶贫协作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率先完成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为国际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其中,东西扶贫协作,即组织东部地区较发达的省市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被认为是扶贫开发方式中最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的、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扶贫方式。实践也表明,东西扶贫协作,有利于动员全社会力量扶贫、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扶贫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有利于促进东西部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逐步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实现东西部的共同发展。自1996年开始实施以来,我国东西扶贫协作取得了很大的扶贫成效,较好地解决了贫困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而据统计,至2014年底,全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12.8万个贫困村和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2015年完成减贫1442万人,截至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为5575万人),重点分布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其中,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有西藏、甘肃、新疆、贵州和云南,贫困人口数量超过500万的则有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和四川。如果到2020年,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还有集中连片整体贫困现象的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没有如期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意味着,"十叁五"时期我国必须平均每年减贫超过1000万人,每月需要减贫接近100万人。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是扶贫开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采用常规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难以完成这一任务。作为最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且极具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方式,东西扶贫协作必须提高认识、创新思路、完善政策、强化措施,为确保"十叁五"时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研究中国东西扶贫协作绩效如何进一步提升,非常有必要。为此,本文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系统学和管理学等视角,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依照理论-现状-实证的基本思路,在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反贫困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极具中国特点的孤岛型贫困的学术概念及其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总结了 1996年至今近20年来东西扶贫协作的历程、政策演变和有效举措,探讨了东西扶贫协作的动力机制和宏观绩效,结合上海对口支援云南工作实例的分析和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价,研究了东西扶贫协作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效果,结合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和上海对口支援工作实际,探究提升东西扶贫协作效能的新路径,试图提出与经济新常态相相适应的扶贫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八个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思路、方法、意义、创新点以及本文对贫困的概念和内涵的界定,探索性的提出了孤岛型贫困的基本概念。第二章是本文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系统总结了中外反贫困、区域经济发展、东西扶贫协作、扶贫绩效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实证研究成果,厘清了本文研究的基础及出发点。第叁章全面梳理了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状况,结合"孤岛型贫困"的诠释系统分析了贫困的概念、类型、特征和形成的一般机理,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的历史沿革、东西扶贫协作的演进历程和主要举措。第四章是探讨东西扶贫协作的经济效益和动力机制,采用规范研究和边际研究方法探析东西扶贫协作的动力机制和宏观绩效。第五章探讨沪滇结对帮扶的做法与特色,以"解剖麻雀"的方式,以沪滇对口帮扶为典型案例,对省域层面的东西扶贫协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第六章是实证分析部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计量分析了沪滇结对帮扶的宏观绩效,采用AHP方法构建了结对帮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沪滇对口帮扶项目资金的微观绩效进行了评价。第七章阐述了新时期中国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及基本内容,重点建构了孤岛型贫困减贫的总体构想和具体的实现路径。第八章是研究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旨在归纳总结本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重要观点,给出东西扶贫协作绩效提升的建议,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围绕实现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东西扶贫协作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探究,丰富了东西扶贫协作的理论文献,拓展了东西扶贫协作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东西扶贫协作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地组织了对口地区有关部门开展自评、抽评工作,在理论层面、方法层面、实践层面都具有一定创新。同时,本文还总结梳理了中外扶贫开发与减贫策略,归纳分析了沪滇对口帮扶的代表性举措、资源整合机制以及新探索,具有很强的政策借鉴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本文主要阐述分析了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孤岛型贫困的基本概念、特征、现状及其形成的一般机理;二是东西扶贫协作的背景、进程、特点和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叁是衡量东西部扶贫协作绩效的基本方法及其主要分析结论;四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型案例——沪滇对口帮扶的特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五是中国孤岛型贫困减贫的总体构想和实现路径;六是提升东西部扶贫协作绩效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得出了五个方面的主要结论:一是中国孤岛型贫困概念的提出及其减贫的实现路径。(1)中国的孤岛型贫困是呈片状、点状贫困分布格局下形成的具有鲜明区域性、多维性和持续性特征的一种慢性贫困现象。(2)孤岛型贫困的人口主体是农村留守人口,其形成的一般机理包括区位、政策、社会叁大机理。(3)提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建档立卡和发放专项救助津贴,是孤岛型贫困人口减贫的具体实现路径。而生态移民、构建"无缝隙"减贫工作机制和分类制定转型发展模式,则是孤岛型贫困地区减贫的具体实现路径。二是东西扶贫协作的理论作用效果。(1)有利于受援地区经济总量增长,对减轻东西部经济总量差距有所帮助。(2)有利于受援地区经济增速提升,对缩小东西部经济增速差距有所帮助。(3)对整体效益的作用效果具有权变性,取决于生产要素在东部和西部的单位边际产出。叁是沪滇对口帮扶的经验借鉴。(1)整村推进、产业帮扶和社会事业及人力资源开发是典型举措。(2)政府、市场、社会叁个层面的资源整合机制是重要特征;(3)打工经济、小额贷款模式引入、龙头企业带动是有效探索。四是沪滇对口帮扶的实证作用效果。(1)沪滇结对帮扶投入对减少贫困人口、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收入水平具有显着的作用。(2)新农村建设、产业帮扶和民生帮扶对减少贫困人口、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收入水平具有显着的作用,但作用大小存在差异。(3)扶贫资金管理和瞄准机制对减少贫困人口、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收入水平有影响。五是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和实证测算。主要包括投入管理、过程管理、产出与效果、社会评价等4个一级指标以及23个二级指标,对案例项目的微观绩效评价结果为良好。

参考文献:

[1]. 我国对日劳务合作中的问题及法律对策[D]. 姚克英. 外交学院. 2002

[2]. 中国赴日劳工权益保护研究[D]. 李婷. 大连海事大学. 2011

[3]. 中国对日外派劳务人员法律问题研究[D]. 周智军. 华东政法大学. 2010

[4]. 浅谈提升江西对日劳务输出效益的意义、渠道和措施[J]. 吴耿波. 企业经济. 2009

[5]. 中日货币国际化比较研究[D]. 付丽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6].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 崔宪涛. 中共中央党校. 2003

[7]. 在日中国人就业状况与迁移原因及影响分析[D]. 沈甜. 复旦大学. 2008

[8]. 中国新疆对哈萨克斯坦劳务输出影响因素研究[D]. 罗玲波. 新疆财经大学. 2016

[9].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问题研究[D]. 佘红玲. 贵州民族学院. 2010

[10]. 中国东西扶贫协作绩效研究[D]. 曾勇.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我国对日劳务合作中的问题及法律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