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素质教育论文_曲宇鹏,潘光霞

也谈素质教育论文_曲宇鹏,潘光霞

曲宇鹏 山东省栖霞市实验中学 265300;潘光霞 山东省栖霞市第二中学 265300

近几年来,尽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已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理论上倡导素质教育,实践中却坚持应试教育;在理论上鼓励创新教育,实践中却笃行模仿教育的现象,却仍在不少学校存在着。许多学校至今仍然把学生的文化成绩当作立校之本,一味只注重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却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个人特长的培养。现行的基础教育教材内容也越来越深,越来越专业化,根本就不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而是为了升学、培养专家而设定的,这就促使基础教育越来越脱离普通人的需要,这种恶性循环早已使我们的教材变成了教条。由于存在着以上的弊端,一个只受了几年基础教育的孩子走上社会后,除了识字和算帐外,似乎感觉不到自己和一个小学毕业的孩子相比有什么优势。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基础教育应该转变方向,面向普通民众,而不是面向专家,面向升学。

一、“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创新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维、习惯、能力、价值观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阶段。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仅需要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公民素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理念,教育是培养懂法守法、具有民主意识和能力公民的基础。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引导人们自觉履行责任、注重道德建设,教育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拥有13亿人口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变人口压力为人才动力、变人口数量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转变,教育便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讲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教育振兴,全民有责”。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教育工作者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

1.要明确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现代基础教育。它具有全面性、全体性和主动性三个方面的特征。(1)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素质教育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2)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落伍;(3)主动性: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育。因此我们要更新育人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育人”放在第一位。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特别重视学生思想品格和伦理道德教育,并将其放在首要地位。他在《论语》里不厌其烦地多次提到自己致力于培养“士”、“君子”、“成人”,就教学内容来考察,道德教育的确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均服从道德教育的统领。《论语.述而》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与操行、道德、礼义有关的内容占了很大一部分,同篇中又说:“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关于这一点,《学而》篇中讲的就更明确了:“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弟子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外要敬重兄长,说话要谨慎、诚实,广泛地友爱大众,亲近仁德之人,做到这些之后,有多余的力量,再来学习文化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的渊源。

2.改革现行教育教学大纲,把现有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全部划作一个部分,而把人的能力、特长、心理、劳动技术等作为重要内容。

即把“教书”放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上,从而最大可能地培养出基础合格、特长鲜明的人才。“不求人人升学,只求个个成才”,允许学生某些方面落后,但必须以鼓励某一方面的冒尖为前提;最终目的是实现以特长为龙头的和谐发展。这样就能使绝大部分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找到自己成才的优势与途径;也使文化课考试分数好的学生不再自感样样都好,从而找到了良性互补、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3.要把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鼓励学生追求真理,敢于创新,营造独立思考、敢于争辩、求新务实的氛围。

要发挥教育在提高民族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人才、创建国家创新体系方面独特的作用,弘扬民族的创新精神,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造就大批各类创造性人才。为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改变因循守旧的教育观念,改变单向灌输知识的教育方式和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继续加强素质教育,强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让缤纷的桃李成为明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栋梁。

论文作者:曲宇鹏,潘光霞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月总第19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6

标签:;  ;  ;  ;  ;  ;  ;  ;  

也谈素质教育论文_曲宇鹏,潘光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