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经济循环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应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29(2005)01-0026-08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中国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联系不断拓展,中国的经济增长既受益于国际有利环境,同时也更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波及。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国民经济体系比较完整的大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国经济内循环的运行效率。因此,结合中国国情,借鉴经济发展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对中国内外经济循环的协调互补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内外经济循环动态互补、协调发展对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迅速建立大国优势、寻求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的发展理论把发展等同于增长(growth)和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以此为基础建立的阶段理论(stage theory)认为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相同的历史阶段,不发达国家处于线性历史过程的早期阶段,第一世界国家处于后期阶段(Walt W·Bostow,1960)。近年来,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题和赶超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结构学派对“阶段”假设提出了置疑,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具有独特的特点,并非发达国家的“早期形态”(primitive Version)。一个突出现象是国家间通过经济联系,发展中国家可以形成独特的发展结构问题。结构学派(Structuralism)的爱波特(Albert O·Hirschmann,1958)(注:爱波特在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1958)中提出这一观点,他也是最早提出此类观点的经济学家之一。)和社会发展学派(Social Development)的杜德勒(Dudley Seers)(1967,1969)(注:杜德勒强调社会发展(social development),认为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涉及人均产出的增长,也包括消除贫困、失业和不平等(The Meaning of Development,1969)。)都主张对不同国家采取个别分析(country-specific analysis)的方式研究发展问题。在国际贸易方面,鲁尔(Baúl Prebisch,1980)(注:鲁尔曾任职于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UNCLA),拓展了发展理论中具有特殊意义的dependency theory。他认为第一世界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将形成一种“中心—边缘”(center-periphery)关系,第三世界国家将逐步成为发达国家制造业所需原材料的生产者,从而在世界经济中扮演边缘的依赖型角色。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和进口替代政策才能走上经济自持续(self-sustaining)增长的道路。他发表的重要文献有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of Economic Growth,1950;Towards a Dynamic Development Policy for Latin America,1963;Towards a Theory of Global Change,1980等。)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想要走上自持续发展的道路(self-sustainingde-velopment path),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进口替代是必要的。在这方面,日本和中国的政府政策及其工业化道路具有典型意义。这些早期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寻求适宜自己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新古典增长理论对长期稳定增长状态的结论是经济的长期增长率取决于外生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因而这种稳定增长外生变量被看作常数(注:古典增长理论由于所处时期的限制,分析侧重于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经济,肥力递减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被强化(Ricardo,1817),技术进步的连续性和推动作用被忽视,因而得出了经济发展不具有持续性的结论。与此相比,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率在技术进步和人口等外生因素的作用下从长期考察是有回归性的,与古典增长理论相比具有进步性。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和知识等因素内生化,认为政府政策会导致经济增长率回归线斜率的变化,即经济将沿着新的长期稳定增长状态发展。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经济发展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使制度变迁等因素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重新受到重视,但90年代开始也在多方面受到置疑。)。在索罗模型中,资本积累最终会导致收入趋于收敛。而新经济增长理论则试图寻找保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内生机制,从不同侧面探究经济增长源泉,在更大范围内解释了经济现象,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从动力角度看,新增长理论可以分为:技术类理论、分工类理论、贸易类理论和制度类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杨小凯的分工和交易费用理论(杨小凯,J·Borland,1991)、技术外溢理论(Alwyn.Young,1991)、横向创新模型(Grossman,Helpman,1991)以及纵向创新模型(Aghion,Howitt,1992)等。这些理论思想不仅涉及国家经济内循环领域,而且对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取得利益进行了探讨,其中如技术和生产要素外溢等理论还为内外经济循环实现有效互补提供了思路。
从中国国情分析。第一,中国地域广阔,市场巨大,但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在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互补性,同时地区间产业互补和产业链联合构建也存在很大空间,具有建立完善的经济内循环体系、发挥大国优势的客观条件。第二,正如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人均占有资源不高,资本相对稀缺,技术水平有限,这些劣势有赖于国际经济外循环弥补,劳动力资源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方面也需要通过对外贸易发挥作用。第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寻求适合中国国情、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内外经济循环结合的动态互补机制可以避免或减小国际和国内经济循环中的风险和不利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发挥两种循环中内生机制的正面效应,实现高效的和低代价的持续发展。温家宝总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温家宝,2004)。因此,把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统筹考虑、建立内外循环结合机制适宜中国国情,可以促进中国尽快建立大国优势,实现经济持续发展,赶超发达国家。
二、内外经济循环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模型
(一)基本思想
内外经济循环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上建立一种机制,统一系统内外两个经济循环,当外界环境较好时,以外循环带动内循环,进而推动系统的发展;当外界环境并不佳,但内部环境较好时,通过政策调整,避免和减少外循环造成的损失,以内循环带动系统的发展;当外界环境和内部环境都良好时,可以发挥两者的协调优势,达到1+1>2的目的;当外界、内部环境都不理想时,两者互补可以减少损失。如果把中国视为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协调互补机制有助于中国有效发挥比较优势,减少国际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系统复杂庞大,省、市、地区间在资金、人力资本、资源、技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互补空间,建立相应的内外循环协调机制,会促进各个层次经济系统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在国家层面上,中国作为开放的经济系统协调内外经济循环、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
(二)理论回顾
斯密(Adam Smith,1776)在研究国际贸易模式时提出了国际贸易以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David Ricardo,1817)修正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即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最突出的局限性是把劳动作为生产的惟一要素,认为比较优势的产生只是由于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且这种差异在理论中是假设存在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理论)认为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程度(注:定义要素丰裕程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实物单位定义,用各国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总和来衡量。另一种是相对要素价格定义,用每一个国家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来衡量。)即要素禀赋是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因此,国家应分工生产和出口本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进口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要素禀赋理论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以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为分析前提,与现实更加接近。此后一些学者利用经验数据对理论进行检验,但出现了与理论相悖的结论,尤其是“里昂惕夫之谜”(注:1951年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的贸易数据对H-O理论进行检验。由于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丰富的国家,里昂惕夫希望得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结论,但这一检验的结果与H-O理论的预测正好相反,因而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之后的学者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进行了改进,引入人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进而在更为广泛的基础上来考虑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解释“里昂惕夫之谜”,这些学者的实证检验结果也证明上述改进基本上是有效的。)的提出使得人们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普遍适用性产生了怀疑。此后,一些学者放弃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部分重要假设,分别提出了各种新贸易理论。技术差距模型(M·Posner,1961)强调技术的转移扩散直接影响,技术优势意味着出口竞争优势。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R·Vernon,1966)探讨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始于发达国家终止于发展中国家的过程。而原材料的生命周期理论(梅基,罗宾斯,1978)探讨了原材料的生命周期始于发展中国家而终止于发达国家的过程。这些理论都打破了传统分析的方法,采用了动态非均衡分析模型。由格鲁贝和利扬(H·G·Grubel and Lioyd)系统阐述的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 trade)和林德(S·B·Línder)提出的收入偏好理论(theory of income preference similarity)研究了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别和消费需求偏好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注:在这之前的贸易理论通常是以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产品同质和消费需求偏好一定为假设前提。),对国家之间的贸易份额与经济发展关系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与国家竞争力、经济增长理论等紧密联系,贸易发展模型与开放的经济系统循环、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成为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内外经济循环模型
内外经济循环模型是基于经济系统的内外循环思想建立的具有协调互补机制的经济循环模型(图1)。模型描述的经济循环过程由获取资源、生产(价值增值)和消费(价值实现)三个环节构成,循环往复。选择这三个环节构成整个经济循环有两方面原因:(1)内、外循环的商品生产过程都可以由这三个环节构成。(2)这三个环节也是协调互补机制发挥作用、进行内外循环调节的三个方面。因为在资源获取、生产和消费三个基本环节上内外经济循环都有相互结合的空间,所以模型把内外循环结合到一个经济大循环中。这个大循环运行的效果取决于内外经济循环协调互补的程度。
1.模型假设
(1)政府、厂商和消费者都可以获得了所需的完全信息;
(2)政府、厂商和消费者是理性的经济单元,行为决策通过对所获信息的理性分析得出;
(3)政府、厂商和消费者的决策行为无时间滞后,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反馈。
2.模型因素说明
世界:它包含了整个经济环境,相当于集合中的全集。与本国部分不相交的部分表示一国的外部环境,包括非本国的资源、国际市场等。
本国:它并非一国版图或疆域的概念,而是包括本国所有的自然资源、资金、人力资本以及技术、知识产权等资源的抽象概念,是本国可控的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所有因素的总和。
资源获取:这一环节是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理论上它可以在全集范围内任意移动,表示资源的来源可以是整个世界。但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一国的生产资料(包括人力资本)完全依赖进口是不可能的,本国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调整生产资料的来源渠道和种类数量。因此表示这一环节的集合一般会跨越本国的界限,范围大小可变。
生产:生产活动的范围不以发生地所在地理位置来区分,它包括本国所控制的生产活动和非本国控制的生产活动两类。合资、合作共同控制的生产活动则按合资比例或合作程度推算。同样,国家也可以通过对生产活动的调节控制调整内外循环的比例,影响内外循环运行,以期达到协调发展,推动本国经济增长的目的。其集合一般会跨越本国的界限,包括本国控制和非本国控制但参与本国内外经济大循环的所有生产活动,范围大小可变。
图1 内外经济循环模型
消费:消费活动的范围包括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等措施调节控制影响内外两个市场的消费数量和消费结构,从而调整内外循环的协调运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建立此模型主要为了清晰地说明内外经济循环在各个环节上动态的协调互补机制。在实施具体的调节措施发挥互补机制作用时,由于实际情况涉及不同经济层面,考虑因素复杂多样,需要借助系统科学等其他思想工具,选择建立适当的具体数学模型帮助决策。同时,本文讨论的模型主要涉及商品生产的循环过程,由于结合资本市场循环的探讨是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因此也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之一。
三、中国经济的内外循环协调互补机制
本文主要从内外经济循环模型所包含的资源获取、生产和消费三个环节对中国经济内外循环协调互补机制展开分析。
资源获取有进口和开发本国资源两种途径。以石油资源为例,1993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年中国原油消费量2.52亿吨,增长12%。全年中国进口原油9112万吨,比上年增长31.3%,原油消耗1/3以上来自进口。国际局势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和交易数量,进而影响中国的石油进口和相关产业运行。为了减小国际市场带来的风险,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保证相关产业的正常发展,必须对进口和国内开采使用两种途径进行战略协调。具体方式包括:(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耗方式。(2)调整石油进口结构,减小风险。(3)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勘探开发项目,降低本国能源消耗比例和能源使用代价。(4)制定战略对国内石油资源进行有步骤的勘探、开发和利用,使东北和西部地区通过能源输出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与东中部地区优势互补。
中国的经济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包括能源在内的各种资源消耗量显著增长。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3年工业和建筑业的增加值分别为53612亿元和81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6%和11.9%。由于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较快,中国对工业生产所必须的基础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仍会逐年增加。
资源的含义不仅包括矿产、森林、水等各种可再生和非可再生的物质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本和资金。资源在国内经济循环和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互补协调,并通过内外经济循环使资源发挥作用,是资源获取环节需要探讨的问题。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策略性互补和需求外溢模型(Murphy,Shleifer and Vishny,1989a,b)都为内外经济循环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资源在国际和国内范围内的配置优化会促进国际一体化和国内一体化程度的上升,对经济发展产生正面效应。沈坤荣、李剑(2003)通过对国际和国内贸易的数据研究发现,1979~1999年间中国省内贸易强度上升,省际贸易强度下降,导致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下降,资源的国内配置有扭曲加强的趋势,对人均产出造成了负面影响。这说明在完善经济内循环过程中,政府还需要协调地区资源配置、促进国内一体化程度的提高。
在生产环节中,内外经济循环也存在巨大的协调互动空间。以技术扩散和外溢效应为例,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资金、原有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素质的限制,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发挥其扩散和外溢效应比主要依靠自主研究开发能更有效地促进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中都被认为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之一。传播效应(contagion theory)理论认为通过跨国公司在受资国的经济活动,例如应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等,可以使受资国的技术进步率加快(Ronald.Findlay,1978)。在技术扩散模型中,—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依赖于它对发达国家拥有的新技术的采纳和应用。新经济增长理论普遍认为学习和技术外溢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例如萨奇等学者给出了从进口机器设备中学习新技术,并由此带动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同时利用跨国的数据,证明制造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与贸易的开放度呈显著正相关(Sergei Dodzin,Athanasions Vamvakids,1999)的模型。这些理论为中国通过外循环引进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经济内循环的作用下,国内贸易和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合作会引致技术在国内更大范围的扩散,提高中国的技术进步率。同时,技术扩散和外溢效应发挥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对提高本国的劳动力素质具有正面促进作用。因为劳动力的技能和隐含在资本投资中的技术进步之间是互补的,使用代表新技术水平的资本品,是工人提高自身技能的—个主要途径(Hendricks,2000)。尽管新经济增长理论对技术扩散和外溢效应的作用存在分歧,本文认为,虽然技术壁垒等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缺口始终存在,但技术外溢和扩散效应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平衡发展、缩小差距有益。
表1 2002、2003年出口主要分类情况(单位:亿美元)
指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2002年2003年2002年2003年
出口额3256 4384 22.3 34.6
其中:一般贸易1362 1820 21.7 33.6
加工贸易 1799 2418 22.0 34.4
其中:机电产品1571 2275 32.3 44.8
其中:高新技术产品 679 1103 46.1 62.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消费环节的内外循环协调互补主要体现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相比之下政府对国内市场需求的控制力较强,企业和消费者对国内形势和信息的把握比较容易,因此建立稳定的国内市场需求是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协调的基础。从国情看,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又处于经济发展时期,因而市场具有很大的容量和潜力。通过开发引导,国内的有效需求不仅可以保证经济内循环中消费过程的实现,中国市场也会成为其他国家重要的出口市场和投资场所,由此产生的技术和生产要素外溢效应又会促进国内循环的完善。林毅夫(2003)认为,出口的增长除了能够直接推动经济增长之外,还对消费支出、投资、政府支出、进口造成影响,从而间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考虑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作用,运用改进的估算方法估算出的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外贸出口每增长10%,可以推动GDP增长约1%。从中国的出口结构看(见表1),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超过50%,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不大但增长速度很快。同时,由于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减弱,因此摆脱低技术生产模式、建立长期比较优势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出口导向型产业。
四、中国经济的内外循环实施战略
1.完善内循环
内外循环的协调互补机制和持续的经济发展要以完善内循环机制为基础。良好的内循环体系能够体现大国优势,使国家在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改革开放政策形成的经济开发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提出发展和完善中国经济内循环的理论基础。
200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经济内循环的实践基础。
中国实现区域之间的经济内循环,可采用以下三种模式:(1)以成本差异为基础的模式。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有基础较好的能源与原材料加工工业及相关产业,但因缺乏资本、设备陈旧、产品结构不合理,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低,技术差,成本高。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同时,人力资源优势的形成也要求劳动力与一定的资本和技术结合。因此,东部及东北地区可以凭借自身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充分利用西部地区资源及人力成本较低的特点,谋求合作发展。(2)R&D互补模式。利用东部沿海经济区的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更加丰富的地区转化,以更低的成本发挥技术的扩散效应,提高技术进步率。(3)区域之间市场营销共享模式。从市场角度分析,人口是组成市场的最主要因素。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但人口只占5%,本地区市场容量有限,经济发展缺乏积聚效应。因此市场营销成本较高,可利用东、西、东北三地联合营销拓展经济内循环。
2.中国经济的内外循环实施步骤
依照内外循环理论建立一个协调发展的内外经济循环体系是一项长期的宏大工程,可分三步实施。
(1)首先初步建设东南沿海、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的内循环体系框架,形成独立的经济内循环体系,见图2。
图2 内循环示意图
图3 区域外循环示意图
(2)发展与中国周边地区、国家的贸易往来,建立与区域经济联系紧密的外循环体系,见图3。
(3)在保证国内贸易良性循环的同时,将外循环体系扩展至全球,形成以本国为核心、向世界其他地区发散的经济联系格局,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外循环和内循环的共同有效发展,见图4。
图4 全球外循环示意图
收稿日期:200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