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包皮内板尿道成形的实验研究

游离包皮内板尿道成形的实验研究

朱晓应[1]2000年在《游离包皮内板尿道成形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及意义:尿道成形术是治疗尿道下裂、尿道狭窄的手术方式之一。由于手术后并发症如尿瘘、尿道狭窄等发病率较高,该手术成为泌尿外科具有挑战性的手术。既往有许多学者对各种取材在尿道成形术的应用进行了临床或实验研究,为手术治疗技术的改进提供了依据。包皮皮片尿道成形是较常用的术式之一,但实验研究较少。本实验以常用的包皮内极为研究对象,在动物实验中研究其在尿道成形术后的组织结构的改变。方法:实验中将34只雄性新西兰白兔的阴茎部尿道游离并切除1cm左右,取0.8-1.0×2.0-2.5cm大小的游离包皮内板卷成管状,分别与尿道的远、近断端吻合,放置尿道内支架管。分别在术后3-5天、1、2、3、4、6周将动物行腹主动脉插管,墨汁灌注后处死,取其阴茎部尿道行病理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结果:在术后5天时移植皮片的部分角质层及棘细胞层脱落,术后7天出现鳞状上皮增生,至术后4周皮片上皮接近术前包皮内板上皮结构;原尿道在术后7天有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出现等改变,在术后4周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包皮内板移植为尿道后保持其鳞状上皮的结构特点,术后新尿道一直有鳞状上皮覆盖。游离包皮内板皮质薄、弹性好、易成活,是尿道成形术取材较好的选择之一。

隆电熙, 王德娟, 黄文涛, 胡成, 邱剑光[2]2013年在《游离包皮内板一期尿道成形术治疗儿童尿道下裂》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采用游离包皮内板进行一期尿道成形术治疗儿童不同类型尿道下裂的疗效,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本科室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对35例不同类型尿道下裂患儿采用游离包皮内板一期尿道成形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儿进行游离包皮内板一期尿道成形术后,阴茎伸直外观满意,尿道口位置正常;术后发生尿瘘1例,尿道狭窄4例,经行尿瘘修补或尿道扩张治愈,其余患者情况均良好。结论游离包皮内板一期尿道成形术是治疗各种类型的儿童尿道下裂较好的手术方式,具有手术成功率较高,阴茎外观满意,尿道狭窄、尿瘘并发症少等优点。

杨少陵, 李解方, 丁平, 曹有汉, 刘志文[3]2005年在《游离包皮内板或膀胱粘膜1期修复尿道下裂(附58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游离体(游离包皮内板及膀胱粘膜)治疗尿道下裂的体会。方法:本组58例,阴茎型尿道下裂47例,险茎阴囊型9例,会阴型2例;47例采用游离包皮内板尿道成形术,11例采用膀胱粘膜尿道成形。结果:上述两种方法手术时间平均为4±0.9h,游离包皮内板42例I期修复成

徐哲, 谢家伦, 刘文旭, 李桂生, 佘锦标[4]2005年在《前尿道板加游离包皮内板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前尿道板加游离包皮内板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的疗效。方法总结分析2002年1月~2004年6月对12例尿道下裂患儿实行的前尿道板加游离包皮内板尿道成形术的治疗经验。结果全部12例患儿阴茎外观满意,尿道口位置正常,仅有1例出现尿瘘,未发现尿道狭窄病例。结论对于远端尿道板薄弱同时合并明显阴茎下曲的尿道下裂患儿如行常规游离包皮内板尿道成形则原系带处保留的皮桥过薄,容易发生尿瘘且有部分患儿出现术后尿道口回缩,前尿道板加游离包皮内板尿道成形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治疗方法,阴茎伸直充分且可保证尿道开口于正常位置。尤其适用于阴茎及阴茎头发育良好的患儿。

刘立强[5]2004年在《应用人自体血清培养人口腔粘膜移植的实验研究尿道下裂修复的形态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尿道下裂是常见的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先天性畸形,主要表现为远段尿道的缺失,再造尿道是目前的唯一治疗方法,是“以新的手术创伤修复组织缺损”的传统治疗模式,由于组织缺损量较大,且自体组织来源有限,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如何以最小的组织损伤完成缺损尿道的修复与再造,组织工程学的出现为此开辟了新的途径。上皮组织是尿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上皮细胞的培养亦即成为组织工程化尿道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国内外进行的尿道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均来源于泌尿系上皮,对供区破坏较大,而且细胞含量相对较少。由于组织学发现口腔粘膜上皮厚度大于皮肤及膀胱粘膜上皮厚度,单位面积内细胞含量较多,因此我们选定口腔粘膜为组织工程化尿道种子细胞来源。 运用组织工程技术建立一个稳定的高成功率的口腔粘膜细胞培养体系,是组织工程粘膜向临床应用的重要前提。我们采用2.4~u/mlDispaseⅡ-0.25%Trypsin联合消化法于不同时间分离口腔粘膜细胞,结果显示:消化5、10、15、30、45分钟时拒染细胞计数为35、59、63、65.5、54(×10~4/ml)及24小时克隆率分别为9.76、7.6、7.13、4.2、2.5(×10~3/cm~2),统计分析及实验结果表明以消化15分钟为最佳时间;不同年龄组口腔粘膜细胞分离数量分别为2.52、2.38(×10~4/mm~2),24小时克隆率分别为7.4、5.2(×10~3/cm~2),两者差别均无显著意义。 为避免异源血清带来的免疫反应和血源传播性疾病,便于组织工程化组织直接应用于临床,我们分别以自体血清、血浆代替胎牛血清为培养基添加成分进行口腔粘膜细胞及上皮组织培养,实验结果示人自体血清、血浆能良好的促进自体口腔粘膜细胞的生长,24小时克隆率、细胞倍增时间及不同接种浓度长满单层所需时间与胎牛血清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各组细胞均能良好贴壁、增殖,细胞倍增时间分别为24.02、24.11、20.98小时。对口腔粘膜细胞的继续培养显示,人自体血清与胎牛血清皆能良好促进细胞分化形成完整复层粘膜上皮组织,组织学显示前者优于后者,以20%人自体血清为最佳:血浆组培养粘膜片因有空洞形成而不完整。培养的粘膜上皮组织经0.25%胰酶消化,对获得的细胞以5×10~4/ml接种后细胞迅速增殖形成克隆,7天后长满培养瓶。人口腔粘膜细胞与人脱细胞膀胱粘膜下基质联合培养结果提示人自体血清能良好促粘膜细胞贴附于基质并增殖形成复层。 为进一步鉴定体外培养粘膜上皮在体内存活的状况,分别以国产的快金胶体液和单纯细胞培养液为细胞载体,将含20%人自体血清培养液培养的口腔粘膜细胞移植于裸鼠皮下,3周后抗人-HLA免疫荧光及HE染色证实裸鼠体内能形成完整的人口腔粘膜上皮管腔及上皮组织;将培养的口腔粘膜上皮移植于裸鼠体内,2周后抗人-HLA

杨喆[6]2017年在《口腔粘膜卷管分期修复严重型尿道下裂的临床效果评价及随访研究和口腔粘膜再造尿道的动物实验组织学观察》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口腔粘膜卷管分期修复严重型尿道下裂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和远期随访研究目的针对应用口腔粘膜卷管分期修复严重型尿道下裂患者的术后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和长期随访,系统地评估该术式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总结手术治疗经验;通过长期随访对患者术后生殖器外形、再造尿道形态学及术后尿道功能等临床效果进行客观评价;通过对随访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评价各预后因素对手术成功率的影响,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为提高我院尿道下裂手术修复成功率,建立并完善具有整形外科专科特色的尿道下裂术后形态和功能客观评价的标准化体系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应用口腔粘膜卷管分期修复的严重型尿道下裂患者,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行阴茎矫直术,尿道外口开大,阴茎头成形,应用口腔粘膜卷管移植预制尿道,双侧颊粘膜采取术;二期手术包括尿道吻接术,局部皮瓣再造尿道,一侧阴囊筋膜皮瓣或阴囊中隔筋膜皮瓣转移覆盖,膀胱造瘘术。对上述患者进行术后长期随访,借助尿道下裂术后相关评价和量表(HOSE量表、下尿路症状评价、性功能调查问卷和IIEF-5量表)、尿流率测定和尿道超声显像检查等指标对术后临床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获得随访患者183例,随访率70.1%,随访时间6-79个月,中位数为24个月,其中≥24个月的术后远期随访患者共102例(55.7%)。患者获得随访时的年龄为2.3-49岁,平均14.6±9.0岁,中位数为13岁。随访患者中133例在随访期内手术成功,无再造尿道并发症,随访手术成功率为72.7%。对患者随访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是否原发初治(p=0.018)和本术式的成功率相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原发初治(矫正OR=2.54,p=0.020)是导致本术式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临床效果评价:183名随访患者均获得HOSE评分,结果为7-16分,平均14.3±1.6分。其中HOSE评分≥14分术后效果满意者151例,满意率为82.5%,并且接受一期手术的患者年龄较小时,获得满意治疗效果的可能性越高(p=0.001)。在对58例无并发症、随访年龄≥7岁且能配合检查的随访者进行尿流率测定和下尿路症状的观察中,31例(53.4%)患者存在不同程度下尿路症状;术后最大尿流率测定结果为:6.2-25.5 ml/s,平均15.09±3.88ml/s;将患者最大尿流率数据在Siroky尿流率列线图上描点,43例患者(74.1%)位于正常人群-2X标准差曲线以上。在随访年龄≥16岁的青春期后及成人患者中,25例(32.5%)有性体验者填写了性功能调查问卷,性功能满意度为66.7%,但17例(68%)患者报告了射精无力。对12例有性交经历患者进行了IIEF-5量表测定,无勃起功能障碍者6例(50%)。对面诊随访患者中26例进行再造尿道超声显像检查,20例患者结果基本正常(76.9%),发现再造尿道内残余尿者1例,可疑尿道狭窄者5例,位置均为再造尿道与原尿道吻合口部位,需定期密切观察。结论(1)口腔粘膜卷管分期再造尿道是修复尿道下裂的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术后效果安全可靠,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尤其适用于伴有30°以上阴茎下弯的近段型尿道下裂和反复修复失败的严重型患者。(2)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彻底阴茎矫直,足够的粘膜移植和妥善的支撑固定是预制尿道成活的关键;二期转移血运丰富的阴囊中隔肉膜皮瓣覆盖再造尿道是尿道吻接术成功的保障。(3)通过长期随访研究,排除失访后,本术式随访手术成功率为72.7%。临床效果满意率为82.5%,统计学结果提示接受一期手术的患者年龄较小,术后远期获得满意治疗效果的可能性越高。(4)是否为原发初治与手术成功率相关,是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当患者既往有失败的尿道下裂修复手术史时,手术失败的风险相对提高了2.54倍。(5)术后患者远期排尿功能和性功能基本满意,但结论尚需更大样本随访患者数量和更长随访时间验证。(6)尿道超声显像检查简单无创,可作为术后再造尿道形态学观察的常规检查,与尿流率测定、HOSE评分、排尿功能和性功能评价一同作为我院术后随访的客观评价指标。第二部分口腔粘膜游离移植再造尿道的动物实验研究和组织学观察目的以新西兰白兔为实验动物建立先天性尿道下裂模型,利用模型兔模拟临床手术应用口腔粘膜再造尿道,术后定期通过大体观察和病理学检测等形态学手段,观察粘膜移植后的组织学变化和转归;观察粘膜移植后粘膜下组织和白膜的组织病理变化,推断其对阴茎海绵体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孕兔饲喂非那雄胺诱导建立兔先天性尿道下裂模型,在模型兔4月龄时,选取阴茎体型或阴囊会阴型兔20只,模拟临床手术操作行阴茎矫直后,取兔口腔颊粘膜片,在阴茎海绵体背侧白膜浅层的创面上游离移植口腔粘膜再造尿道,术后1周、2周、4周、12周、24周和36周分别取材,通过标本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HE染色、Masson染色、Stirus染色)研究口腔粘膜移植再造尿道后的组织学变化及转归和粘膜下及白膜的病理变化。结果(1)动物模型建立情况:诱导尿道下裂模型兔22只,阴茎头型1只(4.3%),阴茎型15只(65.2%),阴囊会阴型6只(26.1%)。(2)口腔粘膜移植再造尿道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大体观察移植口腔粘膜全部成活,可以辨认。粘膜移植再造尿道后仍保持其复层鳞状上皮的组织学特性,并仍可能有分泌功能。移植后1周主要表现为急性炎性反应,粘膜下层与白膜难以分辨;2周后,上皮逐渐增厚,粘膜下出现新生毛细血管,可见新生胶原纤维,与白膜间层次欠清晰;4周后上皮层排列渐规则,粘膜下毛细血管增多变粗,血运建立,炎性反应减轻,新生胶原纤维继续增多,可见部分成熟胶原纤维;12周后上皮厚度接近移植前,粘膜下毛细血管分布均匀,管径较粗,炎性细胞已显著减少,粘膜下层成熟胶原纤维增多排列逐渐规则,且平行于粘膜层,其深面白膜完整,与粘膜下层可以明确区分;24周至36周后移植粘膜镜下表现为与移植前相似的复层鳞状上皮,与周围尿道粘膜融合良好,炎性反应基本消失,粘膜下层毛细血管管径和数量和正常尿道粘膜下层相近,成熟胶原纤维平行于粘膜层,形态规则疏松,无瘢痕增生,与白膜分界明显,移植粘膜区和周围尿道粘膜下白膜连续完整,组织形态无差异。结论(1)非那雄胺(10 mg · kg-1 · d-1给药7天)可以诱导兔尿道下裂动物模型,利用模型兔进行口腔粘膜移植再造尿道实验研究的方法可行。(2)口腔粘膜再造尿道后仍保持其本身复层鳞状上皮的组织学特性。粘膜移植后4周新生毛细血管增多粗大,血运建立;12周后瘢痕趋于稳定,与白膜分界清楚;移植后24周粘膜成活稳定良好,无瘢痕增生,临床上可进行二期手术。(3)口腔粘膜移植(12周后)对白膜和阴茎海绵体发育无明显限制和影响。

熊林[7]2012年在《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在尿道下裂治疗中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先天性尿道下裂是小儿中最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先天性畸形。由于阴茎及前尿道的发育不全,尿道开口异常并伴有阴茎下曲畸形,致使患儿不能站立排尿,进而影响患儿成年后性功能及生育力。手术矫正尿道下裂畸形是本病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尿道下裂修复术后的治愈标准:①阴茎下曲完全矫正,阴茎头下曲常表现为球状阴茎头,也应矫正,恢复其正常圆锥状;②尿道口位于阴茎尖端;③阴茎外观满意,接近正常,能站立排尿,成年后能进行正常性生活。国内外虽然已有300多种手术方法的报道,但手术的选择主要依靠术者的经验和对不同类型患儿所采取的术式,缺乏一种公认的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尿道下裂的手术方法。就手术并发症而言,临床上以尿道狭窄和尿瘘的发生率最高,达1.5%~44%不等,其发生率因不同术者、不同术式而异。极少数严重的病例虽经过多次手术,仍未能恢复到正常外生殖器的外观和功能,甚至导致尿道下裂残废。故强调对不同种类的尿道下裂采用相应的术式,避免对患儿日后身心健康的影响。尿道板是尿道下裂患者中阴茎腹侧尿道异位开口向阴茎头部伸展的尿道黏膜,本身就是原始尿道发育组织,紧密附着在阴茎海绵体上,有丰富的神经支配和良好的血供,还有未完全退化的尿道海绵体组织支撑在基底两侧,无论从组织工程学还是从临床效果上来看,尿道板已经成为尿道下裂治疗中阴茎上可以利用的修复尿道缺损的最佳材料。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在修复远端尿道下裂上由于其并发症发生率低,良好的美容效果,且技术简单逐渐的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本研究对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首次手术的尿道下裂及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失败的尿道下裂分别进行临床研究。目的评价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首次手术的先天性尿道下裂临床疗效。探讨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失败的尿道下裂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军区总医院泌尿外科2002年3月至2011年1月接受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的810例先天性尿道下裂患者临床资料。均为首次手术,手术年龄11个月-17岁,平均4.8岁,均采用尿道板纵切卷管成形法。留置尿道U形支架管,两端分别从会阴部尿道及尿道外口引出,在尿道板两侧切口向远端延伸至阴茎头尿道沟,近端绕尿道开口会合,呈U形。脱套包皮,充分阴茎。用人工勃起试验进行检查,如松解不满意,于阴茎体背侧弧度最大处12点位置进行白膜折叠紧缩以伸直阴茎。若尿道板宽度足够,则不必行尿道板背侧纵行切开或只切开部分尿道板,否则需纵行切开从阴茎头至尿道下裂开口的尿道板。转移阴茎背侧包皮,部分去上皮形成肉膜瓣,覆盖加固成形的尿道即肉膜瓣加固成形的尿道。在各手术年龄组之间,各先天性尿道下裂开口位置组之间,两种尿流改道方式组之间,参照Donnahoo无尿道下裂的阴茎下曲畸形(chordee without hypospadias)的病因分类法的前3级的TIP手术患者各组之间,有无处理并发疾病组之间,对TIP手术的成功率进行比较。回顾分析广州军区总医院泌尿外科2002年3月至2011年4月接受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的81例阴茎皮肤少失败的尿道下裂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在同期应用Duplay尿道成形术修复的阴茎皮肤相对充裕的失败尿道下裂36例作比较。并比较尿道下裂手术史与手术成功率的关系。结果在首次手术的810例先天性尿道下裂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尿道下裂程度按Duckett分型:前型316例(39.0%)、中间型348例(43.0%)、后型146例(18.0%)。阴茎下曲程度按照Donnahoo分级,将尿道下裂阴茎下曲程度分为0-4级。随访6月至2年,746例手术一次成功(92.1%),150例3级阴茎下曲者采用阴茎背侧白膜折叠术纠正完成手术,新建尿道口位于阴茎头部。术后并发尿道口狭窄11例(1.4%),并发尿瘘49例(6.0%),尿道憩室4例(0.5%),均经再次手术治疗后治愈。各手术年龄组之间,TIP手术的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298)。按照Duckett分型,各先天性尿道下裂开口位置组之间,TIP手术的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373)。两种尿流改道方式组之间,TIP手术的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436);参照Donnahoo无尿道下裂的阴茎下曲畸形(chordee without hypospadias)的病因分类法的前3级的TIP手术患者各组之间,TIP手术的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519);有无处理并发疾病组之间手术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144)。。117例失败的尿道下裂患者随访6月至2年,应用TIP术式81例,成功65例(80.2%);尿道瘘11例,尿道狭窄5例。Duplay尿道成形术36例,成功29例(80.6%),尿道瘘5例,尿道狭窄2例。2组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969)。多于三次手术史患者一次手术成功率较低,为57.9%,一次手术史、二次手术史和多于三次手术史各组之间,TIP的手术成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8)。结论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可以作为先天性尿道下裂患者的首选术式,手术结果不受尿道下裂开口位置、年龄大小、引流方式、阴茎下曲畸形程度及有无处理并发疾病的影响,阴茎重度弯曲者若需采用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则需行背侧海绵体折叠术。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用于阴茎皮肤少的失败尿道下裂病例修复,可取得满意效果。尿道下裂手术史越多,手术成功率越低。多于三次手术史,阴茎包皮较少的尿道下裂患者可以考虑采用其它手术方式。

朱晓应, 郑冬风, 刘春晓[8]2001年在《游离包皮内板尿道成形的动物实验》文中认为目的 研究游离包皮内板作为尿道成形材料的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 将34只雄性新西兰白兔的阴茎部尿道游离并切陈1cm左右,取0.8~1.0cm×2.0~2.5cm大小的游离包皮内板卷成管状,分别与尿道的远、近断端吻合,放置尿道内支架管。分别在术后3~5天,1、2、3、4、6周将动物行腹主动脉插管,墨汁灌注后处死,取其阴茎部尿道行病理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结果 34只动物,感染死亡3只,成活率91.2%,发生尿瘘8例,移植物不成活4例,手术成功率61.3%。结论 该方法在尿道成形术的实验研究中是可靠、可行的。

李鹏程[9]2008年在《1.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预制尿道的实验研究 2.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耦合局部皮瓣再造尿道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预制尿道的实验研究尿道下裂是常见的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先天性畸形,尿道组织缺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使用自体组织再造尿道存在供区继发畸形的问题,我们拟利用明胶海绵与微粒口腔粘膜复合移植于皮下纤维包膜,并利用扩张器支撑,预制以粘膜为衬里的腔穴以替代尿道。目的:探讨明胶海绵复合微粒粘膜移植于扩张器包膜上的成活情况和转归。并测量其挛缩情况。采用加入骨髓间充质细胞,耦合皮瓣等方法以对抗挛缩,并观察其效果。材料和方法:1.将口腔粘膜剪成粘膜微粒,直径<1mm。试验组以4:1,8:1,16:1,的面积比例移植,分为Ⅰ组、Ⅱ组和Ⅲ组。将微粒粘膜均匀涂抹于明胶海绵上,然后移植于扩张器包膜上,扩张器不去除,关闭切口,使扩张器内压强约有40mmHg,对照组不加微粒粘膜。术后1周、2周、3周、4周行大体观察及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第4周行扫描电镜观察。术后5月再次取材观察植入粘膜的转归。2.测量挛缩情况时候,预制纤维包膜形成后,实验组:Ⅴ组白体微粒粘膜扩张面积比例8:1;Ⅵ组在Ⅴ组基础上加入骨髓间充质细胞;Ⅶ组植以腹股沟处全厚皮,Ⅷ组微粒粘膜耦合局部皮瓣。Ⅸ组空白对照。在支撑3周,每周给予清洁换药处理,3周后取下支撑管,测量挛缩情况。结果:1.术后一周可见粘膜散在存活,上皮细胞长入明胶海绵内,各组创面未完全愈合。不同组别之间愈合率有差别。术后二周可见扩张器包膜表面粘膜成活。Ⅰ组、Ⅱ组创面愈合率在90%以上,Ⅰ组、Ⅱ组优于Ⅲ组(P<0.05)。Ⅰ组、Ⅱ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周时各实验组创面愈合率均达90%以上。Ⅰ组、Ⅱ组较在2周、3周时无明显差别。Ⅲ组不同时间有差异(P<0.05)。各组在2周时的愈合率与1周时有明显差异(P<0.01)。2.各实验组在前4周角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证实为上皮组织。不同比例组别上皮厚度有差别。术后3周时为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呈极性排列。术后5月时候植入细胞排列失去极性,角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染色为阴性。3.明胶海绵在术后1周时,未见明显吸收。术后4周时仍见部分明胶存留。4.各组均有挛缩现象,Ⅷ挛缩最轻,感染最少。结论:1.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在扩张器包膜上可以形成粘膜衬里;2.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在密闭的扩张器包膜内后,2~3周上皮质量最好,随时间延长,上皮细胞出现退化。3.复合移植可以增加上皮的厚度。明胶海绵的支架作用可能是上皮层数增多的原因,但是明胶降解较慢,有待寻找降解速率更快的支架材料。4.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在与外界相通的纤维包膜内,硅胶管支撑3周,取出支撑管后,伤口会挛缩。2.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耦合局部皮瓣再造尿道的临床研究目的:尿道下裂是一种常见的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先天性畸形,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onlay island flap法及Snodgrass法并发症少、术后外观形态好,近年来日趋盛行。适用于修复不伴有阴茎弯曲的远端型尿道下裂。然而对于伴有阴茎下弯的近端型尿道下裂患者,尚无很好的手术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微粒包皮内板粘膜或尿道板粘膜游离移植耦合局部皮瓣治疗重型小儿尿道下裂的手术疗效。并与阴囊皮片耦合局部皮瓣再造尿道进行了比较。方法:自2006年4月~2007年12月,同一名外科医生实施了18例需要切开尿道板的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和阴囊型尿道下裂。Ⅰ组共应用微粒包皮内板粘膜或尿道板粘膜游离移植耦合局部皮瓣治疗重型尿道下裂8例,一期治疗了7例阴茎阴囊型和阴囊型尿道下裂患者,对1例尿道外口位于阴囊近端的重度尿道下裂行二期修复。Ⅱ组10名患者接受了阴囊皮片游离移植耦合包皮岛状瓣再造尿道手术。阴茎阴囊型7例均一期手术,阴囊型3例均采用分期手术。所有患者一期手术者术后用带侧孔软弹硅胶支撑管支撑再造尿道14天,二期手术者用硅胶支撑管支撑再造尿道6个月,行尿道吻接术。门诊定期随访对手术效果进行临床评估。术后部分患者行尿道镜检查。结果:全组18例尿道下裂初治病例中,Ⅰ组术后随访2~24个月,Ⅱ组随访6~30个月,两组均无尿道狭窄发生。Ⅰ组手术时间150±35.0 min,Ⅱ组手术时间200±45.0min,手术中测量修复尿道缺失长度2.5cm~4.5cm(平均3.38±0.79cm)。所有患者阴茎下弯彻底矫正,新建尿道口位于阴茎头部,呈纵向裂隙状开口,阴茎外观类似于包皮环切术后的形态,能正常勃起和站立排尿。Ⅰ组、Ⅱ组,均有1例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患者术后一年出现轻度阴茎下弯,未行治疗。Ⅰ组1例术后并发针尖状尿瘘,1月内自愈。Ⅱ组1例新建尿道口裂开后移,需再手术。两组总的并发症率无显著差别。手术时间有差别。两组各随访2例尿道镜,两组尿道镜显示:尿道镜见Ⅰ组尿道管腔为接近圆形,尿道壁光滑,粘膜色粉红,环形皱襞规则,柔软顺应性好;Ⅱ组再造的尿道为横椭圆形,尿道壁软而顺应性较好。结论:微粒包皮内板粘膜或尿道板粘膜游离移植耦合局部皮瓣可以用于治疗重型尿道下裂。其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与Ⅱ组接近。新建尿道受到海绵体的支撑作用,不易发生扭曲,吻合口处尿道板不予切除,不易发生吻合口狭窄。手术后无需进行尿道扩张。术后新建尿道口呈纵形裂隙状开口,成形后的阴茎头外观令人满意。再造尿道光滑,尿道内未见生长毛发。应用本法成形远端尿道其优点在于减少局部皮肤应用,改善成形龟头外观,减少了尿道并发症。但由于我们随访时间尚短,其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王永忠, 刘建平, 苏广武, 梁胜军, 赵风进[10]2008年在《游离包皮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6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游离包皮内板皮管在一期修复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中尿道成形术的优点。方法6例男性患儿,均为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伴有阴茎下曲,先行阴茎下曲矫正术,再行游离包皮内板皮管尿道成形术(Devine-Horton术式),术中留置尿管,不行膀胱造瘘。结果本组6例全部无发生尿瘘,术后一个半月左右新尿道支架管自行脱落排出,在追踪期内未发生有尿道狭窄,术后阴茎勃起状态良好。结论在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修复术中,Devine-Horton术式不失为治疗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的一种较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游离包皮内板尿道成形的实验研究[D]. 朱晓应. 第一军医大学. 2000

[2]. 游离包皮内板一期尿道成形术治疗儿童尿道下裂[J]. 隆电熙, 王德娟, 黄文涛, 胡成, 邱剑光.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3

[3]. 游离包皮内板或膀胱粘膜1期修复尿道下裂(附58例报告)[C]. 杨少陵, 李解方, 丁平, 曹有汉, 刘志文. 第十二届全国、第七届全球华人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 2005

[4]. 前尿道板加游离包皮内板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J]. 徐哲, 谢家伦, 刘文旭, 李桂生, 佘锦标.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5

[5]. 应用人自体血清培养人口腔粘膜移植的实验研究尿道下裂修复的形态学研究[D]. 刘立强.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4

[6]. 口腔粘膜卷管分期修复严重型尿道下裂的临床效果评价及随访研究和口腔粘膜再造尿道的动物实验组织学观察[D]. 杨喆.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

[7]. 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在尿道下裂治疗中的临床研究[D]. 熊林. 南方医科大学. 2012

[8]. 游离包皮内板尿道成形的动物实验[J]. 朱晓应, 郑冬风, 刘春晓.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01

[9]. 1.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预制尿道的实验研究 2.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耦合局部皮瓣再造尿道的临床研究[D]. 李鹏程.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

[10]. 游离包皮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6例报告[J]. 王永忠, 刘建平, 苏广武, 梁胜军, 赵风进. 中华全科医学. 2008

标签:;  ;  ;  ;  ;  ;  ;  ;  

游离包皮内板尿道成形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