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论文_黄晓波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论文_黄晓波

远安县中医医院 黄晓波[摘要]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肠道菌群的变化 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治疗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50例作为对象,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为脾虚证组(n=25)和脾胃湿热证组(n=25)。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证患者两组人员粪便中7种常见肠道细菌(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的分布变化进行观察。 结果:两组测定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肠杆菌、肠球菌明显多于脾虚证组(P<0.05),脾虚证组酵母菌多于脾胃湿热证组;两组测定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脾虚证组比较,脾胃湿热证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明显多于脾虚证组(P<0.05)。 结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改善需氧菌和厌氧菌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问题,有效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肠道菌;脾虚证;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3-ZYM

在我国中医学中,脾胃的研究中多以虚症为主,实证研究较少。且对肠道菌群数量庞大,构成极为复杂。大肠内寄居50多个种属的细菌,而且人体人粪便湿重的40%以上是细菌[1]。因此,本文以病例随机对照展开,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肠道菌群的变化,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治疗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50例作为对象,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为脾虚证组和脾胃湿热证组。脾虚证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31-86)岁,平均(38.25±8.53)岁;病程(1-8年),平均(4.7±1.5)年。脾胃湿热证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32-61)岁,平均(37.54±6.31)岁;病程(1-5年),平均(3.6±1.5)年。两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诊断标准。(2)能严格遵循医嘱完成有关护理工作。(3)病情平稳,未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4)年龄为18-50岁患者。(5)志愿接受本研究计划观察条件者。(6)症状发作时大便频次增多,且伴有大便性状异常。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或病历资料不全者。(2)近1个月未使用抗生素。(3)2个月内未使用微生态活菌制剂等药物。(3)合并凝血功能异常、精神异常者。(2)不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的患者。

1.3方法

取观察对象新鲜粪便2-5g作为检验标本,再半小时内去送检。在匀浆瓶放去0.5g粪便,用连续稀释法进行连续稀释,根据不同细菌的不同正常值,选择不同的稀释度进行培养。将标本置于有氧条件下,放置恒温箱37℃孵化培育24小时后查看检测结果。厌氧菌材料放入厌氧箱37℃孵化培育72小时,查看观测结果[2]。

1.4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肠道需氧菌测定结果和肠道厌氧菌测定结果。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 )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肠道需氧菌测定结果指标比较

两组测定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肠杆菌、肠球菌明显多于脾虚证组(P<0.05),脾虚证组酵母菌多于脾胃湿热证组。详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两组肠道需氧菌测定结果指标比较(LogN/g湿便, )

组别 例数 肠杆菌 肠球菌 酵母菌 脾虚证 25 8.39±0.12 6.45±0.34 4.67±0.22 脾胃湿热证 25 9.36±0.24 7.56±0.25 4.09±0.27 t / 3.953 4.392 4.392 p / <0.05 <0.05 <0.05 2.2 两组肠道厌氧菌测定结果指标比较

两组测定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脾虚证组比较,脾胃湿热证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明显多于脾虚证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肠道厌氧菌测定结果指标比较(LogN/g湿便, )

组别 例数 双歧杆菌 乳杆菌 拟杆菌 消化球菌 脾虚证 25 7.22±0.62 5.39±0.94 7.49±1.62 5.09±0.15 脾胃湿热证 25 8.39±0.11 6.39±0.78 9.33±1.12 5.39±0.65 t / 4.863 5.942 4.964 5.321 p /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人体肠道在不断的运动,食物也在不断的消化和吸收,肠道菌群是动态变化的,就是在这种运动的环境中进行细菌的繁殖和排除[3]。以此达到平衡。本研究中,两组测定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肠杆菌、肠球菌明显多于脾虚证组(P<0.05),脾虚证组酵母菌多于脾胃湿热证组。由此看出,肠道菌群的细菌总数的组成和比值在一定幅度内变数,保持对机体的有益作用。脾胃湿热证主证[4]:(1)脘腹胀闷。(2)口渴少饮。(3)食少纳呆。(4)大便溏而不爽。(5)舌质红。(6)舌苔黄腻。次症:(1)肢体困重。(2)身热不扬或汗出不解。(3)腹胀满。(4)恶心欲呕。(5)身目发黄,色鲜明。(6)脉濡数。本研究中,两组测定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脾虚证组比较,脾胃湿热证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明显多于脾虚证组(P<0.05),由此看出,不同的症候呈现不同的菌群失调的趋势,脾胃湿热证以需氧菌增加为主。

综上所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改善需氧菌和厌氧菌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问题,有效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静, 陆瑾, 孙建华,等. “调神健脾”配穴针刺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和睡眠质量:随机对照试验[J]. 中国针灸, 2017, 37(1):9-13.

[2]陈雪娥, 王承党. 奥替溴铵和匹维溴铵治疗84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J]. 中华消化杂志, 2016, 36(5):343-346.

[3]方健松, 马媛萍, 潘锋,等. 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及实验研究评述[J]. 辽宁中医杂志, 2016(10):2226-2228.

[4]覃立锋, 王晶晶, 王细斌,等. 匹维溴铵联合香远合剂口服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 山东医药, 2016, 56(3):58-59.

论文作者:黄晓波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  ;  ;  ;  ;  ;  ;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论文_黄晓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