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进严出”:上海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_上海教育论文

“宽进严出”:上海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_上海教育论文

“宽进严出”:上海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门话题论文,上海教育论文,宽进严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初,一个教育的话题在上海引来众说纷纭——改革高校招生制度,实行“宽进严出”。上海今年“两会”期间,又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交了相关议案和提案,报章开展了专题讨论,一时间各界人士纷纷各抒己见,或赞成,谓之“宜急不宜缓”;或反对,以为将“不利于社会稳定”。讨论之热烈,为近年上海所少见。回顾这一讨论,其中不乏令人深思之处。

缘起有因:中小学生负担过重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追根寻源,有人认为其重要原因是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值。在调查中,90%的家长都表示希望子女升入大学。上海一家幼儿外语培训机构的一条广告词就是家长这一心态的浓缩: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确实,在许许多多家庭,高考竞争从小学就开始了。

尽管近几年上海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5%左右,然而,“黑色的七月”依然如故,社会要求拓宽通往高校的独木桥的呼声时常响起。据此,华东师大教科所所长唐安国撰文提出,改革高校招生制度,实施“宽进严出”,缓解升学竞争。

在去年底召开的上海市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研讨会上,许多学者专家在强调综合治理的同时,也明确提出,当前“减负”的关键,是要改革现行的考试招生制度。

讨论焦点:上海能否率先实施“宽进严出”

所谓“宽进严出”,是指降低大学门槛,让所有希望进入高校深造的人都能如愿,同时在高校建立起严格的淘汰制度。有人称,这将是我国高等教育真正适应市场的一个大标志。

站在任何一个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宽进严出”无疑是理想的大学招生制度。因此这场讨论一开始就自然聚焦在上海能否率先实施这一改革。

赞成“宽进严出”的人,首要的理由是高等教育存在着巨大需求。而对于这种需要,他们认为,政府管理教育的首要责任,是满足人民群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高涨的受教育需求。

其次,他们认为,上海已经基本具备了实施“宽进严出”的条件。上海高校较早实施缴费上学改革,公民对高教的投入,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加而增加,而高校生均成本则随着人数增加呈递减状,扩大高校规模在经费上是可能的。同时,这些同志还认为,从引导公民消费,建立我国教育消费市场角度思考,此举的意义还将远远超出教育本身。

第三,目前上海高校3000余人的平均规模,1:6.4的师生比,说明扩大规模,从本质上讲仅仅是挖潜而已。因而只要通过改革,妥善处理好住宿等后勤保障,也是可能的。

第四,学分制在高校的推广,人才市场的逐步完善,上海人口的负增长等,已为上海率先实施“宽进严出”创造了有利条件。

除了从可能与必须角度进行讨论外,更多的人是从更广阔的空间来思考“宽进严出”的。一位中学教师认为,现在“辛辛苦苦读中学,吃吃力力念初中,死去活来拼高中,轻轻松松上大学”的现象是不正常的,“宽进严出”有利于将竞争引向高校,为大学生“增加负担”的方向是正确的。

一位科技人员认为,上海的人才优势已不容乐观,高级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虽然高于全国,达9.04%,但与其发展目标、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都显示出较大差距。他认为,上海高等教育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宽进严出”是一条可行之路。

与赞成者强调需求与可能相比,反对者则更多地从上海高等教育的现状作出分析判断。上海交通大学社会科学及工程系李啸虎认为,上海高教规模发展受制于如下几个因素:一是高校投入严重短缺;二是校舍条件日趋紧张;三是教学仪器设备与图书拥有量与国家标准差距很大。三大矛盾如与高教规模的迅速扩大叠加,将造成教育质量下降,不仅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还会对社会产生不稳定因素。

许多持反对意见的人士认为,虽说实行缴费上学,但每学年3000元左右的学费也只是培养成本的三分之一。如果要使公民个人按国际平均比例承担60—70%的培养成本,在近期是毫无可能的。同时高校教师队伍老化,专业结构不善等客观因素不可忽视。

他们认为,作为穷国办大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必须也应该注重它的需求。尽管这种需求是由受教育者和社会两方面构成,但仅仅考虑其中一个需求,显然是片面的。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表明,企业人才需求已从数量转向质量,其实已经对高等教育数量发展亮出了“黄牌”。

讨论没有结束

上海这场关于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讨论,其出现的背景值得重视。上海经过“八五”期间的高速发展,在经济上已站到了一个新的制高点。同时,它已将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在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因而,从这场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对教育的渴求、对“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已不单单是地方政府的愿望,而已成为全体市民的共同心声。

这场讨论虽然已经结束,但却留下了许多许多挥之不去的余音。

第一,“宽进严出”能不能根本解决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要说“宽进严出”,其实我国的自学考试制度不就是“宽进严出”的吗?但中小学生负担问题并没有解决。看来,把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希望,完全地寄托于“宽进严出”,未必是万全之策。

第二,在我国目前穷国办大教育的特定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其主要参照系统究竟是社会需求还是人的需求,或者两者并重?理想与现实往往是一对攻盾的矛与防矛的盾。

在现阶段思考高教规模问题,我们必须从两种需求出发,综合考虑财政投入、就业状况、教育整体发展战略及高教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等诸多因素。

讨论中,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参与讨论的高校校长们都表示过一个基本相同的意见:自己的学校将实行“严进严出”。或许是他们身为当家人,颇知家难当吧。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上海要走到“宽进严出”,其路程和时间,都不会是很短暂的。

……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已经结束的讨论并没有结束,或许已在更广泛的空间展开了,它将引导人们去思考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教育与人、教育大系统内部诸多方面的改革问题。

标签:;  ;  ;  

“宽进严出”:上海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_上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