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发展中的几个基本问题_社会学论文

中国社会学发展中的几个基本问题_社会学论文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社会学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纪念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20周年暨1999年学术年会,不久前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会议就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社会热点问题研究、农村社会问题研究四个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文仅对关于中国社会学发展若干基本问题的观点概述如下:

一、邓小平对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历史性贡献

中国社会学迎来恢复重建和前所未有的发展的春天,能够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几乎同步进行,是与邓小平的名字分不开的。1979年3月30日, 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著名报告,提出了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需要赶快补课”的问题(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0—181页)。 邓小平在这样隆重的场合,用这种郑重而自我批评的方式,从政治的高度,提出恢复和重建社会学的问题,对在极“左”思潮肆虐年代备受打击与迫害的社会学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过去由于错误地取消了社会学,造成了这门学科和国外相比已经落后的现状,所以应当“赶快补课”、“急起直追”。邓小平讲话彻底消除了当时不少社会学学者的心理顾虑,解放了思想,给予筹划中的社会学恢复重建工作以最有力的支持和推动。提出社会学“需要赶快补课”,可以说改变了中国社会学的命运,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转机,意义十分重大。

邓小平提出恢复社会学研究的最初的和最直接的动因是他提出的拨乱反正的需要,是解决当时迫切社会问题的现实需要,但更广泛、更深刻的原因,则是社会学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社会发展本身看,发展是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全面发展,把经济搞上去是首要的,但把发展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增长是片面的,忽视非经济因素对经济的促进或制约是有害的。社会学主要以非经济因素为切入点研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把不协调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样的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以最小的社会代价取得最大的社会进步的社会科学,它在推进社会全面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社会稳定来看,社会学既正面研究保持社会稳定与有序运行的机制和条件,又研究消除影响社会稳定、导致社会动乱、造成社会问题的各种障碍因素,其中非经济的障碍因素占有很大比例。在保持社会良性稳定中,社会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社会改革来看,改革越深入,非经济因素越重要,越突出,往往成为改革深入的瓶颈,研究如何减少改革的社会代价,增加改革的社会效益,是社会学必须作出的回答。对于社会改革来说,社会学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社会学本来就是一门促进社会稳定、改革与发展的科学,是中国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且不可或缺的科学。

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着这样重要作用的社会学,在中国是必然要恢复的,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邓小平的功绩和高瞻远瞩在于他看到中国社会科学的落后状况将会拖现代化事业的后腿,以十分迫切的心情及时提出社会学“需要赶快补课”,在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而使中国社会学得以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几乎同步开始。

二、社会学必须参与社会变革,研究前沿课题

参与社会变革,研究前沿课题,不仅始终是社会学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社会学的生命之源。社会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一直关注社会变迁。它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的研究,总的说来更加重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维度综合地看问题,具有多维综合观照的优势。20年来,社会学研究的一些主要课题如小城镇问题、现代化理论、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变迁、农村社会和农村发展、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应用、国情调查、社会形势分析和预测等等,所涉及的都是现代化进程中已经、正在和将要发生的重大问题。社会学家从社会学视角所作的研究,开启了公众的视野和思路,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办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变革,是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间未曾有过的。五千年文明古国正在进入现代社会,这几千年未有之巨变,对于中国社会学来说,真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作为一代社会学者,能够在我们生活的几十年里观察到这种巨变的全过程,比西方社会学家要幸运得多。在西欧,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用了几百年时间,超出了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很难观察到这个全过程。而且,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欧美历史上是最历时性的关系;在当代中国,三者却是共时性的关系,三个不同时代的东西集中压缩到一个时空之中,就凭这一个大汇聚问题,就足以使中国社会学有鲜明特色,就足以使中国社会学自立于世界。

三、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注重学术意识和学术规范

我国社会学现已具有相当规模,可以说恢复和重建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今后的主要任务在于加强学术建设,也就是要解决这门已经有了的学科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定位问题,解决它的质量高低问题。学术建设的基本内容,则是强化学术意识,确立问题意识,健全学术规范,承续学术传统,开展学术对话。其中学术意识是学术建设的灵魂。所谓社会学的学术意识,就是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出发,运用社会学的概念语言和方法工具,回答在社会学的学术体系中可以定位的有意义的问题这样一种自觉的意愿和要求。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学术定位,只有在社会学的学术系统中可以定位的问题,才具有学术意义,这就要求把自发的社会思考和自觉的社会学研究区别开来;二是概念语言,概念是一门科学或学术的主要结晶,概念的成熟程度代表了这门学科的成熟程度,概念的解释能力标志着这门学科的解释能力;三是学科视角,研究现代社会的产生、发展、结构化和再结构化(或解构),是古往今来的社会学大师们据以开展学术思考的轴心,这也就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本视角,形成了这门学科浓重的问题意识。

社会学的学术规范是社会学者思考和研究问题时的思维范式和研究方法。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我们今天所遵循的学术规范是经过许多代社会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为社会学所确定的学术规范,所以概括为社会有机整体论的思维范式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时间已经过去150多年,许多代社会学家循着孔德的思路, 经过不懈的努力,使社会学的学术规范变得日益完善,特别是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通过学科交叉而引进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今天的社会学学术规范已较孔德时代完善得多。但是,孔德当年所提出的社会整体思维范式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仍然是当今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规范,只是今天的学术规范内容更加丰富,方法和手段更加复杂和先进。我国社会学在过去20年的发展中,对学术规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与当代世界主流社会学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今后的社会学发展中,如何注意加强学术规范,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路向和前景

在社会学理论研究方面,首先应该“返回古典理论”,对社会学学术思维的基本问题进行反省。中国社会学经过20年的发展,现已进入“成年期”,因此不仅有必要,而且也具备了深刻反省学科根基的能力。其中最为基本的反省就是要“返回古典理论”,对马克思、韦伯、迪尔克姆这些“学科之父”的理论体系及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再思考和再解读。不过,这一次“返回古典理论”将会与学科恢复重建初期有所不同,应该自觉地把这些理论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进行重新理解,因此实际上是一次依据中国经验,重建基础理论的过程。其次应该灵活借鉴西方后现代理论。随着福柯、德里达、布迪厄、利奥塔的著作愈来愈多地引进国内,“后现代的社会文化理论”对于国内社会学界将不再是陌生的。但是重要的不是“炒作”即生硬地抄袭这些后现代社会文化理论家的只言片语,而是要深刻地理解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改进或借助他们所锻造的概念工具,用来分析中国的实际社会生活。

在学科体例方面,现有的社会学学科体例已经陈旧,大学教科书上反映出的学科体例更陈旧,已不适应我国社会急剧变迁的形势。解决学科体例的更新问题日显突出和迫切。有人提出了包括下列11个部份的体例框架,即:发展论、稳定论、组织论、结构论、管理论、变迁论、动力论、创新论、现代化论、社会主义论、文化——文明论。在这个框架中,发展论与稳定论带有导论性质,因为发展与稳定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学的终极关怀,也可以说全部社会学就是研究社会发展与稳定机制的学问。社会学不应当仅仅是描述,但不能没有描述(社会静力学),那就是组织论、结构论、管理论所要研究的内容。马克思社会学说重视对社会历史一般规律的研究;在当代中国,我们也应当重视对社会变迁、社会创新及其动力机制的研究。随着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理论受到挑战,后现代理论又存在歧义,因此,必须研究现代化理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应是中国社会学的应有之义。最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是文化与文明的不断提升,因此社会学的体例框架可以文化与文明来完成。

标签:;  ;  ;  ;  ;  

中国社会学发展中的几个基本问题_社会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