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如何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论文_薛畅

浅谈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如何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论文_薛畅

(沈阳师范大学,110034)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构成部分,立德树人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通过重塑与创新不断地将优秀的文化传递下去,只有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立德树人的思想,才能使得教学始终闪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德树人光芒。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立德树人

一、立德树人的定义

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培养崇高的思想品质。;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立德树人的内容

新时代提出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要贯彻德育为先的原则,起导向和保证作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所立的是崇真向善之德,培育的是中国人,立德树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教师必须要教育学生对父母的养育怀有感恩之心,对教师的教诲怀有感恩之心,对他人的帮助怀有感恩之心。只有常常怀有感恩的心去生活,未来才会用感恩的心去孝敬父母、回报社会。

(二)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是做人之本,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基础。当代的学生诚信意识比较浅薄,失信之事时常发生,因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诚信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人无信而不力”并且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繁荣昌盛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而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因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青少年教育,而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爱国主义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民族团结的重要支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因而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当代是法治社会,所有公民必须依法行事,而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较为浅薄,在很多方面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知法、懂法,知道什么事情是触犯法律的,让学生意识并了解法律的权威性,争取做一名学校的好学生、社会的好公民。

三、立德树人的作用与意义

(一)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所经历的事情大多数都是他们的第一次经历,他们对法律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对品行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也更不会了解诚信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重要性。小学生不仅在知识方面处于不断积累的状态,在立德树人方面也处于一个不断积累的状态。在积累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和引导。只有学生在不断地积累过程中领会立德树人的理念,他才会在品行、诚信等各个方面做的更好,身心才能够健康的发展。

(二)教师职业的使命感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所谓“授业”即为教授给学生知识;“解惑”即为为学生解答学习中和生活上的困惑;“传道”即为向学生传授一些道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仅是只教授给学生知识,同样也要教给学生一些道理。倘若一名学生学识渊博,但他并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遵守法律,那么他一定不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因而在班级管理中向学生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是教师的使命感之一。

(三)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随着世界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由专业性人才逐步转向综合性人才。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新时代的教育提倡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评价,不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评价学生,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对教育、对人才的要求。

四、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如何渗透立德树人理念

(一)注重师德为范

为人师表是教师基本职业道德之一。为人师表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要具备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要做到爱岗敬业,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来看待,力行师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身的良好思想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给学生传递一种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理念,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也能够尽职尽责,恪尽职守。

(二)具有立德树人的管理理念

立德树人是我国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在班级管理中要向学生呈现出立德树人的理念,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例如:在选举班干部的时候,应该注重强调德育的评价,选择道德水平较高的学生作为班级干部,以此向学生传递德育重要性的信号。其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中提出学生是发展的人,处于发展过程中,应以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学生。除此之外,还提出学生具有独特性,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教师要懂得尊重和保护学生自身的合法权利,并对学生们进行科学引导与管理。

(三)从日常点滴中向学生渗透立德树人理念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任何行为习惯、道德理念、知识技能都是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起来的,德育教育也应如此。因而,教师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应抓住班级中的点滴时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某名同学见到老师经常问好,教师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该同学,向学生传递尊敬师长的德育理念;再如班级中同学在生活上或者学习上遇到困难了,有同学热心、主动的去帮助该名同学,教师也可以抓住这件事,向学生传递关爱同学的道德品质等等。总而言之,道德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利用身边的有代表性意义的小事向学生们传递立德树人的理念,把学生逐渐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在实践活动中传递立德树人理念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中,向学生讲授立德树人的道理,向学生传递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立德树人理念的内化。仅仅懂得立德树人的道理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而教师要在实践活动中强调立德树人的理念,让学生真真切切的去感受德育教育,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渗透到实践活动的环节之中。如:做一些义务劳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观察每名学生并做好观察记录,在每次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在班级做一次总结,可以让学生谈谈每次实践活动中的感受,收获到了什么?教师也要对表现优异,能够体现德育思想的学生提出表扬,鼓励全班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45-49.

[2]罗晓翠.“立德树人”的基石——“恒心、耐心、爱心”——

再谈如何做好小学班级管理工作[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7(08):62-64.

作者简介:薛畅(1994.07-),女,辽宁省鞍山市人,专业:小学教育,学校:沈阳师范大学。

论文作者:薛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  ;  ;  ;  ;  ;  ;  ;  

浅谈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如何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论文_薛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