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民生促进和谐--长阳县加强社会建设_长阳论文

重视民生促进和谐--长阳县加强社会建设_长阳论文

重民生 促和谐——长阳县着力加强社会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生论文,和谐论文,社会论文,长阳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湖北省长阳县近年来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狠抓经济发展,奋力推进县域经济跻身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的同时,牢固树立“民生大如天”的理念,大力实施“六大工程”,努力使全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先后荣获“全国推进农民就业创业和劳务输出大县”、“全国发展民族教育先进县”、“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和“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一、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工程”,着力解决民生之本

长阳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耕地面积少,人均不足1.5亩。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适时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县级农村劳务经济发展战略规划。2007年,全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14206人,实现劳务收入7.12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000元,占农村家庭总收入的60%以上。

全县大力抓劳务经济发展,实现了“三级跳”和“五个转变”。“三级跳”即发展劳务经济由当初的一项农村工作到一个致富产业,再到成为推进全县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五个转变”即实施免费培训,推动了外出务工人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实施组织化输出,依托县劳务服务中心、乡镇劳务管理所、村劳务管理服务站三级劳务输出机构和管理服务网络,实施“就地”、“南下”、“北上”、“东进”、“出海”战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由无序流转向有序输出的转变;实施典型化带动,采取宣传教育、引导帮扶的方式,推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由“因循守旧”向“务工光荣”转变;实施品牌化推介,培育出“长阳人缝纫”、“长阳人厨师”、“长阳人木工”和“清江妹家政”等独具传统魅力的知名劳务品牌,同时建立留守家庭帮工队130多个、留守孩子“保育居”45家和“红白理事会”47个,为务工家庭的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提供援助,推进了外出务工由缺乏保障向有效解决后顾之忧转变。

二、大力实施“助学启智工程”,着力解决民生之基

一是助学启智工程。2004年,在建立贫困学生基本情况数据库和救助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长阳县贫困学生助学启智工程实施细则》,并设立助学基金专户。助学启智工程的资金采取“政府主导,多方筹措、整合资源”等方式筹集而成。其救助对象为贫困中小学生、高中生和优秀特困大学生,2004年至2007年,全县共发放助学资金2231万元,救助贫困学生近11万人次。

二是科技富民工程。该工程紧紧抓住科技服务、新品种选育和产品深加工三个关键环节,按照“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一村一名产业带头人”的目标,集中采取了“三送”措施,即送培训到村、送信息到户、送科技到田,在全县广大农村开展了大规模的科技推广和普及活动。先后培植了“菜、鱼、畜、果、药、茶”六大特色产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高山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基地、全省重点淡水养殖出口基地、全省最大的优质桠柑基地等六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总规模突破50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每年为全县农民增收达2000元以上。

三、大力实施“新型合作医疗工程”,着力解决民生之忧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实践中,长阳立足实际,大胆创新,科学探索出了“自愿参加、多方筹资、大病统筹、小病补偿、公开公正、平等享有、科学管理、民主监督”的运行模式,得到了卫生部的充分肯定,并被全国300多个县市借鉴应用。“交上10元钱,看病管一年”,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行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实惠,得到了他们的积极拥护和广泛参与。

根据计生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长阳于2004年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计划生育“民福工程”,即对计生家庭实行“三救助”、“两全免”。“三救助”即对计划生育特困家庭进行救助、对贫困女孩上学进行救助、对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父母进行救助;“两全免”即对计划生育手术后遗症患者免费治疗、对婚前夫妇免费婚前检查。“民福工程”被国家计生委誉为中西部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改革的成功范例,大大改善了计划生育家庭户的生活条件,加快了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步伐。

四、大力实施“困难救助工程”,着力解决民生之急

为了解决“民困”问题,县委和县政府每年筹资1000多万元,实施“困难救助工程”,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扶贫九到户”和“救助九到人”的模式。“扶贫九到户”即搬迁扶贫到户、危房改造到户、基础设施建设到户、产业扶持到户、技术培训到户、小额农贷贴息到户、特困救助到户、合作医疗救助到户、特困学生救助到户;“救助九到人”即特困救助到人、大病救助到人、五保户供养到人、孤儿救助到人、灾害救助到人、残疾人救助到人、乞讨人员救助到人、下岗职工救助到人和法律援助到人。

该工程自2003年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实施办法》、《国有关、停、改、破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城镇低保对象医疗保险实施细则》和《被征地农民养老金缴纳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和政策,最大限度地将贫弱群体纳入救助体系。五年来,全县有5335户10811名农村贫困对象得到了救助,3077户5624名城镇居民享受了低保,18690人享受了贫困群众大病救助,80%的五保对象得到了集中供养,近2000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全县减少贫困人口近3万人。

五、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着力解决民生之难

长阳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省里实施“通村公路硬化工程”的机遇,坚持协调推进、滚动发展的原则,按照“一路、二水、三产业、四人居环境、五基层组织、六民主和谐”的思路,打响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攻坚战,经过数年坚持和努力,基本解决了农民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的问题。

2005年以来,全县通过“上级奖、县里贴、乡镇筹、社会扶、农民捐”等渠道,共筹集资金4000万元,完成通村硬化公路1008公里,全县18万农民用上了水泥路,建设速度和规模均位居全省县市之首。截至2007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751公里,通乡油路268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1070公里,全县实现了乡乡通沥青路、96%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和80%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全县行路难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2005年以来,全县在财力匮乏的情况下,优先拿出资金扶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数年坚持下来,全县共使31800人用上了安全的自来水。为改善农村长期以来“脏、乱、差”的生活环境,2001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新思路,着力实施“一建三改”工程。截至2007年底,全县共争取资金1675万元,建成沼气池22000口,省柴灶15500座,完成改厕4750户,改厨6000户,建成生态家园示范村8个。

六、大力实施“农村文化普及工程”,着力解决民生之需

长阳具有深厚的巴土文化底蕴。2002年,长阳抓住申报非物质文化项目的机遇,启动实施了“农村文化普及工程”。一是挖掘保护传统文化。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地方性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成立了县长任主任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委员会”,编制了《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形成县、乡、村三级保护网络,成立了“全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建立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库,使南曲、山歌等十多种原生态的古风民俗得到有效保护。“撒叶儿嗬”、“长阳山歌”等五个项目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是大力繁荣和普及群众文化。建立“民族民间文化活动艺术节”,举办“一乡一节,一年一届”文化节,先后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全省南曲研讨会,民间艺人也走上了讲坛,加强了民族民间文化学术交流。三是倡导乡风文明。2005年,县委、县政府以农村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突破口,坚持创造性地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了农村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三建一创”(建道德规范、建道德档案、建道德理事会、创和谐民风)活动,找到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有效载体。三年来,全县26万农村成年人有95%的人参加活动,有24万人参加道德评议,建立了10.5万农村家庭、30万农民的《道德档案》,154个行政村都民主选举产生道德理事会,道德理事会成员共调处解决各类矛盾纠纷达5800多起,在全县形成了“刹三风、树新风”乡风文明的良好风尚。

标签:;  ;  ;  

重视民生促进和谐--长阳县加强社会建设_长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