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本土化实践的新思路_善行论文

善行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本土化实践的新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善行论文,旅游论文,本土化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新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业是资源和环境依托型产业,旅游资源与环境是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是为游客塑造丰富、独特的旅游体验的依托[1]。近20多年来,可持续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极力支持和推崇的旅游发展理念和行动,也是旅游学术研究关注的热点和焦点[2]。总体而言,旅游可持续发展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和普适意义的战略,为了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国内外学者先后提出了生态旅游、旅游循环经济、低碳旅游等概念并开展了相关研究[3]5-7[4]3-5[5]1-3。这些探索对推进可持续旅游从理论走向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着理论基础不够坚实、本土化程度不高、与旅游活动主体结合不密切等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被誉为“善行旅游”这一充满东方色彩的可持续旅游新理念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这一“国际化思维”的“本土化行动”。

一 善行旅游理念的提出与实践

(一)善行旅游理念的提出

2011年4月9日,亚太旅游协会(PATA)成立60周年庆典暨年会在北京召开,“善行旅游”作为活动的重要议题之一,引起了与会嘉宾热烈讨论,成为行业共识。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许继伟在接受CNN主播理查德·奎斯特访问时,从“发展新概念、黄山在行动、明天更美好”三个层面分别阐述了“善行旅游”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了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应对思路,并从景区管理者的角度向亚太旅游协会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他结合黄山景区可持续发展实践指出,“善行旅游”主要体现在发展理念上,不仅在于旅游人数和收入的持续增长,更在于环境的可持续、经济的协调发展及人民群众能否受益[6-7]。

(二)善行旅游理念的传播

受PATA60周年庆典会议上提出的“善行旅游”概念的启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全球性的文化教育推广项目,对应全世界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及其涉及的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人类文明保护等,推进“善行旅游”实践,旨在倡导游客、政策制定者、企业、旅行商、媒体、管理者、景区景点和当地社区通过互利共赢的方式,共同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鉴于中国在世界的崛起和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海南省旅游委、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所、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为代表的旅游行业的管理者(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经营者、研究者和消费者于2011年12月举办了“善行旅游”专家研讨会,对“善行旅游”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6]。在PATA、UNSCO、海南旅游界的共同努力下,“善行旅游”通过各种媒体得以广泛传播。2012年6月7日,笔者通过百度引擎以“善行旅游”为主题词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可以查到101万个相关结果。

(三)善行旅游理念走向实践

黄山是国内较早践行“善行旅游”理念的景区。近年来,黄山确立了“环境影响最小化、经济产出最大化、社会效益最优化、游览体验最佳化”的理念并作为组织愿景,不断强化资源保护,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努力带动区域发展[7]。在黄山模式引起关注后,2011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托基金项目“善行旅游——促进遗产保护与人的发展”正式启动,并将呀诺达景区选为项目基础调研点。该项目旨在为制定“善行旅游实施操作指南”奠定基础,成果将通过世界旅游机构在中国普及,并向其他国家推广[8]。同时,“善行旅游”在国外航空界也得到极大关注。航空业占全球碳排放量的3.75%,“碳中和”日益受到航空业重视。波音公司已在行业内发起了“记录碳足迹”的环保行动,把75%的科研经费投放到提高效能、减少碳排放领域,还自愿购买了一定数额的碳税[6]。

二 善行旅游的内涵与价值

(一)国内外学者对善行旅游的认识

“善行旅游”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旅游者尚未就其框架与内容达成共识。

目前,国内外关于“善行旅游”的代表性观点集中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海南召开的会议上。汪黎明认为,“善行旅游”倡导的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和消费方式,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旅游业发展方向。邹统钎认为,“善行旅游”是对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等概念的继承与发扬、提升与拓展,它不仅关注生态环境,也关注文化遗产;更侧重于道德准则或行为准则,而不是具体产品。张栋认为,“善行旅游”反映了旅游者与自然、旅游者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与可持续的生存关系,是一种新的旅游消费观念,是在旅游领域值得推广的新的消费文明。王健生认为,“善行旅游”是一种更加强调多元化价值、高效能运作、“传承历史与创造未来”更加紧密结合的旅游,其核心是可持续旅游。陈耀认为“善行旅游”是促进旅游健康发展、理念和行为有机融合的基本要求,在利用和保护遗产的同时也应创造遗产,融入教育、科学和文化。卡尔加里大学教授沃尔特(Walter)认为,“善行旅游”应是可持续发展、社区受益、革新经济、当地主导、多边主义,具有包容性①。

由此可见,不同学者由于专业背景和视角不同,对“善行旅游”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差异,也反映出“善行旅游”内涵的包容性。同时,他们普遍认为“善行旅游”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是一种新型旅游消费理念。这些观点表明了不同学者对“善行旅游”的认识不够简明和准确,没有反映出“善行旅游”的内涵与外延,尚不能构成“善行旅游”的定义。

(二)本文对善行旅游的界定

研究一个事物必须首先明确该事物的定义,而定义又必须揭示该事物的本质与特征,并有利于使用者较为容易地把握其外延。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参照上文各位学者的观点,考虑这一名词产生的背景与环境,笔者尝试性地将“善行旅游”描述为:基于善知、善念、善行等东方文化基因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理念,是以善待自然、善待他人、善待自己为核心精神的负责任的旅游行为模式,是旅游可持续发展本土化实践的一种新尝试。

这一概念涉及了“善行旅游”的理念基础、核心精神、外延及实质。第一,“善行旅游”的理念基础是以善知、善念、善行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基因,也涉及“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和谐圆融”等传统文化理念,这赋予“善行旅游”以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区别于西方文化背景。第二,“善行旅游”的核心精神是三个“善待”,即:善待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善待他人、尊重差异、和谐共处,善待自己、求真达美、实现人生价值,这实际上指出了“善行旅游”的具体内容,为衡量“善行旅游”提供了标尺。第三,“善行旅游”的外延既包括旅游消费理念,又包括具体的旅游活动行为,通常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第四,“善行旅游”的实质是强调肩负道德责任的旅游,因此通常被认为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形式。

(三)善行旅游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内旅游业也面临着巨大挑战。随着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和各类旅游活动场所的大规模建设,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明显增大。同时,旅游发展方式和运行方式比较粗放,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轻品质等问题较为普遍。此外,地方政府过分注重旅游发展的经济导向,对生态与文化的可持续性、弱势群体的赋权、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旅游者对不同文化的理解等方面重视不够甚至被有意忽略。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学术界引进并推介了以生态旅游为代表的各种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文化背景、国民素质、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原因,在实践中,生态旅游概念的标签化现象严重,社会公众对这些概念的认知与认同还明显不够。一些外国旅游专家也认为,不少概念或定义与东方的文化背景并不太融合,甚至会因此产生一些歧义。在这种背景下,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受中国传统智慧的启发而产生的“善行旅游”就具有了特殊意义。“善行旅游”是借鉴传统东方智慧并将其运用于当代旅游发展的旅游理念,是国际化思维、本土化行动的有机融合。它体现了人们对旅游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的不懈探索、中国在国际旅游格局中地位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还反映出国际化潮流中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土壤,“善行旅游”一词通俗易懂,比较容易被国内公众与旅游者接受,并将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被付诸实践。这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善行旅游”项目标识中就可见一斑,红色和黑色代表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底蕴;用中国书法书写的“善行旅游”象征着来自中国的传统智慧与哲学思想;正在行走的男女意味着活力与伙伴关系。同时,“善行旅游”选择在海南启动,就是希望从中国悠久的文化中获取思想和启发,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产生的成果,不仅对亚太地区发展旅游业有所帮助,对世界其他地方的旅游业发展也能够提供帮助[9]。

三 善行旅游的指导原则与实践路径

(一)善行旅游的指导原则

负责呀诺达景区“善行旅游”项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项目官员卡贝丝(Beatrice Kaldun)强调,综合的“善行旅游”需有包容性及可持续性、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并执行,并针对当地创造生生不息的经济活动,使社区受益,并以沟通、宣传的方式强化大众对善行旅游的意识[10]。据此,她用图表的形式给出了“善行旅游”的指导原则(见图1)。

“善行旅游”关注的三个重点领域分别是经济、生态和社区文化,基本要求是生态可持续、经济改善和社区受益,指明了“善行旅游”的发展方向,体现出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其中,“社区受益”这一要点内在地包含了当地文化受到尊重、得到保护与传承的意思。从方法论上看,“善行旅游”应坚持包容性、针对性、多元性的基本原则。亦即,“善行旅游”项目实施中应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质,因地制宜;兼顾各方利益,实现机会平等,推进协调发展;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多管齐下。

图1 “善行旅游”的指导性原则示意图

(二)善行旅游的实践路径

“善行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消费理念与行为,旅游者是“善行旅游”的主体。因此,“善行旅游”的关键在于旅游者(见图2)。“善行旅游”的基础是善知、善念、善行,具体表现为善待自然、善待他人、善待自己,代表形式包括环保旅游、公益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

图2 “善行旅游”的实践路径示意

善知、善念、善行是“善行旅游”的三个核心环节。“善知”重在相关知识的获取,为善行旅游理念的形成奠定基础。“善念”是指善行旅游理念的形成,是相关知识内化为态度的结果,又为善行旅游实践提供了前提条件。“善行”意指善行旅游从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现实的行为。

“善行旅游”的具体表现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即:善待自然、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自然”是指爱护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环境,对应的代表性旅游活动类型是环保旅游。例如,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为了实现碳补偿而进行植树造林、在野生动物救护站“领养”受伤的动物、将自己在游览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带出生态脆弱型旅游区、选择入住绿色酒店等等。“善待他人”的基本含义是尊重社区居民和其他游客、珍惜文化遗产、尊重文化差异、遵守公共秩序、和谐共处,反对挥霍、炫富与歧视性消费,避免文化冲突,也包括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等含义,相应的典型旅游活动是公益旅游,“多背一公斤”就是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案例。它倡导旅游者出行前准备少量文具带给沿途的贫困学校的孩子们,并通过与孩子们面对面的交流来传播知识和能力、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想象力,最后通过1KG网站分享相关信息和经验,让更多的学校和孩子得到更多的帮助。“善待自己”则强调旅游者在上述各类活动中求真、向善、达美,开阔视野,净化心灵,提高创造力,提升人生价值。与此相应的一类旅游活动是文化创意旅游,它强调通过与社区居民的交流和对异质文化的深入体验,来了解相关知识,学习某种技能,提高思维与创造能力。

(三)善行旅游的推进措施

旅游者是“善行旅游”的关键,但不是唯一因素。旅游者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受外界相关因素影响的群体,因此,“善行旅游”又与政府、旅游企业、民间组织的态度与行为直接相关(见图2)。政府、旅游企业、民间组织应在各司其责的基础上,形成合力,推进“善行旅游”理念付诸实践。

政府应结合建设生态文明与“两型”社会、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实施国民休闲计划,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出台相关鼓励“善行旅游”的具体措施,并通过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宣传和倡导“善行旅游”理念,在全社会形成褒善贬恶、积德累善的氛围与环境[10]。例如,国家旅游局联合外交部、商务部、建设部、交通部等机构,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宣传《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形成了文明旅游的舆论场,取得良好效果。

旅游企业是“善行旅游”的产品提供方,应强化社会责任感,注意产品的导向性,坚持诚信守法、保证质量、健康向上等基本原则,为旅游者的“善行旅游”创造条件,并积极引导旅游者进行“善行旅游”。例如,2011年5月,广之旅携手“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共同推出“幸福西藏光明行”公益旅游主题活动,从每位参加“幸福西藏光明行”的游客团费中拨出100元,作为“西藏光明工程幸福基金”捐给“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

各类民间组织(非盈利组织、第三方组织)已经在社会发展、扶贫济困、抢险救灾等等多个公共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自身特殊的优势,部分民间组织在推进“善行旅游”实践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各类专业性民间组织可以结合自身业务特长为旅游者的“善行旅游”实践提供服务,或者率先垂范、直接实施“善行旅游”项目。例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自2001年起在秦岭开展保护与发展共进项目,其主要目的就是避免无序的旅游发展可能造成的生态问题,特别是对大熊猫和古都西安水资源保护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该项目考虑把社区发展纳入旅游产业中来,让社区通过农家乐、养土鸡、养土蜂、背工等旅游服务获利,在发展的同时参与保护,在保护和发展之间找结合点。

四 结语

“善行旅游”概念的提出,在引领旅游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同时也将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对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和认知取向。同时,“善行旅游”预示着未来旅游的发展趋势,将引领人们对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创新的系统思考,为亚太地区和全球旅游发展注入新的动力[11]。在实施旅游“两业”战略、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两型”社会、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今天,“善行旅游”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受时间和精力所限,本文仅对“善行旅游”的产生背景、基本内涵和实践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关注,并对“善行旅游”的动力机制、行为过程、基本类型、主要障碍、支撑体系、保障措施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使这一国际化思维与本土化行动有机融合的新理念真正付诸实践、实现预期目标,而不是像某些旅游地的生态旅游、低碳旅游一样沦为“标签”。

注释:

①王存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善行旅游”促进遗产保护与人的发展[EB/OL].http://hq.xinhuanet.com/news/2011-12/26/content_24410479.htm.

标签:;  ;  ;  

良好的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本土化实践的新思路_善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