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几本英语口述史学书籍简介_口述历史论文

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几本英语口述史学书籍简介_口述历史论文

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介绍几本英文口述史学读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学论文,英文论文,读本论文,几本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Columbia University Oral History Research Office)的建立,正式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在 美国、英国等国家取得了不少成就,而且成为历史学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分支学科。(注 :关于国际口述史学的兴起与发展,请参阅:Alistair Thomson,“Fifty Years On: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Oral History”,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Sep.1998.)近年来,口述史学在中国也有所发展,不仅出现了一系列的口述史学论文 和口述历史项目,而且国内外的口述史学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些都大大推动了中国口述 史学的发展。(注:关于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的兴起和发展,请参阅:杨祥银:《当代中 国口述史学透视》,《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第47—58页。)但是,目前国 内对于口述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探讨还不成熟,学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也大都局限于综述 性的介绍。

过去的几年里,笔者一直从事口述史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我认为有几本书值得向同 行们推荐,希望通过对它们的介绍为国内的同行提供某些借鉴和参考。

本文选取的读本的作者(或主编)主要来自美国和英国,因为除了美国、英国和意大利 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口述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大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注:代 表意大利口述史学理论研究最高水平的是Alessandro Portelli先生和Luisa Passerini 女士,代表作分别为:Alessandro Portelli,The Death of Luigi Trastulli and Oth er Stories:Form and Meaning in Oral History,Albany:1991.Alessandro Portelli,The Battle of Valle Giulia:Oral History and The Art of Dialogue,Wisconsin,19 97.Luisa Passerini,Fascism in Popular Memory,Cambridge,1987.需要指出的是目前 国际上出现了多种关于口述史学的专业学术期刊,它们非常有助于口述史学理论和方法 研究的深入与国际交流:BIOS(Zeitschrift fur Biographieforschung und Oral Hist ory)(德国);Historia,Anthropologia Y Fuentes Orales(西班牙);Historia Oral (巴西);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History(国际口述历史协会);Internation al Yearbook of Oral History and Life Stories(国际口述历史协会);Neho-Histori a(巴西);Oral History(英国);Oral History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Journal( 澳大利亚);Oral History Forum(加拿大);Oral History in New Zealand(新西兰); The Oral History Review(美国);Words and Silence(国际口述历史协会);口述历史 (台北)。)具体书目如下(按照出版时间先后排序):

1.Paul Thompson,The Voice of The Past:Oral History,Second Edi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过去的声音:口述史》

2.Ronald J.Grele,Envelopes of Sound:The Art of Oral History,Second Edition,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91.《声音外壳:口述历史的艺术》

3.Eva M.McMahan and Kim Lacy Rogers eds.,Interactive Oral History Interview ing,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Publishers,1994.《交互式口述 历史访谈》

4.Valerie Raleigh Yow,Recording Oral History:A Practical Guide for Social S cientist,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1994.《记录口述历史:社会科学家的实践 指南》

5.Donald A.Ritchie,Doing Oral History,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95.《从 事口述史学》

6.David K.Dunaway and Willa K.Baum eds.,Oral History:An Interdisciplinary A nthology,Second Edition,California:AltaMira Press,1996.《口述史学:跨学科文 集》

7.Robert Perks and Alistair Thomson eds.,The Oral History Reader,London:Rou tledge,1997.《口述史学读本》

《过去的声音:口述史》的作者Paul Thompson是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社会学教授、英国 图书馆国家声音档案馆(British Library National Sound Archive)国家生活故事收藏 部(National Life Story Collection)的创始人和英国口述历史学会(Oral History So ciety)官方刊物——《口述史学》(Oral History)的创办者。(注:此书于1978年首次 出版,1988年再版,2000年第3次出版。中文版由辽宁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3月出版。英 国图书馆国家声音档案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声音档案馆之一,目前已经成为英国口述历史 的收藏中心,它不仅开展一系列的口述历史项目,而且举行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讲授口 述史学理论和方法问题。口述历史学会成立于1973年,是一个致力于推动口述历史收集 和保存以及研究口述史学自身理论和方法问题的国家性和国际性组织。其官方网站:ht tp://www.oralhistory.org.uk。)他为推动英国口述史学的发展和口述史学的国际联合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和美国著名口述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纳德·J.格雷 尔(Ronald J.Grele)的倡导下,于1979年在英国成立了国际口述历史协会(Internation al Oral History Association)。(注:国际口述历史协会的官方网站:http://www.io ha.fgv.org。)

全书正文共九章,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前五章和第九章属于理论总结,作者着重分 析了口述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第一章“历史与社区”和第九章《解释:历史的构成》 作者分析了口述历史对于建构历史(特别是普通人民群众的历史)的意义,正如作者指出 的,“口述历史是围绕人民所建构的历史。它给历史本身带来了活力,拓宽了其范围。 它不仅允许英雄来自领袖,而且还允许英雄来自不被人知晓的多数平民”。(注:Paul Thompson,The Voice of The Past:Oral History,p.21.)“口述历史用人民自己的语言 把历史交还给了人民。它在展现过去的同时,也帮助人民自己动手建构自己的将来”。 (注:Paul Thompson,The Voice of The Past:Oral History,p.265.)这两章也深刻地 反映了当时(20世纪70年代)英国历史学界和社会学界掀起的“自下而上”的撰史运动, 即历史研究的真正对象应当是普通人民群众,而不是上层社会的精英人物。正是在这个 意义上,口述历史成为当代历史学家关注弱势群体、实现历史重心转移的重要武器。第 二章“历史学家和口述历史”追溯了现代口述史学的渊源,并且以历史学家使用和评价 口头证据的大量例子论证了历史学家与口述历史的特殊关系。这章也从历史的角度反映 了随着承载人类知识的媒介的演进,历史学家所使用的研究材料的类型的不断变化过程 。第三章“口述历史的成就”从经济史、劳工史、科学史、社会史、妇女史、黑人史、 政治史和文化史等方面评价了口述历史对于历史学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提供了新的 视角和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第四章“证据”通过对不同类型历史研究证据可靠性的考 察,作者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口述历史作为一种历史证据的可靠性问题,并且 指出口述历史的可靠性在于其动态性,因为通过口述历史有助于“人们怎样理解过去, 他们怎样将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相连,过去怎样成为现实的一部分,人们怎样用过去解 释他们现在的生活和周围世界。”(注:Michael Frisch,A Shared Authority:Essays on the Craft and Meaning of Oral History and Public History,Albany,1990,p.18 8.另外,关于国际口述历史学界对待口述历史可靠性问题的观点,请参阅杨祥银:《试 论口述史学的功用与困难》,《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第43—45页。)第五章“ 记忆与自我”是1988年再版时新增加的一部分,作者分析了主体性、精神分析和怀旧疗 法等问题,指出口述历史可以通过释放记忆,获得自我认同感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达到治 愈心灵和精神创伤的目的。

第二部分包括第六章“计划”、第七章“访谈”和第八章“保存和筛选”,属于口述 历史方法论,作者考察了如何从事一项具体口述历史计划,主要包括如何选题、口述历 史访谈、口述历史资料的整理与编辑、口述历史资料的保存与筛选等等实际操作性问题 。

此外,附录部分还包括参考书目和作者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访谈提纲,参考书目有 助于读者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理解口述史学的兴起与发展,而访谈提纲对于那些刚刚从事 口述历史实践的同行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世纪70年代虽然是口述史学的迅速发展时期,但是当时主要是限于对口述历史的收 集与保存,侧重方法论而很少关注口述史学本身的理论问题,因而这本书的出版有着特 殊的意义。罗纳德·丁.格雷尔称它的出版是当时国际口述历史学界的三件重大事件(还 有1979年第一届国际口述历史大会的召开和1980年国际口述历史杂志的出版)之一。(注 :Ronald J.Grele,Envelopes of Sound:The Art of Oral History,Preface to the S econd edition,xvii—xviii.)

“声音外壳:口述历史的艺术”是作者罗纳德·丁·格雷尔教授20多年来从事口述史 学理论问题探讨的成果,1975年首版,1991年再版,它反映了当时关于口述史学方法的 争论,并且集中探讨了口述史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口述历史访谈中蕴涵的记忆、神话、 意识形态、语言、叙述学、社会性别和历史认知问题。

格雷尔系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多年来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主任(20 01年卸任)、国际口述历史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History)和国际口述 历史年鉴(International Annul of Oral History)主编。(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 研究室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口述历史组织,于1948年春由美国历史学家阿 兰·尼万(Allan Nevin)创立。官方网站:http://www.columbia.edu/cu/lweb/indiv/o ral/。)他对于口述史学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促进口述史学理论问题研究的深入和 推动口述史学的国际联合。(注:关于格雷尔的口述史学理论,请参阅:Richard Candi da Smith,Ronald Grele on the Role Theory in Oral History,The Oral History Re view,Vol.21,No.2,Winter 1993,pp.99—103.)

全书正文总共八章,前四章(即第一版)是为1973年美国历史学家组织(Organization o f American Historians)年会口述历史分会的召开而准备的,这一分会主要是为了回应 口述史学、人类学、民俗学和其他学科中应用口述证据的研究者对于访谈和转录程序不 准确性的疑问。第一章“即兴谈话和即兴创作”(Riffs and Improvisations)是作者与 美国著名口述历史学家斯塔德·特克尔(Studs Terkel)的访谈,主要讨论了口述历史的 编辑、访谈和偏见等问题。(注:斯塔德·特克尔利用口述历史完成的著作有:Divisio n Street-Report from An American City,Hard Times:An Oral History of the Grea t Depression,Working American Dreams,Lost and Found.)第二章“它不是歌曲但在 歌唱:关于口述历史小组讨论”是6位口述历史学家关于口述历史讨论的广播节目记录 。第三章“口述历史作为诗歌”丹尼斯·台德洛克(Dennis Tedlock)分析了将口头语言 转录为书写形式的问题。第四章“没有目标的运动”,作者分析了当时口述史学面临的 方法和理论问题,他突破了一些传统历史学家和档案学家将口述历史理解为档案实践的 观念,并把口述历史定义为一种“会话叙事”,希望通过口述历史理解埋藏于访谈中的 语言模式和象征叙述者内心世界的思想,进而揭示他们对其在历史中扮演角色的阶级感 知。(注:Ronald J.Grele,Envelopes of Sound:The Art of Oral History,Preface t o the Paper Edition,vi.)

后四章是第二版时新增加的内容,撰写于1975—1983年间,主要反映了作者对于语言 学和人类学理论的关注,即所谓的口述史学的跨学科性。第五章“一种可推测的多样性 :跨学科性和口述历史”是作者撰写的关于口述历史跨学科参考书目的论文。因为作者 把口述历史理解为一种“会话叙事”,而语言学在“会话叙事”问题研究中扮演着至关 重要的角色。正是如此,作者尝试着探讨了口述历史与语言学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打 开了口述史学跨学科研究的崭新局面。第六章“超过30岁的人能相信吗?关于口述历史 的友好批评”,写于1978年,正值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30周年之际,作者全面 回顾了美国口述史学30年的发展,在充分肯定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异常冷静、深刻地 反思了口述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历史记忆、会话的语言和认知结构等等) 。第七章“倾听他们的声音:口述历史访谈解释的两个个案研究”是作者主持纽约城市 学院口述历史研究计划进而研究的结果。作者旨在探求访谈中展现的特定的历史视野、 概述访谈的结构、思索这种视野的结果和结构,并且向我们说明口述历史如何帮助我们 理解受访者以及他们的历史视野;如何理解访谈作为一种历史叙事和这种叙事的深层次 含义。(注:Ronald J.Grele,Envelopes of Sound:The Art of Oral History,p.213.) 第八章“私人记忆与公共表述:口述历史的艺术”探讨了口述历史新的关注点,比如叙 述模式、会话分析、意识形态、主观性、访谈者和叙述者关系、口述历史中的历史表述 、历史学家与研究资料关系等等。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对于“会话叙事”关注焦点的转移,他认为不仅要研究“会话”背后隐藏着的意识形态,而且更要关注口述历史的公共表述(注:关于口述历史的公共表述,请参阅:Michael Frisch:A Shared Authority:Essays on the Craft and Meaning of Oral History and Public History,Albany,1990.)。本书中的文章撰写于20世纪70—80年代,修改于90年代初,作者对口述史学性质的分析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美国口述史学(乃至国际口述历史学界)的巨大转折,这一转折 主要体现在作者将口述历史理解为一种“会话叙事”,因而突破了长期以来将口述历史 作为一种档案实践的固有观念。正如作者指出的,“这是一本关于历史会话的书,我们 把它定义为会话叙事。它探讨了会话叙事的形成、理解和解释以及历史学家在口述历史 访谈中扮演的角色。口述历史的重要性不在于保存了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今天的我们 对于过去的理解与解释。”(注:Ronald J.Grele,Envelopes of Sound:The Art of Or al History,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xv.)

《交互式口述历史访谈》是一部关于口述历史访谈的跨学科文集,作者除了口述历史 学家之外,还有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女性主义研究者、语言学家和摄影师,他们主要 从各自实际访谈的经历出发来考察口述历史访谈的“交互式”(interactive)特征,正 如两位编者伊娃·M.麦克马汉(Eva M.McMahan)和克姆·雷西·罗格斯(Kim Lacy Roger s)在序言中所说的,本书旨在“揭开影响口述历史访谈的稠密的交互式过程”(注:Eva M.McMahan and Kim Lacy Rogers eds.,Interactive Oral History Interviewing,Pr eface,ix.)。

对于什么是“交互式访谈”,虽然各有主张,不过比较好的定义是朱迪斯·莫代尔(Ju dith Modell)和查理·布罗德斯基(Charlee Brodsky)的观点,他们认为,“交互式访 谈是指访谈者和受访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一种会话的、开放的或者是结构松散的模式, 其中会话中特别强调平等交换意见,平等交换意见是后续分析的重要方面。”(注:Eva M.McMahan and Kim Lacy Rogers eds.,Interactive Oral History Interviewing,p.142.)

全书正文总共8章,作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了口述历史访谈的复杂性和互动性。第一 章“口述历史访谈中的历史和历史语言:谁回答谁的问题和为什么?”,格雷尔提出了 访谈中的权力关系,把访谈描述为“争取解释权的舞台”。他主要从口述历史访谈中出现的记忆、意识、意义和意识形态等问题出发来考察访谈中访谈者和受访者之间的互动 关系,并试图寻找一条实现双方精诚合作的道路。第二章“重建历史:缩影的形象”, 卡皮波尔·E·克拉克(Culpepper E.Clark)分析了口述历史访谈中自我构建的过程,即 叙述者有可能故意操纵自己的回忆来重建他们期望的个人历史,以寻求自己存在的合理 性和认同感。第三章“创伤恢复:社会暴力的叙事构建”,罗格斯通过与20世纪60年代 非裔美国民权运动积极参与者的访谈的叙述结构的分析,阐明了叙述者如何将他们自己 受创伤的经历与民权运动中个人的发展与成就这一更大的背景协调的过程,即如何赋予 记忆以现实意义。第四章“口述历史访谈的社会心理学方面”,哈渥德·E.西波尔(How ard E.Sypher)、玛丽·李·休莫尔(Mary Lee Hummer)和雪莉·L.维廉姆斯(Sheryl L .)基于对一本相关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著作的评论,他们论述了有选择的、有组织的个人 记忆如何影响口述历史访谈。第五章“解释女性主观性的复杂性”,苏姆·E.蔡斯(Sus an.E.Chase)和科利恩·S.贝尔(Colleen S.Bell)借用女性主义理论,考察了女性主义 口述历史的特殊性。(注:女性主义口述历史(feminist oral history)是目前口述历史 学界和女性研究领域的一大热门。具体研究成果(理论和方法)参阅:Sherna Gluck and Daphne Patai,eds.,Women's Words:The Feminist Practice of Oral History,Routl edge:New York and London,1991.Sherna Gluck,“What's So Special About Women?W omen's Oral History”,Frontiers:A Journal of Women Studies,Vol.2,No.2,1977,p .3-17.Susan H.Armitage,“The Next Step”,Frontiers:A Journal of Women Studie s,Vol.7,No.1,1983,p.3-8.“Problems and Perplexities in Women's Oral History ”,Frontiers:A Journal of Women Studies,Vol.19,No.3,1998.屈雅君:《妇女口述 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评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1998年第4期;《口述史与妇 女历史研究:来自德国的经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1998年第4期;杨洁: 《妇女口述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鲍晓兰:《西方女 性主义口述史发展初探》,《浙江学刊》1996年第6期;游鉴明:《从事女性口述历史 的几个问题》,《口述历史研习营学员手册》,台北:中国近代史学会,1999年。游鉴 明:《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女性口述历史的虚与实》,《口述历史进阶研习营》,台 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六章“相互主观性和访谈”,阿兰·W.福特罗 尔(Allan W.Futrell)和查理·A.维拉德(Charles A.Willard)通过把“交际”定义为“ 社会自我和位置的创造和协调”仔细分析了“访谈的相互主观性”,而这种相互主观性来源于受访者和访谈者之间协调(negotiation)的结果。第七章“声音的暴动:交互式 口述历史访谈中的种族和族裔变量”,亚瑟·A.汉森(Arthur A.Hansen)考察了访谈中 的种族和族裔因素差异,正是如此,作者提醒访谈者应该切实注意跨文化交际中的诸多 差异。第八章《想象的侯姆斯台德:访谈中使用照片》(Homestead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著名钢铁城),莫代尔和布罗德斯基把交互式访谈看成是创造个人和公共记忆的手段, 主要分析了照片在访谈中的作用,并把它描述为访谈者和叙述者交际间的“第三种声音 ”。(注:Eva M.McMahan and Kim Lacy Rogers eds.,Interactive Oral History Int erviewing,Preface,vii-vii.)

事实上,这本书是继格雷尔的《声音外壳》之后对口述历史作为一种“会话叙事”和 “交互式过程”的又一有益探索,它融合了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老年医学、传播 学、女性主义、民族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考察了影响口述历史访谈的诸多因 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访谈者和受访者在访谈中各自扮演的角色。随着口述历史的跨 学科化,口述历史不再被认为是一种单纯的保存“过去的声音”的手段,而成为联系访 谈者和受访者、过去与现在并造成互动的桥梁。

《记录口述历史:社会科学家的实践指南》是一本主要针对那些执行深度访谈(in-dep th interviews)的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实践性指导手册。作者瓦莱里·莱雷·约(V alerie Raleigh Yow)是一位独立学者和精神治疗医师,多年来积极从事美国口述历史 协会的各种活动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担任口述历史评论(协会官方刊物)书评主编 。

《记录口述历史》是作者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此外,它还反映了作者对相关学科 理论和方法的关注,这从书中她对相关著作的分析可以看出。全书正文主要包括两部分 内容:一项口述历史项目的基本程序和口述历史的跨学科应用。(第一章是关于深度访 谈前言性论述:包括口述历史的历史、定义、特征以及深度访谈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在第二、三、四、五、九章中,作者以一项口述历史项目的基本程序为顺序分析了口述 历史访谈(准备、执行和结束访谈)、口述历史的整理和编辑(转录、校对、索引)、口述 历史的传播以及口述历史的法律和道德考量。(注:口述历史实践操作过程中经常涉及 到一些敏感和隐私的问题,如果不予以注意便可能引起一系列的法律和道德问题。美国 口述历史协会就颁布“口述历史协会的标准和原则”(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of t he Oral History Association)以规范口述史学的发展,其原则和标准值得参考和借鉴 。具体内容请访问:http://chnm.gmu.edu/rov/newguide.html。)作者在这部分借用了 相关学科的理论深刻地分析了影响口述历史访谈的诸多因素:种族、民族、年龄、族裔 、性别、社会地位、职业等等。第六到第八章,她考察了口述历史的跨学科应用,包括 社区研究、传记和家庭研究。(注:关于口述历史与社区研究,请参阅:Laurie Mercie r and Madeline Buckendorf,Using Oral History in Community History Projects,O ral History Association,1992.关于口述历史与传记,请参阅王明珂:《谁的历史: 自传、传记与口述历史的社会记忆本质》,《口述历史进阶研习营》,台北中研院近代 史研究所,2000年。关于口述历史与家庭研究,请参阅:Linda Shopes,“Using Oral History for a Family History project”,in David K.Dunaway and Willa K.Baum e ds.,Oral History:An Interdisciplinary Anthology,pp.231—240.)附录部分收录了 美国口述历史协会标准和原则、口述历史评估指南和相关表格(访谈指南、访谈索引、 访谈登记、访谈协议、法律授权书等等)范例。

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适合于阅读,作者以小专题的形式逐一分析并且在每章结束以最 简练的话总结这一章的主要内容,而且附录了详细的注释和相关的参考书目,这对于初 学者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正是这个特点,这本书在美国成为很多大学里与访谈有关的 课程的必读书目。(注:关于本书的其他评论,请参阅:The Journal of Oral History ,vol.23,no.2,Winter,1996.Brian Roberts,Biographical Research,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2.)

《从事口述史学》是一本关于口述史学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力作。(注:中文繁体版由 台北远流出版公司于1997年3月出版,题目翻译为《大家来做口述历史》,译者为台北 辅仁大学历史系王芝芝教授。本书将于2003年再版,大部分内容将保持不变,作者在新 版中主要增加两部分内容:数字革命(digital revolution)对口述史学的影响和过去几 年来这一领域的新的研究成果。)作者多纳德·A.里奇(Donald A.Ritchie)系美国参议 院历史办公室特约历史学家,曾任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主席,Twayne口述历史系列(Twayn e's Oral History Series)主编。

全书正文总共8章。第一章是关于口述史学的概述,作者在阐述什么是口述历史和回顾 口述史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回答了涉及口述历史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比如,口述历史 作为历史证据的可靠性、口述历史与公共历史学的关系、人类记忆的脆弱性以及访谈者 在访谈中的合适角色和态度。(注:公共历史学是历史学家展示历史学公共魅力的重要 舞台,目前在美国和加拿大颇受关注,具体内容请参阅杨祥银:《美国公共历史学综述 》,《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在接下去的第二、三、四、五、六章中,作者就 以下问题提出了参考性意见:如何设计一项口述历史计划、执行访谈、如何在研究和撰 述中使用口述历史、口述历史录影、口述历史保存。

第七章是本书的重点内容,即口述历史教学。口述历史不仅是收集史料、研究历史的 方法,它还是一种新的历史教育手段。目前历史学作为一种普及教育,学生对历史学的 兴趣在减弱。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历史教学究竟何去何从?从当前美国、英国的历史 教学实践来看,口述历史教学已经成为摆脱历史教学困境的一种有益尝试。诚如美国口 述历史教育家协会(Association of Oral History Educators)主席巴里兰曼(Barry La nman)所说:“口述历史也并非摆脱现代教育困惑的万能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很容易 适应它。但是那些曾经采用口述历史教学方式的教师,却对口述历史教学的优点有着热 烈的评价,认为它将是一种值得尝试和付出辛勤的方法。”(注:Barry Lanman,“The Use of Oral History in the Classroom”,The Oral History Review,Vol.17,No.1,1 989,pp.223—224.美国口述历史教育家协会宗旨:促进学生口述史学研究专业水平的提 高,促进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研究,奖励优秀学生口述历史项目,为下一代口 述历史学家的诞生做准备。官方网站:http://www.geocities.com/AOHELanman/。)从 美国口述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的流行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通过口述历史教学来实现的 。作者是一位口述历史教学权威,他在美国各地举办各种类型的研讨班。由于口述历史 教学在美国的中小学和大学以及研究所中都非常流行,因而作者以相当的篇幅解释了中 小学和大学口述史学教学的区别。而且,在具体论述时,作者详细地分析了教学过程中 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在学校开展口述历史项目如何获得资助,教学人员如何提高自己 ,如何设置大学口述史学课程等等。

第八章作者具体地论述了口述历史的特殊用途,即如何展现口述历史,作者分析了口 述史学在社区历史、家族历史、博物馆展览会、广播电台、舞台等方面的应用。

附录部分收录了美国口述历史协会标准和原则、口述历史评估指南(Oral History Eva luation Guidelines)、相关表格范例以及丰富的按照分类归纳好的参考书目,极具参 考价值。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在行文结构上,作者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本书针对当今口 述历史的实践及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并做以回答。这种问答并不是 简单的陈述而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更贴切些说,也就是一种口述历史访谈的方式 ,而此书就象一份经过整理的口述历史访谈抄本。在这个“访谈”中,作者承担受访者 的身份,而读者扮演的是访问者的角色,只不过读者的这些问题是由作者在实践操作过 程中总结出来的。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形式,充分地体现了作者对于口述史学把握的准 确性,也体现了其做学问的谦虚精神。因为,作者不想以审判官的口吻来告诉大家应该 怎样从事口述史学。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进行口述历史研究实践的方法不是唯一 的,有时非正统的方法也会十分奏效。原则和标准的设立自有它的道理,但每一准则都 有例外。口述历史学家欢迎创新和想象。本书致力于帮助访问者仔细思考他们现在所做 的事,然后弄清可能出现的结果,而不是使每个访问者千篇一律、墨守成规地去做”。 (注:Donald A.Ritchie,Doing Oral History,Introduction and Acknowledgements,

xiii.)

《从事口述史学》从1995年出版以来,一直是口述史学研究者的经典读本,中文繁体 版在台湾广受欢迎。美国著名口述历史学家施尔纳格鲁克(Sherna Gluck)曾给予很高的 评价,“它为当代口述历史研究人员提供了实践性建议和合理性解释。这本书几近口述 史学研究领域的百科全书。”(注:Sherna Gluck,“Doing Oral History(Review)”,T he History Teacher,vol.29,February,1996.)

《口述史学:跨学科文集》首版于1984年,它的问世是当时国际口述历史学界的一件 大事,因为它不仅探讨了口述历史的方法论,而且以很大的篇幅考察了口述历史的跨学 科应用和口述历史教学问题。以其内容全面性和跨学科性为特征,它是1984年之前出版 的口述史学论著中最为权威的(当然至今仍然是一本口述史学经典读本)。

主编之一大卫·K.达那维(David K.Dunaway)是电台制片人,系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英语 系教授,开设口述历史、传记、民俗学和媒体研究等课程,他以倡导口述历史与媒体的 交叉而闻名于口述历史学界。(注:关于口述历史和电台,请参阅:David K.Dunaway,“Radio and the Public Use of Oral History”,in David K.Dunaway and Willa K.Baum eds.,Oral History:An Interdisciplinary Anthology,pp.306—320.)另一主编 维拉·K.鲍姆(Willa K.Baum)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地方口述历史办公室主任, 她是美国口述历史协会的发起成员之一,以倡导口述历史与图书馆的联合闻名。(注: 地方口述历史办公室是美国著名的口述历史机构,创办于1954年。官方网站:http:

//www.lib.berkeley.edu/BANC/ROHO。Willa K.Baum的主要口述历史著作:Transcribing and Editing Oral History,Nashville: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1977;Oral History for the Local Historical Society,Nashville:America 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1987 and 1995.关于口述历史和图书馆 ,请参阅Willa K.Baum,“The Expanding Role of the Librarian in Oral History” ,in David K.Dunaway and Willa K.Baum eds.,Oral History:An Interdisciplinary Anthology,pp.321—340.)

正如编者所说,为了反映20世纪80—90年代口述史学的变化和出于篇幅的限制,在199 6年新版中增加了新的材料,也删除了一些相关论文。文集从6个部分减为5个部分,198 4年版的第五部分“口述历史与学校”和第六部分“口述历史与图书馆”被删除。而新 版的第五部分为“口述历史和地区研究”,达那维说增加这部分是为了扩大文集的国际 眼界,以促进口述史学的国际交流。(注:David K.Dunaway and Willa K.Baum eds.,O ral History:An Interdisciplinary Anthology,p.19.)为了这部分,主编专门邀请了 国际上著名的口述历史学家撰写有关他们国家和地区的口述史学开展情况。这些国家和 地区包括墨西哥和加勒比地区、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拉丁美洲。(注:自1979 年国际口述历史协会创建以来,活动中心一直在欧美地区。1998、2000、2002年国际口 述历史会议在巴西、土耳其和南非的召开,开始意味着口述史学的真正国际化,但是亚 洲、非洲、拉丁美洲口述史学的发展还面临很多挑战。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口述史学发 展的重镇,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口述史学开展情况为什么没有在此书得到体现 ?)新版的第一部分到第四部分的主题与第一版没有变化,只有个别论文的删除与增加, 其主题分别为“口述历史之门”、“解释和设计口述历史”、“口述史学应用:地方史 、族裔史、家庭史和妇女史”和“口述史学和相关学科:民俗学、人类学、媒体和图书 馆学”。

从题目可以看出,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为了展示口述历史的跨学科特征,这从第三和第 四部分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它们的篇幅占全书的40%左右。1996年再版时,达那维更 是强调了这一特征,在前言“口述历史的跨学科性”以相当的篇幅概括地分析了口述历 史的跨学应用(人类学、教育学、族裔研究、人种史学、美国研究、民俗学、老年医学 、法律研究、文学史、媒体研究、社会学、社区研究、妇女和社会性别研究),并且以 丰富的注释了回顾了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这篇序言是新版的精华。

遗憾的是,笔者觉得文集中论文的成文年代过于久远,它们大部分撰写于20世纪70年 代。(注:据笔者统计,在31篇论文中,60年代的占3篇,70年代占17篇,80年代占4篇 ,90年代占7篇(主要分布在第五部分)。)这倒不是说年代久远不好,而是因为到1996年 再版时,口述史学领域关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已经有很多成果,所以没有必要再重复1984 年版的大部分内容。(注:关于本书的其他评论,请参阅Paul Atkinson,“Oral Histor y:An Interdisciplinary Anthology(Review)”,Sociology,Vol.33,February,1999,p p.191—197.)

《口述史学读本》可谓英国版的《口述历史:跨学科文集》。(注:遗憾的是笔者还没 有拿到这本书,所以不能做出详细分析和评价,只是通过与两位主编的电子邮件交流和 其他渠道获得相关信息,在这里做一简单介绍。)主编罗伯特·波克斯(Roberts Perks) 系英国图书馆国家声音档案馆口述历史馆长、国家生活故事收藏部主任、英国口述历史 学会秘书长。另一主编阿利斯泰尔(Alistair Thomson)系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继续教育中 心讲师,教授口述历史和生活史课程,目前担任国际口述历史协会副主席。《口述史学 读本》是一本关于口述历史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关键著述的国际性文集,作者来自北美 、欧洲、澳大利亚、非洲和拉丁美洲。它分五个专题详细考察了口述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以及口述史学50年来的关键性争论:访谈方法的相关问题、道德争论和授权政治学(pol itics of empowerment)、记忆解释的分析策略以及档案和公共历史。本书在行文结构 上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一部分的开始都有主编的前言性论述,包括对每一篇论文的背景 介绍和简短评价,这为读者的阅读提供某种参考维度。

此书出版以来,广受好评,在英国是继保罗·汤普森(Paul Thompson)的《过去的声音 :口述历史》的又一口述史学佳作。汤普森称其为“未来口述史学学生的关键性资源” 。罗纳德·丁.格雷尔认为,“它是目前为止用英语撰写的最为全面和最有价值的口述 历史文集”。里奇的评价最为准确地反映了此书的特征,它是“国际性的、跨学科性的 和不可缺少的”。(注:Robert Perks and Alistair Thomson eds.,The Oral History Reader,cover page.)它不仅得到口述历史学界同行的认可,而且深受其他学科杂志( 比如Museums Journal,Family and Community History,Ageing and Society)的高度评 价,从此也足见此书的跨学科关怀。(注:关于它们的评论,详细参阅此书出版公司Rou tledge网站:http://www.routledge.co.uk,搜索作者或书名,便能找到。)

综上所述,对于上述7本口述史学读本的介绍,不在于说明哪本是最好的,因为各自有 其优势和特点。一般而言,《过去的声音》、《声音外壳》、《交互式口述历史访谈》 、《口述史学:跨学科文集》和《口述史学读本》侧重于口述史学理论的分析,它们比 较适合于那些对口述史学深层次理论感兴趣的读者。而《记录口述历史》和《从事口述 史学》主要侧重于口述史学实践操作,虽然也非常关注理论问题,它们比较适合于运用 口述历史进行访谈和收集资料的读者使用。

最后需要指出的,本文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组合书评,因为笔者并没有对书中的观 点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评价,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介绍,借此了解国际口述史学的历史、 现时发展及其主要关注点。正是基于此,笔者特意在注释中提供了丰富的相关信息,以 作参考。

标签:;  ;  

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几本英语口述史学书籍简介_口述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