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地平不同给药途径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论文_周臻臻,杜永良

(乳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山东威海 264500)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应用尼莫地平不同给药途径防治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间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途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9例患者采用静脉滴注尼莫地平的治疗方法,观察组49例患者则采用鞘内注射尼莫地平的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颅内血管痉挛发生率、再出血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鞘内注射尼莫地平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尼莫地平;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脑血管疾病,SAH的发生会引起脑动脉狭窄或迟发性收缩,从而导致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严重者常可激发脑梗死,临床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尼莫地平是一种可缓解、消除颅内血管平滑肌痉挛收缩功效的药物,临床应用多种给药途径,为了探讨一种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给药途径,以减轻患者的痛苦,现将我院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间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途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9例患者,男21例,女28例,年龄27~56岁,平均年龄(39.4±5.8)岁,病程1~24小时,平均病程(5.7±3.2)小时;对照组49例患者,男24例,女25例,年龄25~57岁,平均年龄(41.2±6.3)岁,病程1~24小时,平均病程(5.3±4.0)小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就诊后均给予常规治疗,通过服用降压药降低血压值,服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力,并静脉滴注止血抗纤溶药物,后均采用尼莫地平进行对症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滴注尼莫地平的方法,具体操作为:采用规格为2.0mg/支的尼莫地平冻干粉针剂,于5%葡萄糖注射液50ml中加入40mg,根据患者临床生命体征调节滴速。观察组采用鞘内注射途径,于患者蛛网膜下腔L3~4节段处进行穿刺,在穿刺孔中置入30~40mm的硬膜外导管,并进行固定,使用尼莫地平鞘内冲洗,后静脉滴注20ml尼莫地平注射剂。若患者出现症状反复,则重复上述治疗方法和给药途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取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1.4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再出血发生率以及死亡率;通过对比此项指标判定不同给药途径尼莫地平对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效果。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恶心呕吐、心率加快、头痛、低血压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4.08%,对照组为18.37%,观察组通过鞘内注射尼莫地平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再出血例数与死亡例数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49例患者发生头痛2例、恶心呕吐2例、心率增快1例、低血压1例,不良反应发生总例数为6例,发生率为12.24%。对照组49例患者发生头痛7例、恶心呕吐3例、心率增快5例、低血压5例,不良反应发生总例数为20例,发生率为40.82%。通过以上数据对比发现,观察组通过鞘内注射尼莫地平的方法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相关研究数据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概率高于50%[1],且该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非常高。临床常规治疗和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主要是通过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来实现,钙通道阻滞剂可以预防细胞外钙离子内流而导致钙离子超载。尼莫地平是第二代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以实现对细胞内Ca2+浓度的调节作用,从而对缓解并消除颅内血管平滑肌痉挛收缩的作用。另外,尼莫地平是一种脂溶性较高的药物,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对脑血管的作用强度比外周血管更加显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尽早应用尼莫地平可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有助于其早日康复。

尼莫地平的临床应用有多种途径,主要包括鞘内注射、静脉滴注以及脑池内灌注等方法。有临床实验研究表明,对兔进行鞘内注射使用偶氮蓝标记的尼莫地平后,发现尼莫地平在兔的脑脊液循环中充分扩散,直至整个蛛网膜下腔,同时覆盖了兔的整个中枢神经系统[2]。根据临床研究表明,尼莫地平的鞘内注射途径,局部药物浓度增高,在扩张颅内血管、促进脑血管畅通、缓解脑血管痉挛症状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3]。且与其他给药途径比较,鞘内注射尼莫地平可以更好的避免头痛、恶心呕吐、心率增快以及低血压的发生率。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通过进行鞘内注射尼莫地平药物后,促进了脑脊液扩散,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仅为4.0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3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再出血及死亡例数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低血压、心率增快、头痛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2.24%,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通过鞘内注射尼莫地平可使得颅内血管痉挛得到有效缓解,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尼莫地平鞘内注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效果十分显著,同时相较其他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好臣,周正山.尼莫地平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9):1673-1675.

[2]陈晓华,李代彪.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1):8.

[3]顾芳銮.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5):763-764.

论文作者:周臻臻,杜永良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5

标签:;  ;  ;  ;  ;  ;  ;  ;  

尼莫地平不同给药途径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论文_周臻臻,杜永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