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平地区孢子丝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病理分析论文_姜辉, 李丹

吉林省四平地区孢子丝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病理分析论文_姜辉, 李丹

姜辉 李丹 (吉林省四平中心医院 吉林四平 136000)

【中图分类号】R18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4-0027-01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所致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邻近淋巴系统的慢性炎症。常于皮肤轻微外伤后接触被病原菌污染的物质而发病。吉林省四平地区是孢子丝菌病的高发地区,笔者总结了吉林省四平地区孢子丝菌病的发病情况,同时对其组织病理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先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入选研究的 211 例病例为我院 2010—2013年间所就诊的门诊患者,患者。

经临床、真菌培养或病理确诊,同时多次复诊,有随访记录者。

2、211例患者根据性别、年龄、职业、家庭住址、发病时间、病程、发病部位、真菌培养情况、病理活检结果、药物治疗等方面进行分类并进行研究。

二、治疗药物及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已排除其他基础性疾病,且无对碘化钾、伊曲康唑及特比萘芬药物成分过敏史,同时分为5个药物组来确定药物疗效。

药物选择:

1、碘化钾 内服为首选药物。10%的碘化钾溶液,成人10 ml/次,每天 3 次口服,对碘化钾耐受性好则可增至每天 90ml。儿童剂量酌减,每次 1~5ml,每日3次。连续服用3-6个月。

2、伊曲康唑 200~400/d,连续服用 3~6个月。

3、特比萘芬 每天250~500/d,连续口服3~6个月。

4、碘化钾和特比萘芬的联合治疗:10%的碘化钾溶液,成人10 ml/次,每天3次口服,同时特比萘芬片每天250~500/d,连续口服3~6个月。

5、碘化钾和伊曲康唑的联合治疗:10%的碘化钾溶液,成人10 ml/次,每天3次口服,同时伊曲康唑200~400/d,连续服用3~6 个月。

三、结果

1、一般资料

1.1 性别与年龄

211例患者当中,男性68例,女性143例。其中患者发病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76岁,平均年龄42.8岁,其中0~10岁9例,11~20 岁15 例, 21~30岁31例, 31~40岁42例, 41~50岁43例, 51~60 岁39例, 60岁以上32例。

1.2 职业

机关干部2例,工人5例,职员3例,农民144例,学生57例。其中家庭妇女102例,儿童(12岁以下)42例。

1.3 发病季节

春季(2~4月)20例, 夏季(5~7月)21例, 秋季(8~10月)77例, 冬季(11~1月)93例。

1.4 就诊时间

2010年33例,2011年55例,2012年58例,2013年65例。

1.5 分布区域

211例患者来自吉林省及辽宁省,其中吉林省梨树县55例、伊通县22例、公主岭及周边43例、双辽及周边42例,辽宁昌图县及周边49例。

1.6组织病理及真菌培养:

真菌培养 本组211例患者均为组织病理活检,同时,切取标本做真菌培养,菌落于 26℃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为菌丝相生长,初为灰色、褐色至黑色湿润、光滑、酵母样菌落,很快菌落形成有皱褶,绒毛样菌落,经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

组织病理 本组211例患者组织病理活检中85例均见有典型典型三区病变,皮损中央为化脓区,周围由组织细胞、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的结核样结构,外层呈梅毒树胶肿样,为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PAS染色可见圆形、雪茄形孢子,未见星状体,其余病理可见混合细胞浸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7 诱发因素与病程

本组患者中 211 例中32例有明确外伤史(芦苇、玉米秸刺伤)。病程最短 2 个月,最长 4 年,多数患者病程在 3 个月到 1 年。

1.8 临床类型

固定型132例,其中儿童(<12岁)32例,淋巴管型79例,无皮肤播散型。

2、治疗结果

按照治疗方法中的分组,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于治疗7-10天皮损开始出现缩小;第5组患者用药后4-7d 皮损开始出现缩小,第5组炎症消退较其他组明显,治疗8周及12周后临床治愈率分别达到72%及82%,明显优于其他组。

四、讨论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所致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邻近淋巴系统的慢性炎症。常于皮肤轻微外伤后接触被病原菌污染的物质而发病,故皮损好发于暴露部位。偶可播散致全身而引起多系统损害。它分为皮肤淋巴管型,固定型,播散型等类型,在自然环境中,孢子丝菌分布广泛,国内关于孢子丝菌病流行的报道如金学洙、李福秋等[1]从陈旧腐烂玉米秸杆、芦苇、腐木及土壤中分离出孢子丝菌为国内首次报道,国外亦首次报道,结果证明,在吉林省,孢子丝菌不仅寄生于芦苇,而且也寄生于陈旧玉米秸、腐木及土壤中这直接解释了孢子丝菌病在我省高发的原因,掌握孢子丝菌在我省自然环境中的分布状态,对于孢子丝菌病的防治有重大意义。

吉林省四平地区是种植玉米的农业区,而农民对陈旧玉米秸等不能找到有效途径加以利用,秋冬季玉米收割后,环境中这种大量存在的玉米秸是孢子丝菌病的高发原因之一。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民及农村家务妇女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且女性患病率较高,以秋冬季为主。秋冬季玉米收割后大量留存玉米秸,农民及农村妇女经常进行家务劳作,在劳作过程中大量接触这些玉米秸导致皮肤外伤后引起此病,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玉米秸的再生利用,同时要针对农民进行大力宣传,在在劳作中尽量避免外伤,从源头上避免孢子丝菌病的发生。在本次调查中,孢子丝菌病发病率日益增高,这可能与粮食丰收,农民的自我健康意识加强有关。

本文报道的 211 例中有明确外伤史的患者有32例,发病率多见于暴露部位,说明孢子丝菌病可由于外伤引起,如皮肤被污染的柴草、朽木等划伤、刺伤等。这与吴绍熙等[2]报道的基本一致,临床实践表明,无外伤史或外伤史不明确的感染者仍占绝大多数,因此孢子丝菌病的感染途径可能是多方面的。尤其在报道中发现3个月的婴儿患面部孢子丝菌病,或许与蚊虫叮咬相关。所以,蚊虫叮咬也应列为另一重要的感染途径。韩淑清等[3]对于内蒙古科左后旗地区水灾前后孢子丝菌病发病情况的分析,亦证明蚊虫叮咬是引起本病的重要诱发因素, 此结论与本调查相符。在本次调查中,固定型发病率要高于淋巴管型,这可能与患者本人的免疫力有关。

对于孢子丝菌的药物治疗,国内所报告的病例主要是口服碘化钾治疗,在无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的前提下,碘化钾仍是治疗皮肤孢子丝菌病的首选药物。有报道称伊曲康唑治疗无效的病例用碘化钾治疗同样有效[4],这从本药物治疗分组中可以看到,联合治疗效果最佳,

因此本人认为,在吉林省碘化钾仍应列为首选基础用药,因为该药疗效确切,价格便宜,且多数人依从性好,同时辅助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药物进行治疗效果较确切。李鹤玉等[5]对孢子丝菌病的治疗调查分析中亦得到相同结论。

对于孢子丝菌病的诊断,目前真菌培养仍是金标准,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病理片中多表现为混合细胞肉芽肿或变现为三区病变,这往往需要同皮肤结核、梅毒等疾病相鉴别,因此医生需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真菌学培养来进行诊断,但是本病形态多变,表现复杂,尤其病程较长,有些患者有两种以上的表现,易与其他皮疹相混淆而导致误诊。因此我们临床医生要对怀疑病例常规进行真菌培养及病理检查,这有助于避免孢子丝菌病的误诊。

孢子丝菌病在吉林省是常见病,多发病,我们作为临床医生,有在临床实践中按照常规进行诊断和治疗,防止误诊漏诊的发生,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 金学洙,李福秋,朱明姬,王劲风等.从芦苇等植物及土壤中分离孢子丝菌的研究[J].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05).

[2] 吴绍熙,韩国柱. 150 例皮肤型孢子丝菌病临床分析. 中华皮肤科杂志,1984,17:40~43.

[3] 韩淑清,裴丽茹,刘月霞等. 孢子丝菌病 43 例临床分析.中国真菌学杂志,2006,1(5):267~269.

[4] Sterling JB, Heymann WR. Potassium iodide in dermatology: a 19th century drug for the 21st century-uses, pharmacology, adverse effects,and contraindications. J Am Acad dermatol, 2000, 43(3):691-697.

[5] 李鹤玉, 宋军, 张岩等. 黑龙江省肇东地区孢子丝菌病流行病学调查,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5,28(6):401-402.

论文作者:姜辉, 李丹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2

标签:;  ;  ;  ;  ;  ;  ;  ;  

吉林省四平地区孢子丝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病理分析论文_姜辉, 李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