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分享,一起建设,为旧的人做点什么_法定退休年龄论文

一起分享,一起建设,为旧的人做点什么_法定退休年龄论文

共享共建,老有所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有所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邬沧萍:今年是国际老人年。在国际老人年谈老有所为,目的是希望全社会提高对老年人价值和地位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们对老有所为的认识有些偏颇,也有许多误区,好像一讲老有所为就只讲老年人再就业。今天看来,这个“为”绝不仅仅限于再就业,更重要的是使全社会认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和老年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我先开个头,大家对这方面都有所研究,请各位谈谈自己的看法。

共融共建 以期共享

姜向群:联合国提出的“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的主题,其内涵在于,不以人的年龄作为划分社会等级和取得社会待遇的标准;社会中的各个年龄组,在参与社会发展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和机会上是完全平等的。作为社会的一员,老年人的尊严和地位得到应有的承认和保护。更为重要的是,不把老年人看作社会的弱者,单纯依靠他人救济和领取退休金的消费群体,而是有权利也有能力参与社会发展,在权利和地位上实现共享。

邬沧萍:这个主题的核心,是对老年人是社会财富的承认;奋斗目标,是贯彻联合国“老年人原则”,让老年人享受到各种权利,有独立自主参与的原则,有受到照顾的原则,有自我实现的原则,有享受尊严的原则,即独立自主,不受歧视和剥削。怎样看待老年人的价值,两代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国际老人年的意义在于要缩小这个差异,彼此共融、理解,相互支持。老有所为是以老有所养为前提的,但光养不敬还不够,敬如何体现?就是让老年人享有社会赋予的各种权利和机遇。

熊必俊:在本世纪即将结束时提出“共享”的问题,是因为一些地方确实存在歧视老年人现象,认为年老必衰,老年人是社会的累赘和负担。现在提出“共享”,一方面是让大家对赡养老年人有共识,他们有生存权;同时,作为老年人本身,他既有发展权,也应当参与社会的发展。到老龄化比重达到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时,光靠年轻人是不行的,老年人要自立,要争取参与社会的机会。我觉得,只有共享还不够,还应有共融和共建,发挥老年人的自身优势。老龄问题分两个方面,一是人道主义精神,尊重和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老有所养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赋予老年人发展权,把老有所为提高到发展权的层次上来认识。以往谈老有所为,大多谈的是经济方面,认为老年人收入太低,老有所为是不得不为,以为助养,以为促养,把老有所为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范围,这与我们一个时期的国情有关。老有所为既有生存权,也有发展权,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70岁以前的低龄老人,完全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加老年人参与社会机会的同时可以提高社会的储蓄额,共融共建的目的是达到共享,老有所为在可持续发展中已不仅仅是发展权问题,而是维持老年社会供养比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许启贤:人过了60岁,就步入了老年,这是自然规律。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人的平均寿命会越来越高。如何对待老年人,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这些年,我国对老年人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敬、老有所医”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作了大量工作,赢得了老年人、家属和社会的赞扬。但这还远远不够。老年人群体是一个难能可贵的社会群体,他们身上蕴藏着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科技教育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俗话说,“家有一老,胜过一宝”,“一个老人就是一座图书馆”,“一个老人就是一本大辞典”。因此,政府和社会应积极创造条件,使老年人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老有所为,运用丰富经验,把聪明才智、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自己圆满的人生价值。

在我国,老有所为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后汉书·马援传》中有“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曹操在诗中抒发豪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然,自古以来,发明家、创立新学派大多是青年人。所以我们要热爱青年,支持青年,为青年早日成才,早出成果创造条件。同样,自古以来,许多老年人老有所为。他们奋斗一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少人大器晚成,在科学、文化、艺术等许多领域硕果累累,大放异彩。“有志不在年高”,“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这些都是老年人在激励自己老有所为,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邬沧萍:自古老年有作为的大有人在。老年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历史贡献无人否认,但还要看到他们的现实贡献。现在70岁的老人,生物医学证明,健康状况比过去50岁的还好,出成果的年龄会相对延长,创新的可能性也比过去大。他们的阅历,知识丰富,理解力强,衰退的只是记忆力,这一点,完全可以靠现代化的手段来弥补。重要的是更新观念,为老年人发挥作用创造多方面的条件。

老有所为与可持续发展

徐 勤:提出“老有所为”的背景,是老龄化社会的出现。老年人口的增多,对社会经济发展究竟有什么影响?老有所为提出的意义,就是如何正确看待老年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最根本的出路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如何提高生产力,就要把老龄群体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在下个世纪到来之前,提出这样一个战略问题。以往谈老年问题,多是谈老有所养。的确,老年人是一个比较脆弱的群体,应该考虑他们的经济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并不是替代或挤掉老有所养。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老有所养的任务比较紧迫,经济保障毕竟是当前大多数老年人关注的第一位问题。老有所为的提出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有人会问:现在许多年轻人都下岗了,在这个背景下再提倡老有所为和老年人再就业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其实,老有所为的概念是广义的,是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主要内涵是把日益增多的老年群体的内在潜力发挥出来。

邬沧萍:有一种观点认为,老有所为一定是“为”国家大事。我认为,这个“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参与社区的活动。参与家庭的建设和服务,同样是一种奉献,一种“为”。

刘贵平:老人群体是一个差异很大的群体,常体现出它的异质性,所以老有所为也应体现在不同的方面。老年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有的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知识分子,十分热心于社区公益活动,自己出钱,不计报酬,生活充实,精神愉快。再比如老年互助,健康的帮助不健康的,低龄的帮助高龄的,这些都应当算作老有所为。另外,社会老龄化以后,老年人群体规模会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已经有1.25亿多人。他们有政治参与的需求,就应该拥有相应的政治权和发言权,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有参与多种团体的权利,有对自己的前途、福利发表看法的权利。从总体上讲,应针对不同层次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在国家现有的条件下尽量满足他们,这才是老有所为的真正含义。

姜向群:目前,我国在教育、用工、人事等制度上的代际矛盾越来越突出,而发达国家正在逐步解决这个矛盾。如何协调这个矛盾,既解决年轻人成长的需要,同时也考虑老年人价值的发挥,需认真研究。任何一个社会要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都必须经过新老代际之间的良好合作,代际之间的社会协作与继承,是以社会平等为前提的。只有在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中,每个社会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上一代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毫无保留地传播给下一代,社会发展的秩序才能达到有序化,效率达到最大化。如果只用退休制度把老年人隔离在社会之外,老年人的作用无法发挥,自尊心、尊严受到伤害,也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良性代际交替。现在一些年轻人认为自己年轻、效率高,应该多拿工资。但他们没有想到,这个物质基础是谁创造出来的,生产经验、技术是谁积累的?同时,老年人的精神文化价值,也需要社会重新认识。贡献大小,年龄不是唯一标准,以年龄划线的作法不够科学。从经济角度看,老年人身体会有些衰退,一些体力劳动不能参与;但从文化的价值上看,知识文化、精神文化、道德文化的价值,不仅不会随年龄的衰老而下降,反而会增长。老年人参与社会,实现价值的再创造,有利于老年人的地位改善及重建,也是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熊必俊:根本的问题是政策问题。年轻人并不认为老年人没用,但老的不走,年轻的就上不去;高级职称退出一个,才能上一个。这种连锁反应是政策造成的。一些企业遇到困难,先想到的就是甩包袱。老职工提前退休,可减轻企业负担,但这个包袱甩给了社会,直接加重了养老保险的负担。结果是寅吃卯粮,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规律。

刘贵平:现在媒体大多谈的是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什么“如何面对银发浪潮”,“下个世纪谁来养老”,而没有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老龄化问题。其实,西方的老龄化问题一百多年前就有了。1860年,法国的老龄化程度比我国目前高得多,但并没有阻碍法国经济的发展。随着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国家相继研究出一些办法来解决老龄化问题。我们也应从战略的高度来提高认识。老龄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积极稳妥的老年政策。

徐 勤:解决老有所为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不能光想着养老要投入,更应想办法去发挥老年人的作用,真正把这个群体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考虑适当延长退休年龄,这也是基于人口结构的考虑,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改变了传统三段年龄的划分。年少是被抚养阶段,中间年龄是生产阶段,老年又是被抚养阶段。现在老年这一段在延长,小的一段由于受教育时间延长也在延长,二十三四岁才参加工作,中间这一段相对减少,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比不断加重。所以,延长退休年龄,也是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中国人口多的特定条件,不可能马上施行。老有所为的提出,就是把老年群体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实质是发挥老年人的内在潜力。我们既要看到老年群体对社会提出的挑战,他们需要赡养;同时又要看到他们身上蕴藏的为社会服务的潜力。老有所为的提出,有一个社会进步的大背景,本身就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

大有可为的智力资源

熊必俊: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应当包括老年人才在内。我国目前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而人才资源却严重不足。那种以待业和下岗人员多为由不赞同开发老年人才资源的观点,把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混为一谈,把老年人和老年人才混为一谈。另外,整体人才还可分为老年人才和青年人才两大部分,二者的结合可以得到优势互补和承前启后的整合效应,彼此间不存在“抢饭碗”的矛盾。一般来说,解决人才不足有四个途径,一是在校培养,二是在职培训,三是启用退休老年人才,四是从国外引进人才。四者相比,以开发老年人才的成本最低,收效最快。据统计,1996年,我国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340多万人, 其中高级技术人员57万多人。他们中大多数是业务骨干,有的还是学科、技术带头人,仅高校科研单位,就有离退休正副教授、研究员7万人。自1995 年起,每年有1.2万人退休,到2000年达到13万人。在年龄结构上,69 岁以下的低龄老人约占80%,大多数身体健康,有继续工作的愿望。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在延长,老年人才能够工作的时间也在延长。家用电脑、通讯传真、互联网的运用,更为老年脑力劳动者才能的利用和开发增添了机会与可能。科教兴国的载体是什么?是人才。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让老的退小的替,不是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的办法。解决就业的最好出路是发展生产,要摆正老年人才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劳动力可以有年龄的限制,人才是不应有年龄限制的。

刘贵平:一方面,我国新生劳动力人才培养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一部分老年人力资源在浪费,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许多年轻人未受到完整的教育和正规的职业训练,就很早地进入就业群体。一部分很有素养的老年人,反而很早就离开了工作岗位。这是一对突出的矛盾,原因之一是教育投入不足。国民教育投入与国民收入的比值,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2.2%(1994年),美国5.3%(1990年),埃及4.9%(1990 年),印度3.9%(1990年)。 我国教育投入不仅大大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就是与埃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很低的。1993年,20~24岁高等学校入学率,中国4%,菲律宾26%,泰国19%,巴西12%, 澳大利亚42%,美国80%,加拿大102%。 如果中国的高校入学率提高到10%,每年可以增加大约70万人接受高等教育,4 年大学就相当于减少280万就业大军。这样,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就可以延缓退休。 如果把支付一部分人退休金的钱用于教育投入,大批年轻人就可以推迟就业,同时可以减少老年人才资源的浪费,形成良性循环。老年人问题,绝不是一个单纯满足消费和赡养需求,或者给年轻人让位这样一个简单的推理。如果和国民经济总体规划放在一起考虑,那么思路将会非常广阔,对合理开发利用老年人资源,也会产生积极的意义。国家在制定老年人政策,特别对不同背景老年人实行弹性较强的政策方面,有许多工作可做。

徐 勤:一般说来,人的生理机能到一定年龄以后会逐渐衰退。但是,生理、心理研究和人类实践证明,人的脑力劳动活动能力比体力劳动活动能力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衰退也慢得多。据老年心理学研究,人的智力分晶化智力和液化智力两种,两种智力的衰退年龄有所不同。晶化智力与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密切相关;液化智力与人的生理结构、神经系统功能密切联系。液化智力从40岁以后下降,60至70岁下降明显。晶化智力在中年期却有所增长,70~80岁以后才出现下降。人们普遍认为,35岁是一个转折点,过了这个年龄,体力劳动的效率就要下降,而脑力劳动能力五六十岁还能保持正常,许多知识分子到了七八十岁仍精力充沛,未出现明显衰退。老年知识分子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容易触类旁通,这是他们的优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应该不分年龄。从社会对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角度看,发挥老年知识分子的作用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邬沧萍:老年人的教育问题,可以用终身教育的办法来解决,兴办老年大学、普及老年人的远程教育势在必行。它不仅仅是为了更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老年人跟上时代,适应时代,贡献于时代。我们做事切不可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制定政策,要有战略眼光。

顺应需要 调整政策

姜向群:拓宽老年人参与社会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的政策,保证老年人参与社会和再就业的权利。目前这方面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也不健全,使很多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权利不能落实,再就业的愿望不能实现。加强具体的政策法规建设十分重要,要从政策上协调好年轻人就业和老年人再就业的关系,使老年人再就业的权利得到实现。二是由政府职能部门出面组织和协调,使老年人参与社会或再就业工作成为政府老龄工作的经常内容。老年人参与社会和再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应该把它简单地归结为老年人所在单位或某些部门的问题,光靠这些部门是解决不了老龄问题的,必须由政府出面组织协调,广开门路,拓宽渠道,才能见效。三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对老年人参与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参与社会是老年人的愿望和权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以为促养”对老年人经济地位的巩固与提高有直接意义;老年人运用知识、智力和通过精神活动,发挥自己的专长,教育年轻一代,获得他人的尊敬和良好的自我形象,对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有最直接的效应,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不但可以延长老年人对社会贡献的时间,也有利于解决社会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同时有利于协调代际之间的关系。

董之鹰:提倡老有所为,是从发展的角度解决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措施,意义深远。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具体表现为老年人劳动参与率的高低。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都直接和间接地受到社会政策的影响,其中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人口政策和优惠扶持政策等。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有关的政策法规应作相应的改变和调整。

调整政策,在一定范围内适时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法定退休年龄是劳动者享受退休金待遇的决定条件之一。作为强制性退休制度,它又是劳动者届时必须退休的一个刚性目标。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是50年代初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均预期寿命(40岁左右)确定的。在人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的今天,显然定得偏低,结果是使一大批具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过早被排除于劳动年龄人口之外,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现代文明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对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在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的情况下,适当延长退休年龄或制定弹性退休年龄制,是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缓解人口老龄化的一条重要措施。我国一些知识分子较集中的单位,已将女性高级知识分子的退休年龄由55岁延长到60岁;一些科研单位为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在自愿的基础上,将科研骨干的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与我国目前人均预期寿命(70岁)相适应。因此,按现行退休年龄60岁为下限,将上限定于64岁,将使以智力型为主的劳动力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我国人均预期寿命,预计2000 年为71.2 岁, 2050年接近80岁。如果我们从2000年起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用30年时间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4岁,与现在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上限一样,是完全可能的。

美国1967年通过了《禁止歧视老年人就业法》,我国也可以考虑制定类似政策。现在劳动就业方面受歧视的年龄越来越偏低。随着世界各国人口普遍老龄化的趋势,延长退休年龄的积极意义正在显现出来:降低国家对养老金的支付,节约的资金可以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老年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增加了国民产值,可以为年轻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老年劳动力和青年劳动力的社会功能不同,在劳动力资源整合中形成优势互补,有助于年轻人成长,并促进代际融洽,减轻年轻人的供养负担,使代际交换更为合理。

第三产业是最能吸收老年劳动者的产业,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是有效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措施。随着老年事业的发展,拓宽新的就业渠道,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开办老年学校,发展老年教育;创办老年新型社区,增设家居服务项目;建立老年康复医院,培养大批护理人员;发展多层次的老年服务设施,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多种需求。随着高龄化社会的到来,护理业在第三产业中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不仅需要一批中青年参加到为老年事业发展的行列里来,也需要老年人直接参加,增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保障的能力,更有效地利用包括老年人在内的人力资源。

根据我国国情,应调整消费群体与生产群体的比例。如果社会纯消费群体大于生产群体,即被抚养人口超过抚养人口,就会使社会负担过重,劳动力成本上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降。实际上,老年人口中,有相当多的人既是消费人口,又是生产人口,开发老年资源,将部分纯消费人口转为生产人口,会缓解人口老龄化社会被抚养人口比重增大的矛盾,减轻社会负担。

制定切实可行的老年教育政策。实施科教兴国,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应包括老年群体在内。通过办老年教育,使老年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变老年人口压力为动力。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老年人中从未受过教育或受过较少教育的低素质人口比重较大,必然影响老年人力资源的有效投入,发展占我国总人口近10%的老年人口的教育十分重要。另外,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实施终身教育可避免知识分子中出现科盲、半科盲的状况。总之,没有全方位的教育就没有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教育”,作为全球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奋斗目标之一,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认同。

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和再就业问题,作为缓解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措施之一,已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重视。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受社会政策的影响较大。社会保障标准的高低,多元性就业政策的实行,人口和教育政策,社会优惠扶持政策,都直接关系到老年人劳动参与率的高低。在制定政策时,既要考虑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又要考虑社会可持续发展,把握社会对整体人力资源的需求,使政策为消除负面效应,扩展正面效应服务。

邬沧萍:今天谈的问题涉及面广,层次高,也很切题。这些都是关系老年人的权益和发展,怎样享受公平、公正和尊严的问题。我们不是从人口老龄化这个灰溜溜的观点去谈,而是从积极的意义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老有所为和我们的国家以及国际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就业、教育、政策等方面如何创造条件,使老年人有机会、有能力报效社会,提出了有益的看法和建议。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老人发挥自身作用的全部价值,必须在消灭贫困的前提下才能解决。我们谈老有所为,也是以老有所养为前提的。否则,老有所为就难以实现。今后我们还可以就此问题继续探讨。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我想,我们有能力对付它。

谢谢大家!(王娅妹 整理)

标签:;  ;  ;  ;  ;  ;  

一起分享,一起建设,为旧的人做点什么_法定退休年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