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工业化把现代农业建设成为农业大省成为经济强省_农业论文

利用工业化把现代农业建设成为农业大省成为经济强省_农业论文

用产业化建设现代农业 变农业大省为经济强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农业论文,大省论文,强省论文,农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始了由温饱向小康、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性进程。体制转轨、结构再造、模式创新,使农业获得了巨大活力,步入了深刻变革、全面振兴的新阶段。放眼全球,西方工业式农业的弊端日益显露,我们既要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借鉴有益的发展管理方式,又要避免重复他们的缺陷和不足,必须从国情省情出发,抓住机遇,抓住农业发展带根本性、长期性、全局性的问题,及时调整和制定农业发展战略,使我国农业发展更快一些,能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表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是世纪之交农业经济发展的热点,是农业取得市场竞争主动,推进工农结合、城乡一体,再造发展优势,实现历史性进步的重要通道和必然选择。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是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方向

农业产业化,就是按产业化要求组织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其基本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的前提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点产品、主导产业,按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重组,形成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以达到产业区域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简单地讲,拳头产品(龙型企业、公司)+支柱产业(或基地)+一体化经营,就是农业产业化。用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其实质是对传统农业概念的更新和拓展,对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优化组合、合理利用。其目的是使农业走上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形成大产业,进入大流通,获得大效益。

(一)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保持农业的持续发展,增强农业后劲,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各国都在为此进行新的探索,在农业发展上进行广延拓展和深层渗透。具体表现:一是农业生产日益科技化。现代农业科技正迅速地向宏观和微观两个领域全面扩展,科技进步将逐步替代对传统资源投入的单纯依赖,日益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动因,在全面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形成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根本性改造。二是农业日益走向整体化、综合化。农业冲破封闭走向开放,城乡联姻走向大流通大市场;发挥多因子多学科的综合作用,致力于农业生态、技术、经济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进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的纵向开发,贸工农相结合以及农科教相结合,使农业向非农产业延伸,不断导出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优势。三是农产品商品化、国际化、高品位化。各国都要参与世界经济循环,全部农产品几乎都进入市场流通,由此带来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进行分配组合,带动农产品朝着多方位、多层次、高品位需求的方向发展,不仅要满足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日益注重精神生活上的丰富。这些都推动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发展农业必须面向市场需求,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多元化的立体农业,扩大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培植顶托一方的支柱产业,发展增值力强的加工业。产品要名特优,产业要高大新,产加销要一条龙。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取得合理的经济效益。

(二)农业产业化是解决我国农业深层矛盾的现实途径 改革开放16年来,我省和全国一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素质大大提高。粮棉油生产稳定发展,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1726万吨增加到1994年的2422万吨,增长40.3%,棉花由36.7万吨,增加到45万吨,增长22.6%,油料由23.7万吨,增加到137.8万吨,增长481.4%。多种经营迅速发展,肉类、水产品、水果年均递增率分别为9.7%、16.5%和12.6%,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9.17亿元增加到1656.12亿元,增加8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0.5元增加到1170元,增长10.6倍。但是,前进中也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突出矛盾,一是农产品需求旺盛与农业基础脆弱。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增长、消费需求和工业发展趋势看,农产品需求处在持续强劲阶段。农业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真正起到基础和支撑作用,必须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但面临的严峻形势是,这些年农业投入措施不够有力,实际水平下降,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更新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从“八五”前四年中央对湖北水利基本建设和以工代振投资情况看,总的趋势在逐年递减,1994年投资水平比1991年减少22.5%,减少最多的一年是1993年,比1991年减少27.5%,目前全省相当一部分大中型水库存在病险隐患,270座大中型水库中有49座防洪标准不够,设施老化。电力排灌泵站设备技术落后,使用效益衰减。二是发展农业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另一方面,农业在各业利益比较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公平合理地分享社会平均利润,由此导致农业劳力、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流失。三是保障供给与增加收入。在比较利益不平衡,市场环境差异大的情况下,农民发展非农产业和多种经营,增加收入的热情甚于粮棉生产,生产要素的分配与政府期望往往存在距离,保障粮棉等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难度比较大。四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增加劳动力就业。推进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在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窄,大量剩余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能加剧农村人口、土地、就业的矛盾。

这些矛盾,归根结底,是农业价值实现和积累能力问题,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组合配置问题,城乡、工农利益关系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业的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相协调,生产经营与市场流通相结合,分散个体生产经营与各环节一体化经营相联接,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从产品农业迈向市场农业,从单一农业迈向大农业、大经济,从城乡分割迈向城乡一体,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经济实力地位,能够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资源分配,合理分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果,取得社会平均利润。

(三)农业产业化是农村改革与发展迈向更高层次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农村改革和发展已经或正在经历三个大的阶段。80年代初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了农村生产关系的改善和生产力的解放。8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农村生产要素的重组和经济的全面活跃。正在进行的农村市场经济、市场农业建设,预示着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飞跃,将带来农业农村的深刻变化和全面振兴。但要看到,这个飞跃过程涉及到深层经济利益调整和各种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如何引导农民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使分散生产与大市场衔接起来?如何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市场经营的安全系数?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怎样才能既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大农业和二、三产业,又有效地保持农业的长盛不衰,使农业与非农产业并驾齐驱,获得新生和振兴?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多一些思路选择,多一些办法实招。除了从发展观念、动力机制和目标选择上进行重塑外,重要之点是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提高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户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流通增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自我积累发展能力;有利于推进工农结合、城乡一体,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建设步伐。一句话,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无论是对于农业农村体制转轨还是生产力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变革意义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已经具有相当的现实基础

对农业产业化问题,应该说湖北认识较早,动手较早,实际效果也是比较好的。从90年代初开始,省委、省政府直接组织在枣阳、安陆、罗田、京山等县市进行试点,各地也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组织。通过几年的努力,全省各类贸工农、产加销、经科教一体化经营有了较大发展,创造了一批名牌产品,培植了一批支柱产业,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技术较高的农业生产企业集团。特别可贵的是探索出了一批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产业或产品,形成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组织。龙头企业外连国内外市场,下连农户生产经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二是主导产业带动型。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传统产品入手,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经营。三是商品基地带动型。许多地方重视把开发资源与建设商品基地结合起来,开发一片山水,建成一个商品基地,培植一个拳头产品,兴办一个骨干企业,活跃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扩大了商品批量,销售批量、加工批量,推进了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和规模经营,深化和扩大了资源的开发利用,使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四是专业市场带动型。通过发展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区域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五是服务组织带动型,就是通过发展农科教一体化的服务经济实体和市场中介组织,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组成生产加工销售相连接的一体化农业企业集团,实现生产要素大跨度优化组合,增强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省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逐步形成气候,1994年,不少县市乡镇各类产业化组织经营总值占到当地总产值的一半左右,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领头作用,展示了农业产业化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为全面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开辟了道路,提供了良好基础。

(一)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联合经济优势和良性经济结构的形成 实行种养加、产供销一体经营,打破了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使生产要素在更大的范围内,按市场导向进行配置,扩大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舞台和空间,使得农业生产布局和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优化。凡是农业产业化工作抓得较好的地方,在生产转向、功能转换、结构转型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农民经济收入和农村整体经济实力都上升到新的水平,开始走上农业和非农业协调发展,良性循环及农业商品生产区域化、专业化轨道。

(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使家庭承包、双层经营的体制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家庭承包、双层经营是农村改革与发展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多年的实践证明,在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具有很强的体制优势。同时,随着农村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家庭经营小型分散,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大市场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一面明显起来。这是农民对市场诸多不适应性和目前发展市场农业诸多障碍因素的症结所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在继续发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制优势的同时,再造和培植农业、农村的组织优势。推行农业产业化能够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把乡村与城市有机结合起来,这对解决千家万户经营与千变万化市场的矛盾,稳定家庭经营与扩大经营规模的矛盾,都具有吹糠见米的作用。

(三)增进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了农业的自我积累能力和后劲 我们在考察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利益生成和利益比较中,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农业的社会效益往往大于直接的经济效益,其经济效益总量要通过生产和流通反映出来,很难取得社会平均利润,很难吸引和扩大生产要素的注入。实行农业产业化,使得农业生产延伸到二、三产业,把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业、商业贸易联系在一起,进行商品生产流通大循环,有效地挖掘了农产品的价值实现能力,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使农业农村直接分享农村工业化利益。据一些地方的分析测算,原料性农产品加工成成品性商品,可以成倍增值,烟叶新增价值可达10倍以上,水产品可达2-3倍,蚕茧可达3-5倍。

(四)加快了农业的科技进步,催化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生产经营模式和规模决定着农业应用科学技术的水平。分散小型的,生产、加工、销售分割的农户吸纳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十分有限,对区域种植、机械作业、生物工程以及水利化、电气化和化学化等现代农业科技的实施有很大的排斥性。实行农业产业化,可以克服这些不足。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既为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客观需要,又为农业大规模地应用科技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现实可能性。一些地方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引进资金、设备、技术,实行高科技投入,在品种改良和农副产品贮藏、运输、精加工等方面进行深度开发,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走上现代经营之路。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进程的工作思路

从总体上看,农业产业化在我省是一个开篇破题的大文章。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农村市场机制不断发育,农村经济活力越来越强,发展要求越来越高。从我省的实际情况看,当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观念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的大突破,要有思想观念的大突破,大突破才能带来大飞跃。农业产业化既是农业生产模式的革新,也是农业发展观念的除旧布新,根本之点在于打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和种养格局,着眼市场发展商品农业,着眼开发整个国土资源发展大农业,着眼产业优势互补发展农村大经济。这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观,要求树立五大观念、实现五大转变:在思想认识上,树立农业、农村经济事关全局的总体现,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农业基础,抓紧粮棉油基础产业,由速度、数量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型转变;在指导方针上,树立抓粮棉油和多种经营并举的大农业观,由注重抓农户向同时注重抓乡村集体经济发展转变;在组织方式上,树立抓区域规模发展、一体化经营的规模优势观,由分散经营向区域规模经营型转变;在经营管理上,树立强烈的管理效益观,由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向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在发展战略上,树立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勇于进取观,实现由温饱即安向小康目标转变。

(二)拓宽路子 一是走拳头产品、优势产业、区域经济之路。拳头产品是主导产业的立足点,主导产业是区域特色的标志。发展拳头产品、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和“板块经济”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使农业生产结构更安全,市场保障更有力,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此,要进一步巩固改造提高现有传统产业,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农业大省,湖北要特别注意提高粮棉油猪禽鱼的生产水平,变生产优势为经济优势,变农业大省为经济强省。二是走集约经营、专业经营、规模经营之路。要努力加大农业经营的科技含量,通过嫁接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农副产品及其制成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文优势,发展专业化生产,重点建设一批外连国内外大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龙头企业,实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抓一个龙头,带一个系列,培植一个主导产业,启动和支撑一方经济的发展。要在主导产业带动下,推行区域化连片种养,并和加工、流通有机结合。为此,要大力改造现有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一批“顶天立地”的骨干企业,引导资源集中、资产集中、资金技术集中,组建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发挥规模优势,取得规模效益。三是走加工转化、系列开发、延伸增值之路。产业化的本质就是一体化经营。实现方式主要是:围绕龙头企业,发展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围绕拳头产品,发展名特优农副产品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的一条龙经营模式;围绕科技服务,发展专业公司带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厂村直挂,城乡通开的模式。四是走家庭承包、基地辐射、企业管理之路。要通过建设商品基地,兴办绿色企业和提供系列化服务,把分散的家庭经营连接成现代化的大生产,并通过培植专业大户、种养加厂(场)、合作经济及各类公司经营形式,使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由自然经济色彩浓厚的农户,逐步演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农业企业,按企业化方法管理农业。

(三)搞活机制 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是一种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必须以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灵活高效的经济组织、经济形式和产权制度为载体。近几年各地实践表明,用股份合作经济改造承包经济,用股份合作制的形式组织资源开发和兴办企业,既能发挥股份制产权明晰、资产量化的优点,又能保留合作制劳动联合、集体互助的特点,使农户和集体的两个积极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是加快农业产业化、企业化步伐的强大动力和良性机制。为此,要把股份合作制引入山水资源开发,增强资源使用的竞争激励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把股份合作制引入基地建设,通过股份合作,把村组集体所有的生产要素聚集起来,形成综合生产能力和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基地的经营管理水平;把股份合作制引入一体化经营,通过入股参股,形成互利互惠,兴衰与共的经济实体,以便协调产加销、贸工农、农科教各方面关系,促进一体化经营的健康发展;股份合作制既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又符合现阶段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及农民觉悟程度,适应面比较广,无论是将目前的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企业,还是发展家庭农场,抑或发展包括不同经济成分、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各类企业,都可以走股份合作的路子。

(四)强化领导 农业农村经济的产业化是一项跨世纪的农业系统工程。推进这个工作,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采取“三抓”、“四下功夫”和“五个一”的领导工程措施。“三抓”就是抓科学规划,抓政策引导,抓典型引路。要立足于发展大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和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比例,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要在资金、物资、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优惠,调动各级各方面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农业产业化的试点力度,注意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推广。“四下功夫”即在发展主导产业上下功夫,在发展龙头企业上下功夫,在建设基地和经济实体上下功夫、在市场建设和集镇建设上下功夫。“五个一”即采用领导工程办法抓农业农村经济产业化,要开发一个产业,明确一个领导,依托一个单位,组织一支科技队伍,制定一套实施方法和制度,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前进。

标签:;  ;  ;  ;  ;  ;  ;  ;  ;  ;  ;  ;  

利用工业化把现代农业建设成为农业大省成为经济强省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