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_三次产业结构论文

最终需求结构变动怎样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变动论文,投入产出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模型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22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最终需求(也称最终使用)包括消费、资本形成(简称投资)和出口,最终需求结构是指消费、投资、出口分别占最终需求的比重。产业结构(即三次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最终需求是需求方,三次产业是供给方,最终需求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国“十一五”规划目标提出,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比2005年增加3个百分点。2005年第三产业的比重是40.1%,要实现5年增加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就要增加0.6个百分点。实际情况是,2006年和2007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0.0%和40.1%①。也就是说,经过两年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差不多没有改变,这与“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或者说要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有着相当大的难度。难在什么地方?实际上是难在最终需求结构的调整。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供给量通常大于需求量,故经济运行的均衡点主要由需求所决定。我国目前虽然仍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但计划调节的作用越来越小,市场调节的作用越来越大,90%以上的商品生产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所以,在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最终需求的结构决定了三次产业的结构。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逐渐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特别是2003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都超过了10%,如表1所示。不过,组成GDP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却有较大差别,第一产业最低,第二产业最高,第三产业略低于第二产业。由于三次产业的增长率不同,其结果就是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随之改变。2000~2007年,第一产业的比重从15.1%持续下降到11.1%,下降4.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从45.9%上升到48.5%,上升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从39.0%升至41.5%再下降为40.4%,上升1.4个百分点(见图1)。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与我国仍处于工业化时期有关。但不能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1 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

从表面上看,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来源于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不同。追根溯源,却是来源于同期最终需求结构的变化。2000~2007年,消费的比重从62.3%直线下降到49.0%,下降了12.7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的比重从35.3%基本上是直线上升再稍稍下降到42.2%,上升了6.9个百分点;净出口多年保持在略高于2%,到2007年上升为8.9%,上升了6.5个百分点。本文后面将进一步说明,资本形成中的投资品和净出口中的出口商品主要由第二产业各部门提供,正是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拉动了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消费品主要由第一、第三产业提供,当消费的增长速度较慢时,其拉动第一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就会慢些,这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根本原因。

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是供给方的结构调整,能否实现调整,就看产品供给是否符合需求,被需求所接受。要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关键是要提升第三产业产品(主要是服务业)的需求。如果第三产业的产品不断创新,引导新的消费热点,就可实现从供给方的主动调整。不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三次产业的结构,从根本上讲必须调整最终需求的结构。本文将通过定量分析最终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变动关系,以此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目标而调整最终需求的结构提供思路。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作用很不均衡。2002~2006年,消费拉动的增加值比重从51.0%逐年下降到41.4%,投资拉动的增加值比重稳定在30%左右,出口拉动的增加值比重则从20.0%逐年上升到28.0%。这表明,消费的拉动力越来越小,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投资和出口,尤其是出口,其拉动力越来越大,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拉动所致(沈利生,2009)。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可能遥不可及。在已有文献中,论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很多。例如,乔为国和潘必胜(2005)认为,在当前我国所有制结构下,合理投资率或储蓄率不应该超过32.4%,相应的,消费率不应低于67.6%。吉彩红等(2008)等基于投入产出特征定量分析我国农业、能源化工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四个产业部门的产业结构变化及产业协调程度,研究了各产业部门的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方向。李博和胡进(2008)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和比较分析等。在已有文献中,论及最终需求结构调整的文章也很多。例如,贺铿等(2006)认为,将我国投资率控制在30%~35%之间、消费率控制在60%~65%之间,在较长时间内GDP有可能保持8.5%左右的增速。经验数字表明,投资率高于35%,消费率低于60%和经济增长率超过10%,经济就不可能维持正常增长。李同宁(2008)经过与东亚的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经济高增长时期的投资率相比较,一认为中国的投资率过度上升,宏观投资效率在降低,金融风险在增加。中国应进一步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抑制投资率的过度上升。蔡跃洲和王玉霞(2010)认为,我国当前合意的投资率和消费率区间为40%~45%和55%~60%;当前投资消费结构明显失衡,实施经济刺激政策应兼顾优化投资消费结构。

然而,把两种结构调整放到一起来讨论的文章却鲜见。本文的贡献是把最终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定量探讨最终需求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并且强调指出,没有最终需求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是不可能的。

把最终需求与产业结构联系到一起的工具是投入产出模型,它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投入产出表包括三个象限:第Ⅰ象限是中间产品流量,反映了各部门(行业)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第Ⅱ象限是最终需求(最终产品),包括消费、投资、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是最终需求结构;第Ⅲ象限是增加值,反映了各部门(行业)的生产效果,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是产业结构。所以,一张投入产出表全面反映了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既包括了需求(第Ⅱ象限),又包括了供给(第Ⅲ象限),需求与供给之间通过第1象限的生产技术约束联系到一起。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分析的逻辑是,最终需求(最终产品)拉动了各部门的总产出,进而拉动各部门产生相应的增加值。当最终需求的各组成部分发生变动时,就引起各部门总产出、进而是增加值发生相应变动,三次产业结构跟着变动。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弄清楚最终需求结构变动与三次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定量关系。

一、最终产品与产业增加值的对应关系

投入产出模型把最终产品与部门生产联系起来,其基本计算公式是:

式(1)中的X是总产出;A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Y是最终产品;M是进口。此处的矩阵A是利用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所谓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就是在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中不区分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一个流量中同时包含有两种产品而出现了“竞争”。这种竞争型表的投入产出模型不能直接用于分析和测算,因为在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使用)中都有进口产品。当进口产品中有一部分直接作为最终产品时,因其未进入生产过程,故不会拉动产生增加值。必须先把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拆分开来,成为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如表2所示。表2中带上角d的表示国内产品,带上角m的表示进口产品,小写字母表示流量,大写字母表示合计。

下面根据表2中的相应符号推导国内最终产品Y[d][,i]与部门增加值V[,j]之间的关系。写出行平衡式:

二、2007年国内最终产品拉动三次产业计算结果与分析

1.2007年三次产业提供的最终产品分析

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可计算得到当年全部最终产品中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其他所占份额(比重),如表3所示。分别为消费49.5%、资本形成41.7%、净出口8.1%、其他0.7%。把各次产业提供的最终产品分别汇总,可得在消费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品分别占8.7%、30.0%、61.3%,可见消费中主要是第三产业产品。在资本形成(投资)中,三次产业的产品分别占1.8%、91.6%、6.5%,可见投资品几乎全是第二产业产品。在净出口中,三次产业产品分别占-7.7%、73.2%、34.6%,可见出口减去进口后,剩下的绝大部分产品是第二产业产品。

需要说明的是,用出口减去进口得到的差额是净出口,它并不表明进口产品就不能用作消费品和投资品。事实上,在消费和资本形成中都包含有进口产品,不过这里没有把它们分离开来而已。表3同时列出了出口和进口中的三次产业产品的比重:在出口中分别为0.7%、85.4%、13.9%,在进口中分别为3.1%、89.0%、7.9%。可见,无论是出口产品还是进口产品,绝大部分都是第二产业的产品。

2.各部门每单位最终产品拉动三次产业的增加值

利用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首先把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中的进口品分离出来,得到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②,然后利用前面的公式(9)或(10)可计算得到各部门每单位最终产品分别拉动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如表4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公式(10)中V[(1)(2)(3)]是3行42列的矩阵,表4所列出的数值是该矩阵的转置矩阵。图2以累积直方图的形式给出各部门每单位最终产品拉动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直观图示。

粗略地分析一下各部门每单位最终产品拉动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情况,大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某一部门的最终产品主要拉动了本部门的增加值,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某次产业的最终产品主要拉动了本次产业的增加值。具体来说就是,第1部门(农业)的最终产品主要拉动了第一产业的增加值;第2~26部门(都是第二产业的部门)的最终产品主要拉动了第二产业的增加值;第27~42部门(都是第三产业的部门)的最终产品主要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增加值。马上可以联想到,要想得到更多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就应让第三产业提供更多的最终产品。

根据2007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可汇总得到三次产业提供的国内最终产品,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由国内提供的消费、资本形成、出口占国内最终产品的比重为38.8%、31.8%、28.9%③。分别考察三次产业提供的各类最终产品: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提供的国内消费品比重分别为8.6%、29.2%、62.2%,消费品主要由第三产业提供;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提供的国内投资品比重分别为1.9%、91.3%、6.9%,投资品几乎全由第二产业提供;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提供的国内产品出口比重分别为0.7%、85.4%、13.9%,出口品主要由第二产业提供。总的来说,三次产业提供的国内最终产品占全部最终产品的比重分别为5.0%、64.2%、30.8%,可见第二产业提供的最终产品占了大头。

在最终产品中,消费占的份额最大,消费中第三产业提供的产品比重又是最大。显然,只要加大消费在最终产品中的比重,就能拉动第三产业更多的增加值。

3.2007年国内最终产品拉动三次产业的增加值

表6列出了2007年国内最终产品(消费、资本形成、出口、其他)拉动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由表6可知,四者拉动的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1.8%、31.1%、26.3%、0.8%。表6同时列出了由国内最终产品拉动的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即三次产业结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10.8%、50.6%、38.7%。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以生产法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与利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有所不同,见本文后面的表11。

表6的拉动系数,是各类1单位国内最终产品拉动的增加值,具体来说,1单位国内消费品、资本形成品、出口品拉动的增加值分别为0.8685、0.7903、0.7312。这三个数值反映了三类国内最终产品中包含的新创造价值,数值越大,说明其中包含的新创造价值越大,相对应的就是其中包含的进口产品的转移价值越小。

根据表5和表6的计算结果可以进一步计算1单位国内各类最终产品分别拉动三次产业的增加值,计算结果列于表7中。例如,1元国内消费品可拉动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0.134元、0.261元、0.474元。这三部分的比重分别为15.4%、30.0%、54.6%。可见,消费品主要拉动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而投资品、出口品主要拉动第二产业的增加值,1单位投资品(或出口品)拉动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其拉动的全部增加值比重为69.4%(或64.6%)。

这个结果告诉我们,要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必须努力加大消费在最终产品中的比重。为此必须要让消费的增长速度快于投资和出口的增长速度,舍此别无他法。

三、改变国内最终需求比例的情景模拟分析

下面通过情景模拟来进一步分析最终需求结构如何影响产业结构。通过改变国内最终需求中消费、资本形成、出口的比重,利用式(11)、式(12)、式(13)计算各类国内最终产品拉动的三次产业增加值,进而得到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这里让各部门国内最终产品的总计保持不变,只改变消费、资本形成、出口之间的比例,一共做三个情景模拟④。

情景一:消费的比重增加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出口的比重各减少2个百分点。

情景二:资本形成的比重增加4个百分点,消费、出口的比重各减少2个百分点。

情景三:出口的比重增加4个百分点,消费、资本形成的比重各减少2个百分点。

考虑到第一产业(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故不对农业的最终产品作变动。只改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各部门国内最终产品的结构。

三个情景模拟中的国内最终产品设定情况列于表8。表8中的基准方案直接来自2007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

表9列出了加上进口产品以后基准方案和情景模拟方案的最终需求结构(各部门进口产品不变),表9可以与表1中历年的最终需求结构作比较。由表9数字可知,情景一相当于消费的比重从基准方案的49.5%上升到54.5%,上升了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资本形成和净出口的比重分别下降了2.5个百分点。同理可知情景二和情景三的最终需求变动。

表10列出了基准方案和情景模拟方案拉动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以及不同情景模拟方案下得到的产业结构。

对情景模拟方案结果作一简要分析。

由情景一模拟结果可知,当国内最终产品中的消费比重上升4个百分点,消费拉动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也跟着上升了4个百分点,其对GDP的贡献从基准方案的41.8%上升到45.8%。与此同时,资本形成和出口的比重分别下降2个百分点,它们拉动的增加值也同时下降,对GDP的贡献分别下降2个百分点。如此看来,最终产品的结构变动对GDP的总量似乎没有多大影响(从合计数来看,从26.6044万亿元增加到26.7429万亿元,增加了0.52%)。但是,当考察最终产品结构变动对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影响时,结论就大不一样了。从表10的合计列中可以得到,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分别变动了555.4亿元、-3204.3亿元、4034.1亿元,由此使得三次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从10.8%上升到10.9%,上升了0.2个百分点(四舍五入),第二产业的比重从50.6%下降到49.1%,下降了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从38.7%上升到40.0%,上升了1.3个百分点。这就表明,消费比重上升、资本形成和出口比重下降的结果是使一产业比重微升,二产业比重下降,三产业比重上升。

同样分析情景二模拟结果,当国内最终产品中的资本形成比重上升4个百分点时,其拉动GDP的贡献从31.1%上升到35.1%,上升了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消费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消费拉动GDP的贡献从基准方案的41.8%下降为39.6%,下降2.2个百分点;出口的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其对GDP的贡献从26.3%下降到24.5%,下降1.8个百分点。情景模拟方案二的最终产品结构变动对GDP总量的影响很小(从26.6044万亿元下降到26.5925万亿元,下降0.04%)。考察情景模拟方案二最终产品结构变动对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影响,从表10的合计列中可以得到,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分别变动了:-550.4亿元、2411.8亿元、-1980亿元,由此使得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从10.8%下降到10.6%,下降了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从50.6%上升到51.5%,上升了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从38.7%下降到37.9%,下降了0.7个百分点(四舍五入)。这就表明,资本形成比重上升、消费和出口比重下降的结果是使第一产业比重微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同样可以分析情景三模拟结果。

四、结论和启示

最终需求(消费、投资、出口)的结构与三次产业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最终需求的结构是形成产业结构的直接因素,最终需求结构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动。2002年以来,国内最终产品中消费比重的持续下降、出口比重的持续上升,是造成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不升反降的直接原因。目前,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消费比重下降、出口比重上升的趋势在继续,亟须尽快扭转此趋势。

为了调整三次产业的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必须从调整最终需求的结构入手,即加大消费在最终需求中的比重,降低投资、出口在最终需求中的比重。为此必须在扩大内需中的消费上多下工夫。唯有使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才能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恶化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影响到了我国的出口,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危机。但危机也有可能会成为转机,迫使我们把发展经济的眼光转向国内,用加速国内消费的增长来弥补出口增长的下降,从而使经济发展立足于国内市场,并相应引发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

注释:

① 参见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5月,第21页。此处统计数字与《中国统计年鉴2007》略有不同。

② 把2002年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拆分成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过程,可参见沈利生:《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评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

③ 对比表3中消费和资本形成的比重49.5%、41.7%,由于其中含有进口的成分,故比重较大。

④ 确定三项最终需求比例的改变量时,主要考虑了消费比例的增加量。2000年我国消费的比例为62%,2007年下一降到50%。在情景一中,把消费的比例增加4个百分点应在合理范围内,相应把资本形成、出口各减少2个百分点。情景二、情景三用于对比。

标签:;  ;  ;  ;  ;  ;  ;  ;  ;  ;  ;  ;  

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_三次产业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