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蒌通脉方治疗2论文_郑海霞 李明波

郑海霞 李明波(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 644000)

【摘要】 目的:观察芎蒌通脉方治疗2型糖尿病痰瘀症早期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方剂芎蒌通脉方,分两次服,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芎蒌通脉方治疗2型糖尿病痰瘀症患者早期肾病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可能对糖尿病血管损伤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糖尿病早期肾病;痰瘀证;芎蒌通脉方;尿微量白蛋白【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4-042-022014.1-2014.12

我科采用芎蒌通脉方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病例选择标准1.1 诊断标准同期我院住院部糖尿病肾病患者,符合WHO1999[1]年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建议采用关于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符合Mogensen提出的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2],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参照199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消渴病(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参考标准》[注]中(附)消渴病辩证诊断参考标准。

1.2 一般资料治疗组31例,男15例,女16例,年龄(6 6 .4 2 ± 1 0 . 8 3 )岁,病程(9.29±7.15)年,对照组29例,男15例,女14例,年龄(62.54±12.45)岁,病程(9.45±7.23)年,治疗前两组病例性别构成、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及两组病例治疗前血糖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治疗前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比较(HbA1C )( ±s )或 M(IQR)

注:正态分布数据资料以( ±s )即(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资料以 M(IQR)即 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

2 治疗方法在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的基础上,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降糖治疗,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合并高血压者用ACEI和ARB类降压药,使血压尽量控制接近正常水平,合并高血脂者,予降脂治疗。

治疗组加用中药方剂芎蒌通脉方,具体药物如下:川芎、瓜蒌等,每日一剂,水煎服分2次饭后服,一次约150ml,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周。在不影响实验药物疗效的前提下,对并发症和伴发疾病,两组均给予适当的对症处理。

3 疗效观察3.1 疗效评价(1)西医:显效: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减少50%或恢复正常。有效: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减少30%,但不足50%。无效: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者。

(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关于糖尿病的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①临床痊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

②显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③有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④无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3.2 治疗结果,见表2、3表2 两组疗效比较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3.3 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数据以±s表示,偏态分布数据以M(IQR)表示;4 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5 讨论糖尿病肾病在祖国医学中,归于“消渴病、肾消病”,多属于“消渴病”继发的“尿浊”、“肾劳”、“水肿”、“关格”等范畴,是消禅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导师衡先培博士长期从事消渴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

他认为:消渴作为颇具特色的气血津液疾病,在其病理过程中生痰生瘀几乎是疾病进展的常态,随着痰与瘀作为病理产物逐渐产生,同时也作为致病因素导致或加重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痰与瘀在糖尿病进程中的这种特殊角色,决定了其具有进展性、普遍性和病程相关性(病程越长越常见)的特点。痰因瘀结而更牢,瘀因痰粘而难化。痰瘀互结是消渴致血脉病变的基本病机。这时如只化瘀则痰邪不散,瘀亦难去;如只散痰则瘀结不化,痰亦难消。因此,治当活血化瘀与消痰并举,使痰散瘀易消,瘀化痰易散,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6]。本方以痰瘀同治为立方法则,组方药物包括川芎、瓜蒌等活血化瘀、化痰祛浊两类中药。我们所用的芎蒌通脉方包含的药物均为常用中药,在多年临床运用过程中,未发现与其相关的毒、副作用和其它不良影响。芎蒌通脉方治疗2型糖尿病痰瘀症患者早期肾病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可能对糖尿病血管损伤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26.[2] 朱稽腱.现代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129.321-322.[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4] 衡先培,杨柳清,陈霞,等.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治疗九法[J].光明中医,2005,20(6):32-34.[5] 衡先培.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辨证论治[M].人民卫生出版,2006:46-64.[6] 衡先培,洪振丰,陈可冀,等.复方丹瓜方对培养ECV304增殖及形态影响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9):844-846.

论文作者:郑海霞 李明波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7月第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30

标签:;  ;  ;  ;  ;  ;  ;  ;  

芎蒌通脉方治疗2论文_郑海霞 李明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