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学入学考试语文试题“红黑名单”_山西中考论文

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红黑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语文试题论文,红黑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红榜”】

考查具体语境中灵活应用语言的能力

●山西卷第12~18题

12.下面的名言警句,有几则也包含了题目中“帮助”的意思,它们是:(选项略)

13.根据示例,概括绅士的优良品质。(示例略)

14.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几句连贯的话,具体表现绅士寻找走失的儿子时的焦急。

15.从布局谋篇上看,如果在第①段结尾加上“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16.第⑥段中“第一次”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但这一次,是你的父亲救了你”?

17.阅读全文后,请用“假如……就……”这种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形式,写两句话,表达你对第⑦段中“对人类历史发生如此重大的影响”的理解。

18.阅读助读资料,完成这张读书卡片。

点评:这道题的阅读材料是《一次帮助,改变两个人命运》,因为篇幅原因,此处省略。这道题的亮点很多,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点是对于阅读基本能力的考查比较准确。第12题将名言警句与题目含义的理解放在一起考查;第13题考查的是概括能力;第15题考查了章法技巧,当然也含有鉴赏能力的考查;第16题考查具体指代的含义。上述四道题考查目标要素明确,抓住了最核心的项目,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较好的效度。

第二点是第14题和第17题都注重了读写能力考查的有效整合。阅读中的书面表达有时候是阅读的一个手段和工具,也就是说,写是为了更明确有效的读。第14题要求考生把设身处地的思考融入阅读过程中来,考查学生主动积极地体验阅读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理解表达能力。第17题引导考生以一种理性思考的方式拓展文本的意义世界,这就为考生理解文本提供了一个思维框架。

第三点体现在本题对于阅读活动和阅读习惯的考查上。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可以考查学生摘要写作的能力,另外这则关于丘吉尔的【助读资料】,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一种重要的文本张力,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帮助”的伟大的激励力量。

试题层次明晰,考查梯度明显,指向性明确,而且蕴含科学的阅读观,有利于引导学生与文本建立复杂多样的对话关系,这是能真正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的。

关注非连续文本阅读技能的考查,具有积极导向作用

●河北卷第6题

6.阅读下面的图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1)从图表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你最喜欢从哪个途径获取科技信息?请说出理由。

点评: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技能是社会生活中特别需要的,而目前语文教育在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指导上并不理想。从教材的选文到实际教学,都可以看出这方面技能训练的不足。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上海参加PISA测试,带来的相关讨论很多,其中一点就涉及阅读材料的类型,还有就是关于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关注、指导。该题(1)是直接检测学生读图表的能力,试题(2)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获取科技信息的途径。这两题恰恰回应了以上两点,从教学导向上来说,这道题的积极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读写合一,学用一体,全方位考查阅读能力

●安徽卷第4题

4.某小组暑期开展以“书信沟通你我他”为主题的活动。下面是这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李松同学缺乏人生理想,没有学习热情,总觉得能拿到初中毕业证书就行了,小组同学想写一封信规劝他。你认为下面名言警句中哪三则可以作为规劝的材料?

①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③志当存高远。④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胜利实现。(乔万尼奥罗)⑤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陀思妥耶夫斯基)

可以用来规劝李松同学的三则名言警句是________。(只填序号)

(2)刘老师8月5日上午给小组同学作“书信与人际交往”专题讲座,而张强同学正随父母在外旅游,他给好友王刚发了一条手机短信:“我跟爸爸妈妈在北京旅游,赶不回去听讲座了,请代我向刘老师请假。”假如你是王刚,请写一张请假条,代张强向刘老师请假。

(3)组内某同学给在外工作的父母写信时,谈到了读书对自己写作的影响。下面是信的部分内容,请你读后完成①~③题。

①画线句[A]中,“________”一词使用不当,可以改成“________”。

②画线句[B]有语病,可修改为:________。(不得改变原意)

③在文末横线处补写一句话,表达出写作对读书的影响。

点评:在母语教育上向来存在着两种语言观的对立:一是将语言看作是一种客观的、规则化的符号系统;一是将语言看作是某种具体社会语境中的灵活应用。前者体现的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语言观,后者体现的是功能主义的语言观。或者这样说,语文教育正在经历着由形式主义语言观向功能主义语言观的转向。上面这道考题的优点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应用语言写的能力,而不是考某种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则。语言知识和规则的考查应以语境语用为目的。

题目中“书信沟通你我他”的主题活动就是一个具体的语境。在这个语境中命题,根本取向就是语用学,是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第(1)题考查“规劝信”中语言材料或者论证材料的选择,摆脱了一般命题对于语言材料的死记硬背,走向了语用能力考查,命题思路是正确的,也是巧妙的。第(2)题命制更加巧妙。这是一个常见的语言任务,更能考查出一个学生的语言转化的灵活应用能力。从形式上,它不仅要求将一份“短信”转化成一份“请假条”,其中还涉及人称、语体、书信的格式以及比较复杂的语气等的转换。第(3)题中又有三个小题分别考查了词法、句法和文法。

整体上看,所有的考查都是以能力立意,以语用能力考查为核心,而且都是综合考查。

积累不仅仅是为了积累,更是为了运用

●湖北荆门卷第16题

江山多胜迹,风骚贯古今。下面是围绕主题搜集的经典诗文,请你补充完整。

点评:古诗文积累的考查形式大多单一,湖北荆门的这道题,在形式上有所创新。统整在一个话题里,有古为今用的示范,隐含的匠心是:所有的积累可以活起来,可以也应该活在当下的语言里。全题共5分,八处答对一处即得1分,给学生更大的空间。

湖北荆州也考了这道题,放在“综合性学习”中,不失为另一种考查方式。不过,荆州卷的“综合性学习”设了16分,其中8分就是这道补充经典诗文题,另有:为新闻一拟写一个标题(2分),针对三则新闻事实补充宣传标语(2分),准备一个60字左右的街头宣传活动的开场白(4分)。结果,阅读量多,思维量大,考查能力层级多,不够干净简约。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试题具有综合性

●福建厦门卷第5题

探究性学习

风筝(亦称“鸢”),浸染古典诗意,装扮现代天空。为筹办新一届厦门国际风筝节,主办单位拟组织“鹭岛竞飞鸢”宣传活动,同学们准备以志愿者身份积极参与……

(1)拟写“鸢节欢迎辞”

根据上面材料(材料略)和你的生活感悟,探究一下:放风筝时,除了风筝,还放飞了什么?请将你探究的结果写在下面横线上,帮刘悦把“鸢节欢迎辞”拟写完整:

来吧,来吧,相约鹭岛鸢节,相约在金色的阳光下,相约在温暖的情谊里。

来吧,来吧,放飞五彩风筝,放飞________,放飞________。

心相约,心相约,相约鹭岛鸢节,不论咫尺天涯。

(2)为“鹭岛鸢联”配画

擅长书法的林枫手书了一副鹭岛鸢联。班长提议,为这副对联配上图画,使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请你展开想象,将对联所体现的画面生动地描绘出来。

(3)宣传“鹭岛鸢节”特色

主办单位印了数百份风筝节活动安排表,要求志愿者分发时结合安排表的内容向游客简介鸢节特色。请细读下表(表略),简要说明新一届风筝节将体现哪些特色?(至少说明三点)

点评:“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教学实施的难点。可喜的是,2011年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对这一模块都有所追求,一如既往,保持强烈的探索意识。2011年厦门卷在“综合性学习”考查方面颇有特色。

首先,所考内容与课标要求一致。试题贴近当地生活,贴近学生体验,必然给学生强烈的导向:关注生活,关注内心体验。这样的试题,也必将引领师生在平时教学中注意落实课标的相关要求。

其次,试题体现了综合性。在“学生可能参与的活动环境”中综合考查读(读懂材料、提炼信息)、说(致欢迎辞、简介特色)、写(描述画面)的能力。特别是简介特色活动,综合考查了阅读、提取、分析、综合、表达的能力。

再次,这道题的三道小题都指向“语言运用能力”考查。欢迎辞需要注意场合、身份等因素,得体是其最高要求;“放飞________,放飞________”,答案开放,但又有约束,一是必须“根据上面材料”,二是两处致辞应当字数一致,形成整齐美,才能与上一段的文字相匹配;用文字为“鹭岛鸢联”配画,简介特色,指向用文字表达自己想象、思考分析的结果。如果倒过来告诉风筝节特色,要求设计活动,那更重于考查设计能力,或者说指向的是“活动”而不是“语言”。

最后,试题有较好的统一性,利于考生连贯思考。一个主题统领多个小活动,是平时教学中可能进行的“活动”。浓郁的民族特色,弘扬着传统文化;鲜亮的地方生活,激发着对本土的热爱。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赞美生活,这隐性的价值导向,也必将有效引导“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图文并茂,也增加了试卷的美感。当然,答案的开放性,需要有区分度强的评分标准,在这方面仍需努力。

【“黑榜”】

试题拓展得太宽,独立性不够

●福建龙岩卷第18题

阅读《每朵花本应芬芳》(文章略)

18.在作者眼里,面临高考的孩子生活是沉闷的、压抑的、失去芬芳的。请你站在中考体验者的角度,结合自己的备考经历,与家人或朋友,分享这段经历中的收获。

【参考答案】

事例(2分),收获(2分),语言表达(1分)。

示例一:备考的日子,繁重沉闷。夜深人静,妈妈端着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来到我书桌前,我深切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倍感振奋。

示例二:(略)

点评:命题者可能想考查迁移能力,但这种迁移,指向的是写作而不是阅读,这“写作”又不必以阅读理解该文为前提。此类的“迁移”题在很多省市中考试卷中生命力极为蓬勃。对“内容探究、作品感受”,不少人认为只针对文章思想、内容、主旨,这是认识上的大误区。“内容探究、作品感受”应当包含着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探究与感受。

此外,题干中“在作者眼里,面临高考的孩子生活是沉闷的、压抑的、失去芬芳的”的表述为16题提供了一些信息,考点有重复。如果改为考查文章主旨,更能检测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也可以检测考生对语言准确性的品味,这恰是学生平时的弱处,需要通过考试来强化的。

检测的阅读能力单一,没有体现课程标准要求

●广东广州卷第13~21题

13.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选项略,下同)

14.下面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5.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16.结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在第二段中所说的“三维”指的是什么?

(2)汉字书法为什么能创造出“三维”的效果?

17.与三个小男孩结为玩伴前,“我”做了哪些事?请分点概括。

18.三兄弟除了互相关爱、和睦相处、反应机敏的共同特点外,还有鲜明的个性。请各举一例分别说出三兄弟不同的个性。

19.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这使我怅然若失,但我也不想先开仗”中的“我”为什么怅然若失?

(2)“刚才我从上面跳到院子里来的那个树杈还在摇动呢,有一片黄树叶正从上面落下来”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0,21(略)

点评:广州卷现代文阅读选了三个语篇,共9题40分。除了21题检测文学常识,19题中的第(2)题分析一处描写的作用外,其他试题均为检测考生对语篇内容的理解、要点的归纳,测量目标都是信息筛选整合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不少语文教师常常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实际教学中甚至是唯一的目标,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时间花在交流文章写了点什么上,忽视对文章为什么这样写的分析、鉴赏和评价。广州市阅读试题的设计为这些教师教学提供不好的引导。这样的试题多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势必会大幅度下降,随之带来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降。

按照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观点,一个人只要解决了基本的识字问题,了解文章写了点什么对他就不是一件有挑战性的事情。另外,从考试的公平性来说,不同类型文本检测的能力应该有所差异,这可以给不同认知风格、学习兴趣、学习积累的学生以不同的发挥空间。总之,阅读试题检测能力的均衡是必须的。

作文题如何在追求选择性的前提下保证可比性

●青海西宁卷第27题

27.请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要求(略)。

题一: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宝贵的。安徽女工李希芳最宝贵的是清洁工这份工作,因为这份月薪550元的工作可以养家糊口;山东大妈李桂芳丈夫死于矿难,为筹儿子的学费,她在弄堂口摆摊卖烤山芋,所以她最宝贵的是能洗衣、做饭和烤山芋的这双手……那么,你最宝贵的是什么呢?

请以“我最宝贵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始终找不到快乐,于是,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这群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首先锯倒了一棵大树,然后掏空树心,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造出了一条独木船。独木船终于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吉林长春卷第28题

28.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1)题目:学中好景常追忆

作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点评:上面两份试卷的作文题分别有两题,命题人也许是为了提供考生选择的可能,但忽视了不同作文题的对等性。西宁卷两道作文题看似都有200多字的材料,但是第一题的材料是一段提示语,不给审题带来什么限制,而第二段材料则不然,必须读懂材料才能审清题意。长春卷两道题的差异就更明显了。除了审题上的差异外,第一题只是限制了题材的大致范围,第二题则明确规定了主题。相比较,题材的范围比明确的主题对写作的限制要小。

在作文题的可选择上,黄冈市的作文题值得大家借鉴。题目相同,可以针对自己的写作特长选择文体。毕竟大多数初中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不如记叙文写作能力,所以试题在作文字数上也有差异(要求记叙文不得少于600字,议论文不得少于500字)。其次,无论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要求都很明确,提高了写作的要求,从写作难度上也有较好的可比性。

【链接】

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得与失

考察2011年部分省市中考语文试题可以看到,这些省市对课程改革理念的认同,以及在追求试题的公平性和科学性方面的探索。这些探索有成功,也有遗憾。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的得与失。

一、稳定中突出特色

在贯彻课程标准精神方面,经过数年的尝试、调整、融合,各地语文教学及测评的观念趋于统一,在评价导向、试卷样式、分值设置等方面趋于稳定。

综合性学习与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彰显地区特色。不少试卷选择了叙写该地区风土人情的语言材料,还有不少试卷选择该地区的热点话题,这也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利用开发本地课程资源的理念一致。

贴近学生的生活选择试题的情景材料,既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也反映出命题人的人文关怀。如一些试卷的综合性学习测试的材料独具匠心,体现了重视本土文化资源,注意反映地方特色的追求。除了情景材料贴近学生,不少试卷都设计有“联系你的生活,谈谈你对……的理解”一类的试题,这些试题直接指向学生的生活,不仅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评价标准灵活,有创意。如宁夏卷设计了答题精彩奖励分。分析这些加分点,可以发现命题组对考生的鲜明期待,背诵积累好的是精彩,思考问题周全的是精彩,积累的量与质、思维品质的精准与周密恰恰是初中语文学习中不同而又极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此外,不少试卷有较好的开放度。有些省市的作文题是两选一,也有的试卷中的默写试题会多给出两到三句,考生有选择的空间。从参考答案的编制来看,有些试卷也表现出较大的开放性。如宁夏卷的“说明”文字第一点就强调“阅卷须围绕评分标准作出评判,不拘泥参考答案的字眼”,可见命题人开放的心态。当然,一份试卷在考虑试题的开放性的同时,更需要注意试题的公平性。有些试卷在这一点上还需要继续努力。

二、综合中彰显语言应用能力

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大部分省市的试卷都设计了考查综合性学习能力的试题。综合性学习的检测方式不尽相同,但不少试卷非常重视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如要求考生读图表或漫画,并将图表或漫画转换成语言文字,又如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得体地表达相关意思,也有的试卷在综合性学习部分考查了学生的名句积累与运用。

除了在综合性学习中检测学生在一定语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不少试卷还在现代文阅读等板块设计了词语选用、概括归纳要点等试题。

三、语文学习习惯得到重视

写好字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一项目标,在中考中如何落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2011年中考语文卷中不少试卷设计了书写分,将写字作为直接得分的一项。尽管分值不尽相同,检测方式也不全一样,但为书写设计一定的分值,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总是一件好事。

名著阅读试题虽然不是每一份试卷都有的,甚至不是大多数试卷所拥有的,而且名著阅读试题检测比较多的是对这些名著中的人物、情节的记忆,但是,名著阅读进入试卷,就是一件好事情,对学生养成阅读名著的意识和习惯,总会有一点激励作用。

口语交际成为试题的独立板块,也成为部分省市试卷的一道风景线,这对改变语文课堂不重视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试题质量不平衡,改进空间仍然存在

虽然中考卷的命制是备受重视的一件事,但是,不同省市的中考试题质量差异还是存在的,有的甚至相去甚远,而且同一份试卷的不同试题质量也有差异。

首先,中考试题应该检测学生阅读理解、写作等相关的多种层次能力,具体说来应该将认读与理解、分析与归纳、鉴赏与评价、应用与探究等不同能力层级的考查体现在不同的试题中。但是,有些省市的试题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其次,也有少数省市试题前后不统一。如某份试卷标明“下面是‘口语交际’部分的试题”,但是试题没有体现口语交际活动的本质——交互性,试题与想检测的能力不匹配。还有的试题赋分前后不一致。

此外,题干表述语言不规范等现象还是存在的,这都需要命题人加强学习试题命制的理论与技术。

试题命制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一份试卷的质量关系着广大考生的命运,也牵动着千家万户,牵动着许多语文教师对教学的期待与投入。研究试题,关注试题质量,推进课程改革,是每一个关心语文课程建设人的共同工作。相信,2012的试题会更令人期待。

标签:;  ;  ;  ;  ;  ;  ;  

2011年中学入学考试语文试题“红黑名单”_山西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