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原则对发展中国家的误导性_比较优势论文

比较优势原则对发展中国家的误导性_比较优势论文

比较优势原理对发展中国家的误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比较优势论文,原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科学技术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力量有限,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结构提升缓慢,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也因此在多边贸易协定中受到更大的制约。例如反倾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发展中国家过分依赖成本优势和科技水平的局限性难以逾越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适宜出口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理论建立在比较优势原理之上。

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表明,即使一国在生产某些商品方面比其它国家的生产效率更高,该国也可以进口这种商品;即使别的国家在生产某些商品方面更有效率,该国也能够出口这些商品。在任何一种情况下,该国都能从中获益。比较优势原理认为国际贸易不是靠绝对生产效率而是靠比较优势推动的,每个国家应该生产其相对生产率更高的商品,是生产效率的比较而不是生产效率本身成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关键因素,每个国家应当出口最大相对生产效率优势的商品,进口相对生产效率低的商品,最终所有以这种方式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都会从中受益。经典理论似乎在暗示,发展中国家的劣势分工地位不可逆转。

一、“葡萄牙结局”的启示——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陷阱

如果葡萄牙在布料和葡萄酒的生产上都占绝对优势,而英国在布料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国家分工应该是英国生产布料,葡萄牙生产葡萄酒。由于布料生产和工业技术联系密切,而葡萄酒的酿造则主要依靠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国际分工使英国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国,葡萄牙则变成落后的农业国。即使葡萄牙想利用其葡萄酒的垄断生产地位在贸易中获取垄断利润也很困难,因为英国人不喝葡萄酒也不会降低其生活质量,而葡萄牙人离开纺织品可能无法生活。这就是按比较优势分工的结局。原本在葡萄酒和布料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葡萄牙落后于只在布料生产上处于比较优势的英国。显然,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比较优势。并且如果例子中用A产品代表布料,用B产品代表葡萄酒则掩盖了分工地位的差别,不恰当地夸大了比较优势原理的作用和价值。依据比较优势原理,发展中国家应该专门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专门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这种貌似合理的分工格局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扩大,如同例子中的葡萄牙掉进比较优势陷阱。

古巴是著名的盛产蔗糖的国家,全国耕地的55%用来种植甘蔗,是世界上人均产糖和人均出口糖最多的国家,长期以来,蔗糖一直是这个加勒比岛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古巴的糖业经济毫无疑问最具比较优势,然而严重阻碍古巴经济发展的正是单一的甘蔗种植业和制糖工业。古巴制糖工业共雇用40万员工,全国1100万人口中,有200 万人依靠制糖和种植甘蔗为生。然而在古巴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中,155家制糖厂中将有71家关闭, 还有14家只能生产甘蔗副产品,这将造成10万人失业,古巴革命从未采取过像这样高社会风险的经济和政治决策。尽管存在不确定因素,但经济学家认为关闭71家糖厂是近10年来做出的最重要决定之一,可与向外国投资和旅游开放相提并论。从1925年起,蔗糖就成为古巴最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在革命最初几年,古巴曾试图摆脱单一的蔗糖经济,但古巴政府1964年与前苏联签署了一项可以保障其以稳定的价格大量出口蔗糖的协议后,经济多元化的步伐就停止了。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也不满地说,委内瑞拉石油的价格甚至比可口可乐的价格还要低,他希望委内瑞拉摆脱西方严酷的经济掠夺,走出“发展的陷阱”。根据联合国1998年贸易报告,燃油和非燃油初级产品的价格从1996年末至1999年2月末分别下降了16.4%和33.8%。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在与发达国家的制成品的交换中,总是获得更少的贸易利益。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支撑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困难的,因为随着社会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占社会总需求的比重不断下降。波特认为,国际贸易的成长造成产业分工和专业化,如果各国政府不再保护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各国之间的市场位阶势必会因竞争力的强弱而有更大的差异。比较优势原理并未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好起来。与之相反的是,发达国家却不会掉进比较优势陷阱,它们会做出相反的选择。如美国在汽车和小麦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但韩国在汽车的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分工的结局显然不会是美国生产小麦韩国生产汽车。

取得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分工地位对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是有损害的。波特认为,中东国家靠出口原油及其制成品获得贸易顺差,其国家竞争力并不强;中国出口贸易额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增长较快,竞争力也不强;日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其贸易顺差是靠竞争力赢得的。竞争优势的实质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优势,国家竞争优势来自于创新。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由于在产品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各环节上增值的潜力不大,对关联产业辅助与支持的要求不高,因而企业的微观竞争机制缺乏创新;在产品的生产中,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最具创新力的要素难以发挥效应,劳动力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并且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反而丧失了成本优势,因为劳动力会要求更高的工资,这会增加产品成本。由于产品的市场细分程度低,市场需求对产品品种、质量和功能的要求提升缓慢,这决定了依赖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竞争机制缺乏创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小,资源型产品替代品的出现以及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使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产品的市场前景黯淡,发展中国家依靠这些产业积累资金难以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很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都是靠“物美价廉”的优势,并且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是不稳定的。例如在炼钢工业的除磷技术尚未开发前,瑞典低磷的铁矿曾让其一度保持相当的竞争优势,等到除磷的技术问题解决,瑞典在这方面的优势旋即失去。可见,一个国家在什么样的产业上占据比较优势是重要的,巩固和扩大比较优势意味着强化发展中国家生产低端产品,发达国家控制高技术领域的分工格局。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采取比较优势战略可以通过比较优势的转换使本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逐渐产生比较优势,提升比较优势的层次,逐渐取得国际分工中的优势地位。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仍是比较优势,它表明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要发展该阶段的比较优势产业,只不过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优势不同而已。动态比较优势其实只是一种现象,而且这种现象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结果,而不是比较优势战略的结果。因为如果选择比较优势战略,则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更加明显,此时就更应该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不是其它产业。于是,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劳动密集型产业越具竞争力,其它产业越萎缩,如何能形成比较优势的转换即动态比较优势,结果是在一个2×2模型中中国永远做鞋子和玩具,美国永远生产需要中国人花大价钱购买的高科技产品。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实际上是反比较优势,并没有给比较优势理论提供新的生存空间。

二、比较优势理论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期望的利益

(一)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瓦解了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

发达国家显然不会遵循比较优势分工原则把它们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空间让给发展中国家,反而对这些产业提供强有力的贸易保护。如我国遭受反倾销指控的出口产品多是原料和家电、轻工产品,这些产品在发达国家多属夕阳工业产品,已经失去了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如欧盟的农业产品一直在国际市场维持很大的份额,得益于1962年欧共体实施共同农业政策以来,欧盟每年为共同农业政策支付的450亿欧元的农业补贴。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宣布, 欧盟为奶粉提供的出口补贴达到了国际市场价格的80%,而黄油是136%;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的研究表明,欧盟国家小麦、奶粉和糖类价格分别是其生产成本的34%、50%和75%。美国2.5万名棉农生产价值30亿美元的棉花,可以得到40亿美元的政府补贴。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非洲国家的糖业、棉花生产,印度的奶制品在国际市场上举步维艰,比较优势化为乌有,更谈不上开拓国际市场了。

(二)主权国家利益的独立性的阻碍

主权国家享有独立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各国会选择努力获取最大利益的贸易方式,每个国家都会努力争取国际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各国在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时,不可能不把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去关注比较优势产业。一般不会为实现增加世界产量的目标而只发展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一样,因为谁也不会想当然认为对方会在贸易中给予自己期望的利益,这就动摇了比较优势原理的理论基础。国际贸易中一国从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退出,把生产让给在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另一国,从而取得世界产量的增加,并在自由贸易下使双方获利。其实比较优势原理更适合主权国家内部的资源配置和分工与协作,因为一国内部根本利益的冲突和国际社会主权国家之间根本利益的冲突有着质的区别,一个国家可以采取不平衡经济增长战略,这可能是赢得长远利益的较好选择,但若在世界范围实行不平衡经济增长战略,又有哪个发展中国家愿意先做世界的西部哪怕是暂时的呢?重商主义者确信贸易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但同时认为国家目标不应服从于世界经济目标。他们强调在现实世界中,局部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经济的常态应该是保护主义而非自由贸易。正如苏珊·斯特兰奇(Susan Strange)指出的:“国家政策应该或甚至能够基于效率最大化这一唯一标准的基本前提……显然是错误的。效率从来不是也永远不可能是国家政策选择的唯一考虑。”

三、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反比较优势

二战后的日本人口众多,劳动力廉价。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日本却反其道行之,努力发展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发展重化工业,70年代发展汽车和家电业,80年代发展集成电路和电子工业。芬兰自然资源丰富,被称为“森林王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芬兰应该发展木材加工业和造纸业,然而芬兰却在一个造纸厂的基础上发展起了庞大的诺基亚电子康采恩。如今诺基亚移动电话占有世界市场的最大份额,芬兰从欧洲一个不起眼的落后国家,跃居2002年国际竞争力居第二位。刚刚取得独立的美国是欧洲纺织业的原料基地,拥有辽阔的土地,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应该出口农产品,进口工业品,可当时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向国会提交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却提出发展制造业要优先于农业。他认为,“不仅财富,而且一个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看来都与制造业有关”。汉密尔顿提出为国家的发展利益要保护制造业。李斯特认为:“后起国家谋求经济发展应该注重财富的生产力甚于财富本身。向国外购买廉价商品表面上看起来合算,但这样做,德国的生产力不能获得发展,德国将处于落后和从属外国的地位。如果自己发展工业,并用关税保护本国工业品的市场,起初会使工业品的价格提高,经过一定时期,生产力提高了,商品生产费用就会降下来,商品价格甚至会低于国外进口商品”。发达国家强国的实践与理论都没有比较优势理论,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应当远远超过比较优势的理论本身。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突破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学说,强调政府适度干预贸易对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为提升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发展中国家必须扶持战略性产业,尽管战略性产业在发展初期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可能只有较低的利润率水平。

波特指出:“战后产业成功的国家有一些共同点。它们大多遭遇强大压力和困境,可以应用的资源也不多。在它们当中,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战败国,德国和韩国不但是分裂的国家而且分离出去的领土正是天然资源最充沛的地区。不过,最重要的产业和经济发展正是从这些劳工严重锐减,工业涨幅最大,能源成本最高,资源条件最弱的国家出现。这种现象说明经济的增长是靠人力资源和快速进步的科技、劳工经理人和投资者持续投资的动机和努力,以及充满活力的国际市场。”发展中国家必须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无论依赖自己的比较优势还是依赖多边贸易协定的差别和优惠待遇都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正如中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言:“只有你自己成为狼,才能够与狼共舞。”

不可否认比较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积累资金和提高就业水平以及提高劳动力素质都是重要的。我国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超过国有企业的关键,是因为它更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因为乡镇政府给了它足够的支持和保护。可是当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乡镇企业也要提升技术水平和投资方向,以扩大竞争优势,但显然这也是反比较优势战略。由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依赖其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以及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因而发展中国家要非常重视战略性贸易政策。

标签:;  ;  ;  ;  ;  ;  

比较优势原则对发展中国家的误导性_比较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