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_终身教育论文

建设区域性学习型社会的实证研究报告——以江苏为个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性论文,实证论文,江苏论文,个案论文,研究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0)04-0004-07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终身教育思想迅速传播,成为广泛的社会需求和教育实践。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成为我国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十七大报告都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实现学有所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国家的宏观层面,制定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对全国各个地区实行宏观指导,这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根据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实行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区域推进、差别发展的原则,着力推进区域性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这是又一个迫切需要重点突破的重要问题。目前,已有北京、上海等城市,进行了以学习型城市创建为龙头,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初步实践;也有以福建省为代表,出台地方性终身教育法规,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初步经验。笔者近年曾承担江苏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大课题研究,本文以江苏为个案,就推进区域性学习型社会建设中,遇到的若干重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若干浅见,就教于有志于此的同仁。

一、科学定位,正确认识和把握区情,是推进区域性学习型社会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一)首先要科学把握本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定位,这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本依据

教育发展史研究证明,国际社会的实践也表明,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建设,是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知识社会(后现代化)教育和社会经济互相作用、一体发展的产物。因此,研究教育—社会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及发展水平,研究江苏作为我国的一个区域,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在全国的定位,这是研究江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研究区域教育发展,既要研究教育自身的状况,更要从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中进行研究。“所谓区域教育现代化,就是在国家教育发展总目标指导下,结合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结构、人文传统等特点,将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发展,围绕现代化目标进行整合和整体推进,以利于在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与教育的协调发展。”[1]

我国学者谈松华主持的“不同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从发展教育的视角,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构建了一个社会经济—教育(S-E)两维指标体系,这个体系,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受教育年为核心,加上能够表征现代化水平、且分类效果显著的指标,以此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社会经济—教育(S-E)两维区域聚类和特征分析的指标体系,这是区域划分的判断基础和区域现代化程度的标志。

以灰色聚类划分的社会经济区域,与划分的教育区域联系起来,进行交互分类,其结果就形成了以下二维表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区域划分的基本图像。

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了京、沪、津等三个城市外,辽宁、江苏、广东、浙江、福建等五个省,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教育的发展水平,都属于发达的省份。这样一个区域发展水平的定位,是我们研究区域教育、研究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依据和现实基础[2]。

为避免用经济指标进行区域聚类分析可能带来的偏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评价中心,2006年编制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发展指数”(简称“中国发展指数”。英文为:RUC China Development Index,缩写RCDI),依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中国统计年鉴》和相关数据,对2005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发展指数的四个单项指数进行了测算和排序,可以看出总指数排序在前25%的8个省区依次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广东、辽宁和吉林。为了进一步研究31个省级行政区在发展中的不同特点,又使用多元统计中的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用2005年31个省级行政区四个单项指数的数值作为聚类变量,结果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形成了4类,其中,第一类(2个市)有北京、上海,第二类(5个省区市)有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福建[3]。

从以上以社会经济—教育(S-E)两维指标体系实行交互分类的结果,与中国发展指数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聚类分析的结果,与用系统聚类分析的结果,都得出了大致差不多的结论,即江苏都可以归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一类地区,这里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均衡,城乡差距相对较小。其结论就是:江苏是属于全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达的地区。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就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必然之举。

(二)深入分析本区域的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的水平,正确认清省情实际和基本特点,这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必须重视的现实基础

在某个区域,开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必须在宏观理论的指导下,弄清本地区的实际,注意这个区域和其它发达省区和不发达省区究竟有何相同和不同的特点,现实的发展基础、发展水平如何,自身有哪些优势和不足,等等。事实上,以城市为本体的中央直辖市、以农村占相当比重的发达省区、不同发展水平的省区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所以,在这种背景下,选择以一些发达的省市区先行先试,寻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区域性突破,不仅是我国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实行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区域推进、差别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关键所在,而且也具有比较充分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指导力。

1.从总体上看,江苏是中国东南沿海一个经济社会发达省份,在全国处于第一板块的位置。多年来,江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奋斗目标,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省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呈现了“经济增长平稳较快、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持续提升、社会事业较快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的特征。党的十六大以后,江苏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到2010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多年以来,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保持高位增长,2008年已突破3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700美元。同口径财政总收入711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73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57元,江苏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快速推进,全省城市化率提高到54.3%;科教实力位于全国前列,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数、职校生数保持全国领先,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8%。种种数据表明,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板块,已经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行列,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发展要求和区域实践,也是江苏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制度安排,是人民群众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追求全面发展的人本需求和人文关怀。江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和社会基础,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战略举措。

2.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这是江苏建设学习型社会,必须面对的特殊省情。江苏总体上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发达的省份,但省域内部发展很不平衡。全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各项人均指标均表现出很大差距。苏南2007年人均GDP54938元,分别是苏中、苏北的1.9倍、3.5倍,苏南人均GDP高出苏中26530元,而苏中人均GDP又高出苏北12154元,说明在江苏社会经济发展呈明显阶梯状的格局中,苏南与苏中的差距明显大于苏中与苏北的差距[4]。

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看,全省在全国的百强县中十强县多,但弱县也很弱,县域经济的两极分化比较明显。最强的与最弱的相比,经济总量相差20多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相差30多倍,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出口总额相差分别达到2000多倍。特别是苏北地区,大多数县都是财政转移支付县,相当一部分县的发展水平在全国平均县级发展水平之下。这种情况甚至不亚于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差距,这是在别的省区较难看到的[5]。

现实情况提醒人们:就是在一个省区范围内,也有一个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推进、差别发展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个考虑,我们在研究中,专门选择了苏南发达地区的常州、苏中一般发达地区的南通、苏北欠发达地区的盐城三市,作为三种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个案,在目标设定、发展进程、应对举措等方面,体现出区域发展差别性和分类指导的重要性。

3.必须科学分析和把握本区域教育的发展现状,这是推进区域性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教育基础和本体条件。学习型社会主要是以教育—学习为主轴(动力、特征)的社会,所以,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本体性、基础性条件,是前进的起点。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都表明,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教育发展的新视野、新境界,是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从教育自身而言,必须具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达到较高水平,非正规教育发展水平比较高,教育制度体系比较开放,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把建设学习型社会摆到政府的重要日程。

正因为这样,摸清区域内教育的发展水平、结构体系、制度建设状况,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应考虑的问题。

如果从教育发展及制度体系的角度观照,经过初步分析,对江苏教育得出了如下一些基本评价:

——江苏已经实现了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业已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接近40%;

——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具有江苏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国民教育体系,是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坚实基础和教育主干;

——以成人为主体的社会教育发达,形成了比较健全的非正规教育体系,成为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社会载体;

——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大力发展,初步形成了江苏推进全民终身教育的传输网络、资源平台和服务体系;

——终身教育的思想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接受和认同,部分地区开展了社会化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全省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80份,有效回收率为89%。所有回收的问卷统一采取SPSS12.0进行分析处理。在研究后期,还进一步通过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了补充调查,以丰富、完善、验证有关结论。被调查者对教育—终身教育对于个人发展重要性、对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必要性,持有高度的认同。当然,也有一些值得正视的问题。如,教育体系制度的改革创新初见成效,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衔接取得一定突破,但是,制约教育制度改革创新的一些关键部位,仍然处于瓶颈制约状态,需要从全局高度有序解决。

综合分析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应该肯定,江苏基本具备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条件。从全省的领导决策角度,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教育—社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况且,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又会从更高层面指导和拉动教育的发展提升和条件改善。

二、精心设计和建构符合总体要求和区情特点的学习型社会基本框架,是推进区域性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和关键

经过研究认为,这个基本框架的主要内涵应包括:明确而中肯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科学而先进的目标体系和运行路线;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体系架构及其主要内涵;前瞻而可行的评价标准。

(一)明确而中肯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作为实证研究,对指导思想的提法,必须把握大局,联系实际,紧扣主题,科学中肯。既不能空泛笼统,也不能就事论事;坚持共性要求,但不能千篇一律;注重个性特色,又要有规律可循。

有鉴于此,我们提出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江苏的省情实际,围绕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主干,以非正规教育体系为主体,以学习型组织和全民终身学习为基础,以全民终身学习资源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为保障,建设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学习型江苏与和谐江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是:(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以满足全民终身学习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发展目标、发展水平和发展过程动态统一的理念和原则;(3)整体规划、统筹兼顾、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上述三项原则,第一条是本体性的,是核心;第二条是纵向维度的,坚持相对性和动态发展性相结合;第三条是横向维度的,坚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分区分步推进。

(二)科学而先进的目标体系和运行路线

1.目标体系的整体性。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大致包含了四层涵意:一是所谓目标,实际上是一个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单项目标和整体目标、阶段目标和中期目标相结合的集合体,是一个目标集群;二是这个目标,必须是科学的,准确把握江苏省情,实事求是,符合实际,没有水分,不搞形式;三是目标必须是先进的,只有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经过努力又能够达到;四是设计目标和运行路线相伴而行,先进目标以切实的运行路线做保证,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和可信度。

2.目标内涵的明确性。建设学习型江苏的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初步形成江苏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框架,到202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具体目标是:到2012年,普及并巩固提高12年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率达到42%以上,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基本形成终身学习的社会共识,多数居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力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就业人员接受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培训教育;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为居民提供比较丰富的学习资源、比较充分的学习机会,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4年;以创建各类精神文明活动和学习型组织,以及大面积开展的社区教育为基础,基本形成个人、社会和政府共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合力。

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高水平高质量地发展15年教育,高等教育基本普及化,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以上,教育发展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人力资源强省;形成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组织学习与自主学习相互补充,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普遍能够灵活、方便和有效地学习;各类学习型组织普遍建立,公民普遍具有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江苏率先成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素质良好、社会文明、勇于“三创”的先进省份。

3.坚持运行路线与实现目标的吻合性。运行路线通过具体的指标体现,本身也有一个现实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考量,应该具有可检测性和明确的达成度,为实现目标服务。

(三)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体系架构及其主要内涵

顾名思义,实证研究主要是侧重于实践的研究,但这不等于不要理论、不重理论。从本质上看,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盲目的甚至迷失方向的实践。事实上,任何一种实践行为,背后必然隐藏着一定思想或思维模式的指导。所以,在实证研究中,坚持以必要的理论研究为指导,这是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研究路径。

1.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设计学习型社会的体系架构,首先遇到的就是以什么理念为指导。譬如,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关系问题,就是一个敏感、但又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我们在研究中,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比较系统地收集、梳理了四种不同的观点,这就是包容关系、交叉关系、并列关系、重合(递进)关系。(详见《建设区域性学习型社会的实证研究报告——以江苏为个案》第二章第三节终身教育体系及相关概念的关系,已交付高教出版社出版,这里恕不赘述)对此,笔者明确地表明了如下观点:

——终身教育既然是贯穿人生全程,并且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一种教育,那么,终身教育就绝不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的代名词。终身教育理念必然指导、引导国民教育的发展取向,深刻地影响着国民教育的发展内涵。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绝不是、也绝不能撇开现行的国民教育体系,而另外搞一个什么教育体系。

——国民教育、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们尽管在学术上,可以对此做出多种多样的阐释,但是,作为一个特定或特指的专门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则是相对确定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共同组成了我国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在全民终身教育理论指导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开放、创新和完善,是历史必然和大势所趋。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一个有着自身规律和特点的教育体系,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具有强有力的管理系统与教育运行体系的支撑与保障。现代国民教育的地位,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不可动摇和否认的;虽然终身教育体系涵盖国民教育体系,但为了强调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性,把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绝不能导致两个体系是并列、交叉、等同或重合等等的说法。

2.学习型社会的体系架构及其主要内涵。基于上述理念的指导,学习型社会体系架构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涵是:

——以现行的国民教育体系为基础和主干。生命是一个时间的连续存在,终身教育是人生全程的教育。在纵向系列上,要形成从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到青少年的学校教育、成年人继续教育培训、老年人自我完善教育,贯穿人生全程、上下贯通的教育序列。学校教育要成为这个序列的中坚力量。学校教育要有序向社区开放,互动参与,资源共享,建设社区性的教育学习共同体,学校教育要走到社会的中心,发挥智力智囊作用,成为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的示范基地。

——以非正规教育为主体和重点。积极推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一体化发展。建立由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及生活休闲教育,以及各种教育学习社团在内的非正规教育体系。促进社会化教育活动,促进有组织的参与式学习,为社会成员创造尽可能多的教育学习机会和可能。

——以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为依托。包括在国家机关、政党社团、企业事业以及各种组织。通过创建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国家(政府)、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事业(单位)、学习型(城乡)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大力推动组织学习、团队学习、互动学习、创新学习,促进各类组织和人员持续健康共同发展。

——以社区性、信息化学习资源平台与支持服务体系为支撑。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石,信息化是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建设学习资源平台与支持服务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性的社会载体。要按照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基层(教育文化)单位为骨干,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学习资源供给、设施网络、资金投入、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督导评估为基本框架并覆盖全社会的学习资源平台和公共支持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教育学习权益。

——以建立开放度较高而又规范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制度为保证。建立并形成有利于社会成员持续学习与发展,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教育立交桥;在不同的教育层次、在同一层次的不同教育类型中,建立一个比较畅通的绿色通道,使社会成员在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切入点进入,都可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层次、学习类型、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有机结合,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有条件衔接,有组织学习与自主学习互补互促。形成纵向贯通、全面覆盖、全民参与、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格局。

(四)前瞻而可行的评价标准

何以衡量一个地区业已建成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的体系呢?这就需要一个评价标准。我们在研究中,参考郝克明主编的《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中表1.12《关于2020年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发展若干指标的参考》(该书P41-44,以下简称《全国指标》),结合江苏的实际,以及我们的理解和思考,做了较大修改,删减和合并了一些指标,特别是增加了若干我们认为重要和必要的指标,形成了如下《江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江苏指标》)。

从以上江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与全国指标体系的比较,简要阐述如下: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的产物。江苏和全国都采用这个指标体系,说明人们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2.我们把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两大目标都列入指标体系。这充分体现了设计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同我们设计学习型社会基本架构思路的一致性,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不是撇开现行的国民教育体系,另搞一个别的什么体系,而必须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基础和主干,这是和那种把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视做两个平行的教育体系的观点,不甚相同的。

3.把制度性目标和终身教育推进力度与成效性指标,列为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突破和创新。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都不能简单地视作一种水平和质量的概念,更是一种结构形态、制度体系的概念,把制度性目标列入指标体系,表明了认识问题一种新的理念和视角。

把终身教育推进力度列入评价指标体系,这是考虑到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是一个不断推进和发展、深化和提升的过程,甚至可以这样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迄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公开宣布已经建成了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所以重视终身教育推进力度,不断加大终身教育推进力度,重工作,重过程,正是我们的工作重心所在。

至于终身教育的成效性指标,这是一个相对性的指标,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指标。教育本质上是人的素质转化、提升、内化的过程,进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所以,把成效性指标列入评价体系,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民惠民的根本宗旨,坚持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

4.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因此,过程性目标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江苏的评价指标体系,之所以没有列入,这是考虑到已有的评价指标及要素,已经包含了过程性指标的内容,并且专门制定了运行路线,把发展过程中到达某一阶段或时限的达成度,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观测与检测点,正是重视过程目标的力证。

三、强有力的支撑体系和推进措施,是推进学习型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如果说体系架构是属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本体性内容,那么,支撑性体系既与本体性内容密切有关,又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保障和组织保证。这个支撑体系既包括领导重视、组织机构、政策制度,也包括条件保障、工作措施、推进机制等。

作为实证研究,我们始终坚持理论研究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原则,既重视加强必要的理论研究,并力求有一定的深度和新意,又把重点放在实践研究上,始终重视现实性、针对性、指导性。在对策措施中,提出诸如制定地方性终身教育法规、非正规教育机构学习成果的认证、工作机构设置、增加投入,以及三大教育工程(人力资源开发工程、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学习型组织创建工程)、四项教育行动计划(社区教育行动计划、老年教育行动计划、现代农民教育行动计划、数字化学习社区行动计划)等,都是基于实践、反思实践的理性思考,又是直面现实、指导实践且操作性很强的行动举措。实践证明,一个好的设计、好的方案固然应该肯定,但不能轻易付诸实践,或者措施不实、推进不力,仍然会前功尽弃。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讲的,一个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的道理。

实证研究也是应用研究,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服务。我们在开展建设江苏区域性学习型社会的研究中,始终把为政府行政部门的领导决策服务,作为研究的重要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下,在强势政府、行政主导的情况下,各级领导是决定各项发展改革工作的关键。如果能够将应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行政管理决策,那就会变成可观的物化成果,在一个地区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这是任何一个专家学者单纯的理论研究,所能产生的效果效益无法比拟的(这里并没有否定理论研究的意思)。因此,我们除了在应对策略、对策措施、行动计划的研究内容中,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为决策咨询服务的内容,而且专门提出了《关于推进江苏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纲要(建议稿)》(约14000字),作为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建言献策的咨询报告,鲜明地反映了本项研究为领导管理决策服务的意识和指向。

由于我们主观的思想理论水平有限,对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全局把握能力有限,现在奉献给诸位读者的研究成果,疏漏乃至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收稿日期:2009-09-14

标签:;  ;  ;  ;  ;  ;  

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_终身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