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还是模仿:经验异质性和冲突特征在创业团队中的作用_创业论文

创新还是模仿:创业团队经验异质性与冲突特征的角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冲突论文,特征论文,角色论文,团队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创业活动在推动改革开放进程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3次制度变革浪潮伴随了三代中国企业家的成长,也是3次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张维迎,2006)。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阶段,鼓励和扶持以技术创业为主的高端创业不仅是推动中国经济从外生性增长向内生性增长转变的关键,而且与促进产业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现实问题都有着紧密联系。作为科技成果商业化的重要途径,技术创业必将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阶段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技术创业意味着对新技术机会的识别、利用和开发,核心在于如何将基于新技术转化的新产品/服务成功地推向市场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层面的价值创造,进入战略选择是技术创业成败和商业价值创造的关键决定因素(Lumpkin and Dess,1996)。作为一种初始战略选择,进入战略是指企业将什么样的产品/服务通过什么样的交易结构推向市场,基于西方情境的实证研究表明,新技术企业的进入战略创新性越强,即其产品/服务或交易结构相对于产业内在位企业的差异程度越大,越可能避开在位企业的报复性竞争,赢得市场认可从而收获更好的绩效(Amason et al.,2006;Baum and Haveman,1997;Beckman,2006;Lévesque and Shepherd,2004;Zott and Amit,2007)。在我国,技术发明不少但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业者多而具备商业技能的技术创业者少的态势已成为制约技术创业活动成功率与价值创造潜力发挥的瓶颈问题。因此,急需在理论上澄清哪些因素会导致新技术企业在进入战略制定过程中更倾向于创新性,这不仅有助于把握技术创业活动的管理重点,深化创业理论研究,也是谋求鼓励并扶持技术创业活动、改善我国创业活动结构的针对性政策措施以及识别我国技术创业者商业技能提升途径的关键。

新技术企业进入战略选择是创业团队集体决策的结果,创业团队往往根据其先前知识结构有选择的解释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信息进而制定进入战略决策(Hambrick and Mason,1984)。尽管学者们认同创业团队是影响进入战略选择的重要因素,但对其作用机理却存在两种争论观点。其一是社会认知流派,认为先前知识结构多样性的创业团队具备认知优势,更善于从不同角度审视决策问题,萌发出差异性的决策想法,进而通过对差异性决策想法的创造性组合制定更新颖的战略决策。已有研究集中于探索创业团队经验和知识结构与进入战略创新性之间的因果关系(Beckman,2006;Fern,2006;Henneke and Luthje,2007)。其二是社会过程流派,认为战略决策是创业团队成员对特定问题相互认同的集体而非个体认知,强调创业团队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在战略选择中的作用。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探索内聚力、冲突等互动过程特征对新技术企业绩效的影响,但有关创业团队互动过程与进入决策选择关系的研究仍相当匮乏(West,2007)。

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发现,目前的研究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局限性:第一,缺乏对创业团队结构与互动过程交互作用的考察。大多数研究认为结构优势与过程优势不可兼得,结构多样性的创业团队虽然具有决策优势,但也意味着过程劣势,往往以牺牲团队凝聚力为代价(Eisenhardt and Schoonhoven,1990)。事实也许并非如此,结构变量与互动变量之间可能彼此独立,结构多样性的创业团队仍可能具备过程优势(Jehn,1997;Kamm et al.,1990),然而,目前还缺乏整合社会认知学派与社会过程学派的实证研究(Liao et al.,2010)。第二,过分重视经验存量的作用但对经验异质性的影响探索不足。经验属性不同带来的知识特征不同,即便是经验存量相似的创业团队,仍会因成员之间的经验结构不同导致创业团队决策时所依据的知识差异,进而影响进入战略选择(Beckman,2006)。但学者们对创业团队在不同经验属性方面表现出的异质性水平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新技术企业的进入战略选择研究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已有研究结论对进入战略选择问题的解释力度。第三,对创业团队情境独特性关注不足。创业团队不同于高管团队,在缺乏角色分工与沟通规范的条件下,创业团队的集体决策过程难以像高管团队那样遵循既定程序展开进而寻求决策效率与效果的平衡,同时创业团队成员因其对创业的高度心理认可与责任心而倾向于对自认为合理的观点固执己见,这直接导致创业团队在驾驭集体决策中的冲突、协调与整合等问题方面更加困难。但已有研究仍直接套用来自成熟组织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创业团队问题,这是导致研究结论之间矛盾甚至冲突的重要原因(Harper,2008)。

在国内,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对国外研究做综述性介绍(周劲波、古翠凤,2008;石磊,2008;陈忠卫、杜运周,2007;贺小刚、沈瑜,2007;王飞绒、陈劲、池仁勇,2006),少数研究验证了创业团队特征与新企业绩效的关系(陈忠卫、郝喜玲,2008),研究深度明显不够,实证研究更是相当匮乏。鉴于此,本文整合社会认知流派与社会过程流派的研究框架,认为进入战略选择是创业团队成员之间复杂的决策过程,尽管先前经验异质性高的创业团队具备进入战略决策优势,但这些优势要转化为实际的创新性进入战略选择却并非易事,关键在于其决策过程中冲突管理的有效性,提出并探索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先前经验构成异质性的创业团队如何管理冲突以谋求更具有创新性的进入战略?借鉴Deutsch(1973,1980)的观点,本文识别了合作式冲突、对抗性冲突与让步性冲突等3种类型,考察创业团队先前经验异质性与冲突特征匹配性对进入战略创新性的影响,利用对150份随机抽样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发现进入战略创新性是技术创业成功并改善新技术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产业工作经验差异更大、注重营造合作式冲突氛围的创业团队更容易开发出面向顾客需求的创新性产品/服务,而职能管理背景差异更大、注重营造对抗式冲突氛围的创业团队则往往能设计出不同于产业内在位企业的市场交易结构将产品/服务推向市场。

本文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本文深化了有关创业团队先前经验异质性与进入战略创新性因果关系的讨论,区分了创业团队产业经验与职能经验异质性对进入战略不同维度创新性的作用关系,从深层次阐述了创业团队经验特征影响新技术企业进入战略选择的作用机制。第二,在划分不同认知冲突类型基础上,本文发现创业团队经验异质性对进入战略创新性的作用力有赖于其与团队冲突过程的匹配。这一发现超越了基于认知冲突与情感冲突分析框架的讨论,对社会过程流派下的已有文献是一个重要的补充。第三,本文在理论上澄清什么样的创业团队在什么冲突过程下更可能设计出创新性的进入战略,不仅有助于启发有创业打算的个体理性地组建创业团队进而谋求更具有创新性的进入战略,而且有助于识别创业团队如何进行自我管理进而提高团队管理行为的方法和技巧,这对促进我国产业转型与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有着突出的现实借鉴意义。

本文首先验证了我国情境下进入战略创新性对新技术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重点探索创业团队经验属性的异质性与进入战略创新性的作用关系,以及冲突类型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利用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来检验所提出的理论假设,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及其启示。

二、进入战略创新性与新技术企业绩效

创业本质上是一种新进入行为,进入战略选择是创业团队的决策重点,是新企业克服新进入缺陷谋求生存的关键因素(Lumpkin and Dess,1996)。早期研究采纳战略适应视角,认为进入战略决策本质上是对进入时机的选择,通过选择恰当的进入时机有助于新技术企业克服新进入缺陷进而获得生存和成长(Macmillan et al.,1985)。一些研究认为在产业发展早期进入的新企业更容易存活(De Castro and Chrisman,1995;MacMillan et al.,1985);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早期进入者面临着更高的失败风险(Carroll and Delacroix,1982;Mitchell,1991;Wernerfelt and Karnani,1987)。研究结果的矛盾对战略适应视角的研究提出了挑战,研究人员认为战略适应视角下研究的最大局限性在于将进入战略简化为进入时机,忽视了进入战略内容,未能解释丰富而生动的进入战略现象,进而发展出了从进入战略创新性角度探索新技术企业绩效差异来源的研究。

Levesque和Shepherd(2004)指出,作为一种战略选择,进入战略在内容上表现为企业将什么样的产品/服务通过什么样的交易结构推向市场,进入战略创新性是新技术企业进入战略产品/服务和交易结构两维度较产业内在位企业的新奇程度。在位企业成熟的产品/服务、稳定的交易结构体系以及巩固的资源基础给试图进入市场的新技术企业带来了严峻的竞争挑战,其可控的战略选择非常少,创新就成了近乎唯一的战略选择(Amason et al.,2006)。一是注重产品/服务创新,追求为顾客带来更高的价值体验,创造与在位企业相比较的产品/服务优势,进而塑造以技术为核心的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收获创业租金(Rumelt,1987)。二是谋求交易结构创新,即或者吸纳新参与者进入产品/服务生产或销售流程,或者改变产业内产品/服务生产或销售流程中参与者的交易组合关系,进而在打破在位企业稳定交易结构带来的市场进入壁垒的同时,降低新技术企业产品/服务的市场交易成本,塑造新技术企业较在位企业的成本优势(Zott and Amit,2007)。

基于西方规范市场经济情境下的实证研究发现新技术企业进入战略的创新性越强,即产品/服务或交易结构创新性越强,越可能避开在位企业的报复性竞争,赢得市场认可从而收获更好的绩效(Amason et al.,2006;Baum and Haveman,1997;Beckman,2006;Zott and Amit,2007)。Zott和Amit(2007)将产品/服务推向市场的交易结构划分为创新型与模仿型两类,发现创新型交易结构能显著改善新技术企业绩效,而模仿型与新技术企业绩效之间没有显著性作用关系。在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已经从打破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上,市场因素开始取代政策资源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新来源,竞争性的模仿也逐渐让位于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如阿里巴巴、浙江的共合网等等。基于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在我国情境下,产品/服务创新性(β=0.226,P<0.05)、交易结构创新性(β=0.443,P<0.01)、以及产品/服务创新性与交易结构创新性交互项(β=0.157,P<0.05)均对新技术企业绩效存在显著性正向作用关系。

这表明,在我国情境下,谋求创新性的进入战略选择仍是新技术企业生存和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技术成果商业化过程的重要环节。在多次调查研究中也感受到,缺乏商业意识和商业技能是导致大学教授与研究人员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尽管掌握了具有商业前景的技术,但往往难以设计出针对需求而不是技术本身的创新性产品/服务,至于如何设计交易结构来避开在位企业竞争,对缺乏商业技能的技术创业者来说更是一种挑战。研究创业团队结构与进入战略创新性的关系,有助于识别技术创业的管理重点,为团队组建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研究创业团队冲突对上述关系的影响,有助于识别技术创业者如何进行自我管理进而提高团队管理行为的方法和技巧,有着突出的实践价值。

三、理论与假设

为什么有的新技术企业的进入战略更倾向于创新性,而大多数新技术企业仅仅是在模仿甚至复制产业内在位企业的做法?创新是对不同要素尤其是看似无关要素的创造性组合(Schumpeter,1934)。这种创造性组合往往以借鉴已有的可参考事物或模式为基础,对其进行改进或超越进而达到创新效果。March和Simon(1958)认为大多数创新来源于借鉴而非凭空想象的发明。作为主要决策者,创业团队往往根据其先前知识结构有选择的解释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信息进而做出战略决策(Hambrick and Mason,1984),作为先前知识的重要来源,创业团队先前经验特征是影响其进入战略选择在多大程度上倾向于创新性的重要因素,同时创业团队冲突特征则影响着结构优势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现实的创新性进入战略选择。

(一)创业团队先前经验异质性与进入战略创新性

创业团队先前经验是新技术企业的重要资产,已有研究探索了创业团队行业经验(Delmar and Shane,2006)、创业经验(Ucbasaran,Westhead and Wright,2009)、职能管理经验(Zimmerman,2008)与新企业生成、机会发现、资源获取及新企业绩效等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先前经验能为创业团队带来因时间而积累的知识,这种知识具有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无法替代、难以获取的特征,是创业团队针对创业过程中复杂、不确定性任务迅速决策进而赢得优势的重要依据(Barringer et al.,2005)。

来自不同领域的经验所积累的知识各不相同,创业团队之间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进入战略决策结果的差异性。Shrader和Siegel(2007)发现创业团队产业经验越丰富,就越倾向于低成本战略,而技术经验和市场经验更丰富的创业团队则更倾向于基于创新的差异化战略。除了经验水平高低,经验异质性仍起着关键作用。在社会认知理论看来,创业团队异质性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决策时可依据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多样性,进而演化为创业团队认知模式的多样性,而多样性的认知模式往往会转化为更富于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创意和想法(Amason et al.,2006)。本文认为,创业团队产业经验异质性与职能经验异质性能带来不同性质的知识结构,这种异质性的知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进入战略在不同维度上的创新性。

创业团队产业经验异质性影响新技术企业产品/服务的创新性。创业团队产业经验是团队成员曾经在与新企业相关产业内的工作经验特征,这种经验能带来顾客问题知识,即有关顾客需要什么的知识(Marvel and Lumpkin,2007)。借助顾客问题知识,创业团队成员能对产业格局做出系统性评价,往往能清楚的认识产业内存在哪些尚未满足的市场需求,在位企业的产品/服务存在哪些问题,从而更好谋求自身产品/服务在产业中的定位(Shane,2000)。

产业经验异质性指的是创业团队成员与新企业相关产业内工作经验的差异程度。可以判断,产业经验异质性较高的创业团队往往是内行与外行的组合,即成员有关产业内顾客问题知识的积累参差不齐;而产业异质性较低的创业团队更倾向于内行与内行或外行与外行的组合。产品或服务创新来自于顾客问题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创造性组合(Amabile,1999),同时顾客问题知识比技术知识更重要(Shane,2000)。在缺乏顾客问题知识的情况下,创业团队难以识别新技术可被用于开发什么样的创新性产品/服务;在具备顾客问题知识的情境下,内行虽不善于提出有关产品/服务的新创意,但擅长于根据产业实际状况来判断新产品/服务创意的可行性,因为局限于新企业相关产业内的深度知识可能带来认知框架僵化,从而限制其思维创造性,相反,外行的长处在于能带来新奇的产品/服务设计想法(Perry-Smith and Shalley,2003)。也就是说,知识存量差异性较大的团队具有认知多样化能力,往往会做出更加有创新性和高质量的决策(Bantel and Jackson,1989;Murray,1989)。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创业团队产业经验异质性与产品/服务创新性正相关。

交易结构创新性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业团队先前职能经验异质性。创业团队先前职能经验是团队成员曾经担任过的职能管理岗位数量,这种经验带来的是与特定职能任务有关的知识,将来自不同职能任务的知识整合起来,就构成了市场服务方式知识,即有关产业内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竞争者、资本市场等多要素如何联动的知识(Von Hippel,1988)。创业团队之间职能经验异质性是成员之间针对特定职能任务之间的知识差异性,异质性越强意味着成员之间基于特定职能任务的知识差异性越强,相互组合而掌握的市场服务方式知识就越充分(Marvel and Lumpkin,2007)。已有研究发现在职能经验异质性较低的情况下,创业团队设计的产品或服务交易结构往往与产业内其他企业的做法相似(Aldrich and Wiedenmayer,1993)。而在充分掌握市场服务方式知识的情况下,创业团队可能在借鉴产业内可参考交易结构的情况下,迸发出更多可能的选择以及创造性想法,进而设计出更具有创新性的交易结构。Beckman(2006)发现先前经验构成异质性的创业团队倾向于采取打破现有能力基础的、以创新为导向的机会开发战略,而先前经验构成同质性的创业团队则倾向于采纳改进现有过程的、以效率提升为导向的机会开发战略。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创业团队职能经验异质性与交易结构创新性正相关。

(二)创业团队先前经验异质性与冲突类型的交互作用

新技术企业进入战略选择是创业团队对决策过程达成集体认知进而实施相应行动而产生的结果。先前经验异质性高的创业团队具备进入战略决策优势,但这些优势要转化为实际的创新性进入战略选择却并非易事。在决策过程中,创业团队的冲突特征可能会影响着先前经验异质性优势转化为创新性进入战略的可能性(West,2007)。

在成熟组织情境下,冲突对团队行为和绩效影响的研究屡见不鲜,但针对创业团队冲突问题的研究直到近期才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创业团队冲突不同于成熟企业情境下的高管团队。因为技术创业过程中的决策任务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创业团队成员的观点分歧是常态,针对具体任务决策和执行的冲突不可避免。在缺乏角色分工和沟通规范的条件下,创业团队的沟通过程难以像高管团队那样遵循既定程序展开进而寻求决策效率与效果的平衡,同时创业团队成员因其对创业的高度心理认可与责任心而倾向于对自认为合理的观点固执己见,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针对具体任务的认知冲突。但是,情感冲突则难以出现在创业团队之中,因为一旦因认知冲突过度而出现情感冲突,创业团队往往会选择成员变更战略来化解,而不会像成熟企业中的高管团队那样选择维持(Chandler et al.,2005;Clarysse and Moray,2004)。

这意味着,来自成熟组织研究的认知冲突和情感冲突分析框架可能并不适用于创业团队,探索在认知冲突的范畴内,不同的冲突类型对创业团队决策的影响更有价值。认知冲突是团队成员之间互不认同的矛盾状态,目的在于试图说服甚至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以此作为团队行动的依据(Deutsch,1973)。有关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依据目标导向不同,可以将认知冲突划分为合作式冲突、对抗式冲突与让步式冲突3种类型,不少研究已证实冲突类型差异形成不同的过程和结果,见表1(Deutsch,1980,1990;Chen et al.,2005)。合作式冲突注重团队内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团队目标实现和问题解决为导向,将观点和认识分歧视为团队成员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而不是某个成员有意为之的结果,因此,团队成员之间沟通更加频繁、讨论更加开放,更理性地分析和接纳不同知识和观点,进而有助于针对具体问题形成有价值的创造性解决思路,提升团队行为和决策的有效性。

对抗式冲突注重团队内成员之间的竞争利益,以个人观点被接纳而非问题解决为导向,将冲突视为非赢即输的政治斗争而非解决问题的途径,试图强迫他人按自己要求行事,团队成员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与知识分享,甚至会阻碍沟通导致讨论僵局,进而降低团队行为和决策的有效性。让步式冲突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稳定,以维持团队凝聚力而非问题解决为导向,试图掩盖观点分歧并减少彼此之间的争论,不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分享,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会终究转化为对抗式冲突,对团队决策质量产生负面影响(Barker et al.,1988)。

在创业情境下,Blatt(2009)认为新企业不仅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且因为创业团队成员之间信任和熟悉度的差异而引发来自内部创业团队自身管理方式的不确定性。创业团队成员之间信任和熟悉度差异仍可能形成合作式冲突、对抗性冲突与让步式冲突等3种冲突方式。创新性进入战略来自创业团队异质性知识的分享和整合,不同类型的冲突过程中表现出的知识共享程度差异就可能成为制约创业团队成员之间异质性优势转化为创新性进入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

在大多数情况下,创业团队成员之间在创业之前就彼此认识、熟悉同时志趣相投(Ruef et al.,2003),创业团队会倾向于形成合作式冲突的氛围,团队成员会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理性的分析他人的不同观点,冲突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并强化团队成员之间的认同感(Tjosvold,1998)。在产品/服务开发决策过程时,决定决策结果的关键在于顾客问题知识的创造性组合。内行则擅长于根据产业实际来判断创造性想法的可行性,外行的长处在于能带来新奇的产品/服务设计想法。内行有关产品/服务可行性的知识与外行有关产品/服务创造性的知识之间的分享和组合就成为谋求产品/服务创新的关键。在此时,合作式冲突就起到重要作用,它能帮助创业团队成员客观理性的审视彼此不同的观点,从不同角度考虑可能的产品/服务设计,有助于在整体上改善决策质量和判断力,这对于谋求创新性的产品/服务设计至关重要(Amason et al.,1997)。在交易结构设计决策时,成员之间在充分共享异质性职能知识基础上形成的知识互补性非常关键。开放、客观、理性的沟通会促进异质性职能知识向市场知识的转化,促进成员之间异质性职能知识的整合,有助于迸发出更多可能的选择以及创造性想法,进而设计出更具有创新性的交易结构。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1:创业团队产业经验异质性与合作式冲突的交互项与产品/服务创新性正相关。

假设3-2:创业团队职能经验异质性与合作式冲突的交互项与交易结构创新性正相关。

在另一些情况下,创业团队成员之间彼此因缺乏先前交往或共事经历而带来陌生感,导致彼此之间的熟悉程度和信任程度较低,甚至难以理解彼此的行为(Blatt,2009)。例如,一个团队成员的坚持可能被另一个成员理解为对自己专业知识的挑战或挑衅,而事实上他最初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通过提出不同的意见来引导大家更全面的思考当前面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Chen等(2005)认为创业团队成员在制定任务决策时,冲突可能会朝向两个阶段分化:一方面可能形成对抗性冲突氛围,团队成员往往选择坚持自己的观点,试图强迫他人按照自己的观点行事,冲突的目的是为了赢得决策过程的胜利,而不是真正客观的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创业团队可能因为了维持团队脆弱的凝聚力,试图掩盖冲突并减少彼此的争论,尽量避免不同观点出现,在决策过程中形成让步式冲突的氛围。团队成员的观点碰撞会使多样性发挥积极作用(Simons et al.,1999),但在缺乏沟通主动性的条件下,不利于创业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分享、贡献,并对集体决策产生负面影响(Smith et al.,1994),进而制约创业团队经验异质性优势转化为创新性进入战略的可能性。由此,得出如下假设。

假设4-1:创业团队产业经验异质性与对抗式冲突的交互项与产品/服务创新性无关。

假设4-2:创业团队职能经验异质性与对抗式冲突的交互项与交易结构创新性无关。

假设5-1:创业团队产业经验异质性与让步式冲突的交互项与产品/服务创新性无关。

假设5-2:创业团队职能经验异质性与让步式冲突的交互项与交易结构创新性无关。

图1给出了研究模型图。

图1 本文的研究模型图

四、数据与变量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搜集

本文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问卷调查来搜集数据。具体而言,本文选择天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抽样区域,将天津市全部科技企业孵化器划分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两类,从中分别选择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调研区域,按照等额抽样原则,在每家孵化器内采用随机抽样办法抽取15~20个企业为调研对象,并针对新技术企业总经理开展面访式问卷调查,总共回收有效问卷150份。

表2列示了样本特征的分布情况。从成立时间分布,样本企业成立时间较短,成立时间在2年以下的企业占36.0%,3-5年占63.3%。从雇员人数看,20人以下的企业占60.0%,21人到50人的占22.7%,51人到100人占14.0%,100人以上占3.3%。从销售收入分布看,10万以下占18.7%,11万到50万占51.3%,51万到100万占20.7%,100万以上占9.3%。从产业分布看,28.7%的企业属于电子信息产业,16.0%的属于光机电一体化产业,12.0%的属于高技术服务业,10.0%的企业属于软件产业,其他33.3%的企业分布在7个高技术产业当中。从总体上看,本文的样本分布较为广泛。样本企业成立时间较短也有助于降低问卷调查的后视偏见,提高问卷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二)变量与测量

对于进入战略创新性,与已有研究一致,本文认为进入战略创新性表现为新技术企业在产品/服务与交易结构两维度上表现出的较产业内在位企业的新奇程度(Levesque and Shepherd,2004)。借鉴Samuelsson(2004)的研究量表来描述新技术企业的产品/服务创新水平,借鉴Zott和Amit(2007)的研究量表来刻画新技术企业的交易结构创新性。表3和表4分别是对两变量的因子分析结果。

尽管大多数研究认为量表要达到信度要求,信度系数必须高于0.70(Nunnally,1978),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也会选择低于0.70的临界值作为量表信度要求,但信度系数绝不能低于0.50(Santos,1999)。尤其是对新概念开发的量表,往往要经历相当长时间的反复修正和完善,才能在实际操作中赢得相对稳定的信度水平。依据这一点判断,尽管产品/服务创新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537,交易结构创新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688,但作为针对新概念开发的量表,信度系数仍处于可接受水平。

对于产业经验异质性,指的是创业团队在新企业相关产业内工作经验深度的差异水平(Eisenhardt and Schoonhoven,1990)。因为与新企业相关行业内的工作经验是一个连续变量,本文采用标准差系数,即用变量的标准差除以均值来反映创业团队产业经验的异质性。Allison(1978)指出在测量连续变量的异质性时,标准差系数是较好的选择。标准差系数值越大,表明创业团队产业经验异质性越强。

对于冲突类型,本研究借鉴Chen等(2005)曾在中国情境下使用过的12题项量表来反映创业团队冲突特征,其中4个题项刻画合作式冲突,4个题项反映对抗式冲突,4个题项表示让步式冲突,量表整体信度系数为0.682。表5列示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除此之外,本文选取了新企业所属产业(哑变量)、注册资本(对数)、成立时间、团队规模、性别异质性(Blau系数)、年龄异质性(标准差系数)、教育异质性(Blau系数)等7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本文的数据分析方法是层级式的多元回归方法。新技术企业绩效、产品/服务创新、交易结构创新是由因子得分构成的标准分变量,是一个连续变量,可以采用一般线性模型来进行回归分析。为了检验前面所提出的假设,采用逐步加入控制变量、自变量、自变量交互项的层级回归模型(Hierarchical regression model)进行数据分析。为了避免加入交互项后带来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按照通行的做法,分别对自变量与调节变量做了中心化处理,然后再计算其交互项并代入回归方程之中(Friedrich,1982)。

五、数据分析与结果

表6和表7分别给出了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信息和相关系数矩阵。在其中,产业经验异质性和职能经验异质性与产品/服务创新之间存在着显著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7(P<0.01)和0.25(P<0.01),职能经验异质性与交易结构创新之间存在着显著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1(P<0.05),而产业经验异质性与交易结构创新之间则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

表8列示的是产业经验异质性及其他变量对产品/服务创新的层级回归结果。模型1是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模型;模型2是控制变量、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主效应模型;模型3、模型4、模型5是加入交互效应后的全效应模型。如表9模型2显示,产业经验异质性对产业/服务创新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32,P<0.01)。因此,假设1得到验证。模型3显示,产业经验异质性与对抗式冲突的交互项对产品/服务创新没有显著的作用关系,由此,假设4-1得到验证。模型4显示,产业经验异质性与合作式冲突的交互项对产品/服务创新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关系(β=0.134,P<0.10),由此,假设3-1得到验证。模型5显示,产业经验异质性与让步式冲突的交互项对产品/服务创新没有显著的作用关系,由此,假设5-1得到验证。

表9列示的是职能经验异质性及其他变量对交易结构创新的层级回归结果。模型1是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模型;模型2是控制变量、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主效应模型;模型3、模型4、模型5是加入交互效应后的全效应模型。如表10模型2显示,职能经验异质性对交易结构创新没有显著的作用关系,因此,假设2没有得到验证。模型3显示,职能经验异质性与对抗式冲突交互项对交易结构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关系(β=0.153,P<0.01),由此,假设4-2没有得到验证。模型4显示,职能经验异质性与合作式冲突交互项对交易结构创新没有显著的作用关系,由此,假设3-2没有得到验证。模型5显示,职能经验异质性与让步式冲突交互项对交易结构创新没有显著的作用关系,由此,假设5-2得到验证。

六、结论与启示

技术创业是科技成果商业化的重要途径,与解决就业、提升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等重大现实问题都有着紧密联系(Acs and Audretsch,2003;Baumol,2006)。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进入战略创新性是技术创业成功并改善新技术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同时,创业团队先前经验异质性特征会作用于新技术企业进入战略创新性,而这种作用力能否得到发挥则有赖于其与团队冲突过程的匹配。

首先,产品或服务创新来自于顾客问题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创造性组合,顾客问题知识比技术知识更重要,创业团队产业经验异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对产业内顾客问题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利用方式,进而影响其所开发产品/服务的创新性。与内行型团队与外行型团队相比较,内行与外行兼顾而成的创业团队更容易开发出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性产品/服务。已有研究探索了创业团队产业经验深度对产品/服务创新性的促进作用(Marvel and Lumpkin,2007;Shrader and Siegel,2007),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这一发现表明创业团队更善于通过创造性的组合差异性顾客问题知识而非仅依靠对产业市场需求的认知优势来谋求产品/服务创新。本文揭示了在产品/服务开发过程中,缺乏顾客问题知识或对顾客问题知识掌握程度相当的团队因认知不足或认知僵化而难以谋求创新性产品/服务,而顾客问题知识存量差异性较大的团队则具有多样化认知能力,借助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思维碰撞来开发创新性更强的产品/服务。这意味着,除了先前经验存量指标,先前经验异质性在产品/服务开发过程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异质性变量更应该引起进入战略形成研究的重视。

其次,团队冲突类型会影响创业团队产业经验异质性优势诱发现实的产品/服务创新性的可能性与潜力大小。合作式冲突会强化创业团队产业经验异质性对产品/服务创新性的正向作用关系,而在对抗式与让步式冲突的情境下,创业团队产业经验异质性优势则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难以转变为创新性的产品/服务设计。已有研究拘泥于探索创业团队认知冲突与情感冲突对团队决策效果乃至新技术企业绩效的作用关系(Ensley et al.,2002;Lechler,2001),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这一发现表明创业团队成员之间处理认知冲突的方式仍会对团队决策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揭示了顾客问题知识分享、学习和整合对产品/服务创新性的重要价值,在合作式冲突条件下,创业团队成员之间的开放式沟通更有助于彼此之间的隐性知识分享、学习和整合(Cohen and Levinthal,1990),进而经由组合异质性顾客问题知识谋求产品/服务创新,而创业团队成员之间的过分固执己见或过分迁就退让因无助于有价值的知识分享过程而抑制其异质性优势。这个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认知冲突与情感冲突的分析框架可能不适用于创业团队的判断,是对已有文献的一个重要补充。在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表8的统计结果表明产业经验异质性与合作式冲突交互项的回归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尽管在研究惯例上仍处于可接受的显著性水平,但总体上看显著性水平并不高,这可能来自于我们对产业经验异质性测量方法的局限性。以创业团队成员与新企业相关的产业经验年限为依据虽然能较好地测度与产品/服务设计相关知识的异质性水平,但却不能反映出创业团队成员曾工作过的产业数量、与新企业无关的产业经验年限等方面的异质性状况,从而可能给研究结果带来一定的误差。鉴于此,我们建议学术同行对此结论持谨慎支持态度,未来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例如,工作产业数量、相关产业经验年限、无关产业经验年限)来更准确地测量创业团队的产业经验异质性情况,挖掘其与合作式冲突的交互项对产品/服务创新性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产业经验异质性、冲突特征以及产品/服务创新性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

本文发现创业团队职能经验异质性与交易结构创新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关系,这个结果反映出创业团队经由职能经验获取的异质性具体任务知识整合为市场知识进而转变为创新性交易结构决策的复杂性。已有研究指出具体知识的整合抽象是获取、吸收进而转化知识的过程,个体往往更善于吸收与其先前知识有关联的新知识(Cohen and Levinthal,1990)。在团队成员各自具有不同职能领域的工作经验的极端情况下,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分享和学习就会存在障碍,难以理解对方领域内的独特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Levinthal and March,1993)。这意味着,个体职能经验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团队层面的职能经验异质性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由具体任务知识到市场知识的整合。因此,本文认为,职能经验异质性与交易结构创新性的作用关系与个体职能经验特征休戚相关,如果将个体职能经验特征纳入分析视野,职能经验异质性与交易结构创新性之间是倒U型关系而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另一方面,加入职能经验异质性和让步式冲突的交互项之后,职能经验异质性与交易结构创新之间又呈现为显著性正相关关系(β=0.124,P<0.10)。这个结果反映出创业团队的独特性。本文采用的让步式冲突量表反映的是在正式决策沟通场合团队的沟通方式,在创业团队情境下,可能更多的是利用局部性的非正式沟通来解决观点分歧,而且研究发现这种局部性的非正式沟通对于获取、吸收、学习进而整合双方彼此不熟悉的隐性知识有着很大帮助(Zahra and George,2002)。这意味着,在让步式沟通背后,局部性的非正式沟通可能对于来自职能经验的异质性知识整合起着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可以利用深入的案例研究来修正让步式沟通的测量方式,在考虑个体经验多样性的条件下,采用纵向研究设计,更好地揭示团队成员经验多样性、团队职能经验异质性与交易结构异质性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

本文发现职能经验异质性与合作式冲突的交互项和交易结构创新性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关系,而采用对抗式冲突的创业团队能将职能经验异质性优势转变为更具有创新性的交易结构决策,这个结果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首先,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发现职能经验异质性较强的团队难以借助合作式冲突来谋求交易结构创新。究其原因,基于职能经验的知识差异性往往会引发成员之间形成对新企业未来构成要素关系的不同假设进而形成的不同认识(Pell et al.,1999),正如Eisenhardt等(1999)指出的:“来自销售和营销领域的管理者往往容易看到要素间尚不存在的联系,而来自工程技术领域的管理者则并非如此。本文揭示了相互理解是形成以知识分享和观点碰撞为导向的合作式冲突的基础,职能管理经验差异较大的创业团队往往很难理解对方观点,更谈不上去论证对方观点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因此难以通过合作式冲突来促进成员之间不同职能领域知识的共享与整合,进而谋求更具有创新性的交易结构选择。已有研究表明信任、熟悉程度等团队构成软要素可能会直接影响其冲突特征(Liao et al.,2010),本文的研究表明创业团队职能经验异质性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团队构成软要素与冲突特征的作用关系,进而影响其决策和行为有效性,是对已有文献的重要补充。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经验异质性对团队构成软要素与冲突类型作用关系的调节作用及其对决策有效性的影响,进而从深层次揭示创业团队构成与过程互动关系本质及其绩效作用机制。

其次,这个结果还反映出我国情境下创业团队职能经验异质性对交易结构决策作用的特殊性。在东方文化的熏染下,中国人对待和处理冲突的态度不同于西方人(Hofstede,1993)。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人避免冲突是出于自利性规避动机,即将避免冲突视为强化自身利益并且避免潜在人际关系问题的手段(Hwang,1996)。在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条件下,对社会面子敏感的中国人也会发表不同观点,从激烈争论中学习,认真听取不同观点并试图说服别人接受新观点(Tjosvold and Sun,2000)。不少研究发现,在存在团队成员普遍信服的领导者情况下,成员之间的激烈冲突反而会成为团队成员在开放式交流基础上达成共识,寻求新的解决问题办法的重要途径(Tjosvold and Sun,2001)。中国人重才重德、服从权威,在团队领导具有威望且行为恰当的条件下,创业团队成员之间的对抗性冲突可能反而成为彼此分享整合具体任务知识进而谋求交易结构创新性的重要手段。未来研究可以在区分领导创业者存在与否、及其在团队成员中的声望高低的基础上,更细致地刻画领导创业者如何引导控制对抗性冲突进而实现创业团队职能异质性向交易结构创新转化的作用关系。

最后,这个结果还反映出不同冲突类型的价值可能会因任务特征不同而不同。在任务决策更需要团队的知识尤其是彼此不熟悉的隐性知识分享、学习与整合来创造价值,固执己见可能会促使成员冷静深思彼此观点的价值和正确性,进而提升决策的有效性。而任务决策强调团队知识互补性而不是共享性时,团队之间的协同和配合则显得更加关键。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在商业计划制定等其他任务情境下,冲突特征对团队构成及行为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本文的理论贡献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首先,本文超越了对创业团队经验存量与进入战略创新性关系的讨论,从经验异质性角度挖掘了创业团队构成与进入战略创新性之间的作用关系,有助于启发后续研究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创业团队构成对进入战略创新性的作用关系,从而系统解释什么因素导致新技术企业进入战略更倾向于创新性。其次,本文超越了有关认知冲突与情感冲突的分析框架,将合作式冲突、对抗式冲突与让步式冲突三种冲突类型引入创业团队构成与进入战略创新性的作用关系并验证了其显著作用,弥补了先前研究过分关注认知冲突和情感冲突对创业团队行为效果影响的局限性。第三,本文发现创业团队经验异质性对进入战略创新性的影响因团队冲突特征的差异而不同。这一发现增添了对创业团队经验异质性如何作用于进入战略创新性边界条件的理论解释,有助于未来研究进一步探索创业团队经验异质性在什么情况下,以何种程度、什么方式作用于进入战略选择的内在机理。最后,我们将西方研究领域里仍很前沿的创业团队构成与进入战略创新性关系问题引入中国情境,检验了西方理论对我国新技术企业进入战略生成的适用性,有助于启发东西方制度文化背景下的比较研究,探索制度文化差异如何塑造进入战略属性及其生成过程特征、不同制度文化条件下影响进入战略创新性的关键要素有何差异等深层次问题。

本文对创业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的研究表明对于新技术创业活动而言,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和挑战的重要途径就是谋求产品/服务或交易结构等方面的战略创新,而有助于实现战略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识别合适的创业伙伴。具体而言,在创业团队组建过程中,成员之间经历的差异性比经验多少更加重要,吸纳在产业经验和职能经验各不相同的成员一起创业有助于借助彼此之间的知识分享和整合来设计更具有创新性的进入战略。而在战略决策制定过程中,本文的研究表明如何沟通则比沟通什么更加重要,成员之间保持开放的心态,针对不同任务学会在和谐和对抗形势下表达、倾听、反省并整合各自的观点,将更有助于团队异质性优势的发挥,进而制定更具有创新性的进入战略。

本文的研究局限主要表现在对让步式冲突测量上。如前所述,来自组织与战略领域的结论可能不适用于创业团队情境,创业团队所表现出的让步式冲突可能是一种浮于表面的错觉,不是一种回避分歧,而是一种局部性解决分歧的手段,未来研究可以利用案例研究补充或修正让步式冲突的概念内涵,进而检验创业团队让步式冲突在团队构成与行为绩效关系中的角色。此外,尽管控制了产业因素的影响,但本文没有考虑诸如不确定性、动荡性等环境特征对新技术企业进入战略选择的影响。而已有研究表明环境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战略选择的范围和可行,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增加环境因素对上述作用关系的影响。另一方面,有关进入战略创新性的研究和测量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在调研问卷设计时努力做到在借鉴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借助预调研结果对问卷题项设计进行了反复推敲,量表信度系数达到了高于0.5的基本要求,总体上仍不高,未来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针对我国情境开展深度访谈,进一步修正进入战略创新性量表的测量题项,进而更细致地探索创新性进入战略的生成过程及其关键驱动因素。最后,由于样本量相对偏少,调研区域局限于天津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论的普适性。未来研究可以在拓展调研区域基础上,采用大样本抽样调查研究来进一步检验本文的结论。

标签:;  ;  ;  ;  ;  ;  ;  ;  ;  ;  ;  ;  ;  ;  ;  ;  

创新还是模仿:经验异质性和冲突特征在创业团队中的作用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