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隐性教育_教育论文

论家庭隐性教育_教育论文

论家庭暗示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暗示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暗示与境示教育

当我们提到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往往都是在受教育者明显意识到教育者的“教育”或要求意图这样的意义上展开的,而较少涉及到相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教育意味不那么明显,但却实实在在发生了教育过程的另一类教育形式。如果我们把前者称为显性教育,那么后者就是隐性教育;如果称前者为直接的教育,那么后者就是间接的教育。这后一种教育形式,即暗示教育。

暗示是在无对抗态度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他人言语、表情、动作的影响,在兴趣、爱好、情绪、态度或认识倾向性等方面产生了变化,就是接受了暗示。一般说来,受到暗示,未必都是他人有意识影响的结果,因而暗示有有意暗示与无意暗示之分;暗示未必都是采用言语的形式,因而可有言语暗示、表情暗示、动作暗示以及情景暗示等不同方式之别;接受暗示的结果,可能是使人增加力量、勇气、信心和快乐进而增进正确行为的过程及效果,也可能是消蚀人的精神力量、使人气馁、自菲和抑郁继而阻抑正确行为的过程及效果,故有积极暗示与消极暗示不同性质之异;暗示可以来自于他人、外部情境,也可能来自于自身、个人内部,故存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不同来源之分野。从教育角度看,有意暗示可纳入教育范畴,无意暗示在环境影响之列,即只有有意暗示才可能是教育性暗示,才可为暗示教育。但同为暗示教育,其方式、来源、性质可能是参差不一的,因而暗示教育(同时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具体样式和繁复庞杂的具体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家长可通过暗示来教育孩子或进行自我教育。利用暗示,父母有可能对子女进行更为有效的家庭教育,获得在其他教育形式下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和交往效果。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父母或其他成年家庭成员对少年儿童的暗示教育问题。

二、家庭暗示教育的可行性

家庭中对孩子实施暗示教育,有着多方面的有利因素:

其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有利于暗示教育的进行和影响的发挥。研究表明,暗示的可接受性与暗示者和暗示对象之间的心理相容度成正比。在这方面,一般说来,家庭亲情关系的存在已“先天”地为暗示作用的发挥奠定了基础。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父母与子女间都可通过某种暗示途径实现相互沟通。事实上,如果家庭气氛或亲子关系较为冷淡甚至很差,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感受性会大大降低,暗示的可接受性或可能性也就会相应地降低,暗示教育将难于开展。

其二,父母、家庭环境和日常生活作为孩子成长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为暗示教育设定了较为便利的条件和机会。对于孩子的成长成熟来说,这些构成了全部生活空间中最为切近、直接和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成为其最经常、最可信赖的信息源。这些优势使得父母对孩子的暗示教育影响,有可能作为后者优先收受的外部刺激而发挥预期的作用。

其三、少年儿童本身的发展特点,为暗示教育机制提供了内在根据。一般而言,孩子本身的知识经验有限,判断力不强,逻辑推理水平低,无意识感知占相当重要地位,好奇心强,感受性高,可塑性大。正是由于上述一般发展特点的存在,大多数孩子都表现出敬重父母及其他年长家庭成员、重视成年人的意识和要求、根据成年人对自己的评价做出适应性反应的基本倾向,喜欢观察探索周围世界的原初倾向,对外界刺激尤其是新异刺激敏感反应以及易于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外部刺激的倾向等,所有这些,构成了家庭教育中暗示教育影响能够发挥功效的最一般的也是最基本的内在因素。这使得外部暗示作用具备了心理与逻辑的基础。

三、暗示教育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暗示教育的进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而暗示教育过程内部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尤须予以正确认识和重视解决。

第一,对积极暗示感受性强的孩子,同样易于接受消极暗示。换句话说,各种暗示都有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们不能主观地认为,只有那些有意发出的暗示信息才会起作用。事实远非如此。对孩子来说,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信息,都有可能为他所接受,也许是有意识地,也许是无意识地。幼儿受暗示的影响更是往往超过直接解释的作用。更何况就影响的性质来说,既便有意发出的信息,也难以保证在孩子身上所产生的反应都是积极的,甚至有些家长有时提出的要求、希望等本身就存在问题,至于那些尚未意识到的影响因素,其性质如何,就愈加难以肯定了。

第二,如果孩子对暗示的感受性过大,又有可能对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过强的受暗示性,不论其所以如此的原因,都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延误孩子自主行为能力的发展。暗示教育只是针对孩子所处身心发展阶段的一般特征而采取的一种适应性教育手段、教育方式,而决不是教育的目的本身。家长们必须明确,对于这样的孩子,更多地应从如何避免消极影响的角度考虑暗示教育问题,而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判断与行为能力。因此,不仅不能有意强化孩子的暗示感受性,而且应该是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步帮助其降低外界影响的程度,而向更多的自我暗示、自主控制、自主行为过渡。

第三,暗示教育与明示教育、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的关系问题。既然暗示教育只是依据孩子发展的特点和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提出和采用的一种辅助性教育形式,那未对于渴求知识、渴望探索世界、认识生活而又能力有限的孩子们来说,直言不讳、明白无误的教导和指示,在许多情况下都是他们所同样需要的,关键在于这种教导和指引是否合乎当时的情境,合乎孩子当时真正的愿望需要。只有在暗示更易为孩子所接受,或者某种影响只能通过暗示实施,或是通过暗示教育影响效果更好等情况下,暗示教育才是必要的。当明则明,宜暗则暗,明暗结合。滥用或不重视暗示教育,都有可能削弱教育效果。另外,暗示教育一般指的是他人的暗示作用,然而如上所述,随着孩子的发展,暗示教育的主体应逐渐由他人向自己转移,即由他人暗示向自我暗示过渡,以逐渐培养和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自我调控乃至自我教育的能力,实现从较多地接受外部暗示、较多地表现出或形成更具主体意义的自律倾向。

第四,家庭生活中成年人日常行为的教育意义或影响问题。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日常行为是其成长初期最经常、最直接、最具权威性的影响源。这里面既可能有积极的教育,也可能有消极的影响和负面效应。家庭行为与学校行为的一个明显区别,正是其日常行为更多、更大的随意性和非正式性,这使得作为家庭教育者的父母、家长们面临着一个有可能会使他们当中的不少人感到难为情或难以接受的客观要求:稍稍收敛一下“我是家长,我是大人,因而我怎么做都有道理”一类的想当然和自信,更多一些自我检视、自我约束以及“我这样做是否有益于孩子”、“这样做孩子会怎么想、怎么看”一类的反省和思考。

四、家庭暗示教育的若干规则

并非任何意图良好的暗示都会获得预期的教育效果。鉴于暗示既有正向功能也可有负面作用,有必要注意提高暗示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在实践操作上,根据有关研究并综合儿童教育专家的建议,父母、家长们应该遵循如下教育规则。

规则一:要对孩子充满期望和信任。心里充满希望和信任,才有可能更加关注教育孩子的有效性问题,才能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以信心和力量,并逐渐转化为孩子自身的希望与追求,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为明证。

规则二:创设能给孩子以多种积极暗示的良好情境。家长们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智力、情感、道德、审美环境和规律性生活环境,让孩子置身于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之中,从而获得各方面的积极暗示。这意味着,良好的暗示教育环境必须具备全面性、整体性的特点,而此类暗示环境的形成,需要家庭中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协调、统一和家长整体教育意识的确立。

规则三:要避免经常给予孩子某些具有消极性质的暗示刺激。经常性的消极评价,总是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尤其是以已之短与彼之长相比,以及往往提出过高要求或安排超出孩子实际潜能的活动等,都有可能对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形成不良影响。这是家庭教育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心理误区。

规则四:讲究暗示策略和技巧。有时可有意识而又悄悄地赞许孩子,流露自己的挚爱与期待,让孩子感受到鼓舞,增添希望、信心和动力;有时要“弄假成真”,扶植孩子心理上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孩子向好的方向努力,以收长善救失之效;有时要帮助孩子“做出成绩”使孩子获得“很大成功”,有意帮助孩子在其有所不足的方面取得成就,以便使之从喜悦和满足的体验中获致不断进步的推动力;有时则要故意忽略孩子的错误,以避免消极暗示强化错误而不利于改正(这一点对幼儿更为重要),孩子成长中最初产生的问题,可能的话,要故意视而不见,并设法给以正面的、积极的暗示。

规则五:对于已经养成不良习惯的孩子,在纠正、教育时不应一味批评强行制止,而要与积极暗示结合起来。以改造不良因素为主的改造教育尽管是必要的,但同时必须与塑造积极因素的塑造教育结合,才能到得良好的导向效果。对于已陷入消极循环中的孩子来说,当他们有心改正之时,最重要的莫过于一有好表现就马上给以适当表扬。

规则六:不论表扬或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表扬或批评的对象应当是目前的具体事件或行为,所采取的表达形式,不论是语词的选择还是表情动作的运用,都应有助于孩子客观地自我评价与反省,有利于孩子通过父母的评价推演出关于自己的有益的结论,进而有助于孩子正确自我概念的顺利形成和发展。

五、结语

通过有效的暗示教育,孩子有可能在兴趣、信心、情绪、态度、价值观念、自我形象和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受到家长的积极影响,而取得预期的进步。为达此目的,父母、家长们需要依据具体情境,在上述规则指导下,选择言语、动作、表情、姿势、色彩、文字、图画、音乐乃至沉默、物品摆设等不同方式,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积极暗示情境,以适当的方式给孩子以合理、有效的暗示影响。显而易见,暗示教育既为家长们施行良好的家庭影响提供了有利条件机会,同时也向家庭教育者提出了更高、更为严格的要求。

标签:;  ;  ;  ;  ;  

论家庭隐性教育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