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学科竞争力与学科建设效果分析_高被引论文

我国高校学科竞争力及学科建设成效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成效论文,学科论文,竞争力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5X(2008)08-0076-07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并第一次从教育质量的角度全面提出了创建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1]。近10年来,我国的30多所“985工程”院校,在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过程中,致力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但这些往往还是一个概念的描述,没有一个定量的、客观的参考标准。本文试图应用计量学的方法,以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提供的数据,从国际、国内比较的视角来考察我国部分高校学科的竞争力及学科建设的成效,以便为学校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制定相应对策,提高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以及学科建设的成效,提供一点参考资料。

一、研究数据

本文分析所应用的数据是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1997年1月1日至2007年8月31日时段的数据。ESI(Essential Science lndicators)是Thomson科技信息集团在汇集和分析ISI Web of Science(SCIE/SSCI)所收录的学术文献及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分析型数据库,它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2]。ESI从引文分析的角度,针对22个专业领域,分别对国家、研究机构、期刊、论文以及科学家进行统计分析和排序,主要指标包括:论文收录数、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和热门论文。ESI划分的22个学科按名称的英文字母排列依次为:农业科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化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与商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地球科学、免疫学、材料科学、数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综合交叉学科、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药理学和毒物学、物理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空间科学。其中高被引论文是在相应学科领域和年代中被引频次排在前1%以内的论文;热门论文是指某学科领域在最近两年内发表、在最近两个月内被引频次排在前0.1%以内的论文。

本文选用的研究对象是ESI数据库中近11年来论文总数被引频次排列在前1%的世界上3 59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的51所中国大学。这51所高校主要是我国的“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是我国一流大学或重点大学的典型代表。因此,通过ESI数据对这些大学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我国各高校之间的优劣势,而且可以明确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从而促使各高校进一步提高其前沿学科的高水平研究,以不断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我国高校学科竞争力分析

(一)我国高校科研论文产出量具有一定的整体实力,但校际间差异较大

表1列出了ESI数据库中所示我国高校发表学术论文总数的情况。如表1所示,在这51所高校中,清华大学发表的论文总数最多,为22595篇,世界排名第93位。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及南京大学进入世界前200名;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跻身于世界前500名之列。在世界学术论文发表总数排前500名的机构中,我国高校占据16位,这说明我国高校在科研产出量上有一定的整体实力。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进入世界排名的51所高校中,有35所高校的学术论文数量排在500名之后,且有18所高校居于1000名之后;单就被SCI、SSCI索引的学术论文数量而言,我国有7所高校的论文总数达到10000篇以上,有12所高校的论文总数介于5000-10000篇之间。这表明,我国高校不仅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一定的差距,还且校际间的差距也很大。

(二)我国高校论文被引频次虽有进步但排名相对落后,科研影响能力亟需提高

表2列出了我国高校近11年来发表学术论文被引频次总数及世界排名情况,表3列出了我国高校近11年来学术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情况。从中可见,我国高校的学术论文无论在被引频次总数,还是在篇均被引频次,都相对落后于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表2得知,北京大学学术论文被引频次总数超过10万次,在世界排名329位。但和世界著名大学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哈佛大学的学术论文被引频次为2445105次,是北京大学的24倍多。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的论文被引频次超过5万次。吉林大学等20所高校的论文被引频次在1-4万次之间,其他院校则相对较低,排名也比较靠后。论文被引频次是考察学术论文质量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2006年,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中,把“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进入世界前5位”作为5个重要的指标之一,足见论文被引频次的重要性。而这正是我国高校学术论文的薄弱环节。

从篇均被引次数看,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都在5次以上,为中国高校学术论文篇均被引频次排行榜的前4名,但其世界排名都在3200名之后。清华大学虽然在论文发表总数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但其篇均被引频次较低,位于中国高校的第22位。浙江大学也是类似的情况。西安交通大学论文篇均被引次数为2.45次,在国内高校中排第39位,世界排名第3578位。总体说来,我国高校发表的论文在篇均被引频次方面的劣势是比较明显的。这充分说明,我国各高校虽然在论文总数上有着一定的优势,但就其质量和影响力而言,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高校在评估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学术论文的数量,而忽视了论文被引频次及篇均被引频次的重要影响,没有将其作为评估量化的重要指标,这也在无形中导致了我国高校学术论文被引频次相对滞后的不利局面。

表4列出了我国高校近11年来的高被引论文产出情况。高被引论文代表的是一个学科中质量高、影响力大的精品论文。它不仅反映了该学科是否具有较强的世界竞争力,而且也体现了该学科是否具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在1997年1月1日至2007年8月31日期间,ESI数据库中共列出高被引论文86 841篇。从表4可见,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这三所高校的高被引论文都超过了100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被引论文数排在世界前50名的高校,他们的高被引论文数都在600篇以上。这进一步说明,我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在论文质量及影响力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985工程”建设争创要实现世界一流或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还必须在高被引论文方面重点努力,着力扶持和培育一些有国际影响力的重点学科及学术带头人。只有这样,我国一些高校才能真正进入世界一流高校之林。

(三)我国高校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热门论文,但数量较少,科研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热门论文反映的是论文的前沿性、创新性与权威性。表5列出了我国各高校的热门论文数。就总体而言,我国共有22所高校有热门论文,总数为37篇。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各有7篇热门论文,在我国高校中并列第一,中国科技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在此方面也有不俗表现。由上可见,我国高校的热门论文数虽然有所体现,但相对较少。而相同时期,哈佛大学的热门论文数达112篇,是我国高校热门论文总数的3倍多。这充分说明:一是热门论文的要求高,门槛高,其代表的是最近两个月内得到全世界学者的关注程度。二是我国高校学术论文的前沿性及创新性不高。因此,我国高校要想打破这种不利局面,唯有积极关注学科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在注重量的积累的过程中,实现质的突破。

(四)我国高校进入ESI数据库排行的学科数逐年增加,具有一定的科研发展潜力

进入ESI数据库排行的学科,指的是近11年来科研机构(3595所)按论文总被引频次排在前1%的学科。ESI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等因素设置了22个学科,其中包括一个交叉学科。表6反映的是我国各高校进入ESI数据库排行的学科及其数量。北京大学表现突出,进入ESI排行的学科数达到10个。紧随其后的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也有较好的表现,进入ESI排行的学科数达到5个或以上,但大部分高校只有1或2个学科进入了排行,与世界一流高校的差距很大。例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进入ESI排行的学科数都超过20个。

我国进入ESI数据库的51所高校。为了对进入ESI排名的我国51所高校的类别进行分析,我们应用51所高校的论文总数、被引频次总数、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总数、高被引论文比例、热门论文总数、进入排行的学科数等反映高校科研生产力、影响力、创新力、发展潜力等指标,对它们应用类间平均距离连接法进行了分层聚类分析。图1列出了分层聚类分析的结果。从中可见,51所高校可以细分为5个类别: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为一类(第1类);北京大学独立构成一类(第2类);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为一类(第3类);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为一类(第4类);其它40所高校为一类(第5类)。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学科的整体实力还较弱,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因此,我国各高校必须强化自己的优势学科,形成优秀的学科人才梯队,努力使尽可能多的学科成为世界级的顶尖学科。

[收稿日期]2008-09-22

标签:;  ;  ;  ;  ;  ;  ;  ;  

我国高校学科竞争力与学科建设效果分析_高被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