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从理想到现实--浅析素质教育的演进与共识_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从理想到现实--浅析素质教育的演进与共识_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从理想到现实——试析素质教育的嬗变和共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共识论文,现实论文,理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80年代后期,至今不过10多年的时间。可以肯定的是,素质教育的推行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在不远的将来必然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基本模式。

一、素质教育:历史性的变革

1.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固有属性

现在提出素质教育,觉得它是新鲜的,这是从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对应试教育的现状比较而言的。其实重视人的素质培养,人格的完善,个性的成长,精神的发育,乃是教育这一特殊社会现象自古就具有的内在属性。从思想内涵来看,素质教育不是今天才出现的东西,而是教育传统的精华。

纵观中外教育思想史,不难发现关于素质教育的思想灿若星河。如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和谐发展理论,认为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两者不可分离,主张和谐发展,这是最早从教育角度提出对人的精神和意志的关怀。裴斯泰洛奇也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康德则认为,教育“要均衡地和有目的地发展人的一切能力,从而把全人类引向它的目标”。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粹中,也同样有极其丰富的关注完整人格的教育思想。其中最伟大的代表之一就是孔丘。孔子强调完美人格应是表里和谐统一,是智、仁、勇兼全的君子。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可以说他的全部教育思想就是“人学”,注重的不是片面的知识与能力,而是人的整个身心,尤其是人的性情、道德与人格。他的“礼”和“乐”统一的思想,更是突出反映了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火花。如《论语·学而》开篇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导人们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关心朋友,关心家人……。

可以认定,素质教育决然是教育的永恒话题。素质教育的名词虽然出现时间不长,但素质教育的思想萌芽却可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最深处。如原始社会口耳相传的教育、手手相授的教育,那时除了培养儿童生产知识外,更注重培养勇敢、吃苦、团结、互助等品质。在生产过程中,还对儿童进行宗教文化、礼节仪式、音乐舞蹈、风俗习惯、军事等方面的教育,可以说是整个身心全面和谐的教育。

2.科学主义的反思

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的巨大威力使人类冲昏头脑,人类逐步走上科学主义的道路,亦即所谓理念上的科学至上道路。科学主义早已成为支配西方文明的主导价值取向。

教育领域也受科学主义的巨大影响。自从科学进入学校,并逐渐占据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学校即把传授科学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自本世纪开始,从科学占据学校之后,传统的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以人为本的教育传统,注重人类精神教育的价值,就逐渐被科学主义替代而淡出。

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和思考,人们发现科学主义并不能解决人类的全部问题,甚至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危险。因此,出现了所谓的强调人文精神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他们认为,科学发现及科学理论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的价值与意义问题,更不能解决人类的道德与精神信仰问题。人类的科学文明,有时带来的不是道德的同步发展,相反是道德文明的退步。有学者指出,本世纪是人类科学文明高度发展的世纪,但是人类最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却都发生在本世纪。他们认为科学世界本质上只是一个生物的世界、机械的世界,说到底是无意义的世界。科学只能发现事实和规律,而不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人的信念、价值观念以及人类伟大的情感等社会真理,不是直接建立在科学发现的基础之上,而是从宗教、伦理、道德、哲学、语言、艺术等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中建构起来的。科学主义使人成为物的奴隶,成为经济动物,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的价值观念的倒退和生存意义的丧失。对科学主义的反思,使人们重新开始关注于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和价值。

因此,现在人们更应呼唤人文情感的教育,关心人的完整的心态与人格的教育,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科学教育,以及与科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国外一些学者强调,除了关心儿童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还要关心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体验,情感发展,是否愉快,总之要关心他们完整的人格发展。

3.传统应试教育文化的两次批判

如前所述,素质教育的概念是现在提出来的,但素质教育思想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教育固有的属性。但是从历史长河来看,素质教育思想一直处于思想家们的理想之中,在实践上从来没有占主导地位,其影响也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它只是一种萌芽、一种教育理想,始终未能成为主流。相反,与素质教育相对立的应试教育至少在我国的文化历史和教育历史中长期处于统治地位。(注:胡甲刚《素质教育本质问题探讨》,载《中小学教育》1997年第12期。)

长期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一直是支配、影响着我国教育文化的主流思想。应试教育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隋末兴科举开始。从那以后,科举成为走上仕途最主要的途径,凌驾于教育之上,使教育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和手段,考试成为教育的目的。科举式的教育其实就是应试教育的典型。考场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从这个角度说,应试教育并不是今天教育的特性,而是传统教育在今天的流传。

科举考试使学生只关心与科举有关的学习内容,科举注重“为圣人立言”,只注重经书的记诵,注重内容的形式和框架。一开始,科举还稍稍注重学生的思想,后来就完全走向形式化,死记硬背。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但科举所造成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传统却深入民族文化之中,应试教育的流弊未能从教育思想中清除,依然作为我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一直流传下来。

建国以后,毛泽东曾在1957年和1958年两度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这个方针实际已包含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但当时几乎没有人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毛泽东的教育方针,而是强调教育的社会服务和政治服务功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80年代重又泛起应试教育的潮流,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因此,现在提出素质教育的思想,是对传统的教育文化的批判与反思,也可称为对应试教育的第二次批判。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对应试教育的反思和批判,是在人类即将迈入一个全新的、竞争更加激烈的新世纪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对应试教育更为深刻和理性的批判。

4.时代发展对人的关注

现在看来,如果没有我国近20年的改革开放,没有我国近20年的经济发展,没有我国近20年的科学技术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是不可能提出素质教育这个问题的。

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的要求,即要求人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社会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对人的素质提出如此完整的要求和关注。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一个新的使命,但这也正是我国教育传统所缺乏的,是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最大缺陷。前不久中国科协代表团访问美国,在斯坦福大学会见了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他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意精神”。他说中国的教育就缺少这点。中国的学生非常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他们缺少创造精神。美国学生的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意精神和冒险精神,有时做出难以想象甚至“发疯”的事情,所以往往创造出惊人的成就。例如硅谷的一个“yahoo”公司, 就是斯坦福大学几个学生创立的,因为他们的导师有一年不在学校,他们就自己创公司搞开发,对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朱教授认为,创意精神最重要。创意精神强天资虽差一点的学生,要比天资好而创意精神不足的学生更有成就。

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国民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教育的质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教育水准就与民族素质密切相关。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我们将把什么样的一代人带入21世纪,这是关系到我们民族命运的大问题。

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应试教育已经严重危害着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完全背离儿童的天性,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摧残式的教育。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用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可以这么说,素质教育是改变当前应试教育的唯一策略。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我国一次伟大的教育革命,是教育观念的历史转变,它的出现既有国际性和世界性的背景,又有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转型的背景。它是人类抗拒工业文明和科技文化对人类价值伤害的产物,是人类对近一个世纪的文明发展进行反思的结果。

二、初步成熟的理论与成果

现在大多数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理论,还没有真正成熟,还只是一种理想的观念。也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主要不是理论,而是实践,是对当前应试教育的实践进行批判。如何对待现有的研究成果及10多年来的实践,实际已成为建构完整的素质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

1.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关于素质教育,现在还正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虽然在理论与体系上尚未完全成熟,但经过1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素质教育已不像早期那样模糊,其最基本的理念已经形成。

(1)基础性。基础性是基础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点, 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没有基础性就没有素质教育。什么叫作基础性呢?基础性就是所谓支撑性的品质,指能够活化的、宜于迁移的和易于提升的品质,就是儿童将来学习、生活和做人的最基本的素质品质。诸如学习习惯、交往技能、求知欲、爱心和同情心等。

(2)内在性。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现在理解素质教育, 往往把它理解为一种外在品质的叠加,就是增加知识能力教育以外的东西,所以一谈到素质教育就是学钢琴、学画画、学书法,甚至连专门搞教育的也不能走出这个怪圈。其实,素质教育首先关心的不是有“多少”素质,而是有“怎样”的素质。素质教育应该是内在品质的培养,是可以外化为学生个性和人格的教育。

(3)主体性。这也是素质教育应该关注的一个特点。 这一点对指导当前的素质教育,扭转错误的教育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少专家一致认为:主体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和境界,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注:《主体教育与素质教育》,载《教育文摘周报》1998年7月15日第2版。)许多人对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特点比较能够理解和接受,但对于主体性却不能理解。他们花了很大力气搞素质教育,但他们的一切教育都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是否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发展。实际上,让学生养成独立的人格,正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东西。

(4)全面性。指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和完整, 这是针对片面发展而言的,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之一,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但这一问题也存在理论上的分歧。一些人认为全面性就是要教育全面化,即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全面性不代表平均化,不意味着人人都成为完人,主张全面性与个性统一,主张在尊重个性基础上强调完整性。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尽管多数人主张后一种观点,但实践上却是前一种观点处在支配地位,因为全面教育在实践中容易操作。此外,全面性的更重要的内涵还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即全体性是指全体学生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素质教育的观念,但仍有一些人没有形成共识,他们对素质教育能否成立还持怀疑态度,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认为素质教育只不过是一个时髦的概念,是针对当前的教育实践提出的一种纠偏性的临时措施,不具有长期持续性。二是认为素质教育缺乏独立的内涵,与应试教育没有本质的区别。

这第二种观点是最关键的,是素质教育至今还难以推行的重要原因。我们有许多学校都在搞素质教育,但之所以没有突破,理论宣传轰轰烈烈,措施也搞得不少,但最后老的一套模式总是改不掉,还是天天死上课,死做作业,还是拼命考试,原因是什么呢?最根本的就是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缺乏认识。

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上,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第一,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没有本质区别,理由是应试教育要考试,素质教育也要考试;素质教育讲素质,应试教育也讲素质。第二,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大同小异,应试教育就是少点活动,少点音乐和体育,所以不必大动手术,只要修修补补,加点东西就行了。第三,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应试教育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都是不可忽视的。第四,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都重要,两者都不可缺少。第五,认为素质教育缺乏明确的内涵。

因此,从理论上澄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完全对立的教育模式,它们的指导思想不同,教育目的不同,教育模式不同,教育效果也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应试教育指向于有限的为考试服务的知识,以及与考试相关的应付考试的技能;而素质教育指向于人的整体的素质,指向于人的完整的人格与精神世界。一个是片面的教育,一个是全面的教育;一个是知识的教育,一个是包含知识在内的人格教育。正是由于这一点,就可以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彻底区分开来。而应试教育的全部弊端也正在于此。正是由于这一点,应试教育把学生局限于书本与课堂,局限于残酷的训练与考试之中。正是由于这一点,才有题海战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学校才忽视学生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情感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才导致学生知识与情感、知识与实践、知识与创造力的巨大失衡,在应试教育指导下的所有教育只是一种非常有限的知识教育与能力训练。素质教育打破知识教育与能力训练的狭隘概念,把“人”的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素质教育才使我们回到教育原本应有的本质属性上来。

应试教育仅仅指向少数学生,而素质教育却指向全体学生。现行的应试教育,不能说它不是一种教育模式,但这种模式肯定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对于少数学生来说,它也许是理想的教育。但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扼杀和淘汰大批而保留和筛选精良的教育模式。

真正的全面发展决不代表平均发展。全面发展中包含着个性发展,不排斥个性,也就是说,允许发展模式的多样化。而应试教育强迫所有的孩子都按照同样的模式去学习、去发展,实际只存在一种发展模式,这就背离了人的发展规律。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彻底否定,两者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当然某些形式上可能有相同的因素,但本质是完全不同的。

3.素质教育与教育质量

社会、学校、家长和教师,之所以对开展素质教育还存有疑虑,是因为许多人担心搞素质教育会降低教育教学质量,搞素质教育就是不要教学,就是放任自流。这是对素质教育的严重误解。

有位学者说得非常好:素质教育不是放羊。现在也有这样的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不是选拔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素质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是合作性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普通教育。这些观点有合理的地方,但不完全正确。现在我国在同龄人口中只有5 %的人能升入大学,不足20%的初中生能升入高中,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选拔功能必须强化,教育的竞争性是不可避免的。理想化的教育也不可能是完全没有竞争的教育,离开了竞争性,只能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要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关键是如何看待教育质量,这一点很重要。学校不可能不要学术性。学术教育,也就是科学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离开了学术性,学校就没有意义了。关键是不能用学术教育排斥学生的素质发展,不能用学术教育否定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教育。对教育质量要有科学标准,学术教育关系教育质量,人格教育也关系教育质量,把两者统一起来,并取得平衡,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质量。

三、实践与操作:寻求理论超越的起点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理论还不能算完全成熟,但作为一种理念或思想已经旗帜鲜明,现在的关键是如何付诸实施。要想使素质教育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必须以新的教育实践作为起点。一旦走出实践的困惑,素质教育的理论将获得新的飞跃。

1.明确一个基本方向:政府行为·学校行为·教师行为

我们应明确一个基本观念,素质教育首先是政府行为,然后才是学校行为,最后才是教师行为。没有政府的政策导向,素质教育单靠教师或某个校长的力量是根本不能实现的。因此,许多学者都呼吁,实现素质教育必须加大政策力度,否则将难以为继。从我们国家的情况看,尽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很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但由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还不成熟,所以主要采用倡导政策,一直没有实施硬性的政策。同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鼓励试验,鼓励探索创造,尊重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创造精神,让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成为教改的主人。

2.领导者的勇敢精神和创造才能

素质教育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因此领导者个人的教育素养和创造精神,就显得特别重要。能不能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素质教育的路子,关键就取决于领导者的教育创造力。

现在有学者提出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同,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试教育是大家按统一的模式发展,追求同样的知识和同样的能力,因此必然形成相同的教育模式。而素质教育以发展素质为目标,素质的发展没有统一的标准,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是丰富多彩的人格发展,因此提出素质教育的“校本位”和“人本位”的理论。他们提出以学校或以个人为单位设计素质教育的模式,并从这个观点出发,进而提出“特色学校”的理论,同时把特色学校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策略。也就是说,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提出与别人不同的办学模式和发展方向。

从这个理论出发推行素质教育,就更需要领导者的勇敢精神和创新魅力,只有学校的领导者具有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独特的教育创新,才可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素质教育模式。

3.从教育制度入手

素质教育是教育体系或教育模式的改革,是对现有教育制度的全方位改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现有教育成就的否定,而是要推动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

应试教育已经形成一种固有的模式,因此改变应试教育先要改变应试教育的体制,其中首先是教育的评价制度,因为现在的一切问题都来之于此。学校为什么要追求升学率,因为有了升学率,社会、学校、家长尤其教育管理部门才说它是一个好学校,校长也才是一个好校长。教师为什么要追求升学率,因为有了升学率,他才是个好教师。

究竟用什么来评价学校,用什么来评价教师,甚至用什么来评价学生,这是一个教育制度问题,一个教育体制问题。评价观念不转变,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教师,大概都不敢轻易放弃应试教育的价值观和相应的教育行为。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期待着今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标签:;  ;  ;  ;  

素质教育:从理想到现实--浅析素质教育的演进与共识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