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作用探讨论文_曹英杰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科室-I期临床研究中心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心律失常患者选择胺碘酮+心理干预方法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120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研究治疗方法期间,对照组(60例):选择常规疗法+胺碘酮方法完成疾病治疗;观察组(60例):选择常规疗法+胺碘酮+心理干预方法完成疾病治疗;最终就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病情治疗总有效率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展开对比。结果:同对照组心律失常患者病情治疗总有效率(81.67%)对比,观察组(98.33%)提升程度显著(P<0.05);同对照组心律失常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观察组下降程度显著(P<0.05)。结论:对于心律失常患者选择常规疗法+胺碘酮+心理干预方法加以治疗,对于患者治疗效果提高以及hs-CRP水平的下降可以发挥显著作用,从而促进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好转以及康复。

【关键词】胺碘酮;心理干预;心律失常;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5-0084-02

心律失常包括诸多疾病类型,主要体现为房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以及心房颤动几方面。对于心律失常疾病而言,通常表现出单独发病,但是也存在较高概率伴有系列心脏器质性疾病的现象,更为严重会对患者的心脏造成累及,从而呈现出心力衰竭的现象,更为严重会发生猝死[1]。本次研究将探讨有效治疗方法将心律失常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以及治疗效果进行改善,以此说明胺碘酮+心理干预临床应用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120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对照组(60例):男50例,女10例;年龄分布范围为41岁~85岁,平均年龄为(60.22±2.19)岁;观察组(60例):男51例,女9例;年龄分布范围为42岁~86岁,平均年龄为(60.29±2.22)岁;此次研究均获得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对于知情同意书,所有心律失常患者以及家属均同意签署;对两组心律失常患者性别与年龄加以比较,结果呈现出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心律失常患者在进入医院后,研究治疗方法期间,对照组:选择常规疗法+胺碘酮方法完成疾病治疗;观察组:选择常规疗法+胺碘酮+心理干预方法完成疾病治疗;对于对照组,首先于降糖、降压、吸氧、调脂以及补液几方面加以治疗;此外,对患者采用胺碘酮药物加以治疗;如果患者心率水平超过80次/min,则保证200mg/次剂量以及2次/d频率加以口服治疗;如果患者心率水平小于80次/min,则保证200mg/次剂量以及1次/d频率加以口服治疗,对患者共施以为期4周治疗[2];对于观察组,常规疗法以及胺碘酮用药方法同对照组心律失常患者保持一致;此外展开心理干预:(1)就心律失常发病机理以及药物治疗原则对患者进行简要介绍,就患者以及家属提出的系列疑问进行耐心解答;(2)对于病房环境的湿度、温度以及光线加以调节,对于患者休息充足做出保证,此外,准备书籍、音乐、戏曲以及电视等对患者进行提供[3];(3)对于社会功能、心理情绪以及生活饮食等系列内容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之后要求其对患者给予支持,以将患者治疗后顾之忧充分消除[4]。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病情治疗总有效率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所有心律失常患者经过治疗后,心悸以及胸闷等系列症状全部消失,观察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期前收缩减少程度≥90%;有效:所有心律失常患者经过治疗后,心悸以及胸闷等系列症状全部缓解,观察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期前收缩减少程度为50%与90%之间;无效;所有心律失常患者经过治疗后,心悸以及胸闷等系列症状未获得缓解,观察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期前收缩减少程度<50%[5]。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所有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结果展开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病情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对比以%形式展开χ2检验,计量资料(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组间对比以x-±s形式展开t检验,以P<0.05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病情治疗总有效率临床对比

同对照组心律失常患者病情治疗总有效率(81.67%)对比,观察组(98.33%)提升程度显著(P<0.05),见表1。

2.2 hs-CRP水平临床对比

同对照组心律失常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观察组下降程度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作为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药物在应用后,针对钾通道、钙通道以及钠通道均会获得对应阻滞效果,针对延迟整流钾电流可以进行有效抑制,从而将动作电位发生时间显著延长,最终于心肌细胞耗氧量降低、冠状动脉血管扩张、局部血流量增加以及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方面获得确切效果。

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会使得自身机体表现出应激反应现象,在应激反应影响下,会使得患者内分泌系统以及神经系统受到对应影响,从而使得患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肾上腺素水平以及神经活跃性表现出一定程度增加,最终对疾病治疗效果以及病情进展产生对应影响。

本次研究中,采用抽签法分组;研究心律失常治疗方法期间,对照组:选择常规疗法+胺碘酮方法完成疾病治疗;观察组:选择常规疗法+胺碘酮+心理干预方法完成疾病治疗;最终发现同对照组心律失常患者病情治疗总有效率(81.67%)对比,观察组(98.33%)提升程度显著(P<0.05);同对照组心律失常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观察组下降程度显著(P<0.05),充分证明选择胺碘酮+心理干预方式对心律失常患者加以治疗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对于心律失常患者选择胺碘酮+心理干预方法加以治疗,通过提高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效果以及降低hs-CRP水平,促进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好转以及康复,充分证明胺碘酮+心理干预临床应用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陈毓.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差异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37-38.

[2]张秀琴.卡维地洛联合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7,24(16):1022-1025.

[3]付生弟,谢辉.卡维地洛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7):579-581.

[4]马振刚.胺碘酮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QT离散度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2):3395-3397.

[5]刘程光.胺碘酮对心律失常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临床医学,2017,12(10):114-115.

论文作者:曹英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0

标签:;  ;  ;  ;  ;  ;  ;  ;  

胺碘酮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作用探讨论文_曹英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