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镁与铝”探究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新课程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上有鲜明的特点,在目标上,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究能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在目标要求上,包括三个方面:认识性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性学习目标(技能、过程和方法)和体验性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化学实验也特别强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怎样在课堂教学中用实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呢?笔者试做“镁与铝”的设计。
一、试做教材内容的分析
从本节教材内容分析可知,是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镁与铝性质,并与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由于学生学过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理论和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所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镁与铝性质的进一步的探究可以自己完成。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①使学生了解金属的通性。②使学生了解镁铝的物理性质和用途。③使学生掌握镁铝的化学性质及其差异。
b.能力目标:①通过所学理论知识,推测元素化合物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观察能力。③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c.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②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镁铝的化学性质。
难点:用理论推测并设计实验探究镁铝性质及其差导。
二、教学过程组织的基本策略
1.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激发思维。
2.指导探索、互动研讨、突出主体。
3.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4.反馈调节、迁移提高。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
过程一 引入新课
[幻灯] 课堂上,通过展示春秋铜器、古代炼铁、术士炼金、辽鳞纹银壶,直至当今的神舟六号、世界航天业发展状况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金属;帮助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历程,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然后,引用一些图片重点介绍金属镁铝在生活、生产、国防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镁铝的性质产生好奇感,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过程二 镁铝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师提问] 根据我们以前学过有关的金属知识,猜测金属镁铝应有哪些化学性质?
[教师引导] 可以高一所学的元素周期律等化学理论知识为依据,对镁铝的化学性质与其差异进行推测。为了证实学生的猜测,请设计相应的实验予以证明。
教师提供下列试剂:金属镁、铝片、1 mol/LHCl溶液、1 mol/L NaOH溶液、蒸馏水、酚酞试液。
[学生探究]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学生独立探究。
学生设计实验一:与盐酸反应(理论依据:金属一般都能与酸反应)。
选取大小相同的镁、铝片,分别与同浓度(1 mol/L)盐酸反应,观察现象,并比较差异。
实验结果:都产生大量气泡,镁产生包泡的速率要大于铝。
结论:金属活泼性镁大于铝。
[教师引导] 在学习碱金属元素时,利用纳和钾与水反应剧烈程度不同比较金属性强弱。
[学生探究] 学生设计实验二:与水的反应(理论依据:金属钠钾活泼性比较可用与水反应)
选取大小相同的镁、铝,分别与蒸馏水反应,必要时可以加热。
实验结果:镁与沸水可以反应,但因程度较小,可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而铝与水几乎不反应。
结论:金属活泼性镁大于铝。
[教师引导]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铝元素已经由金属向非金属过渡,而我们通常说的是金属一般能与酸反应,而非金属单质一般可以和碱反应。
[学生深究] 学生设计实验三:与碱反应(理论依据:铝元素已经由金属向非金属过渡,那么,铝有可能和碱反应)
选取大小相同的镁、铝,分别与1 mol/L NaOH反应。
实验结果:镁与碱不反应,铝与碱反应,并产生气体。
结论:金属活泼性镁大于铝。
[教师引导] 金属还有一个很常见的性质,就是它能和非金属单质反应。
[学生探究] 学生设计实验四:与氧气的反应(利用最方便的条件,在空气中灼烧)。
选取大小相同的镁、铝,分别在空气中灼烧。
实验结果:镁剧烈燃烧,铝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活泼性镁大于铝。
[教师引导] 在我们刚才设计的这些实验中,镁铝和酸、水、氧气等物质反应,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 镁铝和酸、水、氧气等物质反应,都体现了镁铝的强还原性,也就是说,镁铝能和很多较强氧化性的物质反应。
[学生实验] 镁和二氧化碳反应,铝和氧化铁反应
[教学体会]这是本节的高潮,师生始终以镁、铝的实验事实来探究理论性质的假设。在结合理论对镁、铝性质推断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对比的方法,重点突出镁、铝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这个过程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智能,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让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获得多角度的发散,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则融入学生之中,形成有机的、融洽的、和谐的整体。
过程三 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解决问题
过程一、二,已经初步了解镁铝性质,过程三则要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的提出: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铝制的容器不能盛放酸性、碱性等物质。我们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在铝制的窗口器中盛放同浓渡的溶液,发现铝制容器被腐蚀的速率相差很多,试推测其原因。
再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给学生创设一个研究性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效果与反思
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知识,通过多种方式的探究活动,特别是实验研究,引导学生认识完成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进行师生、生生的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当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比如:①如何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所需要的只是知识的技能,而一个问题的提出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②学生设计的实验思维程度不是很高,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出更有创造性的实验,也是值得课后反思的。③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自觉的学习态度,决不能靠强制的手段来完成。无论每个学生处于何种学习起点,教师应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标签:教学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