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纪之交哲学思潮中的人本主义问题_哲学论文

论世纪之交哲学思潮中的人本主义问题_哲学论文

关于人本主义的若干问题——为考察世纪之交的哲学走向而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本主义论文,世纪之交论文,若干问题论文,而作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作为最终根据、最高目的去考察、去处理所知的一切。人本主义的思想几乎渗透在从古到今的西方各种哲学之中,而并非仅仅是与所谓的科学主义相对的一种思潮。不过由于对人的理解不同,人本主义又分为不同的类型。马克思主义既与人本主义有共同点,又超越人本主义。

关键词 哲学 人 人本主义

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即将到来。在21世纪,随着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交往在广度与深度上进一步发展,各国、各民族在各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也必定呈现出一种新的局面。这种趋势一方面将会导致社会生活各领域逐步世界化、统一化;另一方面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会完全消除各民族的特点、特色,即无论在等级上还是在性质上都不会导致各民族的千篇一律,差别、不平等照样会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比较准确地把握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发展势头,制定相应的对策,就能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

从哲学的发展趋向来看,由于人本主义思想深深地渗透在从古到今的各种西方哲学之中,因此下一世纪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哲学也许将会是人本主义特征更加突出、更加自觉、更加全面的哲学。有鉴于此,分析、考察一下人本主义中的若干主要问题,将有助于我们的哲学走到世界哲学的前列。

一、人本主义、人学、人的哲学

一般情况下,人本主义与人学是不同的。人本主义指学派,人学指学科。不同的学派是根据对同样的问题的不同处理来划分的,而不同的学科则是根据所研究的问题不同来划分的;即学派的不同在于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学科的不同在于所处理的问题不同。人本主义作为与其他学派不同的学派,在于它以特有的方式来处理非人本主义学派也处理的问题。人学作为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学科,在于它所处理、所考察的问题与其他学科所处理、所考察的问题不同。

但是,如果把“××学”看作最根本的学科,并且把一切其他学科都看作它的分支,看作它的一个部门,那么“××学”就又成为一个学派,即成为处理一切问题的特定方式。当代现象学就是如此。因此,如果把人学看作最根本的学科,把一切其他学科都看作人学的一个方面、一个部门——像休谟、费尔巴哈所认为的那样,那么人学也就同人本主义合流了,即人学也就成了一个学派,成了考察、处理一切问题的特定方式——把每一学科都看作人学的一个方面,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为人的问题,把一切问题都作为人的问题来考察、来处理。

“人的哲学”是一种比较含糊的提法,既可以表示一种学科——考察关于人的哲学问题,而不是其他哲学问题。也可以表示一种学派——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据去考察、处理哲学问题。类似的情况在“科学的哲学”中也存在,即“科学的哲学”既可以表示一种学科——考察关于科学的哲学问题,而不是关于其他的哲学问题。也可以表示一种学派——以某种科学的方式去处理哲学问题。

二、人本主义的实质与实例

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学派有时指一种理论倾向或主张,有时指一种理论体系。无论作为理论倾向还是作为理论体系,人本主义的实质都是从人出发、以人为最终根据和最高目的去考察、去说明、去处理一切问题。即人本主义反对离开人去考察、去说明事物本身是什么,反对离开人仅仅就事物本身去处理事物。

如果更一般地理解人本主义,那么人本主义也可以说是一种主本主义。主本主义中的“主”是指活动的主体,即活动者。在主本主义看来,任何活动的主体都是该主体所知、所处理的一切的最高根据。例如,当活动的主体是某一动物时,这一动物就是它所知、所处理的一切的最高根据,即它所知的东西是什么、对它有什么作用、它如何处理这个东西等等最终都取决于它本身是什么;因而它是它所知、所处理的一切之本。而当活动的主体是人时,主本主义就是人本主义。就黑格尔哲学把包括他自己的哲学在内的一切都看作绝对精神的发展阶段、实现形式来说,黑格尔哲学也是一种主本主义——以绝对精神这一主体为本。

费尔巴哈是被公认的最典型的人本主义者。费尔巴哈认为主体与对象总是对应一致的;一切对象都是作为实现主体的相应本质的条件而被主体确立起来的,对象具体是什么对象,取决于主体要通过该对象实现什么本质,即主体用什么活动去把握这一对象;因而离开了主体的相应的活动,就不会有相应的对象。例如,对象之所以是食品,是因为被主体用来实现“吃”这一本质,或者说被主体的“吃”这一活动所把握,离开了主体的吃,就没有一个对象本身是食品。正因为在费尔巴哈看来一切对象都是作为实现主体的相应本质的条件被主体确立起来的,所以费尔巴哈认为一切对象都不可能超越主体,即主体不可能以高于自己的东西为对象,或者说,任何主体都永远不可能确立起比自己高级的对象;任何主体的最高对象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自己的同类;即使在别的主体看来存在着比某主体更高级的东西,该主体也不可能把这一比自己高级的东西作为比自己高级的东西来看待。例如,对人来说,人比狼高级,但是狼却不可能这样看,因为狼不可能建立起比自己更高级的对象;在狼眼里,人同兔子、山羊一样都只不过是实现它的某种本质的条件。既然任何主体都不可能以高于自己的东西为对象,那么对人来说,最高的对象就是人自己;所谓的神、上帝、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作为人的对象,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被异化了的人本身。总而言之,在费尔巴哈看来,人能知道什么、能处理什么、以及如何处理所知道的一切,归根到底都取决于人本身是什么。费尔巴哈虽然是典型的人本主义者,但却不是空前绝后的。

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奠基人色诺芬尼就曾批判道:人们只是按照自己的特点理解神;如果动物也有它们所崇拜的神的话,那么动物也是按照自己的特点来塑造自己的神的。这实际上已经道出了2000多年后的费尔巴哈思想的真谛。后来的智者学派的普罗塔戈拉又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即事物是什么与不是什么都是由人确定的,在事物那里不存在是什么与不是什么的独立标准。

整个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在某种意义上也都是人本主义。彻底的经验论要求把所谈论的一切都严格地限制在个人的亲身经验的范围之内,一切超出个人的亲身经验的都是不真实的。休谟还明确指出,一切科学都是人学的一个方面。唯理论也主张只接受那些自己亲自批判地考察过、从而自己亲自建立过的东西。

对西方近现代哲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康德哲学虽然认为人的一切对象都是由人的先天活动形式与自在之物共同建造的,自在之物本身不可知,人所知的一切都是人建造起来的,因而人为世界立法。从这一点来看,康德哲学同人本主义也有共同点。

从近代经验论演变来的现代西方分析哲学与从近代唯理论演变来的现代西方现象学在某种意义上也都是人本主义。分析哲学认为凡是对人有意义的要么可以经验地把握,要么可以逻辑地把握,即一切有意义的东西都是人通过经验或逻辑把握到的、建立起来的,对人来说,离开了人的经验活动与逻辑活动就没有人所知的一切。现象学主张人所知的一切都是意义——亦即现象学的现象,而一切意义都是由人的意向性活动确立的。例如,没有计数活动就没有数量,没有评价就不会有价值。

三、人本主义的类型

从人出发、以人为最终根据和最高目的去考察、去说明、去处理一切,这是为一切人本主义所共有的、决定人本主义之为人本主义的实质。但是,同为人本主义,对人的理解、所处理的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却并不都相同。根据对人的理解不同,根据所处理的问题不同,根据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人本主义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事感觉活动的人与从事思维活动的人

有的人本主义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感觉,即人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都是感觉活动,因而作为一切之本的人是有感觉的人,一切都是由人的感觉建立起来的,人无论知道什么、处理什么归根到底都是在知、在处理感觉。前述普罗塔戈拉的作为万物的尺度的人实际上是感觉着的人,近代经验论实际上也把人主要看作感觉着的人。有的人本主义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思维。在这种人本主义看来,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一切只有经过思维的批判考察才能成立,才不是幻觉。以思维的人为一切之本就是唯理论的人本主义。实际上,完整的人既是感觉的人,又是思维的人。在人的一切所知之中,有些是通过感觉被知的,有些是通过思维被知的,无论否定了哪一方面都是片面的。

物质的人与精神的人

有的人本主义强调人是物质有机体,人所建立的一切、所处理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以人的物质活动为根据的。18世纪法国唯物论所理解的人主要就是这种人。有的人本主义强调人的精神方面,认为人所知的一切是什么、对人起什么作用,关键在于如何去看,即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或态度或观念去把握。把精神的人作为一切之本就成为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实际上,在人的一切所知之中,有些是由人的物质活动确立的,有些则是由人的精神活动确立的,二者不可偏废。

自然的人与社会历史的人

有的人本主义把作为一切之本的人理解为自然的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强调人作为一个物种的共同的方面、不变的方面,因而强调从人的共同本质、共同需要出发去看待、处理一切。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就是这样理解人的。有的人本主义把人理解为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发展过程中的人,强调人的差别和变化;因而认为,虽然一切都是由人确立起来的,但不同社会的人、不同时代的人所确立起来的东西并不一样。如果从当代解释学和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理解人本主义,那么作为一切之本的人就是社会的与历史的人,因为解释学主张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不可分,人永远不能从社会历史背景中抽离出来,存在主义认为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永远是一创造之流,人永远处在“是”的过程中,永远不能最终是什么。

个人与人类

大部分人本主义者都把作为一切之本的人理解为个人,认为个人是最真实、最根本的,他人、人类是由个人通过类比确立起来的。当代现象学就是这样理解人的一个典型。在现象学看来,一切都是由自我的意识活动建构起来的,“他我”、“通我”是自我通过“设身处地”之类的联想活动建构起来的。有的人本主义——例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则强调整个人类,强调从整个人类的角度去看待、处理一切。

理论的人与实践的人、情感的人

有的人本主义把人首先理解为从理论的角度、认识的角度去把握一切的人,即强调从到底知道什么的角度去把握一切。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哲学就是这样理解人的。有的人本主义把人首先理解为从实践的角度、运用的角度去把握一切的人,即强调从“能用来干什么”的角度去把握一切。实用主义就是这样理解人的。实用主义认为,观念不是事物的表象,而是行动的方案。还有的人本主义主张从情感的角度去理解一切、看待一切,把人主要看成从事情感活动的人。古希腊的昔勒尼学派就持这一主张。人实际上是上述各种人的统一,只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是片面的。

关于人本主义所研究的问题

原则上,人本主义的视角可以用于研究、考察、说明任何问题。不过在实际上,有的人本主义着重于考察自然问题,有的着重于社会问题;有的着重于文学艺术问题,有的着重于学术理论问题;有的着重于认识问题,有的着重于实践问题;有的着重于历史问题,有的着重于现实问题。

如果从所考察的问题这一角度来区分人本主义,那么,有多少种可考察、可说明的问题,就有多少种人本主义。不过严格说来,从所研究的问题的角度来划分的不同的人本主义,实际上只是人本主义的不同的部门;除非认为其他问题不是人本主义所研究的,否则对不同问题的研究并不构成研究各种不同问题的人本主义之间的对立。

关于解决问题的方式

各种人本主义解决问题的方式的不同往往同它们对作为一切之本的人的理解的不同联系在一起。如果把人理解为个人,那就会把一切问题归结为个人问题,就会从个人出发处理一切问题;而如果把人理解为整个人类,那就会从全人类的角度去考察、处理问题;如果把人从根本上理解为认识者,就会把一切问题归结为认识问题;而如果把人从根本上理解为实践者,就会从实践的角度提出问题、处理问题;如果把人理解为自然的、生物意义上的人,那就会把一切问题归结为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需要的问题;而如果把人理解为社会的、历史的人,则会把一切问题归结为社会问题与历史问题,即把一切问题放到社会关系与历史过程中去考察。下面我们以费尔巴哈和斯宾诺莎为例具体说明上述不同。

关于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幸福问题,费尔巴哈认为,人作为自然界的最高产物,原则上可以自己解决自己所面临的一切问题;而人之所以没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人类自身分裂了,没有作为一个现实的类来发挥作用;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通过人与人彼此相爱来使人成为一个现实的类;而使人彼此相爱的途径又是认识,也就是使每个人都形成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认识。

斯宾诺莎把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幸福归结为一种感受,即主动的感受。在斯宾诺莎看来,没有任何事情本身是令人自由、令人幸福的,关键在于做这种事情时是否伴随主动的感受,即是否主动而为。而是否伴随主动的感受又取决于是否认识、把握了充分根据、充足理由,即在做某事时是否真正意识到这种事情的发生有充分理由。认识、掌握了充分理由就是主动而为,就不是被动而为,就会伴随主动的感受。这样,在做的时候就感到自由、幸福。神是一切的充分根据、充足理由;因此只要真正认识到神是一切的充分根据、充足理由,那么以这一角度去看,无论做什么就都是有良分根据、充足理由的,从而都是主动的、自由的。这样,人也就由于认识、把握了神这一中介、这一手段而得到了最彻底的解放。这也就是说,神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中虽然是最高的根据,但却只不过是被人用来达到自由与幸福的手段。

不同的人本主义只是人本主义内部的差别,不能因为有各种不同的人本主义就否认决定人本主义之为人本主义的共同点;当然也不能因为人本主义之为人本主义有共同点就否认人本主义的差别,就把某一种人本主义与另一种人本主义的差别当成人本主义与非人本主义的差别。

四、哲学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并不只考察哲学问题,哲学问题是人本主义所考察的问题之一。哲学人本主义就是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据去处理一切哲学问题。

“哲学”的本义是追求智慧。哲学所追求的智慧是相对于博学、意见、对语符的运用和外在生活方式、活动方式而言的。博学是指知道很多事情,但不能把握所知的一切的联系、统一。意见是一种仅凭自己不能保证自己成立与否的认识。对语符的运用不考察所运用的语符到底是什么意思。外在的生活方式、活动方式需要凭借自身之外的条件才能实现。相对于博学而言的智慧是对所知的一切作统一的、终极的说明。相对于意见而言的智慧是具有不容置疑性,自己就足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人都普遍成立的认识。相对于对语符的运用而言的智慧是把握语符的本义,把握相应的所知的前提、规范与根据。相对于外在的生活方式、活动方式而言的智慧,是自主自决的生活方式、活动方式,是不假外求的自我满足、自我实现,是以自身为目的的生活本身、活动本身。因而哲学问题就是统一性问题、前提性问题、不容置疑性问题、意义问题、自主的生活方式问题。哲学人本主义就是把人作为统一性、不容置疑性、意义、自主的生活方式的终极根据、终极前提,或者说,从人自身去寻求、以人为根据去确立所知的一切的统一和终极前提,从人自身去寻求、以人为根据去确立所知的不容置疑性,从人自身去寻求、以人为根据去确立语符的意义,从人自身去寻求、以人为根据去确立自主的生活方式。

五、人本主义的合理性

在人本主义看来,人本主义是最彻底的、言行一致的理论,因为只要自觉地反思一下人的所知、所为,就不能不承认人是一切的最终根据和最高目的,即使是超人的东西、不依赖于人的东西——如上帝、客观必然性、与人对立的世界等,也是由人建立的。就连那些口头上否认人本主义的人,在实际上也不能不遵循人本主义原则,而且对人本主义的否定本身就是由人作出来的。

实际上,人所知、所处理的一切确实是通过人的活动确立起来的。我们所知、所处理的一切都是被作为具有某性质、某规定的东西来知、来处理的,而人所知、所处理的一切的任何规定、任何性质又都是通过人的相应的活动来确定的;离开了相应的活动就不会有所知、所处理的一切的相应的性质、规定,所知、所处理的一切就不能作为具有相应的规定、相应的性质的东西被知、被处理。例如,所看到的一切的任何性质、规定都是通过看确立起来的,离开了看就不会有任何东西能作为具有被看到的性质、规定的东西被知、被处理。又如,一切人际关系都是由社交活动确立的,离开了社交活动就不会有任何东西能作为人际关系被知、被处理。从这一意义上说,人本主义有其合理之处,即没有人就没有人所知、所处理的一切。

六、人本主义的局限性

虽然人所知、所处理的一切都是由人建立起来的,但是人也在所建立的一切之中建立起对人的客观独立性,建立起对象对非人条件的依赖性,即人所知、所处理的一切都对人具有客观独立性,都依赖非人条件;换言之,虽然人所知、所处理的一切所具有的规定、性质都是由人的相应的活动确立起来的,但是这些规定、性质又都具有不完全取决于人的一面,即具有对非人条件的依赖性的一面。因此,当我们说“不依人为转移”、“人本身的受动性、被决定性”也是由人建立起来的时候,还应补充另一方面,即人不仅在他所实际建立的一切那里又都建立起对人的客观独立性、对非人条件的依赖性,而且也在人自己建立起一切的活动中建立起受动性、被决定性,即对非人条件的依赖性。

人本主义往往只强调一切都是由人建立的,而忽视了人所实际建立起来的一切都对人具有客观独立性,忽视了对非人条件的依赖性;而如果忽视了这后一方面,那就是片面的。在这一意义上,康德哲学中的作为客观实在性的保证的“自在之物”并不是多余的;而黑格尔把人只看作唯一的、绝对的发展过程和有机系统的一个环节,只看作唯一的、绝对的统一体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形式之一,把他所从事的哲学活动不只看作他自己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看作绝对精神通过他来实现自我认识,也有其合理之处。实际上,恩格斯也有与黑格尔类似的看法:人的认识实际上是统一的自然界通过它的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人——来实现自我认识。

七、人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曾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一样,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人实际上是什么决定着他能认识什么与如何认识;在社会历史领域就是所谓的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与人本主义有相通之处。但是马克思主义又不同于人本主义,或者说马克思主义超越了人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实际上是什么——即人作为什么而存在——取决于人实际上干什么,即实际上如何生活;如果人实际上干的事不一样、实际的生活方式不一样,那么即使在生物学意义上是相同的人,但实际上却是不同的人。

人实际上干什么、实际上如何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所面对的客观现实条件,因而人具有不能自决的一面,人具有他必须服从的客观规律。这就是所谓的人的历史是人自己创造的,但人却是在既定的客观条件下从事创造的。

就人处在和周围世界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之中来说,人把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唯一的统一体——唯一的相继过程与唯一的并立系统——之中,在这一统一体中,包括人在内的一切都既参与决定统一体中的一切,又被统一体中的一切所决定。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所知、所处理的一切都是人按照客观规律确立起来的,既不是现成的,也不完全是由人创造的。换言之,一方面一切都是必然的,另一方面人本身又参与构成这一必然性,即这一必然又不是作为现成的、纯外在的东西强加给人的,而是人参与建立的,为人所把握的。

由于人本主义的合理性,由于人本主义的基本思想实际上已经成为各派哲学的共识,因而将来的世界哲学很可能会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交融、统一的趋势。又由于人本主义具有局限性,由于马克思主义超越了人本主义的局限性,因此随着世界哲学的人本主义趋势的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也会越来越突出。

收稿日期:1996—04—21

标签:;  ;  ;  ;  

论世纪之交哲学思潮中的人本主义问题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