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莫拉克”风灾社会工作干预的经验_社工论文

台湾“莫拉克”风灾社会工作干预的经验_社工论文

台湾“莫拉克”风灾中社会工作的介入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灾论文,社会工作论文,台湾论文,经验论文,莫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8月7日,莫拉克台风侵袭我国台湾省,因其挟带超大豪雨,造成台湾东部、南部地区严重受灾,局部山区因连日豪雨引发严重的泥石流灾害,使得一些村落甚至惨遭泥石流淹没的重大灾情,众多山区道路坍方、通讯中断,数以千计的灾区居民与外界失去联系并有生命安全之虞,根据台湾当局统计,截至2009年9月8日,此次灾害共造成711人死亡或失踪,农林渔牧产物及民间设施共损失近164.7亿元新台币。

灾害发生后,大陆各界表现高度的人道关怀,并展开两岸同心救灾的行动,在最短时间内募集善款,提供救援物资,首批活动板房更于灾后第十日即运抵台湾灾区。笔者此次参与台湾“台北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八八水灾行动小组”的团队,于灾后一周内进入台湾东部灾区,针对灾区儿童提供身心关怀、创伤辅导等专业服务。

社会工作紧急介入灾区前的准备与相关考量

紧急介入区域与特殊服务人群的选择。此次风灾重创台湾东部与南部,然笔者所参与的社工队伍评估东部受灾情况严重,且因当地交通不便与地理位置偏僻、各受灾区域分散等不利因素,而较难获得所需资源,此外,因台湾南部灾区已受到各界广大关注,为避免资源重叠且关注到台湾东部相关资源缺乏、灾民急需协助的现况,故团队成员决定前往台东地区提供服务。而在台湾东部灾区已有其他专业人员针对灾区成人进行紧急介入,为让受灾居民能全心处理灾后相关事项,并避免儿童权益因此受到疏忽,秉持为儿童发声、重视儿童个人权利、由儿童服务进入家庭服务等原则,该团队因而决定以灾区儿童为服务对象。

紧急介入区域的特殊社会、文化特色与受灾情况。此次风灾受创区域多数聚居着台湾原住民(高山族),台湾原住民族群甚多,每一族群皆有不同的历史传承、地理环境、文化模式,因此在社会文化特质上各有独到之处,不宜视其为单一同构型团体来认识与理解。笔者此次进入的区域,主要为“排湾族”部落,社会背景、饮食、建筑、信仰、祭典等皆有其特色。此次笔者分别进入台东县金峰乡、太麻里乡、大武乡等三大区域进行服务,其中分别在嘉兰部落、正兴村、金仑村、大鸟社区、富山村大竹部落等五地的安置所提供社工服务。

排湾族有其独特的祭典仪式,如播种祭(Batikavuauan)、丰收祭(Masalnt)、凯族祭(Malinatsop)、五年祭(Maleveq)等,而其象征的意义也各不相同。此次风灾发生的时,为排湾族原订举办丰收季的期间,因此许多在外地打工的居民皆返乡参与,而丰收祭在排湾语的意思是“过一个年”,本意是感谢神灵的眷顾,给神过年的意,并作为一个年度的终止或开始的分界。笔者所到部落皆因受灾而延后或取消该祭典,此一事件对当地居民带来的社会心理影响,是所有社会工作人员应格外关注的议题。

古代排湾族人的部落是采定居制,聚居基地的选择以水源为主要的考虑条件,所以部落多建在河谷两侧的斜坡上。因此,此次风灾所夹带的豪雨,使得暴涨的溪水重创许多排湾族部落。以笔者介入的台东嘉兰部落为例,该部落主要沿太麻里溪聚居,此次风灾共造成约六十栋房屋整体遭溪水冲刷流走,为台湾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但因当地居民自古即依溪水生活,熟悉溪水水位的变化,故此次风灾期间,嘉兰部落居民皆在溪水暴涨之前,全数逃离到安全处所,故房屋损伤与流失情形虽甚严重,但全村居民无一伤亡。此亦印证灾前防范措施与危机意识在灾难发生的时的重要性与关键性。

社会工作紧急介入灾区后的注意事项与实践

台湾社工学者冯燕认为重大灾难后重建工作的规划,可分成三大阶段来进行,分别为灾后紧急救援到1个月内的“临时安置阶段”、灾后1个月至半年内的“重建阶段”、灾后6个月至3年的“中长期复健阶段”。笔者此次进入灾区的时间点便是处于临时安置阶段,根据笔者实际在灾区服务时间,又可细分为灾难发生第三天至第十天的“危机处理期”,以及灾变后两个星期至1个月内的“临时生活庇护及生活需求的评估期”。在危机处理期中所要注意的是预防进一步的伤害,尤其是仍待在灾区不肯离开的民众,更要特别注意他们的安全。随后在临时生活庇护及生活需求的评估期中,社会工作人员要促使灾区居民发挥自身的能量,并提供正确防灾以及灾后相关信息,以免当地居民陷于过度惊惶、愤怒或哀伤之中,社工人员亦要协助组织居民活动,让他们参与救灾和重建以自助助人,并且安抚灾民的情绪,帮他们维持安定的生活。

以笔者此次服务灾区儿童为例,灾后灾区儿童普遍对于天气变化甚为敏感,并对于“将要下雨”感到相当焦虑,同伴间若有人提出相关猜测,往往会引起其他儿童的制止,“下雨”俨然成为灾区儿童间禁忌的话题。遇此情况,笔者会直接针对这一话题与儿童们进行讨论,多数儿童皆会藉此机会述说自己此次受灾经历与感受,笔者除能进一步评估他们的身心状况,并透过他们述说自身经验的方式初步表达内心感受。依据笔者过去介入有创伤经历儿童的专业经验,让案主用自己的角度述说创伤事件是创伤辅导中的重要步骤,笔者除能藉此机会及时提供同理与支持,更能直接了解案主所认知及经历的创伤事件,有益于后续处遇目标的设定。此外,笔者亦会运用此一过程,及时提供灾后自我保护的正确方法,因为此阶段最为重要的任务,便是以实际可操作的应对方式,来减少案主对未知状况所产生的恐慌与不安。

同时笔者亦会关注灾区既有的支持网络 与功能,并协助其恢复原有功能。以此次笔者进入台东灾区为例,该地区的社工组织与宗教组织,如台湾世界展望会、基督教会与天主教会,已与当地居民建立稳固的信任与工作关系。故笔者此次进入灾区便积极与相关组织及工作人员建立合作机制,并针对灾区相关服务与需求进行分工,除能避免资源重叠、减少当地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外,并能藉此补充他们从事救灾与重建的能量,以维持与安定灾区居民与当地组织的生活。

社会工作紧急介入的角色与功能

支持服务的功能。在进入灾区前,笔者的工作团队便先与当地社工组织进行联系,确认灾区目前所需资源与人力,再适时从台湾北部调配合适人员与资源进入灾区,并为减少人员调动所造成的服务中断等影响。此次紧急介入灾区的社工人员与志愿者皆需在灾区服务一定天数,以确保服务的连续与交接。同时,因紧急介入的团队并无法长时间为灾区提供服务,故笔者及团队成员皆强调自身“支持”的角色,以灾区社工组织为主导,配合当地组织提供其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持,并强调团队合作与协调的重要性。此次笔者便是与“台湾世界展望会”合作,协助灾区“儿童关怀中心”的服务提供,进行儿童团体艺术与游戏关怀等专业服务,并纪录儿童身心状况与需求。

身心评估与反应需求的功能。笔者于灾区服务期间大范围接触灾区居民,并运用笔者过去在受暴妇女及儿童紧急庇护中心累积的创伤辅导、问题评估的敏感度与专长,寻求灾后心理创伤情况较为严重、家庭功能较不完善、有特殊需求的个案获得后续服务,协助有需求的个案获得所需服务。

个案倡导的功能。因为社会工作者能在灾害第一现场与灾民共处、共事,故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获取灾民的需求。此时便是发挥社会工作紧急介入灾区最重要的“倡导”角色,以确保灾区居民、相关工作人员的权益不因既有制度的缺失而受损。此功能是社会工作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最大特色,也是社会工作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以此次紧急介入行动为例,当笔者与团队成员接连发现灾后补助项目与灾民所需的实际状况有所出入时,便及时向上反映,协助灾区区民争取自身权利。例如,此次风灾针对房屋受损的受灾户提供相关补助金,但却疏忽了在灾区租屋或是寄宿者,虽然受损房屋并非他们所有,但他们的财产与心里损失却与其他灾民并无差异,因此需将此现况反映给相关当局,促使后续补助措施的调整。此外,此次风灾救援期间时值台湾社工师考试,为了不影响在灾区工作的社工人员的考试权益,以及灾区居民持续接受服务的权利,故台湾社工界临时发起暂停或延后社工师考试的倡议,并实际展开连署行动。因此,此次社工师考试虽然未因而停止,但却提供在灾区服务的社工人员相关补救措施,如设定退费机制与补考机制。

资源连结的功能。社会工作紧急介入灾区时,必需随时掌握灾区紧急救援及未来重建所需资源,以连结相关资源进入灾区。此次受灾区域地属偏僻,居民多为儿童与老人,隔代教养、单亲、低收入等弱势家庭为数不少,笔者所处团队及时与北部其它社会福利与社工服务资源作连结,让所需者获得服务,也让潜在的服务提供者找到可发挥的空间。虽然灾区大多数居民皆能使用普通话,但多数年长者仅能灵活运用高山族母语,因此,有意愿提供灾区长者服务的组织,势必需要相关语言专长,或是具备培养与训练当地志愿者的能力。

除上述经验与体会,此次紧急介入灾区进行社工服务,亦让笔者体会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应具备“文化敏感度”与“多元文化”观点的重要性,对当地社会文化的认识与尊重,不仅能增进社工专业人员的服务提供,同时也能藉此找到社会工作价值中“助人自助”的施力点。此外,身为灾后紧急介入团队的一员,笔者认为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尤其要认清自己的工作定位与功能,尊重当地社工组织的能力与工作特色,扮演好支持与合作的角色,不仅对灾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同时也需关照当地社会工作与其他专业人员的受灾经验与创伤,让这些能够长期在灾区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获得最需要的协助,以助于灾区日后漫长的重建工作。

标签:;  ;  ;  

台湾“莫拉克”风灾社会工作干预的经验_社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