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心电图进展王晓云论文_王晓云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心电图进展王晓云论文_王晓云

王晓云(广西总队医院医学影像科;广西南宁530003)【摘要】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D/C),早期临床称之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更新后演变至今,其临床表现为右心室扩大、心率失常,病情危重,常引发猝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研究认为早期的诊断与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其中心电图是诊断ARVD/C的重要工具,常在发病期间出现明显异常的图像,本研究主要针对心电图诊断ARVD/C的相关报道展开综述。【关键词】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心电图;进展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D/C)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其主要以右心室心肌被进行性纤维脂肪组织所替代为临床特征,多数患者可有家族史,从侧面证实其有遗传倾向。早期发病较为隐匿,当病情发展至急性期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昏厥、心力衰竭和猝死,对患者的生命安危造成严重影响[1]。如何尽早发现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将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环节,目前心电图是诊断本病的重要工具,也是一种典型的无创性临床检查,尤其是应用于室速发作期间,有利于病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由于心电图的内容复杂,且病变不同时期其心电图特征也有所差异,本文就目前ARVD/C心电图的相关研究及方法逐一讨论。1 心电图的变化和增加1.1原有指标变化ARVD/C的诊断标准最早在1994年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国际心脏学会联盟(ISFC)制定,8年之后,开始补充家族性ARVC诊断标准,到了2006年再一次修订,2010年4月国际专家组再次更新诊断标准,并将原来左束支阻滞型室速从次要标准改为主要标准,进一步强调ARVD/C以心律失常为主要特征,对于ARCD/C先证者一级亲属右室起源的室性早搏从每24h>1000个改为每24h>200个即可诊断[2]。1.2增加相应的指标在主要标准中,相应增加了(V1+V2+V3)/(V4+V5+V6)≥1.2和S波升支时限≥55s两项指标。如王培宁、吴书林[3]分别以1994和2006两个诊断标准纳入相应患者,对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V1~V3导联S波升支时限作为ARVC的诊断指标之一是适合的,尤其适用于无心电图异常的病人,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另有学者调查发现[4],在261例(V1+V2+V3)/(V4+V5+V6)≥1.2患者中,该指标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分别为98%。在次要标准中,增加“V1~V3导联ST段自发性抬高”这一指标。研究指出[5],120例患者中25%的患者出现有ST段抬高,另外临床上对一些固有指标也有新的研究进展。2.2.1右胸导联QRS≥110ms陈雪琴[6]在研究中表示,ARVC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症状型及心律失常型。心电图特点是出现Epsilon波与右胸导联QRS波延长。提示QRS波增宽(≥110ms)与左室下壁受累呈明显相关性。2.2.2 T波倒置研究显示,T波倒置常发生于ARVD/C患者12导联心电图,该现象的范围是反应病变累及的程度及范围,正常情况下,“T波倒置”极少超过V1导联,但可在多种涉及右室异常的疾病中出现,同时在与肺栓塞、Ebstein畸形等疾病对比时,T波倒置对ARVD/C的特异性不高,表示该诊断标准不适用于12岁以下个体及右束支阻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张黔桓、詹贤章[7]等人对40例ARVC患者与20例诊断为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的患者同时行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T波倒置(75.0%)是最常见的心电图表现,同时也是ARVC患者LBBB室速的主要心电图特征。2.2.3右束支阻滞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2/5的ARVD/C病人可合并右束支阻滞,刘群英,陈炎[8]等人认为合并右束支阻滞的病人较无右束支阻滞者预后要差。2.2.4前间壁阻滞这一指标多见于伴有右束支阻滞的ARVD/C病人,随着近年来临床上伴发右束支阻滞的ARVD/C病人越来越多,逐渐受到临床重视,因此前间壁阻滞也有望成为诊断ARVD/C的主要辅助指标。3 讨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已成为中老年人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且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研究发现ARVD/C与桥粒蛋白基因突变有关,该基因异常也是导致电传导延迟,造成除极异常、传导延缓、复极障碍及其他各种心律失常的主要诱因,因此,加强ARVD/C的心电图检测对病情进展、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心电图作为临床常用且操作简便的检查方法,在 ARVD/C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且具有无创性,对ARVD/C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由于本病的情况复杂,不能单单依靠心电图来明确诊断,同时也可借助超声心动描记术、家族史、临床症状以及心内膜活检技术等综合检查方式,以提高正确诊断率,改善预后,提高抢救成功率。参考文献[1]黄静涵,孙兴国,赵世华等.比较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及磁共振成像诊断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特征及诊断意义[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5):330-333.[2]刘欣,刘文玲,胡大一等.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PKP2基因突变检测及临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5,54(12):1001-1006.[3] 王培宁,吴书林,杨平珍等.右心室壁传导阻滞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诊断中的地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17(2):113-116.[4]李雪琳,苟成,尹晓盟等.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经二次射频消融成功一例[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7,21(2):164-165.[5] 刘兴钊,黄永,黄蕊等.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特征在ARVC/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6):998-1001.[6] 陈雪琴.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心电图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8,27(4):254-256.[7] 张黔桓,詹贤章,黄峻等.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伴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特点[J].广东医学,2013,34(13):1999-2001.[8] 刘群英,陈炎,姚任雯等.评估心电图诊断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病变程度的临床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6,28(12):1577-1579.

论文作者:王晓云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7

标签:;  ;  ;  ;  ;  ;  ;  ;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心电图进展王晓云论文_王晓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