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的两种方法_中国近代史论文

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的两种方法_中国近代史论文

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的两种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深度论文,方法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程新高考在更多省份推进与实施,高考历史试卷似乎越来越难了,这就给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暑假期间,就如何学习历史的问题与学生们在一起交流,借机向他们介绍了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此后,一些爱思考的学生觉得不过瘾,希望再介绍一些更加细致的、深入学习的方法。于是,再次和他们在一起,就如何学习历史的问题进行讨论。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我不但发现了学生们思考问题的一些误区,也发现了他们对历史记忆过分依赖的弊端。这样的发现引发了我的思考,也使我对两种深度学习历史的实用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一、学会历史学科的语言表达方法

还是从一道选择题说起吧。这道题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在我讲解完以后,依然有很多学生不懂。于是,我换了一个方式讲解,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语言理解不够。试题是这样的:

鸦片战争以后,很多人感叹中国出现的巨变。李鸿章对时局的看法颇具代表性,他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这里的“奇局”“大变局”应指

A.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历史潮流

B.列强侵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巨变

C.太平天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

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答案是B,但学生作答的情况是,选A、B、D项的占了差不多的比例。有的学生就想不通。选A的认为:这一变局的主要原因不就是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潮流吗?B不过是这一原因的结果。选D的同学认为:这一变局最根本的变化就是“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B只是表面现象。粗看起来学生的这些分析都有道理,实际上却反映了学生们对历史的误解。为什么说是误解呢?原因有二:

第一,试题中的问题是“奇局”“大变局”应该指什么?而且还特地加上“这里的”三个字作为提示,这就是问“李鸿章这句话中的‘奇局’‘大变局’应该指什么”?学生的误解是将“指什么”看成是“为什么”或者“本质是什么”。这说明平时学生做题时思考得太少。“指什么”就是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一类“指什么”的问题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如新文化运动、西方文化影响中国的服饰变化等。另一种是观点,上述题目中李鸿章的话就是一个观点;此外,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从思考方式上看,对这些现象或观点进行直接概括或解释,就是“是什么”或“指什么”。而“为什么”是问历史现象或观点的原因。“本质”当然是历史现象或观点的实质。

第二,从选项来看,A、B、D项这三句话是一样的吗?A项、B项看起来都是说的原因,但是,A项指向根本,B项指向一般。D项的内容体现在最后两个字“变化”,这与“变局”看起来相似。这也是部分学生选择此项的原因。不过,这个变化涉及的是“近代经济结构”,而B项仅仅指出社会巨变。从题目的要求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李鸿章的观点,可是,A、D两项显然不是李鸿章能够说得出来的语言,完全是现代人的看法。而接近他的看法的只有B。这就涉及对历史的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巨大变化”这样的史实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这样的语言具有历史感,是当时的人对此的评述。而选项A、D的表达完全是今人的思维方式。B项则体现了一个基本的看法,虽然历史感不如李鸿章的原话,但是,从直接体现其观点来看,无疑是最适合的。

有的学生对不同语言难以作出区分,他们认为,这些话不是差不多嘛?从来没考虑过几句话之间还有什么区别。这说明学生平时学习历史时,对历史语言的特点没有注意。我们是在用语言进行思考,不同学科的语言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果学生没有注意到历史语言的特点,学生如何用历史语言来思考问题呢?我在这里举这个例子就是提醒学生要注意历史语言有时代感,或者叫历史感。

此外,还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这道题从题干到不同的选项,虽然都是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表达的,可是,表达的方式各不相同,针对的问题当然也不同。其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不同的表达语句 针对的问题

A.资本主义征服世界 变局的主要

的历史潮流原因

B.列强侵略中国,导 变局的直接

致中国社会巨变原因

C.太平天国波澜壮阔 变局产生的

的革命形势后果之一

D.中国近代经济结变局产生的

构的变化 深刻变化

如果学生能理解这些表达的变化规律,就可以看懂下面题目的变化了。这些变化体现出同一个知识点的题目变化方式,也就是说,一道题可以演变成三道题。学生只有这样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历史课本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才能按照历史方式来思考问题,也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鸦片战争以后,很多人感叹中国出现的巨变。李鸿章对时局的看法颇具代表性,他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

(1)导致“奇局”“大变局”的主要原因是(A)

(2)“奇局”“大变局”的最重要影响是(D)

(3)“奇局”“大变局”影响下的一场内部动荡是(C)

A.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历史潮流

B.列强侵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巨变

C.太平天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

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二、学会历史学科的思考方法

要学会思考,先要知道自己是怎样思考的。只有发现自己思考的局限与不足,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思考方式,提升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鸦片战争是学生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内容。可是,如果学生只会记忆不会思考,就很难解决下面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把握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就难以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无法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那就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相关问题如下:

古代中国中央政府与管辖范围外的政权,建立的以中国朝廷为中心的国际政治关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国中央政权成为一元的中心,各朝贡国承认这一中心地位,构成等级性的中央政权的外藩。但是,鸦片战争以后,这个体系逐步崩溃了。请回答:(1)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关系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这一变化意味着什么?

看到这个问题,不少学生连连摇头。经过一番思考,他们写下这样几句话(我略作归纳、概括):

变化的原因:(1)国力衰落,国际地位降低;(2)英国国力强盛,由于工业革命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朝贡关系不适合英国;(3)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丧失;(4)列强入侵加剧,中国经济衰退。

由于学生在自己背诵的内容中找不到问题的答案,所以,很多学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在书上找答案,一边找一边写。我们知道,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如果问鸦片战争的影响,很多听话的学生会将课本中的观点一一背出来。好一些的学生则在题目稍作变化时,能够根据题目要求,对答案进行删减或组合。像这样的题目,需要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独立思考成为关键。怎么样思考呢?以下环节是不能忽视的:

第一,从分析题目开始。就这道题言,首先应该回答的是“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才能回答“变化的原因”。有学生感到奇怪:“这里面没有发生变化的问题呀!”从文字上看,确实没有。但是,这个问题是隐含在里面的。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先弄清楚“发生了什么变化”,才能去分析变化的原因。还有学生对此想不明白,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们做过的考试题都是一一对应的,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思维定势。因此,以后再遇到问题,首先得想想:“这个问题里面是否隐含问题?命题人的思路是什么?”

第二,“变化”指向什么?鸦片战争前,中央朝廷与国外的关系是朝贡关系,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的关系是“条约关系”。虽然很多学生都知道《南京条约》,但是谁也想不到“条约关系”这个词。“条约关系”是以西方列强为主的新的国际关系,如果推不出这个“变化”,那“原因”也就无从下手。知道了“变化”的内容,我们就可以把问题重新表达为:“鸦片战争后,中国以前的朝贡关系逐步被条约关系取代的原因是什么?”这样问题就明确多了。

第三,对材料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旧的体系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等级性、政治性的东方国际关系体系”,而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法等国不存在上下等级关系。中国战败就签订条约,在新的条约体系中,中国当然处于不利地位,这种不利地位从政治上看,就是主权被侵犯,有被殖民的危险;从经济上看,就是中国逐步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这种变化的原因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看:

政治:君主专制政体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国际关系体系;无法对应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国际新秩序;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地主经济难以与工业资本主义抗衡,综合国力远远不如西方列强,在生产、贸易等方面处于劣势;文化:唯我独尊的闭关心态无法应对开放多元的国际形势。

当然,还可以从外交、军事等方面去思考。有的学生会说,这些答案我们不可能想到,想不到这么多。是的,学生们不可能想得这么完整,但是,总应该有一些思考。评分的时候,不是看学生说的是否与答案一样,而是评判学生的思考能力。比如:

(1)有没有展开的思路,两点、三点;(2)有没有提到君主专制相关的体制、国力的强弱、农业与工业的对抗、封闭与开放等等对应的因素;(3)表达的逻辑是否合理,条理是否清晰?

如果学生在这些方面有很好的表现,就说明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强,对历史的理解力也不错。

第四,“变化的意味”考验的是进一步扩展思考的能力。不过,首先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即“意味”实际上是指“意义”,也就是问“变化有什么意义”。很多学生从来没考虑过语言的转换,当然也就无法掌握这个技能,看到“意味”就像不明白。其次,要能将“意义”展开,这是一种扩展思考的能力。很多学生都以为,意义就是背下来的,然后,去默写那些文字。有的学生甚至说“意义就是一大堆废话,毫无意义”。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看法呢?主要是因为过去历史、政治等课程在遇到“意义”时就叫学生划上横杠,然后,不管理解还是不理解,记记背背就行了。这样的学习不能算学习。真正的学习是将意义在不同情况下展开,这里应该就是:

(1)对中国的影响:传统的以中央朝廷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系崩溃,必然让位于以西方列强的条约为主的新体系。预示着中国必须改变旧的对外观念和制度,重新参与新的国际竞争;(2)对东亚的影响:以中国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系逐步瓦解,各国将面临着西方的挑战,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发展道路;(3)对世界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冲破了古老东方的国际关系,预示着西方列强建立的世界市场与条约关系正在全球扩展。

其他展开的方式还有:积极的历史作用、消极的历史作用;历史地位;历史经验;历史教训,等等。所以,“意义”本身是不明确的,它需要学生的赋予。学生认为,对外关系的变化意味着清朝传统对外政策的失败,这就是学生的看法,学生赋予的意义;如果学生认为,变化意味着被替代,由传统国际关系的中心地位退居到边缘地位,这也行、也很好。

要掌握以上思考问题的方法,就要大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不怕暴露自己的错误,只有发现自己思考的过程有不合理的地方,才能改进这些地方。总之,深度学习的方法值得探索。即一种是要注重每一句话的含义,要学会分辨不同语言的指向,学会有针对性地表达;另一种是要注重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包括对概念、对语句转换、思考的扩展等。这样的历史学习才有趣味,这样的方法也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

标签:;  ;  ;  ;  

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的两种方法_中国近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