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与混合喂养对新生儿体重的比较分析

母乳喂养与混合喂养对新生儿体重的比较分析

一、母乳喂养与混合喂养对新生儿体重的比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魏晓彤[1](2021)在《基于出生队列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研究及风险预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儿童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而儿童肥胖可能是代际传递的结果。代际传递被定义为“一代人所经历的与下一代健康、成长和发展有关的条件、暴露因素和环境因素”。生命早期是子代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且对外界的暴露因素敏感性强,而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主要表现形式便是母亲孕前超重肥胖导致子代超重肥胖。生命早期多种因素,尤其是非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但研究较少且尚未有定论。虽然母亲孕前超重肥胖会增加子代超重肥胖的风险,但并非所有的母亲-子代超重肥胖都会出现代际传递的现象,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尚不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超重肥胖代际传递风险预测这一问题,但仍缺乏成熟的系统性研究。基于此,本研究目标分为以下三方面:一是依托出生队列开展母亲孕前超重肥胖与子代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并明确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流行现状;二是探讨可能影响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孕期相关影响因素,并针对临床筛查、孕妇自我居家管理两个应用场景,开展适用于孕期(包括备孕期、孕早、中、晚期)的风险预测;三是探讨可能影响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产后相关影响因素,并仅针对婴儿期和针对全生命早期(包括孕期和婴儿期)分别开展风险预测,为防控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提供实际有效的方案和工具。方法:本研究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孕早期孕妇进行基线调查,分别在孕期(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和产后(分娩、产后42天、婴儿6月龄和12月龄)对母婴和父亲进行现场随访。母亲孕前体重和身高在基线调查时获取。儿保科专业调查员对婴儿身长、体重等指标进行标准化测量。各阶段的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物样本采集、临床数据采集。孕期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孕期基本信息、体格信息、既往疾病史、家族疾病史、孕产史、分娩史、本次妊娠情况、用药史、体检及问诊情况、临床检查指标、辅助检查项目、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环境暴露因素、配偶情况等内容。婴儿期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三部分,婴儿情况调查、父亲情况调查和母亲情况调查;婴儿情况调查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喂养情况、运动情况、睡眠情况、家庭环境及养育环境。父母问卷主要包括基本信息、饮食、运动、睡眠和心理等内容。数据录入使用Epi 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使用Stata 15.1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性检验,并将饮食、运动等因素划分为四分位数进行分析。使用线性回归、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母亲相关信息、孕前超重肥胖与子代超重肥胖及发育之间的关系。第二和第三部分将孕前超重肥胖与婴儿12月龄超重肥胖组进行匹配作为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组,即暴露组;以其他三组(孕前超重肥胖-婴儿非超重肥胖,孕前非超重肥胖-婴儿超重肥胖,孕前非超重肥胖-婴儿非超重肥胖,以下简称“其他三组”)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此外还将孕前超重肥胖-婴儿超重肥胖组(OM-OC)与孕前超重肥胖-婴儿非超重肥胖组(OM-NOC)单独比较分析。在风险预测过程中,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初步筛查候选预测因子,进而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纳入模型的预测因子,依据预测因子所对应的回归系数绘制列线图,并利用Bootstrap自助法开展内部验证(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1.本项目最终共对908对母子完成了孕期随访调查。孕前超重肥胖的母亲分娩的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和大于胎龄儿的风险都显着增加。在完成婴儿期随访的对象中,6月龄和12月龄的超重肥胖率分别是27.9%和29.1%;母亲孕前超重肥胖为婴儿各月龄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6月龄OR=2.93,95%CI:1.64-5.25;12月龄OR=3.22,95%CI:2.07-5.01)。2.在构建适用于孕检筛查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过程中,以其他三组为对照构建的模型为:Logit(P)=-3.41-0.98×(本科/大专及以上)+0.86×(孕中期空腹血糖)+2.05×(孕晚期血压)+0.88×(孕晚期胆固醇)+0.60×(孕晚期腹围)。以母亲孕前超重肥胖-子代非超重肥胖(OM-NOC)作为对照组构建的模型为:Logit(P)=-2.83-0.65×(本科/大专及以上)+0.75×(孕中期服糖2小时后血糖)+1.95×(孕晚期血压)+0.78×(孕晚期胆固醇)。两个模型区分度(AUC=0.81;AUC=0.78)和校准度(Hosmer-Lemeshow x2=4.69和7.48,P>0.05)良好。在构建适用于居家管理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的过程中,以其他三组作为对照组构建的模型为:Logit(P)=-7.27+1.05×(孕早期静坐型体力活动>18METs)+1.30×(孕中期睡眠指数≥8)+1.35×(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三位点(Q3/Q4))+2.07×(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四位点(Q4/Q4))+1.51×(孕晚期抑郁)。以OM-NOC作为对照组构建的模型为:Logit(P)=-3.39-2.31×(孕早期家务型体力活动44.3-54METs)-1.61×(孕早期家务型体力活动>54METs)+1.56×(孕中期睡眠指数≥8)+1.14×(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三位点(Q3/Q4))+2.15×(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四位点(Q4/Q4))+1.46×(孕晚期抑郁)。两个模型区分度(AUC=0.77;AUC=0.79)和校准度(Hosmer-Lemeshow x2=6.81和9.23,P>0.05)良好。3.在构建仅针对婴儿期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产后风险预测模型过程中,以其他三组作为对照组构建的模型为:Logit(P)=2.31+0.70×(剖腹产)-1.13×(6月龄晚上睡眠时长≥9h)-0.85×(6月龄总体养育环境较差)-0.93×(6月龄总体养育环境较好)-1.79×(6月龄总体养育环境非常好)-1.06×(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二位点(Q2/Q4))-1.21×(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三位点(Q3/Q4))-1.80×(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四位点(Q4/Q4))+2.01×(12月龄甜饮料摄入处于第四位点(Q4/Q4))+1.57×(产后高血压)。以OM-NOC作为对照组构建的模型为:Logit(P)=4.56-1.84×(6月龄晚上睡眠时长≥9h)-1.02×(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二位点(Q2/Q4))-0.93×(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三位点(Q3/Q4))-1.93×(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四位点(Q4/Q4))+1.83×(12月龄甜饮料摄入处于第三位点(Q3/Q4))+2.11×(12月龄甜饮料摄入处于第四位点(Q4/Q4))-1.07×(6月龄总体养育环境较好)-1.80×(6月龄总体养育环境非常好)。两个模型区分度(AUC=0.77;AUC=0.75)和校准度(Hosmer-Lemeshow x2=7.15和5.56,P>0.05)良好。在构建针对全生命早期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产后风险预测模型的过程中,以其他三组作为对照组,构建的模型共纳入11个预测因子,模型为:Logit(P)=-1.46-1.13×(本科/大专及以上)+1.83×(孕早期静坐型体力活动>18METs)+0.89×(孕中期空腹血糖)+1.55×(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三位点(Q3/Q4))+2.02×(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四位点(Q4/Q4))+0.61×(孕晚期腹围)+0.90×(孕晚期胆固醇)+1.41×(孕晚期抑郁)-1.25×(6月龄睡眠时长≥9h)-0.80×(6月龄养育环境较差)-1.31×(6月龄养育环境较好)-1.58×(6月龄养育环境非常好)-1.53×(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三位点(Q3/Q4))-2.25×(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四位点(Q4/Q4))+1.22×(母亲产后高血压)。以OM-NOC作为对照组,构建的模型纳入8个预测因子,模型为:Logit(P)=5.95-1.47×(本科/大专及以上)-0.80×(孕早期家务型体力活动44.3-54METs)-0.98×(孕早期家务型体力活动>54 METs)+0.72×(孕中期服糖后2小时血糖)+1.15×(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二位点(Q2/Q4))+3.10×(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三位点(Q3/Q4))+3.93×(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四位点(Q4/Q4))+0.76×(孕晚期胆固醇)+1.39×(孕晚期抑郁)-1.63×(6月龄睡眠时长≥9h)-1.79×(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二位点(Q2/Q4))-2.09×(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三位点(Q3/Q4))-2.36×(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四位点(Q4/Q4))。两个模型区分度(AUC=0.80;AUC=0.85)和校准度(Hosmer-Lemeshow x2=2.45和4.33,P>0.05)良好。结论:1.本研究依托出生队列,开展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研究,并针对两大人群、两个时期(孕期和产后)和两个应用场景(孕期检查/儿童保健现场和居家自我管理情景)进行风险预测。2.在孕检筛查过程中,医务人员和产妇应重点关注文化程度、孕中期血糖、孕晚期血压/胆固醇/腹围等因素。在孕妇自我居家管理过程中,孕早、中、晚期风险预测关注点有所侧重,分别是孕早期体力活动、孕中期饮食模式和孕晚期心理状况。3.在产后风险预测研究中,针对婴儿期和全生命早期分别开展风险预测,产后应重点关注分娩方式,6月龄婴儿的睡眠和养育环境,12月龄婴儿的饮食种类和母亲产后血压等预测因素。

路致云[2](2020)在《山东日照市秦楼街道社区2012年-2018年出生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0-6岁的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和快速增长阶段,儿童时期的健康成长,为成年以后的健康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还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可为提高我国民众的健康素质与水平奠定基础,提升未来的人力资源质量,降低因生长发育不良所致疾病的卫生资源消耗,提高社会资本产出的价值与效益和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质量。因此,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人口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2012年至2018年间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科接受儿童保健服务的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进行分析,评价该地区0-6岁儿童的生长发育现状,探讨其生长发育的问题及其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以便更好地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0-6岁儿童的保健工作提供指导,为改善该类地区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提供研究依据和参考意见。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研究数据来源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科的儿童保健服务数据,选取2012年至2018年间在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儿童健康体检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本研究的样本儿童共2585名。2.分析方法根据研究内容将儿童保健档案中的相关体检数据在excel中进行双录入,用WPS制作公式,对应儿童查体时间和评价量表给出相应评价标准,并输出结果。运用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的结果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定性指标的结果使用频率、构成比表示;分类资料的单因素分析使用卡方检验,两组定量资料的单因素分析用t检验,多组定量资料的单因素分析使用方差分析;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特征本研究中最终共纳入2585名儿童,其中男童1341名(51.88%),女童1244名(48.12%);户籍类型为城中村的儿童2148名(83.09%),城市儿童437名(16.91%);出生方式为顺产的1313名(50.79%),剖宫产1272名(49.21%);足月产的为2349名(90.87%),早产儿90名(3.48%),过期产儿24名(0.93%);正常出生体重的儿童为2177名(84.22%),低出生体重的儿童为95名(3.67%),巨大儿为313名(12.11%)。不同年份的剖宫产比例、早产率、平均出生体重、低出生体重及巨大儿分布情况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2.12月龄内(含12月)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2585名儿童的出生身长平均值为(50.44±1.98)cm,新生儿出生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平均值为(13.51±1.40)kg/m2,新生儿身长、男童和女童新生儿BMI、不同年份出生新生儿的出生BMI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依据WHO新生儿BMI百分位数标准对新生儿BMI水平进行分类后,BMI ≥85th的比例为16.21%,其中男童17.54%,女童14.79,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新生儿BMI ≥95th比例为4.91%,其中男童4.63%,女童5.23%,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满月时的BMI均值为(16.13±1.70)kg/m2,七年间的满月BMI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2014年平均水平最高,2012年最低。男童与女童满月BMI≥85th 比例分别为48.89%与44.90%,男童高于女童(χ2=3.85,P=0.05)。满月时BMI ≥95th比例为25.35%,男童与女童满月时BMI ≥95th 比例分别为26.07%与24.65%,不存在统计学差异。6月龄时婴儿平均体重为(8.66±1.11)kg,平均身长为(67.46±2.46)cm,BMI平均值为(19.00±2.03)kg/m2,不同年份的体重、身长及BMI分布情况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6月龄婴儿中BMI ≥85th 比例为52.00%,男童与女童分别为 54.97%与 48.77%;BMI ≥95th 比例为 31.23%,男童与女童分别为34.28%与27.93%。12月龄时婴儿平均体重为(10.57±1.21)kg,平均身长为(76.11±2.30)cm,BMI平均值为(18.22±1.67)kg/m2,不同年份体重、身长及BMI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2月龄婴儿中BMI≥85th比例为49.49%,男童与女童分别为50.70%与48.15%。BMI≥95th比例为27.09%,男童与女童分别为 29.18%与 24.76%。3.2-6岁儿童的体重、身长及BMI2-5岁时儿童男童BMI平均值均高于女童(P<0.05),6岁儿童BMI未见性别差异(P>0.05)。调查对象儿童中共计超重1445人,超重率为37.75%,其中男童829人,占41.43%,女童616人,占33.72%;肥胖共计717人,占18.73%,其中男童450人,占22.49%,女童267人,占14.61%。2-6岁儿童超重的比例分别为 40.09%、33.69%、40.92%、37.67%与 29.86%,2岁男童超重率高于女童(P<0.05);2-6岁儿童肥胖的比例分别为18.29%、16.51%、21.97%、28.08%与18.75%,各年龄段男童肥胖率高于女童。4.6月-6岁儿童的贫血发病情况血红蛋白检测结果显示,贫血人数总计为1170人,贫血率为21.80%,其中轻度贫血占20.70%,中度及重度占1.10%。儿童6月龄与8月龄贫血发生率较高,分别为32.52%与34.02%,以轻度贫血为主,占30.94%和31.10%,中度及以上贫血发生率分别为1.61%与2.93%;其次为18月龄及3岁时期,贫血发生率分别为17.59%与16.03%。5.12月-6岁儿童的龋齿状况调查对象的总龋齿患病率为5.24%,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龋齿患病率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龋齿发生率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8月龄-6岁儿童龋齿患病率随年龄上升,4岁、5岁及6岁儿童龋齿患病率分别达到 15.18%、30.61%与 43.75%。6.儿童的肥胖与贫血的影响因素分析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与农村儿童相比,城市儿童(OR=3.73,95%CI:2.78-4.99)出现肥胖的风险更高;与出生后母乳喂养的儿童相比,混合喂养的儿童出现肥胖的风险更高(OR=1.34,95%CI:1.10-1.63)。城市儿童、出生后混合喂养均为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儿童贫血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村儿童(OR=3.06,95%CI:1.23-7.59)出现贫血的风险更高;与正常出生体重的儿童相比,低出生体重儿出现贫血的风险更高(OR=1.13,95%CI:1.00-1.52);与足月儿相比,过期产儿出现贫血的风险更高(OR=4.38,95%CI:1.46-13.15)。农村儿童、低出生体重儿、过期产儿均为儿童贫血的危险因素。结论1.新生儿过期产比例处于较低水平,早产比例则相对较高,巨大儿比例较高,提示早产、新生儿体重过大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胎儿营养过剩可能是该社区剖宫产率较高的重要原因;2.儿童低体重营养不良相对少见,但超重及肥胖问题较为突出,应该加强儿童合理饮食及运动的宣传教育,改善儿童超重和肥胖问题;3.1岁以内贫血问题也较为常见,6月龄与8月龄贫血发生率较高,其次为18月龄及3岁,多处于轻度贫血,部分年龄段高于全国水平。儿童保健机构应普及婴幼儿喂养知识,降低贫血的发生;4.18月龄-6岁儿童龋齿的患病率较高,且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主要原因是家长对于儿童牙齿健康的知识缺乏和关注度不够。5.应对城市儿童、出生后混合喂养的儿童对于超重和肥胖问题以及对农村儿童、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的贫血问题给予更多关注。6.本研究中发现的这些问题,妇幼保健机构在工作中应给与足够重视,加强孕期和儿童期关于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指导。

李进梅[3](2020)在《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针对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进行追踪随访,随访其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情况,客观评价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对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的影响,为中医药多途径介入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提供数据支撑。【研究方法】对前期按照多中心随机对照原则纳入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助孕的257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其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情况,其中完成病例241例,脱落16例,自然怀孕15例,再次行IVF-ET助孕226例,其中妊娠者77例,成功分娩者55例。通过一对一面诊、电话或微信询问方式搜集其以下医学资料:妊娠结局、产前检查报告、分娩记录及子代儿保科体检资料,包括孕期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结果、孕期并发症及合并症发生情况、分娩并发症及产后疾病发生情况、新生儿出生情况及子代生长发育,将随访到的资料录入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在妊娠结局中,用药组流产率低于对照组,活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异位妊娠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中晚期妊娠情况中,用药组NT及唐筛检查结果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和对照组无创DNA检查、羊穿检查及胎儿产前超声诊断(胎儿系统彩超、胎儿心脏彩超)等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3.在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特有疾病中,用药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妊娠期贫血、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羊水过少、胎膜早破等疾病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母亲分娩及产后情况中,用药组母亲孕期增重、分娩孕周、剖宫产率、母亲胎盘膜性粘连、产后恶露异常、产后缺乳等疾病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新生儿出生情况中,用药组新生儿性别分布、早产儿出生率、男婴出生体重及身长、女婴出生体重及身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在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中,用药组不良出生体重(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畸形的发生率及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在新生儿患病情况中,用药组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新生儿低血糖等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与对照组均无新生儿呼吸窘迫、新生儿低体温、新生儿感染及新生儿死亡情况发生。用药组与对照组新生儿筛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8.在子代健康情况中,子代出生后3月龄及出生后1周岁,用药组男婴身长体重和女婴身长体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子代3月龄喂养方式、1周岁内其他疾病(肺炎、腹泻、其他)患病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子代1周岁内患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助孕能降低流产率,增加活产率,减少1周岁子代上呼吸道感染次数。2.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助孕不增加异位妊娠率、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期特有疾病发生率、母亲分娩期并发症及产后疾病的发生率、剖宫产率、新生儿患病率、子代1周岁内其他疾病患病率,不对孕期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结果、母亲孕期增重、新生儿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身长、新生儿不良出生体重、出生缺陷及1分钟Apgar评分、子代出生后3月龄、出生后1周岁身长体重及子代喂养方式产生不良影响。

黄莉[4](2019)在《孕期增重对泌乳启动及母乳喂养影响的队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母乳是婴幼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母乳喂养对母亲及其子代的健康均有诸多益处。泌乳是产后的正常生理现象,也是母乳喂养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产妇分娩后72小时仍无明显的乳房充盈、胀满感,则定义为泌乳启动延迟。目前有关泌乳启动延迟及其对母乳喂养影响的研究较少且结论不一致,我国尚缺乏相关的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如下:(1)了解我国妇女产后泌乳启动延迟的发生情况,探讨孕期增重(Gestational weight gain,GWG)与泌乳启动延迟的关系。(2)分析GWG、泌乳启动延迟与是否全母乳喂养(Full breastfeeding,FBF)、是否母乳喂养(Any breastfeeding,ABF)及母乳喂养时长的关系。(3)探讨GWG、泌乳启动延迟与产后体重滞留(Postpartum weight retention,PPWR)的关系。对象与方法:以同济母婴健康队列(Tongji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ohort,TMCHC)的孕妇为研究对象。于孕妇孕16周前进行首次产检时,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孕妇的基本情况及孕前体重,现场测量纳入时体重、身高,计算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入院待产时测量产前体重,在分娩后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得分娩信息及新生儿信息;分娩后24小时,床边测量分娩后体重,运用母-婴母乳喂养评价工具(LATCH评分量表),评价新生儿吸吮和吞咽动作、母亲乳头类型和乳房舒适度、需要帮助情况及程度;同时询问泌乳启动情况,若未出现泌乳启动,每日重复询问了解72小时内泌乳启动情况以判断是否泌乳启动延迟;分别于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通过电话随访获得、了解母乳喂养及母亲产后体重。(1)根据产前体重与孕前体重的差计算GWG。按孕前BMI分组,以GWG四分位分为四组:Q1-Q4。以Q1(最低组)为参照,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ed Equations,GEE)分析GWG与泌乳启动延迟的关系。按照2009年美国医学会(Institution of medicine,IOM)推荐值,将GWG分为增重过少、增重适宜和增重过多。以增重适宜组为参照,分析GWG不足和过多与泌乳启动延迟的关系。(2)根据母乳喂养情况分为FBF(除母乳外,允许添加茶、水)和非FBF。采用GEE分析GWG、泌乳启动延迟与3月龄、6月龄是否FBF的关系。根据母乳喂养情况分为ABF(有任何母乳喂养,包括全母乳喂养和混合喂养)。采用GEE分析GWG、泌乳启动延迟与3月龄、6月龄是否ABF的关系,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Cox回归分析GWG、泌乳启动延迟与ABF时长的关系。(3)根据产后体重与孕前体重的差计算PPWR,以PPWR≥5kg为PPWR过多。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GWG、泌乳启动延迟与PPWR的关系,并采用GEE分析GWG、泌乳启动延迟与PPWR过多的关系。结果:(1)3282名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28.3±3.4)岁,平均孕前BMI(20.8±2.6)kg/m2,97.5%为汉族,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上占60.5%,初次怀孕的孕妇占83.8%,泌乳启动延迟的发生率为18.4%(604/3282)。在调整了年龄、民族、文化程度、收入、孕前BMI、吸烟、产次、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分娩孕周、出生体重和LATCH评分后,与孕期增重最低组Q1相比,Q3组和Q4组发生泌乳启动延迟的风险显着上升,RRs(95%CIs)分别为:1.36(1.09,1.69)和1.32(1.05,1.65)。将孕期增重按2009 IOM推荐值分组,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与增重适宜相比,增重不足和增重过多发生泌乳启动延迟的风险无显着性差异(P>0.05),RRs(95%CIs)分别为0.85(0.66,1.09)和1.10(0.94,1.30)。(2)在随访到产后母乳喂养信息的2877人中,3月龄、6月龄的全母乳喂养率(FBF%)分别为62.1%、45.1%;3月龄、6月龄、12月龄的母乳喂养率(ABF%)分别为89.1%、78.5%、35.0%。在调整了年龄、民族、文化程度、收入、孕前BMI、吸烟、产次、GDM、分娩孕周、出生体重、LATCH评分和GWG后,与非泌乳启动延迟的产妇相比,泌乳启动延迟的产妇,3月龄无FBF的风险显着上升(RR:1.26,95%CI:1.12,1.42),6月龄无FBF的风险显着上升(RR:1.15,95%CI:1.06,1.26);12月龄内停止ABF的风险显着上升(HR:1.16,95%CI:1.03,1.32)。调整了混杂因素后,与非泌乳启动延迟组相比,泌乳启动延迟组3月龄、6月龄无ABF的风险未见显着增加,RRs(95%CIs)分别为1.14(0.86,1.51)、1.17(0.97,1.40)。在调整了年龄、民族、文化程度、收入、孕前BMI、吸烟、产次、GDM、分娩孕周、出生体重、LATCH评分和泌乳启动情况后,与孕期增重最低组Q1相比,Q3组和Q4组12月龄内停止ABF的风险显着上升,HRs(95%CIs)分别为:1.17(1.01,1.36)和1.16(1.03,1.32)。调整了混杂因素后,与Q1组相比,Q3组、Q4组3月龄、6月龄无ABF的风险未见显着增加;与Q1组相比,Q3、Q4组3月龄、6月龄无FBF的风险也无显着增加。将GWG与泌乳启动情况进行联合,分析其与12月龄内ABF时长的关系,按中位数(P50)将GWG分为两组。调整了混杂因素后,以GWG<P50且非泌乳启动延迟组为参照组,GWG≥P50且有泌乳启动延迟者,12月龄内停止ABF的风险显着上升(HR:1.34,95%CI:1.14,1.59)。(3)在随访到产后第12个月体重信息的2261人中,产后第12个月PPWR平均(2.4±3.9)kg,PPWR过多者占26.5%(599/2261)。调整了年龄、民族、文化程度、收入、吸烟、产次、孕前BMI、GDM、泌乳启动情况、产后锻炼情况和母乳喂养时长后,与孕期增重最低组Q1相比,Q2组PPWR增加1.00 kg(95%CI:0.56,1.45),Q3组PPWR增加1.94 kg(95%CI:1.49,2.38),Q4组PPWR增加3.45 kg(95%CI:2.99,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了混杂因素后,与孕期增重最低组Q1相比,Q2、Q3、Q4组发生PPWR过多的风险不断增高,RRs(95%CIs)分别为1.58(1.17,2.14)、2.05(1.53,2.75)和3.28(2.48,4.33)。调整了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吸烟、产次、孕前BMI、GDM、GWG、产后锻炼情况和母乳喂养时长后,泌乳启动延迟组与非泌乳启动组的PPWR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发生PPWR过多的风险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我国妇女泌乳启动延迟发生率为18.4%。孕前BMI<24.0 kg/m2者,GWG≥16.0 kg和孕前BMI≥24.0 kg/m2者,GWG≥15.0 kg可增加发生泌乳启动延迟的风险,并增加12月龄内停止ABF的风险。(2)泌乳启动延迟,不仅降低3月龄、6月龄FBF率,而且降低12月龄内ABF率。(3)与孕前BMI<18.5 kg/m2且GWG<13.5 kg,或18.5≤孕前BMI<24.0 kg/m2且GWG<13.0 kg,或孕前BMI≥24.0 kg/m2且GWG<10.8 kg相比,孕期增重越多,产后第12个月PPWR越多,发生PPWR过多的风险越大。

李飞扬[5](2019)在《母乳喂养方式及持续时间对婴儿孤独症样行为影响及其母亲社会地位的效应修饰作用》文中提出目的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在过去几十年中逐年递增,关于母乳喂养与孤独症样行为之间的关联目前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本研究旨在通过出生队列,阐明母乳喂养与孤独症样行为之间潜在的关联作用。方法本研究是基于马鞍山优生优育队列这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在孕妇孕早期建立围产保健手册时首次产检并填写《孕产妇母婴健康记录表一》,收集孕妇的基础人口学信息(包括年龄、怀孕前身高体重、主要居住地、夫妇双方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情况、妊娠并发症等信息)。其中母乳喂养方式以及持续时间基本信息从母婴问卷中获得,通过CHAT-23对18月龄儿童孤独症样行为评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母乳喂养方式、喂养持续时间18月龄儿童孤独症样行为发育的影响。此外,本研究应用因子分析提取一个主因子,合成一个社会地位综合性的指标,包括母亲文化程度、母亲智力水平、家庭经济状况,获得每个母亲的综合得分,进一步将社会地位综合指标划分为高中低三层,在每层中比较母乳喂养与18个月儿童孤独症样行为的关联。结果本次研究最终纳入了3008母亲-婴儿对,孤独症样行为发生率为13.8%。在患有孤独症样行为的儿童中,约6.7%(28/416)的婴儿接受了纯母乳或主要母乳喂养,且在出生后6个月内,纯母乳或主要母乳喂养的儿童比例逐渐下降(从53.2%降至11.1%)。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孤独症样行为的发生存在胎儿性别差异,但是和胎儿体重、身长、头围以及胸围无关。?2检验结果显示,18月龄儿童孤独症样行为与孕妇年龄、母亲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孕妇智力、妊娠期糖尿病、分娩孕周以及儿童18个月龄家庭教养方式(四个维度)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和多因素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方式均显着增加孤独症样行为发生风险(OR=1.65,95%CI:1.082.52;OR=2.10,95%CI:1.283.42);此外,更长的纯母乳或主要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可降低孤独症样行为发生的风险(OR=0.47,95%CI:0.260.94)。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当母亲综合得分被归类为低或高水平的社会地位,接受部分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倾向于有孤独症样行为表现,但是在中等水平的社会地位母亲中,母乳喂养方式对其子代孤独症样行为发生并无统计学差异。在效应修饰方面,相乘P-交互作用>0.05,提示母亲的社会地位和喂养方式之间无效应修饰作用。结论纯母乳喂养或主要母乳喂养方式显着降低18月龄儿童孤独症样行为发生风险,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同样明显降低18个月龄儿童孤独症样行为发生风险。不同程度的母亲社会经济地位对这种关联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徐燕[6](2018)在《“父母学堂”在初产妇产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并应用“父母学堂”初产妇产后健康教育模式,评价实施效果,验证该模式的实施能满足初产妇产后健康教育需求,提高初产妇母婴护理能力,促进母婴健康。方法: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编制与应用“初产妇产后健康教育需求问卷调查表”。初步建立初产妇产后健康教育需求表,调查某医院产科48例住院初产妇对产后健康教育内容、方式、时间方面的需求,最终确定初产妇产后健康教育需求。第二部分为:通过前期的调查结果及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初步构建“父母学堂”初产妇产后健康教育模式。第三部分为:实践与评价“父母学堂”初产妇产后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效果。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4月1日2018年9月30日某医院产科的132例产后住院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三病区产后初产妇为对照组,四病区产后初产妇为试验组,每组各66例,干预时间为6个月。对照组初产妇产后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初产妇产后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父母学堂”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分别在出院前采用《初产妇产后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产褥期母婴护理知识调查问卷》、《产褥期母婴护理技能考核表》、《产科护理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问卷》及出院后42天门诊复查时调查产后42天纯母乳喂养率、初产妇产后42天子宫复旧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新生儿出生后42天体格发育及疾病发生情况几个维度进行评价,分析“父母学堂”初产妇产后健康教育模式对于产后初产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1.初产妇产后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初产妇希望产后健康教育内容及方式多样化,主要包括:“父母学堂”互动式集体授课、宣传页或健康教育处方、口头宣教等,但以“父母学堂”健康教育需求比例最多。2.两组初产妇产褥期母婴护理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显示,试验组掌握度为98.48%,对照组掌握度为6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3.两组初产妇住院护理健康教育满意度得分的比较显示,试验组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满意度为7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4.两组初产妇产褥期母婴护理技能掌握情况的比较显示,试验组技能掌握度为98.48%,对照组技能掌握度为7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5.两组初产妇产后42天纯母乳喂养率情况的比较显示,试验组纯母乳喂养率为95.45%,对照组纯母乳喂养率为57.58%,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6.两组初产妇产后42天子宫复旧情况比较显示,试验组初产妇产后恶露时间为(25±2.4)天,产后42天子宫三径之和为(13.6±1.3)mm;对照组初产妇产后恶露时间为(27±2.5)天,产后42天子宫三径之和为(15.4±1.2)mm,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7.两组初产妇产后42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显示,试验组乳管堵塞发生率为7.58%,对照组乳管堵塞发生率为2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8.两组新生儿出生后42天体格发育情况比较显示,试验组体重、身长的发育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9.两组新生儿出生后42天疾病发生率的比较显示,试验组红臀、脐部愈合不良发生率为7.58%和1.52%;对照组红臀、脐部愈合不良发生率为34.85%和15.1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其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1.编制的“初产妇产后健康教育需求问卷调查表”能够较好的反应初产妇对产后健康教育在内容、方式及时间上的需求。2.构建的“父母学堂”初产妇产后健康教育模式能够较好的适用于产后初产妇。通过实施“父母学堂”初产妇产后健康教育模式能有效提高产后初产妇的母婴护理知识及技能、提高产后42天纯母乳喂养率、提高产后健康教育服务满意度、降低产褥期妇女不良反应及新生儿疾病发生率。

李桂萍[7](2018)在《团体心理干预对改善孕妇负性情绪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孕妇的心理健康对母婴的健康和安全都有重要影响。有关孕妇负性情绪的团体心理干预目前尚未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对孕妇进行系统的团体心理干预,以期能有效改善孕期的情绪问题并预防孕期和产后焦虑、抑郁的发生。目的:通过对存在明显焦虑、抑郁的孕妇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分析此干预方法对改善孕妇负性情绪的效果。方法:选取于包头市某三甲医院2017年3月2017年9月产科门诊进行产检的孕妇672例,筛选出存在明显负性情绪并自愿参与的孕妇19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形式的干预。结果:(1)孕期焦虑的发生率为18.75%,抑郁的发生率为24.40%。孕妇的总体生活满意度较高,孕妇的负性情绪与分娩方式、产后抑郁、母乳喂养均存在显着相关。(2)通过团体心理咨询,干预组的焦虑(SAS)、抑郁(SDS)、负性情感得分都显着低于干预前(t=10.647;t=13.572;t=10.173,p<0.001),正性情感得分显着高于干预前(t=7.836,p<0.001),而对照组在前、后测各项得分均没有明显差异;干预组被试分娩意愿变化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干预组被试的自然分娩率也显着高于对照组(χ2=4.351,p<0.05);干预组被试产后抑郁的发生率(35.4%)明显小于对照组(72.3%);干预组被试的母乳喂养率(57.6%)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被试(35.4%)。结论:团体心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和解决孕妇的产前情绪问题,提高自然分娩率和母乳喂养率,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

王敌[8](2018)在《孕期补充叶酸对不良妊娠结局及婴儿智力发育影响的队列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讨孕期是否补充叶酸和不同时机开始补充对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同型半胱氨酸浓度(Homocysteine,Hcy)、不良妊娠结局(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妊娠合并贫血、巨大儿等)的影响,及孕期叶酸补充和产妇营养素水平对婴儿智力发育的影响。为孕期相关政策制定及备孕期和孕期营养咨询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8月在句容市妇幼保健院招募待产孕妇491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孕妇基本信息、孕期生活方式、婚姻生育状况及孕期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情况;对孕妇进行随访调查直至生产,详细记录分娩方式和新生儿出生情况等信息;对新生儿进行跟踪随访,并记录其在出生后1、3、6、8、12月龄体检时生长发育信息、喂养方式、每日户外活动时间、每日补充维生素D的剂量。分析孕妇孕期基本状况及新生儿出后1年内的生长发育情况。(2)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招募的491例待产孕妇进行筛查,最终纳入478例待产孕妇进行随访,根据疾病诊断标准判断孕妇是否患病。根据孕期是否补充叶酸及开始补充的时机将孕妇分为未补充组、孕后开始补充组和孕前开始补充组,比较3组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及疾病相关指标的差异。采集孕妇入院待产时的血样并测定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Hcy浓度,采用Logitic回归分析探讨孕妇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及Hcy水平对妊娠结局的影响。(3)采集产妇产后初乳,并测定初乳中叶酸和维生素B12浓度。对478例孕产妇其对应的婴儿进行跟踪随访,记录其在1、3、6、8、12月龄时智力发育筛查测试(Developmental Screen Test,DST)得分。分析孕妇孕期是否补充叶酸及开始补充的时机及孕产妇低叶酸、低维生素B12水平和高Hcy水平对婴儿智力发育影响。研究结果(1)前期招募的491例孕妇孕期均无吸烟习惯,但有2.24%和2.04%的孕妇在孕期偶尔和经常饮酒;孕期规律补充叶酸的孕妇有433例,占88.19%,补充叶酸的孕妇中,仅有19.63%的孕妇从孕前开始补充且剂量达到0.4mg/d及以上;婴儿出生后6个月以内仅有221例为纯母乳喂养,未达到随访婴儿数的50%,超过一半的婴儿带养人有吸烟习惯,婴儿在3、6、8月龄时超重率较高,均超过20%。(2)孕妇产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与叶酸浓度呈负相关,维生素B12浓度与叶酸浓度呈正相关,与Hcy浓度呈负相关。孕期补充叶酸可以升高血清叶酸水平,但对血清维生素B12及Hcy水平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相比于未补充组,孕后和孕前开始补充叶酸(0.20.8mg/d)的孕妇妊娠期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的发生率较低(P<0.05)。3组孕妇为孕前开始补充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浓度最高,未补充组Hb浓度最低。叶酸补充对血压值影响较小,但3组间仍有统计学差异,为孕后开始补充组血压最低,未观察到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Hcy水平对HDP及血压值的影响。(3)未观察到孕期叶酸补充对婴儿智力发育的影响。但相比于正常水平组,血清低叶酸水平组的婴儿在智力能区的得分低0.12分(95%CI:-0.23-0.01,P=0.04),高Hcy水平组婴儿的智力指数得分较低水平组低1.30分(95%CI:-2.52-0.08,P=0.04)。初乳低维生素B12水平组的婴儿在社会适应能区的得分相比于正常组低0.10分(95%CI:-1.84-0.02,P=0.02)。结论(1)句容市妇幼保健院待产孕妇从孕前开始规律补充叶酸且剂量达到0.4mg/d及以上比例较低,应加强对备孕期及孕早期妇女叶酸补充知识的普及;婴儿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比例不高,其影响因素有待后续研究;新生儿出生后的3、6、8月龄超重比例均超过20%,且超过一半婴儿带养人有吸烟习惯。(2)孕期补充叶酸(0.20.8mg/d)可升高血清叶酸水平,但对血清维生素B12及Hcy浓度影响无统计学差异;补充叶酸(0.20.8mg/d)可以降低妊娠期贫血、HDP的发生率,但不仅是通过降低血压和改变血清指标来降低HDP的发生风险,补充叶酸对产前血压也有一定影响,但仍需大样本人群研究进行验证。(3)未发现孕前和孕后开始补充叶酸(0.20.8mg/d)对婴儿智力发育的影响,但孕妇产前血清叶酸和Hcy浓度及初乳中维生素B12浓度可能会对婴儿智力发育有一定影响,这一结果可能是由孕妇叶酸和Hcy代谢能力的个体差异造成。

韩海玲,洪金丽,石玲冰[9](2017)在《不同喂养方式对小儿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小儿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新生儿270例根据喂养方式不同分为三组,其中母乳喂养组94例,人工喂养组80例,混合喂养组96例。从出生开始随访各组新生儿至6个月,分别测量出生、42d、2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体重、身长和头围;测试各组新生儿的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收集各组新生儿出生、42 d、2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静脉血3 ml进行维生素A的测量。结果三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 d、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体重均处于稳定增长;在42 d、3个月及6个月时,人工喂养组新生儿体重略低,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新生儿出生身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 d、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身长均处于稳定增长;在42 d、3个月及6个月时,人工喂养组新生儿身长略低,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新生儿出生、42 d、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头围均处于稳定增长,在42 d时人工喂养组新生儿头围略高,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母乳喂养组新生儿维生素A水平低于另外两组新生儿,人工喂养组MDI、PDI指数低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个月前给予母乳喂养或混合喂养可在新生儿生长方面具有优势,母乳及混合喂养的新生儿MDI、PDI指数更高,而至6个月左右应给予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适当添加营养,以满足新生儿增长的需要。

吴妙琴,文爱娣,陶丽玲,许繁[10](2013)在《新生儿体重下降与分娩期产妇输液量的相关性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输液量与新生儿产后72 h内体重下降的相关性。方法:记录109名产妇分娩过程中经口以及经静脉的液体入量,在产后3天内每隔12 h测量新生儿体重,此后每天测1次至第14天;此外还需要称量新生儿3天的排出量(大小便)。结果:96例出生后60 h新生儿的平均体重下降(6.57±2.51)%;根据产妇输液量进行分组之后两组比较,低输液量组(≤1 200 ml)新生儿体重下降5.51%,高输液量组(>1 200 ml)新生儿体重下降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在第24 h新生儿排出量与新生儿体重下降百分比正相关(P<0.001),分娩期间最后2 h产妇输液量与新生儿排出量正相关(P=0.012),在第72 h新生儿体重下降重量与产妇总输液量正相关(P=0.007)。结论:产妇静脉输液时间及输液量与新生儿排出量及体重下降相关。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内通过排尿调节体内的液体状态,因此建议衡量新生儿体重改变的基础体重在出生后24 h测量而不是使用出生时体重。

二、母乳喂养与混合喂养对新生儿体重的比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母乳喂养与混合喂养对新生儿体重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出生队列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研究及风险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序言
第一部分:母婴超重肥胖相关性研究及代际传递现状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方法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及与孕前超重肥胖相关性研究
        3.1.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1.2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与孕前超重肥胖相关性分析
        3.2 孕前超重肥胖与子代出生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3.2.1 基本特征及孕前超重肥胖与出生体重相关性研究
        3.2.2 孕前超重肥胖与LBW、HBW、SGA和 LGA的相关性研究
        3.3 孕前超重肥胖与婴儿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3.3.1 婴儿基本特征及体格发育情况分析
        3.3.2 孕前超重肥胖与婴儿6 月龄体格发育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3.3.3 孕前超重肥胖与婴儿6 月龄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3.3.4 孕前超重肥胖与婴儿12 月龄体格发育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3.3.5 孕前超重肥胖与婴儿12 月龄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3.4 基于队列研究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现状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组间基本特征比较分析
        3.2 适用于孕检筛查应用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3.2.1 适用于孕检筛查应用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影响因素初筛
        3.2.2 适用于孕检筛查应用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的呈现
        3.2.3 适用于孕检筛查应用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
        3.3 适用于居家管理应用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3.3.1 适用于居家管理应用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影响因素初筛
        3.3.2 适用于居家管理应用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的呈现
        3.3.3 适用于居家管理应用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产后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仅针对婴儿期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产后风险模型构建
        3.1.1 仅针对婴儿期的产后风险预测模型影响因素初筛
        3.1.2 仅针对婴儿期的产后风险预测模型的呈现
        3.1.3 仅针对婴儿期的产后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
        3.2 生命早期(孕期和婴儿期)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预测模型构建
        3.2.1 生命早期(孕期和婴儿期)风险预测模型的呈现
        3.2.2 生命早期(孕期和婴儿期)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母源性肥胖对子代健康效应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山东日照市秦楼街道社区2012年-2018年出生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见缩写说明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引言
2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2.1 IVF-ET指证
        2.2.2 中医辨证标准
        2.2.3 结局判定标准
        2.2.4 相关定义
    2.3 病例选择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3.3 剔除标准
        2.3.4 脱落标准
    2.4 中医药多途径联合介入治疗方案
    2.5 研究指标
    2.6 统计分析
        2.6.1 数据集的选择
        2.6.2 分析内容
    2.7 实施随访
        2.7.1 制定及完善随访表
        2.7.2 研究指标的记录
        2.7.3 随访人员规范化培训及随访注意事项
        2.7.4 质量控制
    2.8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2.8.1 数据库的建立
        2.8.2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2.9 课题来源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分布总体情况
    3.2 一般资料
        3.2.1 母亲年龄比较
        3.2.2 母亲初潮年龄、孕前体重指数比较
        3.2.3 不孕病程比较
        3.2.4 既往IVF-ET次数及孕产次比较
        3.2.5 不孕因素比较
    3.3 治疗结果
        3.3.1 妊娠情况比较
        3.3.2 成功分娩情况比较
        3.3.3 妊娠者妊娠结局
    3.4 孕期情况比较
        3.4.1 产前筛查情况
        3.4.2 孕期产前诊断情况
        3.4.3 妊娠期合并疾病发生情况比较
        3.4.4 妊娠期特有疾病发生情况
    3.5 分娩情况比较
        3.5.1 母亲孕期增重比较
        3.5.2 母亲分娩孕周比较
        3.5.3 分娩方式比较
        3.5.4 母亲分娩期并发症及产后疾病比较
    3.6 新生儿情况比较
        3.6.1 新生儿出生性别比较
        3.6.2 新生儿出生状态比较
        3.6.3 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出生身长比较
        3.6.4 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比较
        3.6.5 新生儿出生1分钟Apgar评分比较
        3.6.6 新生儿疾病比较
        3.6.7 新生儿筛查情况
    3.7 子代健康情况比较
        3.7.1 子代各年龄段人数分布情况
        3.7.2 子代身长体重比较
        3.7.3 喂养方式比较
        3.7.4 预防接种情况
        3.7.5 子代1周岁患病情况比较
4 讨论
    4.1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
        4.1.1 异位妊娠
        4.1.2 流产
    4.2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妊娠期并发症的影响
        4.2.1 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高血压
        4.2.2 胎膜早破
        4.2.3 早产
    4.3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剖宫产率的影响
    4.4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
        4.4.1 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
        4.4.2 子代出生缺陷
    4.5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子代喂养方式的影响
    4.6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子代生长发育、患病情况的影响
    4.7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ET助孕安全有效、疗效确切
    4.8 导师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助孕治疗经验
        4.8.1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在IVF-ET术前应用
        4.8.2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在IVF-ET术中应用
        4.8.3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在IVF-ET移植后安胎应用
5 结语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中医药介入辅助生殖技术母体及子代近期安全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4)孕期增重对泌乳启动及母乳喂养影响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孕期增重对泌乳启动的影响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与泌乳启动延迟
        2.2 研究对象孕前BMI、孕期增重情况
        2.3 孕前BMI、孕期增重与泌乳启动延迟的多因素分析
        2.4 孕期增重与泌乳启动延迟的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孕期增重、泌乳启动对母乳喂养的影响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2.2 研究对象母乳喂养情况
        2.3 孕期增重、泌乳启动延迟与母乳喂养的多因素分析
        2.4 孕期增重、泌乳启动延迟与母乳喂养的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孕期增重、泌乳启动对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2.2 孕期增重、泌乳启动延迟与产后体重滞留的多因素分析
        2.3 孕期增重、泌乳启动延迟与产后体重滞留过多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母乳喂养的优点及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1 博士研究生期间工作小结
附录2 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
致谢

(5)母乳喂养方式及持续时间对婴儿孤独症样行为影响及其母亲社会地位的效应修饰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个人简历及学业
    附录2 简易幼儿家庭教养方式量表 1?3岁儿童家庭养育情况调查
致谢
综述
    1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危害
    2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危险因素
    3 母乳喂养与儿童认知发育的联系及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生的可能机制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6)“父母学堂”在初产妇产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编制与应用“初产妇产后健康教育需求问卷调查表”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构建“父母学堂”初产妇产后健康教育模式
    1 模式构建的原则与依据
    2 模式内容
    3 “父母学堂”健康教育具体实施方案
    4 讨论
第三部分 “父母学堂”初产妇产后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与评价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团体心理干预对改善孕妇负性情绪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孕妇情绪现状调查分析
    1.2 孕妇情绪的影响因素
        1.2.1 年龄与受教育程度
        1.2.2 个性与应对方式
        1.2.3 社会支持
        1.2.4 负性生活事件
        1.2.5 其他因素
    1.3 孕妇负性情绪的不良影响
    1.4 孕妇负性情绪的相关研究
        1.4.1 孕妇负性情绪与分娩方式的相关研究
        1.4.2 孕妇负性情绪与产后抑郁的相关研究
        1.4.3 孕妇负性情绪与母乳喂养的相关研究
    1.5 孕妇负性情绪的心理干预研究
    1.6 目前已有研究不足之处
    1.7 本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团体心理干预对改善孕妇负性情绪的效果研究
    2.1 引言
        2.1.1 课题的背景
        2.1.2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1.3 研究假设
        2.1.4 研究内容
    2.2 孕妇负性情绪状况分析及相关研究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对象
        2.2.3 研究工具
        2.2.4 调查方法
        2.2.5 统计分析
    2.3 孕妇负性情绪的团体心理干预研究
        2.3.1 研究目的
        2.3.2 研究对象
        2.3.3 被试的分组
        2.3.4 团体设置
        2.3.5 后测的实施
    2.4 研究结果
        2.4.1 孕妇焦虑、抑郁状况分析
        2.4.2 孕妇主观幸福感特征分析
        2.4.3 孕妇负性情绪与分娩方式的相关分析
        2.4.4 产前情绪与产后抑郁之间的相关分析
        2.4.5 孕妇产前负性情绪与母乳喂养之间的相关分析
        2.4.6 入组时两组被试一般资料比较与焦虑、抑郁自评比较分析
        2.4.7 干预前、后两组被试情绪状况比较分析
        2.4.8 两组被试分娩方式的比较
        2.4.9 两组被试产后抑郁与母乳喂养的比较
        2.4.10 团体成员意见反馈总结与分析
    2.5 讨论
        2.5.1 孕妇情绪状况分析
        2.5.2 孕妇负性情绪与分娩方式的相关研究
        2.5.3 产前情绪与产后抑郁的相关分析
        2.5.4 产前负性情绪与母乳喂养的相关分析
        2.5.5 团体心理干预对改善孕妇负性情绪的效果分析
    2.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附录 6
    附录 7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孕期补充叶酸对不良妊娠结局及婴儿智力发育影响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待产孕妇基本信息调查及婴儿生长发育状况监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招募
    1.2 研究方法
    1.3 测量方法
    
1.3.1 婴儿身长测量方法
    
1.3.2 婴儿体重测量方法
    
1.3.3 婴儿头围测量方法
    
1.3.4 婴儿生长发育评价
    
1.3.5 婴儿喂养方式、维生素D补充及每日户外活动时长调查
    1.4 质量控制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待产孕妇基本信息
    
2.1.1 一般信息
    
2.1.2 孕妇生育状况
    
2.1.3 孕妇孕期补充叶酸情况
    2.2 婴儿 1-12 月龄的生长发育变化情况
    
2.2.1 婴儿随访一般情况调查
    
2.2.2 婴儿补充维生素D及户外运动情况
    
2.2.3 婴儿体格发育状况
3 讨论 第二章 孕期补充叶酸及孕妇相关营养素水平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3 研究方法
    
1.3.1 问卷调查及样本采集
    
1.3.2 孕期叶酸及其他营养素补充剂服用情况调查
    
1.3.3 不良妊娠结局诊断标准
    
1.3.4 血清和初乳中营养素测定
    
1.3.5 其他变量的测定
    
1.3.6 数据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孕妇基本信息
    2.2 孕妇补充叶酸情况及对血清指标的影响
    2.3 孕期补充叶酸对妊娠期贫血的影响
    2.4 孕期补充叶酸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影响
    
2.4.1 补充叶酸对孕妇产前和产后血压的影响
    
2.4.2 孕妇血清指标对HDP和血压的影响
3 讨论
    3.1 补充叶酸行为的影响因素
    3.2 补充叶酸对血清指标的影响
    3.3 叶酸补充对妊娠期贫血的影响
    3.4 孕期叶酸补充对HDP的影响
    3.5 孕期补充叶酸对其他妊娠结局的影响 第三章 孕期补充叶酸及产妇叶酸水平对婴儿智力发育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和样本采集
    1.3 研究方法
    
1.3.1 血清及初乳中相关指标检测
    
1.3.2 婴儿智力发育筛查试验
    1.4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孕妇基本信息详见第二章
    2.2 婴儿 1-12 月龄智力发育情况
    2.3 孕期叶酸补充对婴儿智力发育的影响
    2.4 孕妇产前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及Hcy水平对婴儿智力发育的影响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作者简介 致谢

(9)不同喂养方式对小儿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喂养方式
    1.3 监测及观察指标[8-9]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三组新生儿不同时期体重的比较
    2.2 三组新生儿不同时期身长的比较
    2.3 三组新生儿不同时期头围的比较
    2.4 三组新生儿6个月龄时维生素A水平及MDI、PDI比较
3 讨论

(10)新生儿体重下降与分娩期产妇输液量的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新生儿体重下降与产妇输液量
    2.2 产妇输液量与新生儿排出量
    2.3 新生儿体重下降与新生儿排出量
    2.4 按输液量分组比较
    2.5 调整基础体重测量时间点
3 讨论

四、母乳喂养与混合喂养对新生儿体重的比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出生队列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研究及风险预测[D]. 魏晓彤.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山东日照市秦楼街道社区2012年-2018年出生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路致云. 山东大学, 2020(04)
  • [3]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研究[D]. 李进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孕期增重对泌乳启动及母乳喂养影响的队列研究[D]. 黄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5]母乳喂养方式及持续时间对婴儿孤独症样行为影响及其母亲社会地位的效应修饰作用[D]. 李飞扬.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6]“父母学堂”在初产妇产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徐燕. 东南大学, 2018(03)
  • [7]团体心理干预对改善孕妇负性情绪的效果研究[D]. 李桂萍. 内蒙古大学, 2018(12)
  • [8]孕期补充叶酸对不良妊娠结局及婴儿智力发育影响的队列研究[D]. 王敌. 东南大学, 2018(05)
  • [9]不同喂养方式对小儿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影响[J]. 韩海玲,洪金丽,石玲冰. 中国妇幼保健, 2017(07)
  • [10]新生儿体重下降与分娩期产妇输液量的相关性探讨[J]. 吴妙琴,文爱娣,陶丽玲,许繁. 中国妇幼保健, 2013(16)

标签:;  ;  ;  ;  ;  

母乳喂养与混合喂养对新生儿体重的比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