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与句系关系的研究_语义分析论文

相对关系“对”字句系统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字句论文,关系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方法对“对”字句的一个小句式——相对关系“对”字句作了初步的系统研究,探讨了这个句式内部各结构项的特征和句式内部的联系与制约关系,提出了句式系统性及其研究方法的新课题,对句式研究的方法作了一番尝试性的探索。

关键词:相对关系 “对”字句 系统研究 句式研究方法探索

一、引言

(一)“对”字句指的是由“对”字结构充当状语的句子,基本格式为“x对yz”,如:

(1)他对我有看法。

(2)这本书对我来说太难懂了。

“对”字句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尤其是在论理性和翻译作品中更是如此,但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却不多,尤其是把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就更少了,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考虑到句式本身的系统性,我们尝试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对”字句,想借此作一番句式研究方法的探索。我们的研究,参考了能找到的几乎所有的有关研究资料,吸收了一些观点,也引用了一些例句,为了节省篇幅,我们不随文一一注出,这里一并作谢。

(二)“对”字句虽然是一个统一而固定的句式,但它所表现的语义关系却并不一样,有的是叙述对待关系的,如:

(3)运用比较的方法, 可以对客观事物进行定性的鉴别和定量的分析。〔《自然辩证法讲义》(初稿)〕

(4)我们对于新生的东西不要责备过甚。(引)有的是判断或评议相对关系的,如:

(5)她的每封信对我都是珍贵的。(《春风》85.4)

(6)人类研究和利用信息,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重大。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所谓相对关系,就是什么(x)相对于什么(y)而言怎么样的意思,如例(6)就是“她的每封信”相对于“我”而言“都是珍贵的”, 要是换了别人就不一定珍贵了,这种句子往往表达什么在什么的条件下或同什么比较起来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意思。由于这种关系的不同,“对”字句实际上分化成了两个小句式,也就是说“对”字句这个系统本身还包含着两个子系统,一个是叙述对待关系的“对”字句(简称“对待句”),一个是判断或评议相对关系的“对”字句(简称“相对句”)。本文要探讨的就是相对句这个子系统。

(三)相对句尽管只是“对”字句的一个子系统,但它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各个结构项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每个结构项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项的变化,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的变化。要探讨各结构项的联系和制约,必须首先探讨各项的特征;要探讨各项的特征,又必须时时抓住各项的联系和制约。离开联系和制约就没有什么各项的特征,离开各项的特征也就无从产生什么联系和制约,这就是系统的悖论。

我们把相对句的结构项划分为“x”、“对”、“y”、“z ”四个,如(5)、(6)例的结构划分是:

(5)x+对+y+z—→她的每封信+对+我+都是珍贵的

(6)x+对+y+z —→人类研究和利用信息+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重大

本文先探讨各项在联系和制约中的特征,然后探讨它们的联系和制约。本文的论述只限于相对句系统的内部联系。

二、x 项

用传统的术语,相对句的“x”项就是主语。能够出现在“x”项的既可以是体词或体词性短语TP,也可以是谓词或谓词性短语WP,还可以是句子或句子形式S'。

(一)x—→〔1〕TP

“x”项由体词或体词性短语充当的情况最为常见,如:

(1)元旦对于他没有任何新奇感。(《当代》85.5)

(2)眼下,小说里和电影里描述的那些改革者的形象,对于我,都是一种高不可企及的目标。(同上)

(3)可是要违反皇后的命令,拒绝投降, 这对于他也是不可想象的。(引)这些充当“x”项的TP既可以是指称有生性事物的, 也可以是指称无生性事物的。

(二)“x”项由谓词或谓词性短语充当的情况如:

(4)逃跑对一个军人是极大的耻辱。(引)

(5)年轻和漂亮,对于她来说,早已成为历史了。(引)我们说“x”项可以由谓词性短语充当, 这是从言语的生成平面来说的,而不是从言语的分析平面说的。当谓词性短语充当“x”项以后, 在句法格式的制约下,这些谓词性短语的谓词性就有所丧失。这些谓词性短语所表示的内容,在表层结构中往往是被当作一件事情来看待的,具有指称性,可以转换成明显的体词性结构。当它们用代词来指代时,只能用体词性代词,不能用谓词性代词,由此可见“x ”在本质上都是体词性的。

(三)x—→s'

“x”项由句子或句子形式s'充当的情况不很常见,但也有一些,如:

(6)题目选择得是否恰当对研究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学概论》(试讲本)〕

(7)社会上有没有自由争辩的气氛和条件, 对科学文化的发展关系十分重大。〔《自然辩证法讲义》(初稿)〕充当“x”项的s'也具有体词性,这是受句法格式制约的结果。

(四)在语义上,相对句的“x”常是与事〔2〕,也有受事,但一般不能是施事。前举各例除了例③是受事以外,其余都是与事。

在特定的条件下,“x”项在表层结构中可以不出现,如:

(8)他的声音圆润浑厚,随和中透着刚毅,对于二十六岁的他,∧〔3〕好象太成熟了点。(《小说选刊》85.3)

(9)对你来说,∧是个男人就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些例句中的“x”,由于说话环境或上下文的影响都省去了。 所谓省略只是就表层而言的,“x”在深层结构中是不能省去也没法省去。

“x”项也可移位到“对y”之后,如:

(10)对于一个精神病患者来说,醒来或者睡去,其实都没有什么区别。(《花园街5号》)

(11)对于不同的对象来说,从现象分类进入到本质分类所需要的分类标准是各不相同的。〔《自然辩证法讲义》(初稿)〕

(五)“x”项的特征可归纳为:

三、对 项

“对”项是介词,也是“x”和“y”之间语义关系的形式标志。能够出现在“对”项表示相对关系的介词可以是“对”,如:

(1)从此,她那宝贵的能劳作的双手,她那结实健壮的身子, 她的气力,对她都失去效用了。(引)

(2)正因为彼此都不知道今后有没有再度会面的可能, 这“后会有期”四个字对他们变得特别沉重。(引)

也可以是“对于”,如:

(3)陆地上的一切对于我已经成了过去的梦痕。 (巴金《海的梦》)

(4)对于我们中国人,这个认识是非常需要的, 因为在我们的语言里,句子这个概念一向很模糊。(《语法修辞讲话》)还可以是“对”和“对于”的扩展式“对(对于)……来说/来讲/而言/说来,”如:

(5)她就象那边陲小城一样,对没有到过那里的人来说, 它不过是地图册上的一个小黑点。(《小说月报》)

(6)就是对于个人来讲,理智最多也只能衡量感情,评价感情,约束感情,而不能决定感情。(《新华文摘》85.12)

(7)石头城现在对于我而言,有点儿家的味道了。 (《啄木鸟》84年5—6期)

(8)对于我们的战士说来,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引)“对”和“对于”能否扩展成“对(于)……来说”的格式是区别相对关系和对待关系的形式标志,对待关系的“对”和“对于”一般不能扩展成这种格式。相对句在使用这三种介词的频率上,以“对(于)……来说”的频率最高,“对于”次之,“对”最低。

四、Y项

跟“x”项一样,能充当“y”项的既可以是体词或体词性短语Tp,也可以是谓词或谓词性短语Wp,还可以是句子或句子形式s'。

(一)y—→Tp

(1)许杰对他的儿女来说,是好父亲;对他圈子里的干部, 是好上级;但对姿色大逊当年的罗嫚,就未必是好丈夫了。(《花园街5号》)

(2)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 而是“雪中送炭”。(引)跟“x”一样,充当“y”项的体词或体词性短语既可以是“有生性”的,也可以是“无生性”的。

(二)y—→Wp

(3)卡松和尼奈斯特的工作对信息论的建立具有本质的意义, 至今仍有实用价值。(《自然科学发展简史》)

(4)研究人的个性,对于了解人的行为,了解人的社会生活, 都是有帮助的。(《社会学概论》)

这些谓词或谓词性短语所表示的内容,在表层结构中也是被当作“事件”看待的,具有指称性,表现了体词性特征,可以转换成明显的体词性结构。例(3)本身带有定语,例(4)也可以用体词性代词结构指代转换成:

(4)'研究人的个性,对于了解人的行为,了解人的社会生活这些方面,都是有帮助的。

(三)y—→s'

“y”项也可以由句子或句子形式s'充当:

(5)对于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建立科学的社会学而言, 这是一部纲领性的文献。(《社会学概论》)

(6 )(有人认为)哈特莱的工作对申农创立信息论是具有启发性的。(《自然科学发展简史》)s'的出现频率不是很高,它低于Wp,更低于Tp。这些充当了“y”项的s'也具有体词性, 在表层结构中是静态地被当作一种“事件”看待的。

(四)在语义特征上,相对句的“y”主要是与事,也有施事, 但很少受事,请体会用例:

(7)对潘大成来说,学术讲座并非最终目的。(引)

(8)河湾、芦苇、整个伯勒根草原,包括那肃穆的天葬沟, 对我都已不堪回首。(《新华文摘》83.5)

(9)但不管怎么说,石一奇的表扬,对金刃冰来说,是一种安慰,一种鼓舞,一种鞭策。(《春风》85.4)

(7)是与事,(8)是施事,(9)是受事。

相对句的“y”项不能单独移位,必须同“对”项组成“对y”结构以后方可移位。

(五)“y”项的特征可归纳为:

五、z项

“z”项,用传统的术语就是谓语。能够充当“z”项的,既可以是动词或动词短语Vp,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Ap,也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Np,还可以是句子或句子形式s'。

(一)z—→Vp

充当相对句“z”项的Vp常常要加“是”,如:

(1)对于奴隶们,同情和正义是不存在的。(巴金《海的梦》)

(2)两手空空败阵而归,这对审讯官来说是很难忍的(引)。 (《春风》85.4)

尽管为数不多,“z”项也可以单独出现Vp,如:

(3)本来,这篇报告文学,对我来说, 当大雁从北方飞来的时候就可以写了。(《散文特写先》1949—1979,三)充当“z”项的Vp之所以往往要加“是”, 这是受相对句表达目的制约的结果。相对句既是用来判断或评议相对关系的,就必然要使用帮助判断或评议的词语了。

“有+Np”格式也常用来充当相对句的“z”项,如:

(4)王爷、皇帝,甚至于一个子爵,对牛牧师来说, 总有那么不小的吸引力。(老舍《正红旗下》)

(5)救心药据说对心绞痛有特别的疗效。

(二)z—→Ap

充当相对句“z”项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Ap 也常常要加“是”,这同样是受判断或评议相对关系的表达目的制约的结果,如:

(6)对这位顾客来说,采购妇女用品的任务显然是太艰巨了。 (《小说月报》84.9)

(7)即使是原始的,粗浅的, 甚而是包含着许多谬误的理论体系,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是幼年的自然科学发展、成长的必经之途。(《自然科学发展简史》)

也有少数不加“是”的情况,如:

(8)圆锥曲线的发现,对于几何学以及天文学、 物理学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同上)

(9)世界非常非常大,可是对咱们来说,却非常小。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三)z—→Np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单独充当“z”项,必须加“是”,如:

(10)天上的虹对于古代人来说是一个难解的谜。(《自然科学发展简史》)

(11)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得之不易的机会。(《新华文摘》83.5)这种格式的Np一般是短语,很少单词的情况。

(四)z—→s'

(12)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于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安定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社会学概论》)

(13)对于我,与其做一个顺从的奴隶而生存,毋宁做一个自由的战士而灭亡。(巴金《海的梦》)

(14)对于为学来说,需要广积,也需要善于熔炼,吸收和消化。(《文史知识》85.7)当句子或句子形式充当“z”项以后, 就使得相对句无论是语义上还是在结构上都变得复杂了。

(五)“z”项小结

尽管“z”项的情况比较复杂, 却受到了整个句子所要表达的目的的制约。正是在这种判断或评议相对关系的表达目的的制约之下,虽然充当“z”项的可以是Vp、Ap、Np或s', 但它们的表达功能都重在判断或评议,具有形容词性:

六、相对句的系统性

相对句作为一个系统,“x”、“对”、“y”、“z ”只是它的结构项。前面几节,我们探讨了各结构项的特征,可是为什么会有这种特征?这些结构项又是怎样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相对句系统的?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不能不从各结构项的联系和制约中寻找答案,也就是要从系统的系统性中寻找答案。因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的每个元素都是互相联系和制约的,各元素的特征其实也就是在联系和制约中的特征。

从根本上说,相对句系统各项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就是语义关系同语法格式的联系和制约。在这个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语义关系而不是语法格式。格式是用来反映语义关系的形式,语义关系则是格式的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尽管形式对内容也有反作用。相对句所要表现的语义关系就是相对关系。一定的语义关系和一定的语法格式相结合必然产生一定的表达功能,相对句的表达功能就是判断或评议功能。语义关系在句式的内部起作用,表达功能在句式的外部起作用,它们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句式的表达目的。相对句的表达目的就是判断或评议相对关系。正是这种表达目的,决定了各结构项的特征;也正是这种表达目的才得以将各个相对独立的结构项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而统一的相对句格式。表达目的是句式产生的生成机制。相对句的组合过程可以图示如下:

图中实践箭头表示正向运动,虚线箭头表示反馈。

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判断或评议相对关系这一表达目的,不仅同相对句这一整个系统有联系和制约关系,而且同这个系统中的每个结构项都有联系和制约关系。表达目的决定着相对句系统的整个格式及其功能,只有采取它所要求的格式,才能满足它的表达目的,完成交际任务,否则就不能达到表达目的。这就是表达目的与表达格式之间的制约和反制约关系。

各结构项之间也具有联系和制约关系。正因为“x”和“y”之间是相对关系,才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形式标志——相对句的“对”项。正因为“x”项常是与事,就决定了与它相对的“y”项也常是与事,否则就难以构成相对关系。正因为“z ”项是评议或判断相对关系的形容词性单位,没有什么动作或行为意义,即使是动词性词语往往也在表达目的的制约下“形容词化”了,这就决定了它跟“x”项和“y”项一般不会产生什么及物性关系,大多只是相对或相关关系,所以“x”和“y”常常是与事。这一系列的制约与反制约关系在表达目的的总制约之下就形成了相对句整个系统内部的联系和制约关系。

七、余 论

过去的句式研究,往往只满足于各结构成分的构成及其功能,至于这种构成及其功能产生的原因,各结构成分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关系,以及整个句式产生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是很少涉及的,这是一大片富有宝藏的尚待开垦的处女地。我们考虑到句式本身的系统性及其生成机制,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对相对句作了一次尝试性的探讨。我们对句式系统性研究的探索,虽然谈不上什么方法和方法论上的重大突破,但也自有它探索的价值。既是探索,就难免失足,好在我们的目的是抛砖引玉。

注释:

〔1〕—→表示左边可以改写或转换为右边形式,下同。

〔2〕这里所说的“与事”比一般所说的要宽, 凡不好的说是施事受事的,我们统称为“与事”。

〔3〕∧号表示省略,下同。

〔4〕方括号〔〕表示集合,+表示具有这个特征, (+)表示具有这个特征,但有条件。-(-)相反。下同。

标签:;  ;  ;  ;  ;  ;  ;  

“对”与句系关系的研究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