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与厦门区域经济发展_外商直接投资论文

外商直接投资与厦门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论文,区域经济论文,外商论文,直接投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81年创办以来,厦门特区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发挥特区和台商投资区的优势,在积极实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经贸战略推动下,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已逐步形成了以厦门本岛、海沧投资开发区、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为中心,带动同安实行开放区政策的全方位、高层次的对外开放特区经济新格局。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对厦门此格局的形成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厦门利用外资取得可喜成绩

厦门创办经济特区初始,在直接利用外资方面几乎是从零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飞跃性进展。特区创办初期,厦门市利用外资主要形式是对外借款和“三来一补”。随着改革开放,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发展,截至2001年底,全市累计批准直接投资项目5334项,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26.50亿美元,合同外资到资率为67.5%,已有4381家三资企业在厦门开业投产,招商引资从数量上、质量上都出现可喜的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国际上的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相继投资落户厦门,一些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截至2001年底,世界最大500强跨国公司已有27家在厦投资办企业,投资项目35个,其中工业项目30个,工业投资总额12.44亿美元,合同外资9.62亿美元,平均单项合同外资3205万美元。②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投资领域从第一、二产业扩大到第三产业的饮食服务业、娱乐业、房地产业、运输业、金融业、信息产业等。从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发展到以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为主;从加工贸易到高附加值企业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为龙头产品配套的产业链。③外商投资企业经营良好,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外资工业产值比重继续提高,三资企业盈利面在80%以上。外商投资取得了良好的回报,有力地调动了三资企业增资扩产项目150项,增资合同外资额4.90亿美元。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厦门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厦门利用外资的可喜成绩,不禁让人引发思考:到底外商直接投资与厦门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请看表1。

表1 1990~2001年厦门FDI与GDP情况

注:资料来源:《厦门统计年鉴》1991~2002年

变量FDI与GDP之间的相关系数r=0.68,表明在GDP的增长中有68%与FDI有关。

建立回归方程:GDP=205789.26+26.08×FDI

表明FDI每增加一万美元,GDP会增加26.08万元。

三、外商直接投资在厦门经济中的作用

1.极大地促进了厦门经济的发展

外商直接投资极大地促进了厦门经济的发展,2002年厦门实现GDP648.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46589元,比上年增长12.6%。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26.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2001年厦门市涉外税收达到423787万元,比上年增长26.94%。可见,外商投资企业上缴的税收已成为厦门市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2.有效地弥补厦门建设资金的不足

20多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流入,有效地弥补了厦门市建设资金的供给不足,极大地促进了厦门市经济持续、快速与稳定发展。这突出表现在厦门市历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总体上呈明显地上升趋势:“八五”时期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7.75%,“九五”时期利用外资占23.45%,2001年利用外资368397万元,比上年增长4个百分点。

3.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

吸引FDI为厦门市带来了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效应。据统计,2000年三资企业在岗职工平均人数达232726人,比1995年增长34.76%;2001年三资企业在岗职工平均人数达243101人,比上年增长4.46%。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厦门市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之一。另外,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均较国内企业为优,大量雇员在外商投资企业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厦门市就业质量,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的职业培训,为厦门市培养了大量熟练技工和专门人才。同时,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4.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①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厦门市对外贸易的强大生力军。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呈直线上升趋势,对厦门市对外贸易贡献很大。2001年三资企业的进出口为723850万美元,占厦门市总进出口额65.34%,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出口比重较大,达49.18%。

②外商投资企业是厦门市出口增长的重要源泉。2001年三资企业出口所占比重比上年有稍许下降,但其所占出口总额比例将近60%,其中独资企业在此方面巨大贡献:出口额占46.36%,比上年增长12.79%。

③外商投资企业的商品出口优化了厦门市出口商品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出口商品由原来以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以机械、电子、轻纺工业等制品为主。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商品结构的上述变化中发挥了关健性作用。厦门市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商品构成中,工业制成品一直占93%左右,2001年工业制成品出口达60.8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93.6%,比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而且机电产品是其第一大类出口商品。2001年机电产品出口27.51亿美元,占全市出口42.3%,且比上年增长9.7%,从而使厦门市出口商品的加工深度和档次大为提高,有利地促进了厦门市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和优化,增强了厦门市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出口后劲。同时,外商投资企业的商品销售中,出口明显大于内销,外向化程度极高,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5.提升了厦门港口的竞争力

目前,香港和黄集团、新世界集团在厦门都有码头项目在运营,英国铁行公司、美国环球货柜、香港中远太平洋、台湾长荣等也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意向。对厦门来说,外资的进入一方面确实给现有的港口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使其盈利状况受到一定影响,并伴随着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在船舶大型化使港口投资风险加大的情况下,投资多元化分散了风险,也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外资带来先进的作业流程和管理模式,通过技术外溢,提高了港口企业的总体竞争力,使港口在城市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强化,进一步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6.促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

一般而言,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具有许多竞争优势,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方面。大量实践证明,FDI在促进厦门市科技进步、管理水平提高及人才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厦门与深圳实际利用FDI状况的比较

这些年来厦门在利用外资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深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表2给出了1990~2001年厦门和深圳实际利用外资的情况。

表2 1990~2001年深圳与厦门实际利用FDI情况 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厦门统计年鉴》和《深圳统计年鉴》1991~2002年

根据深圳与厦门利用FDI状况的比较,可以看出1990年至今,深圳在利用FDI方面除1996年异军突起外,整体上呈稳定上升趋势;相比之下,厦门FDI呈抛物线趋势,90年代后期起,厦门FDI明显低于深圳,2001年,深圳利用FDI达到厦门的2.5倍。可见,作为特区,深圳在利用FDI方面已走在了前列,很多地方值得厦门借鉴。

首先,就区位优势而言,深圳与香港毗邻,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有所谓香港为“前门”,深圳为“加工厂”的称号。在经济、金融、科技等方面,深圳同香港有着大量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两地在资金、人员、资源和技术方面的流动和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深港良性互动、互相促进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金融领域,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和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深圳,其合作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相反,由于海峡两岸关系、政治因素的影响,厦门的区位优势尚没得到充分发挥,2001年,厦门新批合同台资才首次超过港商投资。

其次,从特区腹地角度来看,深圳周边腹地大,顺德、佛山、东莞等城市现代化发展程度较高。深圳在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等方面,得到了其周边腹地的大力支持。相比之下,厦门周边腹地甚小,且龙岩、三明等地经济发展较慢,与厦门特区相差较远,从而导致厦门市场容量和经济规模偏小,经济发展与回旋的余地有限。比如,厦门金龙客车所需的配件大部分要从内地采购,运输成本较大。

再次,对于人才优势方面,深圳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得益于“漏斗效应”。由于深圳政策灵活,市场氛围较浓厚,因此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合理的人才激励报酬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专业人才。据统计,深圳和珠海特区内1/3以上的工程师是境外或特区外移民。与之相比,厦门市的高校较少,相关的专业人才培训机构组织太少,又未建立起较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对外来人才缺乏较强的吸引力。

最后,将深圳与厦门两地就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程度进行对比,深圳要略胜一筹。深圳特区的比较优势在于率先形成灵活的市场机制,高新技术产业配套能力强。最近几年通过吸引国内外生产要素,走出了一条内地(研究开发)——深圳(成果产业化)——香港(开拓国际市场)“三点一线”的引进开发路线,使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当高。有关专家研究结果表明:当一个地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时,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已开始步入现代化的行列。2001年深圳特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并且还在继续提高,这大大加快了深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增强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而厦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程度较低,很大程度上与其高科技产业尚未得到高度发展有关。

五、外商在厦门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资项目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不高

一般而言,技术含量高、具有竞争力的项目都必须具有较大的投资规模。世界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项目平均规模约为600万美元,而厦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规模与之还有差距。2001年,厦门市新批项目单项平均金额仅为370万美元。

外商投资项目规模偏小既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也制约了投资技术含量的提高,从而使外商直接投资对厦门市的技术转移效应打了折扣。其突出表现是,厦门外商直接投资中劳动密集型项目偏多,技术密集型项目偏少。在厦门市第一、三产业及部分第二产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绝大部分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从短期经济增长角度看,外资集中于劳动密集型项目与厦门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国情是相适应的;但从长期经济发展需要看,外资企业技术含量不足,与厦门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促进技术进步的初衷背离,必然影响厦门市经济发展的后劲。

在所有来厦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中,历年累计外商投资的前5名分别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英国、美国、新加坡,我国港、台的投资占了主导地位,从引进项目数和合同金额分布看,港台投资分别占历年累计的78.9%和69.4%。可见,在厦门外商直接投资中,我国香港、台湾一直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但是,其投资的技术含量较低,以港澳台地区为主的外资带来的技术和设备是一些适应国内目前市场需求的适应技术或设备,但就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和国际竞争力而言是极其有限的。因此,从长期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只有引进“动态技术”或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才能真正推动厦门市企业和社会的技术进步,进而增强厦门市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后劲。

2.外资投向不尽合理,造成产业结构的失衡

外商投资的部门结构仍不尽合理,突出表现在:投资过于集中、建设周期短、资金回收快、技术水平中下的一般加工业和服务业,而能够提高我国工业化水平的大型、高层次投资项目,以及农业、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项目比例偏低,增长缓慢。例如,农业是国家鼓励开发的主要基础产业,但2001年引进外资在全部外资中的比重仅为1.3%的水平;建筑、交通业合同外资占总数的4.2%,能源开发引资规模较小,对解决能源、原材料的紧缺问题贡献微弱,等等。外商投资的上述部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厦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优化。

3.对厦门经济产生一系列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①有些外国企业将高污染产业加速向厦门市转移,对厦门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实践证明,发达国家乃至后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都有意识地将高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事实上,投资和环境的关系问题在发达国家已得到足够重视,而在发展中国家都竭力争夺外来投资的形势下,外商处于卖方市场的有利地位,从而使外来投资转嫁环境污染的动机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就厦门外商直接投资而言,目前主要的污染产业包括:橡胶塑胶产业、化工产业、印染、制革、电镀、造纸、电池、化妆品、制药等。从近期看,它显然妨碍了厦门市既定的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具体落实;从长期看,必然危及厦门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将使厦门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付出沉重代价。

②外商直接投资中的“价格转移”现象已对中方合资、合作者利益和厦门市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应该指出,价格转移行为是跨国公司应付全球经营过程中各种复杂的国际投资环境所采用的通行做法,但一般都受到东道国的必要规制。其主要表现在:①在“三资”企业的投资过程中,外方高报其投入的实物资产与技术、商标、销售渠道控制权等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②在“三资”企业运营后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外商利用对“三资”企业的控制权(在合资企业中,这种控制权不一定是通过多数股权获得的,也可能是通过技术控制权和购销渠道控制权等获得的)提高在华公司向国外关联企业购入原材料、半成品、技术、劳务等的价格,而压低其出口产品的价格,通过在华子公司的利润转移实观整体利润最大化的战略意图,外商投资企业通过“两头在外”高进低出所进行的价格转移规模已经或正在大于外资的流入。另据近年一项对“三资”企业进出口价格的调查表明,“三资”企业最高进口价格比平均价格高出1000%,而“三资”企业的最低出口价格仅为平均价格的1%。

外商的价格转移行为损害了厦门市的经济利益:①中方合资者、合作者的利润被外方侵吞。②减少了厦门市税收收入。③外商利用其对企业的进口控制权,高价从国外关联企业购入许多国内企业可以生产的、质量完全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半成品等,从而减少了对中国本地企业产品的引致需求,使外商直接投资对厦门市经济发展的连动效应大为降低。

六、新形势下厦门利用FDI的战略调整及对策建议

1.新形势下厦门利用FDI的战略调整

20多年来厦门利用外商投资在相当大程度上只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质”的水平未同步得到应有提高。因此,应适当地调整厦门利用外商投资的战略。即未来利用FDI不应以片面追求FDI的规模扩张为目标,而应着力于外资质量的提高。未来厦门利用外资水平与效益的提高,将与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和我国加入WTO新态势相适应而同步展开。

①从加工组装向制造基地转变。许多趋势表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生产能力和提升在中国投资档次的意愿进一步加强。2001年8月,日本媒体披露了一项调研结果: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143家企业中,有一半企业表示将在3年内把生产基地外迁。在打算外迁的日本企业中,有71%把中国作为主要目的地。此轮向中国投资,向更高技术水平的产业集中,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当中国成为重要的制造基地和消费市场后,为了使产品适应中国产业和消费市场的特点,跨国公司会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随着在我国投资项目的增多和制造规模的扩大,必然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在这一轮跨国公司向我国的投资过程中,厦门要把握机遇,多引进一些大项目,使厦门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制造基地。

②利用外资从制造业向金融贸易服务业倾斜。随着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生效,金融服务、服务贸易与资本市场的逐步有序地对外开放,将提上21世纪利用外资的重要议事日程。厦门在金融服务领域可利用外资推进一系列新兴项目,鼓励外商在厦门从事投资咨询、版权贸易、专利贸易、许可证贸易、KNOWHOW贸易等业务。

③引进外资纳入到推动国企战略性改造的总体框架之中。加入世贸后,随着厦门FDI逐年增加,将部分外资导入国企战略性改组的总体框架之中。通过对国企注入外资进行技术改造激发新的活力或利用外资将一些老企业资源加以重组盘活或在老企业的基础上创办高技术含量、高竞争力、高附加值的全新企业,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的进程,促进厦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2.继续改善投资环境

在硬件方面,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配套建设。厦门的城市定位是“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要适应现代化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率运作。首先建设陆域高速交通设施。一旦厦龙赣铁路建成,连接中西部,使厦门成为国内货物运输的枢纽港,真正形成对内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其次,建设海上高速交通设施。配套完善东渡港区,加快海沧港区及排头港区约60个万吨级泊位的建设,使厦门港口泊位吞吐能力超过5000万吨,力争成为区域性航运中心。配合环岛路3期建设,开发东部五通港。再次,建设航空交通设施。加强厦门机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扶植厦门航空公司的客货运机队;促进太古飞机维修中心和飞机发动机维修中心的发展,以期形成厦门岛北部维修、仓储、工业、生活区配套的现代化航空城。最后,加快“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实现电信、有线电视和计算机三网合一的统一数字网,全面建成几个主要信息应用系统。加快发展网络招商,促进外资引进。

在软件方面,增强开放观念、时间观念,扩大国际经贸、文化交流,加强国际宣传,以营造有厦门特色的人文环境,促进积极向上的经济文化环境的形成。在吸引人才方面,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鼓励外来人才投入厦门的建设,促进多种思想的融合。鼓励高科技成果对外转让与合作生产,允许专业技术人员流动并解决其后顾之忧,建立各种职业培训机构。同时,为了更好地对外沟通,把握准确信息,必须加强语言学习,厦门市外语培训中心遍地开花便是一种良好的态势。在服务配套方面,努力提高对外商的服务水平,取消对企业的收费,搞活外资企业物资市场,简化物资进出口手续,服务外资工作要诚心、虚心、耐心和用心,尽快创造一个有利于外商投资经营的环境。加强法制建设,用法规范市场,规范招商引资,形成公平竞争的优良环境,同时进行普法,加强市民法制意识,养成法律观念、信息观念,逐步形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推动民主法制的发展,形成一个从立法、执法到法律监督、法律服务的完整的法律系统,以便为外商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并切实保障中国应有的合法权益。同时要提高口岸通关速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3.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强闽台经济合作,提高区域竞争力

市场容量是厦门利用外资大规模扩张致命的“瓶颈”。随着国内市场对外资的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外资进入中国将从“成本导向”转向“市场导向”,即从重视廉价劳动力和优惠政策转到重视当地的市场容量。厦门地处中国东南隅,远离中国广阔腹地,对国内市场的辐射半径较小。同时,厦门城市规模较小,本地市场容量有限。现在厦门市常住人口为126.6万人,加上暂住人口48.95万人,有限的人口数量形成厦门有限的经济容量。厦门经济腹地浅狭,基本上局限于本省的漳、泉、龙岩、三明、江西的赣南,以及粤东的梅州地区、汕头地区的一部分。厦门这种不利的区位因素势必减弱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应从“大厦门”的角度,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的制约,强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增强与周边地区、台湾地区的经济联系,延伸厦门市的发展空间。考虑到各自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厦门市应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通过区域内、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实行互补,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充分利用作为东南沿海贸易中心、物流中心、高层次的服务业中心及研发中心的优势,通过利益协调和分享机制,取得双赢局面,从而使厦门与周边地区经济融合发展,形成合力,向区域经济一体化迈进。

标签:;  ;  ;  ;  ;  ;  ;  ;  ;  ;  ;  ;  

外商直接投资与厦门区域经济发展_外商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