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古代入口音与客家方言的演变_方言论文

古入声在赣、客方言中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入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75;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2004)04-0071-08

一 引言

中古入声字的读音有两个特点:一是带塞音韵尾,二是声调短促。这两个特点在现代汉语诸方言中发生了变化。从逻辑上看,入声的演变不外乎下面四种可能性:

 入声韵(含塞音韵尾)

入声调(短促调)

第一种 保留 保留

第二种 保留 消失

第三种 消失 保留

第四种 消失 消失

这四种可能性在现代汉语方言中都存在。多数赣、客方言都有入声韵尾(第一、二种),但也有一部分赣、客方言没有入声韵尾(第三、四种)。

本文考察古入声字的声调和韵母在无入声韵尾的赣、客方言中的演变。本文所用的材料主要有两种:李如龙,张双庆主编的《客赣方言调查报告》;刘纶鑫主编的《客赣方言比较研究》[1,2]。两书共收方言点69个,其中修水,宁都两书重复,实际方言点67个,其中17个是本文要讨论的。其实赣、客无入声韵尾的方言远不止这些,只是这17个点的材料相对丰富,可以进行一些对比研究。在讨论声调演变的时候,也适当引用一些其他材料。

本文所说的无入声方言主要包括以下两类:一,既无入声调,也无入声韵的方言。这类方言有10个:湖口、莲花、萍乡、吉安(市区)、泰和、永新、新余(沙土)(以上赣语),上犹(社溪)、安远、长汀(以上客家话);二,有入声调但无入声韵的方言。这类方言有7个:星子、波阳(鄱阳镇)、茶陵、醴陵(白兔潭)、阳新(国和)、宿松(河塔)(以上赣语),大余(客家话)。以上这些方言的地域分布,茶陵、醴陵(白兔潭)属湖南,阳新(国和)属湖北,宿松(河塔)属安徽,长汀属福建,其他均在江西境内,其中属赣语的13个,属客家话的4个。

二 古入声调的演变

2.1 赣、客无入声韵方言的分布特点

赣语无入声韵的方言主要分布在江西中西部地区如吉安、吉水、峡江、泰和、永新、莲花、萍乡、安福、宁冈、分宜、新余等;湖南东部与江西接壤地区如茶陵、醴陵(白兔潭)等;江西北部如星子、波阳(鄱阳镇)、湖口、武宁、瑞昌(田义镇)、彭泽,湖北东南部如阳新(国和),安徽西南部如宿松(河塔)等长江沿岸一带,总的来看呈弧形分布。客家话无入声韵的方言主要分布在赣南的中西部如上犹、安远、崇义(横水镇)、赣县等,福建西部与江西交界地带如长汀等。赣语无入声韵方言的数量比客家话多,地域分布也广,除了方言自身的演变外,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有关系的。

2.2 赣、客无入声韵方言古入声调的演变类型及特点

赣、客无入声韵方言古入声调的演变类型见表一:

表一

赣、客无入声韵方言古入声调的演变特点可以分以下几项来说。

1.古入声自成调类。也就是说,入声只是一个单纯的声调,塞音韵尾脱落,没有入声韵母。属于这类的赣语有茶陵、醴陵(白兔潭)、阳新(国和)、宿松(河塔),客家话有大余。其中大余客家话并不是真正的古入声自成调类,只有一部分古入声字自成调类,大部分都跑到阴平调里面去了。关于大余方言,后文第4节还会详细论述。

2.古全浊声母入声在去声分阴阳的方言归阳去,在去声不分阴阳的方言归去声。赣语13个方言点除了古入声自成调类的茶陵、醴陵(白兔潭)、阳新(国和)、宿松(河塔)外,湖口、莲花、萍乡、吉安、泰和、永新、星子、波阳(鄱阳镇)8个方言都是如此,只有新余(沙土)方言例外。新余(沙土)方言今阴平有两个调,古平声清声母今读不送气的是阴平甲,古平声清声母今读送气的是阴平乙,古入声今读不送气声母的归阴平甲类,今读送气声母的归阴平乙类。客家方言长汀古全浊声母入声归阳去,古清声母入声归阳平。上犹(社溪)古入声都归去声,安远咸深山臻四摄古全浊声母入声归阴平,古清声母入声归上声,宕江曾梗通五摄古入声都归阳去。

3.古清声母入声在江西中西部地区都归阴平,例如莲花、萍乡、吉安、泰和、永新都是如此,这一地区的安福、吉水、宁冈也是一样。新余(沙土)的情况上面已经说过。古清声母入声在江西北部归阴去,例如湖口,彭泽,星子。星子方言古去声清声母今读不送气的是阴去甲,今读送气的是阴去乙,古清声母入声今读送气的归阴去乙类,今读不送气的自成调类。自成调类的原因,后文第4节会详细分析。客家方言古清声母入声的演变不那么整齐,上文已经说过。

总的来说,赣语无入声韵的方言除了入声自成调类的方言外,古全浊声母入声一般归去声或阳去,古入声清声母在江西中西部地区一般归阴平,在江西北部一般归阴去,规律比较明显,而在客家方言里则看不出明显的规律。

另外,从表中看出,与古清声母入声相比,古浊声母入声字更容易并入舒声调,这个特点与许多吴语、徽语类似。

2.3 虽然客家无入声韵方言的声调演变没有明显的规律,但是谈到古入声调的演变,江西南部的客家方言还是极有特点的。汉语方言古入声的演变,一般跟古声母的清浊有关,古清声母字今读阴入,古全浊声母读阳入,也有的方言古入声字无论古声母的清浊,就读一个入声。还有的方言,古入声的演变只跟今声母的送气与否有关系,跟古声母的清浊毫无关系,上文提到的新余(沙土)方言就是如此。江西南部客家方言古入声的演变有的不仅跟古声母的清浊有关,还跟古韵摄有关,有的跟古声母的清浊毫无关系,只跟古韵摄有关,请看表二:

表二

安远(龙布)方言古入声的演变就只跟古韵摄有关,古咸深山臻四摄的入声字读入声甲类,古宕江曾梗通五摄读入声乙类,其它客家话既跟古声母的清浊有关,还跟古韵摄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在以韵摄为条件的古入声演变模式中,咸深[-m]山臻[-n]总是作为一类,宕江曾梗通总是看作另外一类的。也就是说,古入声的演变,是以韵尾为条件的。

客家话的这种演变模式也见于赣语。江西南丰方言有两个入声调,古咸深山臻的入声字归入声甲类,古宕江曾梗通的入声字归入声乙类,只跟古韵摄有关,跟声母的清浊无关。江西安义方言古咸深山臻的清声母入声字归阴入甲类,古宕江曾梗通的清声母入声字归阴入乙类,古浊声母入声字都归阳入[1,2]。

三 古入声韵的演变

无论是入声自成调类的无入声韵的方言,还是既无入声调又无入声韵的方言,其古入声韵母自然要读舒声韵母。但是从古入声韵演变而来的舒声韵母与果假遇蟹止效流七摄韵母是怎样的一种分合关系?有何特点和规律?方言的语音构造对古入声韵母的演变有无制约作用?这些都是下文所要讨论的。

下面从古入声开口韵的演变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之所以讨论开口韵是因为开口韵管辖的字数多,古今演变的规律性较强,便于讨论。赣、客无入声韵方言古入声开口韵的演变见表三(表中把江摄放在一等,是因为在汉语方言里,江摄的演变一般与宕摄开口一等相同。后文表中同此类情况不再加说明)。

表三

从表三可以看出赣、客无入声韵方言古入声开口韵的演变有以下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咸山今天读一等韵母的一般都是见系字,其它一等字的韵母都读同二等。一等韵母读同二等是赣、客方言演变的一大趋势,不只是咸摄和山摄,蟹摄、效摄亦是如此[11]。另外,宕摄开口三等主要元音同一等。

曾摄开口一等与梗摄二等文读一般韵母相同。曾摄开口一等在多数方言里与咸山三四等、深臻曾三等开口韵母主要元音是一样的,差别只是介音的有无,少数方言不一样,例如阳新(国和)曾摄一等与咸山主要元音相同,与深臻不同,新余(沙土)方言曾摄一等读[ie],与咸山深臻曾三四等不同。

3.4 从总体上说,无论是一二等还是三四等,赣、客方言古入声韵母的演变都是呈合并的趋势,即使是客家咸山一二等或者是山摄一二等与宕江或梗白读韵母有区别的方言,也是因为与古入声相配的阳声韵主要元音之间有区别。

另外,从3.1和3.2两小节的讨论中也可以看出,方言的入声韵与阳声韵之间的演变有时呈不对称状态,有些方言阳声韵韵母合并,而入声韵母之间存在对立,有的方言入声韵母合并而阳声韵韵母却存在对立,这牵涉到语音演变的层次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专文讨论。

3.5 古入声韵母在塞尾脱落变为舒声韵母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该方言语音构造的制约,使语音演变符合本方言语音系统的需要。以通摄为例,有些方言通摄古入声韵母变为舒声韵母后,往往与遇摄韵母合流,这里面有时就是语音构造规律起了制约作用。比如说安远方言,遇摄三等,知章组字今韵母是(鱼韵白读是[e ie],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庄组今韵母是[u],精组今韵母是[i]。知章与庄、精今韵母有别。这是安远方言的一条语音构造规律,通摄三等古入声字可以说是受到这条语音构造规律的制约,在演变上与遇摄一致。请看表四:

表四

表五

语音构造对语音演变的制约作用不仅仅表现在韵母方面,在声调方面也是如此,详见下文表八中对星子方言声调的讨论。

四 结论

入声的逐步消失是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的一大趋势,今天广大的官话地区已基本上没有入声,入声集中地分布在东南部汉语方言中。入声消失的动因是什么?贺巍讨论官话方言入声消失的成因,指出了六个方面的原因,不过作者自己也说这只是举例性质的[6]。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本文不打算在这个问题上多费笔墨,只是就赣、客无入声韵方言古入声演变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作一个总结。

4.1 古入声调的演变不仅跟古声母的清浊有关,还与古韵摄有关。在有些方言中只跟古韵摄有关,与古声母的清浊无关。详见本文第二节最后对江西南部客家方言的讨论。

4.2 古入声韵在塞音韵尾脱落后演变为舒声韵母时,会受到方言原有的语音构造的制约。详细讨论见上文3.5小节。

4.3 入声韵尾的脱落是古入声调和古入声韵母演变的前提。

从韵母的角度看,入声韵尾的脱落意味着这个方言没有带塞音韵尾的入声韵母。古入声韵母变为舒声韵母后,有可能会与方言原有的阴声韵韵母合并,见表三。赣、客方言一等开口,无论阴声韵、阳声韵还是入声韵,主要元音一般是一个圆唇元音或[o],二等一般是[a](江摄同宕开一),这就是为什么古入声韵母变为舒声韵母后大多数方言开口一等咸山、宕江韵母与果摄相同,开口二等咸山、梗白读韵母与假摄相同的原因。

从声调的角度来看,入声塞音韵尾脱落以后,有的方言古入声调与舒声调合并,变成没有入声的方言,还有的方言会保留入声调类,上文表一中的茶陵、醴陵、阳新(国和)、宿松(河塔)、波阳(鄱阳)、星子、大余等方言就是这种情况。从赣、客方言的情况来看,入声塞音韵尾脱落使带塞尾的入声短调变成一个长调,长调的调型也各不相同(见表一)。

4.4 调值相同或相近是失去入声韵尾的入声调能够与舒声调合并的原因。如果入声调与方言所有的舒声调调值都不接近,则入声就保持单独的调类。

入声变成长调后,是否与舒声调合并,跟哪一个舒声调合并,跟舒声调的调值有关。如果与方言里的舒声调调值相近,就有可能会与这个舒声调合并。比如说大余方言,请看表六:

表六

 阴平33入声55

咸 合塌塔腊蜡插狭甲鸭压业跌贴叠协答搭踏纳杂接法

深 粒笠集习十入 汁湿急级及吸

山 辣擦割八拔抹别灭裂热杰孽篾折折本

 达杀瞎薛舌设歇撇铁捏节切结泼

夺括活绝袜

末脱捋阔刷刮雪发罚月决缺血

臻 匹密蜜栗实律物笔七质失日一卒骨出橘佛

宕 莫膜脱落凿各恶雀削着穿着着睡着弱约郭 作脚

江 剥戳捉壳学

曾 北墨得特贼刻黑逼力熄直色织食识极国

梗 百伯白拆格客额吓麦脉摘隔石壁锡逆惜 尺滴踢敌

通 木独读鹿谷毒福服目六肃粥熟叔肉菊绿足 屋竹

俗烛曲局玉

大余方言有5个调,阴平33,阳平11,上声42,去声24,入声55。入声是一个自成调类的高平调,与入声调型相同的有阳平11,阴平调33,其中阴平与入声调值更接近,如果入声要与舒声调合并,阴平是最自然的选择,今天已有很多的古入声字已经跑到阴平里去了(见表四),可见入声将来会与阴平完全合并。从大余方言的情况看,入声向阴平的合并不是突然就完成的,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也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寻,只能说是宕江曾梗通的古入声字跑的快一些。再看两个临近方言对比的例子,请看表七:

表七

阴平甲 阴平乙 阳平 上声 去声 入声甲

入声乙

新余(渝水区)

45

 34

42

213

12  5(或45) 234或34

新余(沙土)

 35

 24

42

213

21

这两个方言都在新余地区,两个方言的阴平都按今声母的送气与否分为阴平甲和阴平乙,新余(沙土)的古入声字按今声母的送气与否并入阴平甲和阴平乙,新余(渝水区)还有入声,入声也是按今声母的送气与否分为入声甲和入声乙两类。除去入声以外,这两个方言的调值系统十分相似,而新余(渝水区)入声甲与阴平甲,入声乙与阴平乙调值也十分接近。据此可以推测,新余(沙土)方言入声韵尾脱落后,因为调型的相同和相近,古入声已分别并入阴平甲和阴平乙,新余(渝水区)的两个入声调在入声韵尾脱落后也会分别并入阴平甲和阴平乙。

如果自成调类的入声与方言中的舒声调都不接近的话,那么入声调还会继续保留。请看表八:

表八

表中的前四个方言入声调与舒声调调值都不接近,所以入声仍然自成调类,不与舒声合并。醴陵方言的入声与阴平调型很接近,将来有可能会合并,这样的话,醴陵古入声的走向与萍乡、莲花、永新等方言的古清声母入声一样,都归阴平。醴陵与这些方言在地缘上很接近,一个在湖南东部,一个在江西西部。

4.5 语音构造对声调能否合并具有制约作用。有的方言失去塞尾的入声调与舒声调很接近,却没有发生合并,是因为方言的语音构造不允许这种合并的发生。

以星子方言为例,请看表八。出于讨论的需要,把湖口方言也列在表八中,以便比较。湖口和星子同处江西的北部。这两个方言的古清声母去声字声调按今声母的送气与否分为两类,今读不送气声母的归阴去甲,今读送气声母的归阴去乙。湖口方言没有入声,古入声字今读不送气声母的归阴去甲,今读送气声母的归阴去乙。可以推测,早期星子和湖口方言都有两个入声,而且都是按今声母送气与否来分的,今读不送气声母的归阴入甲,今读送气声母的归阴入乙。后来湖口方言古入声韵尾脱落,由于调型分别与阴去甲、阴去乙相同,调值接近,所以分别并入了阴去甲和阴去乙,而星子方言古入声只有今读送气声母的字归入阴去乙,今读不送气声母的宇仍然读入声调,为什么?可以认为早期星子方言古入声读送气声母的字入声韵尾脱落后调型与阴去乙相同,调值接近,所以发生了合并,而读不送气声母的字读35调,与阴去甲55调型不同,无法合并,所以这部分字还保持了入声调类。问题是星子方言里有一个阳平24调,24调与35调调型相同,调值接近,按前面所说完全可能会发生合并的,为什么没有发生合并?这是因为方言的语音构造不允许有这种合并的发生。星子方言属赣语,赣语有一个重要要特点: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一般读送气清音,而阳平调的字来源于古浊声母平声,这就是说,不送气塞音、塞擦音声母字今天没有读阳平调的。这是星子方言一条重要的语音构造规律,受这条语音构造规律的制约,今读不送气的入声35调的字无法都并入阳平,这就是为什么星子方言尽管阳平24调与入声35调调值接近却无法合并的真正原因。

4.6 曹志耘讨论吴徽语入声演变的方式(曹文没有讨论韵母问题)[3]。在关于入声韵尾脱落后入声调是否和舒声调合并的看法上,本文4.4小节的结论与曹志耘是一样的。本文4.5小节以星子方言为例谈到语音构造对声调合并的制约作用。其实吴语中也有类似现象。曹志耘第三节谈到汤溪方言阳入字的归向,说“……至于汤溪方言阳入字的归向,原声调系统中有跟[23](或[12])比较接近的阴平[24]和阳上[113]调,但阴平是阴调,只跟清声母相配,所以阳入字只能以阳上调作为归宿。”[3]实际上说的就是语音构造对声调合并的制约作用,只不过二者制约的结果不一样,一个是不能合并,一个是只能跟这个合并,不能跟那个合并。

[附注]本文考察结果是“声调的不对称性:网上中英汉语方言语料库”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由本文第一作者主持。

标签:;  ;  ;  ;  ;  ;  

江西古代入口音与客家方言的演变_方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