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水源污染防治技术措施探讨论文_金佐龙

地下水水源污染防治技术措施探讨论文_金佐龙

摘要:地下水作为我国水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水稳定性高与水质好等诸多优势,为农业领域、工业领域等多种行业领域的发展以及社会运行提供有力支持。但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部分所分布地下水水源受到程度不一的污染破坏,不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破坏,且破坏程度在持续加剧,对社会发展与运行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为有效开展地下水水源污染防治工作,本文从防治措施与防治技术两方面着手展开以下探讨。

关键词:地下水水源;污染防治技术;防治措施

一、常用地下水水源污染防治技术

1.物理污染防治技术

目前来看,多数物理污染防治技术主要被应用于对受到一定污染的地下水水源使用各项物理手段进行净化处理,较为常见的物理污染防治技术如下。

(1)屏蔽技术。在各处受到污染影响的地下水水源分布区域四周构建物理隔绝屏障,将受污地下水水体进行隔离,避免水体中所分布各类污染物质及有毒物质随水体流动而持续扩散。相较于其他物理技术而言,屏蔽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应对受污水体进行隔离,直至将水体中所分布有毒物污染物质加以过滤清除或是降解,且需要保障所构建物理隔绝屏障的高度密封性。因此,这项技术主要在地下水水源污染防治前期阶段被加以应用。

(2)被动收集技术。该技术是在各处受污地下水水源下游区域挖掘适当深度的沟道(同时在沟内填充可与水体污染物产生相应反应的透水性介质),对水体中所分布各类有毒、污染物质以及固体漂浮物进行被动收集与处理。

(3)抽提技术。在受污地下水水源区域适当位置开展钻孔作业,向指定孔内持续注入具有高度清洁性的水,同时从其他孔洞内持续将含有污染有毒物质的水进行抽取、过滤处理。随后将经过处理、符合国家相关水质标准的水体向地下水水源进行注入,直至水源内各类污染物的分布浓度低于适当标准后。但这一技术具有明显的应用限制条件,无法彻底解决地下水水源污染问题。

2.化学污染防治技术

(1)加药处理技术。向受污水体内添加适当的化学试剂,水体在与化学试剂接触过程中逐渐产生化学反应,加快水体中所分布污染物质的降解、沉淀速度。

(2)渗透处理技术。向受污地下水水源上层土体中以填埋方式将适当渗透液进行填埋,渗透液持续渗透土层抵达含水层,对受污水体加以净化处理。通过对这一技术的应用,虽然可以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但其适用范围较窄,主要被应用于含水层埋深较浅的地下水水源污染防治工作中。

(3)土壤改性技术。向受污地下水水源周边区域粘土层注入适当化学试剂,随后在土体与试剂接触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原有土体逐渐转变为有机粘土,并基于改性方式持续对受污地下水水体中所分布的有机溶液进行吸附,控制地下水水体污染程度。

(4)空气吹脱技术。将空气以高压形式向受污地下水水源底部区域进行注入,随后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附带受污水体中所分布的各类挥发性物质一同向上溢出,随后将溢出气体进行收集、处理即可。相比于其他处理技术而言,这项技术更为适用于处理受到有机烃类污染的地下水体。

3.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的主要应用原理为,基于周边地层与地下水水源中投入适当微生物,而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与地下水水体中所分布的各类污染物质产生生物降解反应,以实现对地下水水源污染问题的防治处理。但从生物修复技术当前应用现状来看,仍旧存在微生物降解效果波动幅度大(受到温度、营养物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应用范围狭窄(无法对部分污染物加以高效降解)等问题。因此需要注重提高生物降解处理技术的研发力度。而应用较为常见的生物修复处理技术如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生物注射技术。将加压空气向受污地下水底层区域进行注射,气体与受污水体在接触过程中向持续提供空气,从而满足地下水循环系统的供氧需求,加快生物降解速度,最终实现对受污地下水水源的净化处理。

(2)生物反应器技术。从技术工艺流程角度来讲,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是基于抽提技术以及回注技术基础上逐渐演化、发展而成,具体受污地下水体处理流程为:将受污水体从底层下放进行抽提至地表—将受污水体流入所配置生物反应气装置内开展好氧降解处理,并持续向其供应所消耗氧气与各类营养物质—将经过处理的地下水体持续注入至含水层—在地下水回灌环节中,向其中加入适当营养物质、氧气以及各类经过驯化处理的微生物,以加快生物降解速度。

4.植物修复技术

针对部分含水层埋深较浅的受污地下水水源,可选择应用植物修复技术,在保障生态环境不遭受二次污染的前提基础上持续开展水源净化处理工作。技术应用原理为,在受污地下水水源周边区域土层中种植适当种类的绿化植物,植物根部在生长过程中持续向四周区域与地层底部延伸,并对所接触污染物质加以缓慢净化。相比于其他处理技术而言,植物修复技术的经济成本最为低廉,但却面临植物生长周期长、地下水体净化处理速度慢、植物成活率低(受污染物毒性持续影响)等问题。

二、地下水水源污染防治措施

1.构建区域性地下水监测网络体系

目前我国各区域所开展地下水水源监测工作普遍存在缺乏协同性、信息沟通成本较高等问题,没有对现有监测资源加以合理调动。导致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中,无法对该河流水域的总体受污情况加以全面了解,并掌握实时动态特征。针对这一问题,应及早构建区域性地下水监测网络体系,以各处地下水水源分布区域为监测范围划分标准,监测区域内政府相关部门、环境监测机构协同开展地下水水源监测工作,采取与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实时掌握地下水质污染动态变化特征。

2.加大扶持力度

在地下水水源污染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受到人员素养、设备以及技术等因素共同限制,地下水水源污染防治水平及效率虽然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但实际提升幅度较为有限,很难对各类地下水水源污染问题做到及时发现,有效预防,彻底解决。因此,政府部门适当加大对地下水水源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资金扶持力度,及早更新相关仪器设备、扩大工作团队、应用新型技术。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与西方发达国家横向比较而言,我国现行有关地下水水源污染问题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存在一定优化空间,这也是导致部分地下水水源污染问题反复出现、无法杜绝的主要成因之一。应结合当前我国地下水水源污染与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优化补充,构建健全的法律体系,用于从根源上预防各类地下水水源污染问题的出现。

结语:综上所述,针对当前日益严重的地下水水源污染问题,要持续加大对各项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与研发力度,落实上述各项防治优化措施,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事业的发展进程,构建绿色、环保的社会发展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鲍英超,张海峰.浅谈地下水水源污染防治技术与方法[J]. 环境与生活. 2014(22)

[2]刘姝媛,王红旗. 某地下水水源地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10)

[3]朴栋海,李翠影. 浅议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 中国西部科技. 2011(35)

论文作者:金佐龙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38卷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4

标签:;  ;  ;  ;  ;  ;  ;  ;  

地下水水源污染防治技术措施探讨论文_金佐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