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土地再开发价值研究——以肇庆市端州旧城为例论文_郝云庆

(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广东,东莞,511700)

【摘 要】广东省自2009年实施“三旧”改造以来,一直以“标图建库线”为导向推进城市更新,缺少科学有效的方法划定存量土地,导致标图建库线的用地与市场改造动力不匹配,改造工作推进困难重重。如何从市场和城市开发的的视角来理解城市更新背后的数据更替,强化对存量土地可开发动力研究的科学性,是各个地方规划职能部门所关心的问题。文章基于端州旧城的实践,通过旧城更新的经济测算、功能合理等手段对土地价值分层次加以探讨,为土地再开发提供支撑。

【关键词】存量土地;土地开发;评价因子;土地整理

一、背景

2009年,广东省将2007年以前建设的大量工业厂房、旧村、旧城纳入“标图建库线”("三旧"改造用词,是广东省"三旧"改造政策实施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内容,纳入标图建库线的项目才能享受政策优惠),激活存量用地的二次开发。但现有的“标图建库线”用地划定简单粗暴,往往缺少对土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及规划功能合理性等的分析,导致大量划定的标图建库线用地与市场改造动力脱节,阻碍了“三旧”改造的进程。

本文选取功能合理性、文化重要性、规模适宜性、经济洼地度、环境恶劣度以及景观协调度6项评价因子,通过赋值、权重法对现状地块进行可整理性评价,为存量土地划定提供科学、可操作的依据。

二、现状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一)端州区的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重点营造“宜居、宜游”环境,并为肇庆市打造“宜业”城市提供相关的服务配套。因此,本规划区未来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土地利用战略方向:实现:“现代化、生态化、宜居化、可持续化”。

(二)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目标值及权重

1、构建评价体系的思路

在“现代化、生态化、宜居化、可持续化”战略方向指导下,主要依据《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等国家相关评价标准,选取较常用、具有代表性且能够量化的指标,形成三级指标体系,从而建立本次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确定目标值的原则

(1)鉴于旧城环境重塑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大部分目标值以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可持续城市、现代化城市以及规划要求的最低指标值作为目标值。

(2)部分目标值根据端州旧城作为中心城区,同时拥有商贸和旅游功能而进行相应调高,把最高指标值作为目标值,如: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地均GDP、城市化水平、人均道路面积和人均商业设施面积。

(3)部分目标值的确定主要参考国家平均标准和同类城市取值,并结合规划片区现状情况,在相关指标值区间内取值,如:人均用水量、人均用电量、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和建成区人口密度。

3、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结合土地利用现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同级指标因子进行比较和赋值,通过Matlab软件计算下一级各指标因子对上一级指标的影响力分值,最后,通过计算组合权重,得出第三级指标因子对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权重1。

注:[1] 大城市80平方米,中小城市100平方米

(三)现状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1、达标率

除城市化水平、人均商业设施面积、每万人拥有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数量(个)和万人病床数等4个指标外,端州旧城区其他指标均未达到目标值,达标率仅为25%左右。

2、综合效益

注:若现状值达到目标值要求,则对应权重值为该项指标得分;未达标指标者则按照上述公式计算

经计算,端州旧城区的基本综合效益为2.5(为所有权重的总和),现状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则为1.55。因此,端州旧城区现状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相对较差,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存量土地的挖掘及改造思路

1、端州旧城区土地利用“低效”区的挖掘

本次土地利用“低效”区主要通过对地块进行可整理性评价进行划定,为保证所构建的地块可整理性评价体系具有普适性,先将特殊且不需要整理的用地划分出来,包括水域、绿地、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军事用地等五大类,弃置地则直接列为“低效”区。

(1)地块可整理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端州旧城的特殊情况,影响地块是否可以整理的因素主要包括功能合理性、文化重要性、规模适宜性、经济洼地度、环境优劣度和景观协调度等。运用这些要素对区内的地块进行综合分析,可将区内的用地划分为“需要整理、有条件整理和不需整理”三大类,其中,“需要整理地块”和“有条件整理地块”均属于“低效”区。

地块可整理性评价体系

(2)地块可整理性评价体系指标赋值原则

考虑本次旧城改造旨在提升端州旧城土地利整地综合效益,因此,本部分的赋值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为一分、二级为三分、三级为五分,其中,二级为端州旧城现状平均值,以此为基准,对地块可整理性起正作用(即比现状条件差,需要改造)的为三级,分值为五分,起负作用(即较现状条件好,可不改造)的为一级,分值为一分。

(3)地块可整理性评价体系的权重确定

同样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土地可整理性的各个指标因素的权重。

注:[1] 除指定改造项目外,7层以下非框架结构的建筑亦被列为需要整理的地块

(4)地块可整理性评价及总量情况

可整理性指数计算方法

地块可整理性划分思路

确定三个临界值:当m全部取1时,P1=2.3639;当m全部取3时,P3=7.0917;当m全部取5时,P5=11.8195。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述三个临界值进行合理分段,如下表。

可整理性地块总量情况

经计算,目前端州旧城内的存量土地(包括需要整理和有条件整理的地块)总共361.08公顷,约占总用地面积的30%。

(5)存量地块分类、规模及分布情况

将上述需要整理和有条件整理用地可分为三类:一是包括旧村庄和旧社区的危房改造与人居环境改造区;二是包括旧厂房、旧物业等低效用地的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效益提升区;三是各级历史文物及其周边区域组成的历史文物保护区。

存量土地分布图

四、结语

政府在实施“三旧”改造之前,分析存量土地与城市功能、文化重要性、规模适宜性、经济洼地度、环境恶劣度以及景观协调度等之间的关系,从旧城改造的整体出发,加强对存量土地的盘点,划定科学合理的存量用地再开发区域,是促进“三旧”改造工作高效、有序的先导和基础。在实际规划中应结合地块的现状效益,从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面考虑,实现土地再开发的质量和效率双目标。

参考文献:

[1]邹兵《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理论解析与实践应对》城市规划学刊 2015(05)12-19

[2]赵燕菁 《存量规划:理论与实践》 背景规划建设 2014(4)153-156

[3]王世福《从“三旧改造”到城市更新——广州市成立城市更新局之思考》 城市规划学刊 2015(03):22-27

[4]刘贵文;王曼;王正; 《旧城改造开发项目的容积率问题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0 (03)

[5]武联,王文卓《关于旧城更新思想方法的几点方法》 城市发展研究,2009(07)51-54

论文作者:郝云庆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7月总第2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8

标签:;  ;  ;  ;  ;  ;  ;  ;  

存量土地再开发价值研究——以肇庆市端州旧城为例论文_郝云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